關業基牧師Dr Enoch Kwan 人生在世都有信念,即使說自己不信神、不信宗教的人,也會說自己信自己,或信錢、信愛情、信享樂等等。 我們來談談「信」吧。 我想從一個關係的角度來看「信」。 就是不相信聖經的人也能明白這一句話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希伯來書11:6 從來,人與人之間若沒有信任,實在是不能建立有意義的關係。在合同之上簽名就是信,不信就是以不簽名的行動來證明,在合同上簽了名就有關係,沒有簽名則互不相干。就是口頭的提議和承諾也是同一個道理。一切人際的關係都靠相當程度的互信來維持,一旦信任消失,關係就不再有意義了。好好的一對情侶開始的時候,彼此投契,信任程度是驚人的(尤其可能會嚇壞父母),因此二人可以交換誓,終身委身為伴,但也因為生活過程中的表現失實,或忘了履行誓言而失信了,就會破壞了感情和互信,關係就充滿張力,甚至不歡收場,成為忘不了的仇家。 我們每天靠著「信」來生活。我們相信加油站有汽油,相信超級市場有菜有果有肉有魚,相信每天回家可用同一條鑰匙開門,相信自家的門牌號碼不變,相信家人認得我們,相信公司會讓我明天繼續工作……總括來說,我們每天用了多次多方的信任,也同時用了多次多方的不信。比如抗拒詐騙電話,令人難以致信的廣告招徠,某牌子某公司的產品等等。我們每天都一直在信這個不信那個做無數的決定,其中有些信任或信念可能因人或物的表現而被改變,而表現或信譽良好的,會讓我們越信越深,甚至我們勇敢地對他/它有暫時的迷信。我們是因為諸多的信,而成了我們現在的樣子。 在友誼關係上,信是一種彼此的認許和尊重,信是能使對方喜悅的態度。若非有足夠信心,人不會隨便對戀人表白,恐怕對方不信而拒絕,到時關係受到傷害。若心想著必敗的,帶著不信的態度,就不用去想表白、求職或求婚了!反之,若果表白或求職或求婚成功了,人會覺得被信任、被尊重、被珍惜而有很大的歡樂滿足!當人受到他人不信任,會覺得被拒絕,尊嚴受損,可能有時更會生氣,甚至有人會抱怨或賭氣一生!所以聰明的人會懂得對自己所珍惜所愛的人,和尊貴有名望的人都加倍小心,不以不信任來冒犯,而會用信來建立和珍惜這關係。 彼此互信而珍惜,好像一個漩渦,雙方因信任進入這漩渦,以實際行動,無形地攪動了這漩渦,在他們之間形成了一份情,越攪越穩定,越發在兩者之間更有價值。在男女和夫妻之間的愛情,可見尤其如此。再者,還有同窗校友之情,同鄉情,隊友之情,同事同工之情,也都是由信任開始,用信任來維持,用信任的行動來使它美麗起來和有價值。 「信」源於神。神的本性裡就有「信」。人信心的本能是從祂創造人的時候,從祂本性之中賜給我們的,使我們在這「信」上有祂的形象。祂的本意是藉著人的信和自由選擇,回饋祂對人的信任和情意,神人之間可以享受永恆的愛情。神也是神人之間建立信任的創始者。若果祂不信人會能回饋信任祂,祂就不會將信心的本能安排在人的設計裡,免得祂自己受害。神既然將自由意志和信任的選擇賜給了人,就是行使了對人的信。這樣,神與人雙方就有這機會建立有價值有意義,互相享受親愛的關係。 信耶穌就是回應神「愛的呼喚」。我認為,信耶穌不是單信靠一個宗教,而是對創造者和愛的根源的回饋,對肯信任肯伸出愛之手的尊者,選擇向祂以愛以信作正面的回應,信任祂;因而更相信祂的話,相信祂的應許,相信祂在愛裡施贈的禮物——救主和救恩。至於基督教教義、信條、聖經真理等等都是輔助人引導人,使人對神的信更清楚和堅定,是可以在人向神打開心扉之後來認識學習的。可以說,教義和真理是講明白神如何安排救恩,祂是怎樣合情合理地施行了拯救,都有助於我們對神的偉大,神的愛、智慧、能力等等有更深的認知,能更熱切的感恩和敬拜。而使我們得救之「信」的對象基本是神自己,而不是祂以外所用的東西(聖經,神學,教會,牧者,基督徒等等)。這就像一個嬰孩生在家裡,是先有與父母關係的身份,已經屬於這家的人,後來才成長,認識父母領悟到父母之恩,明白家,明白父母,尊敬父母和愛這家一樣。如此,神在基督裡面所賜下的,我們因信神和祂的恩,神就樂意把已經成就的救恩落實了,我們便在基督裡已經重生了。那重生的時刻不計較我們明白多少救恩的道理,心扉打開就足夠了。救恩的運作,是神那方面的工作、能力、智慧和恩典;而信,是我們一方的事。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任何人的喜悅,因為面對一個關係,必須帶著信任,且信對方會珍惜你所伸出的友誼之手。當我們面對造物主天父上帝伸出祂友誼之手時,是位份大的聖潔尊者向位份卑微的人表白了愛,人應該怎樣回應呢?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樂意)賞賜(諸般的恩典)那(熱切)尋求祂的人。 這話是真的!阿門! ----------------------------------------------------------------------------------------------------------------------- 關業基牧師著作了《為神培養子民》一書, 也撰寫了 300 多篇短文。他的書已用英語、保加利亞語和斯瓦希里語出版。他以此書在東歐和非洲作門徒倍增培訓,果實纍纍。
作者:吳君才牧師 「我要向你的聖殿下拜,為你的慈愛和誠實稱讚你的名。因你使你的話顯為大,過於你所應許的。我呼求的日子,你就應允我、鼓勵我,使我心裡有能力。」(詩篇138:2-3) 回顧以往的日子,環觀世界的局勢,2019年可說是多事之秋的年份:天災、人禍、戰亂、暴力、仇恨、槍殺、不法不義及苦難的事發生於世界各地。世上真是無樂土,人性也確詭詐、軟弱。曾看過一文章,談及七大人性弱點威脅地球環境的,計有:絕望、誘惑、貪婪、自大、疏忽、嫉妒、憎恨等。這七種人類的劣根性,引發人世間發生種種問題。 然而,因著我們有一位神,祂是至高至大、獨一的真神,更是慈愛信實,不斷施恩與眷顧世人;在苦難不安中,仍可經歷祂的憐憫與恩典!父神仍是值得我們下拜與稱頌的! 父神仍是一位怎樣的神: (一)神是慈愛和誠實——第2節現代中文譯本作「因為你信實,有不變的愛,你顯示了你自己和你的命令超越一切。」我們所信的神,是有慈愛、誠實守信的。祂是垂聽人祈禱及超越環境與一切的神!祂以不變、超越世間一切的愛,去拯救、幫助、引導人。任何人求告神,祂必回應,以祂的大能、慈愛、信實,帶領及施恩。父神今天仍在作工,施行奇妙的恩典與能力,使我們心裡有能力,去面對當前及未來人生種種考驗與挑戰。 有位弟兄在家中屋頂安裝了「風向標」,上頭寫有「God is Love」(神是愛)。有人問:「神是愛」的風向標,被風吹得轉來轉去,是否意味神的愛很飄忽不定?弟兄回應說:「神的愛」這三個字在風向標上轉來轉去,正好表達不論風吹向那方,神的愛就在那方,神永遠是愛!是的,神的愛是永遠不離、不變的。 (二)神應允及鼓勵人——第3節現代中文譯本作:「我求告的時候,你回答我,你用你的力量鼓勵我。」父神必成全關乎我們的事,祂的應許必定兌現,甚至親手引導、保守扶持與成就一切!多少時候,許多人覺得自己無用,一事無成、樣樣不如人、遭遇比人差,甚或無人理會,無人幫助!心中的苦澀、愁煩真是不足為外人道。但是,若再細嚼此經文,定能更體會:父神仍必垂憐看顧,祂不離棄祂的兒女,祂回答、應允人、鼓勵人! 有位老姊妹,見證於多年前丈夫去世,留下七個年幼孩子,手頭沒有多少分文,但她藉著向神呼求、仰賴主,得著恩典、力量,將七個孩子撫養成人;他們分別成為專業人士,且熱心服事耶穌基督,以報答神的愛和恩典。 讓我們更多倚靠這位慈愛和誠實不變的神,深信祂今天和未來,仍是那位應允及鼓勵你我的生命主宰! 文章轉載自《君言才思—心靈日誌》2019 年 12 月 27 日內容。 (作者:香港建道神學院教牧學博士。曾於香港、美國紐約、及芝加哥牧會前後共三十年。現居芝加哥為自由傳道)
作者:吳君才牧師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28) 曾看過一篇文章,作者歸納兩類人:一類人像陽光,常流露光明和溫暖,其個性爽朗、談吐幽默,給人帶來快樂和笑聲。另一類人像蝸牛,總是小心翼翼防衛自己。當兩隻觸角探索外界,遇到不利自己的情況,隨即縮回殼裡頭,躲在潮濕、陰暗角落,咀嚼著寂寞與哀傷。今天,盼大家是人見人愛的陽光,而非經常怨艾、孤獨的蝸牛!可是,無可否認,我們總會面對不少挫折、失敗,令人氣餒、悲痛及無法解釋的遭遇,使人陷於寂寞、哀傷及惶惑的低潮處境中,不再有陽光! 然而,上述的經文,卻大大提醒我們在人生低潮中,一些重要的事項: 「我們曉得」——即是「我們知道」。要知道及持守的不變真理是:神仍然掌管萬物,祂此刻依然愛我們!無論發生甚麼事,神的信實與慈愛永不偏離,祂從不撇棄我們、不理我們的! 「叫」——即「使到」。父神統管萬有,一切事物、時序、發展、結果皆有祂博大精深的安排部署。神是你我人生規劃的總工程師,更是我們個別的牧者,必不至缺乏。祂絕不會搞錯,甚至不會誤事及誤時的! 「萬事」——現代中文譯本作「一切所發生的事」。原來你我生命中,每日所發生的事:不管是歡樂、悲傷、辛酸、罪過、不公義、疾病、學業、事業、戀愛、婚姻、配偶、家庭、子女兒孫、經濟財務、人際關係等等,父神均必分別看顧照應,祂的大能與智慧,必保守引導;甚至可使逆境、困局,成為磨練及化身的祝福。 「互相效力」——現代中文譯本作:「一同工作」。是有互動、彼此發揮功能作用之意。所以,在人生低潮中,視線不可單單聚焦於眼前個別、獨立單一的事件或問題,而是從整體、一直以來,全盤的組合大局來透視,想想:萬物萬事背後的神,要我們在今時今日學習甚麼、破碎甚麼、改變甚麼、重建甚麼? 「得益處」——謹記:父神讓臨到我們的一切,總是美好的,都是對我們有益處的!舊約聖經記載,約瑟被賣、受苦後對兄弟說:「從前你們的意思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世記50:20)在人生低潮中,不可只專注自己的痛苦及問題,反要抬起頭、仰望神。 曾在二次世界大戰納粹黨囚營受苦的彭柯麗姊妹,曾說過:「定睛於世界,你便會失望;注視內心,便會沮喪;但若仰望基督,你就可得安息!」 所有愛神、按祂旨意被呼召的人——每位信徒,每當遭遇困苦、迷亂惶恐、悲痛莫名之時,在人生低潮中,緊記:父神仍同在、同行,祂仍以愛環抱、看顧與引導我們的!
˙吳君才牧師˙ 「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 (提摩太後書一:7) 今時今日,各人所面對的挑戰與難處,雖是不同;然而怎樣穿越難關,卻是大家所關心的 事!上述的經文,揭示了面對困擾、穿越難關的指引: 針對膽怯的心—— 甚麼導致人膽怯、害怕擔憂?總要細細分析瞭解,才可對症下藥,予以化解。事實上,可有幾項因素會影響人心膽怯及自我評價的:1‧別人/社會及家人的期望與壓力;2‧自己的能力與性格;3‧對未來的恐懼與不擅處理;4‧忙亂與迷失人生方向;5‧曾努力卻未見成果。假若長時期生活無奈、乏力,心靈又枯乾、軟弱,則易懼怕膽怯、思想負面消極,更會走歪,步向極端行徑! 然而,感謝神!即或在極度無望,難見曙光的日子,父神仍是我們的倚靠,祂是我們的山寨、高臺與力量,是你我的盾牌與保護。祂今日在人看來是易膽怯、頹喪不安的局面中,仍坐著為王,仍掌管著你我每天的遭遇及一生的路程,父神仍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賜」原文是過去式,即表示神已經賜給我們了!原來一切恩典、力量已實實在在從父神那裡早已賜下,再不是膽怯、退縮、驚怕的心態了。關鍵的問題是:我的倚靠父神多少?仰賴祈求多少?其實一切膽怯、軟弱、灰心、沮喪,都不是從神而來,而是從魔鬼而來的;魔鬼的伎倆,就是要使人心驚膽怯、害怕憂慮! 靠主剛強—— 「剛強」就是有能力,不易打倒;不是膽怯恐懼,而是有勇氣面對。「剛強」更包涵了有生命的持久韌力,能承受難以抵擋的壓力;有力量去面對使人喪膽難堪的環境,仍能挺身昂首地站立;甚至面對傷心、悲痛和失望,以及面臨人生的病痛苦楚的考驗時,仍未動搖失落。秘訣就是:常從父神那裡得著力量,要抓緊神、倚靠主,保持信心!倚靠主多少,剛強便多少! 保持仁愛—— 「仁愛」原文是 「愛」。在這重視物質、功利成效,又忙碌、冷漠、勢利的社會,真壓得令人透不過氣!無論在家、在學校、在工作間,都少見有體恤和同情心。但父神卻賜下仁愛的心,予世人有積極的正能量。憑藉神所賜的愛,我們心中便有能力去面對怨恨、惡毒、兇狠、陰險、詭詐等人生醜陋百態!愛的威力,可打動及融化剛硬頑梗的心靈,轉化似乎無望的厄運困局,感染及驅策人有前進的力量,去突破當前困難的殘局。愛喚醒人昏沉的靈魂,能使人再積極發憤、屢敗仍戰下去;抱有凡事包容、忍耐及盼望之心,去應付將會出現的各樣不易跨越之困境。擁抱仁愛,愛己愛人,以愛對待蒼生萬物;處事為人,皆本於仁愛,不時念及以愛待眾人;愛是不作羞恥、傷害人的事;能自愛,但不只求自我的益處。「多少時候,我們很容易使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來自衛,因此失去了父神愛的力量,而急躁慌亂。」(《荒漠甘泉》三月十八日之文章)惟有多仰賴神,常保持光明磊落、正直無偽的愛心,足以尅勝一切軟弱、邪惡不幸之事,定然有穿越任何難關的一天! 不住謹守—— 「謹守」表示不輕易放棄該盡的責任和本份,並小心從事。「謹守」另一涵義是「面對驚慌或激情,仍能控制自己」。學曉靠神自制自律,克盡本份,努力忠心,然後一切交託主,後果必有神的保守和引導!學習安心、無愧、無疚,因倚賴主有力量去面對挑戰,勇闖難關! 引用麥克亞瑟將軍所寫的一篇文章〈一位父親的禱詞〉中,其中幾段很有深意的話,作為穿越難關的結語:「主啊!教導我兒在軟弱中能堅強不屈,在懼怕時能勇敢自恃,在誠實的失敗中毫不氣餒,在光明勝利中仍能保持謙遜溫和。我祈求主,不要將他引上逸樂之途,而將他置於困難及挑戰的磨練與刺激之下,使他學習在風暴中站立起來,並藉此學會同情那些跌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