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022

張如月 2022-04   我在結婚之前,是任職帝國商業銀行的分行副經理,負責為公司服務最尊貴的客戶,幫助他們解決投資和借貸的需要。那時很多台灣和香港新移民,匯入巨額存款,令分行的成績,獨佔鰲頭。很多華裔的客戶,也爭先恐后的,要求得到銀行特別的理財服務,最重要的是,同聲同氣,容易溝通,我就變成他們眼中的紅人,深得老闆的賞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一年之後,我結了婚,在四年內,誕下二男一女。曾嘗試請家翁和奶奶幫手照顧孩子,也曾嘗試請家務助理,哪知孩子非常頑皮,任職最長的家務助理也只不過是七個月時間。 眼見老闆不停催促我回公司,又眼見自己的骨肉無人照料,但我卻傲然離開這高薪厚職,留在家中,照顧自己的孩子。我這一個決定是基於以下的兩個因素: 當我還在銀行工作的時候,同事們經常提醒我,小孩子由出世至六歲,是最需要媽媽的,如果你錯過這段時間和他們一同相處,你一定會後悔,也永遠都不能彌補; 又有一次,我去托管中心接回自己孩子的時候,看見別的孩子望着我,他們的眼神好像對我說:請你也把我接回家吧,我需要回家!就在那刻,我就告訴自己,我的孩子,我要親手把他們撫養照顧,不假手於人。就是這樣,我成為全職的媽媽,長達十年之久。 可能你覺得我的決定好瀟灑,為了兒女,作出那麼大的犧牲。其實在這十年裏,很多的辛酸,很多的無奈,眼淚在心裏流。 上班的時候,身光頸靚;在家的時候,衣履簡樸。上班的時候,坐在辦公室內;在家的時候,整間屋子也是我的辦公室。在世人看來,留在家中的媽媽是沒有經濟價值的,反而在社會上有名望的銀行家,被人尊重,被人看重! 不時在耳邊也聽到很多的閒言閒語:「唉,讀到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留在家中湊仔,實在太浪費了!」雖然心理上受着很多的輿論壓力,但在過去十年中,我一點也沒有後悔這個決定。 親眼看見自己的孩子漸漸長大,他們每一個哭泣,每一個笑容,他們臥病在床,或是活潑的跳蹦,他們的頑皮打架,或是甜絲絲的睡在我懷裏,一切一切的生活細節,成為我留在家中的推動力。最令我高興的,就是在加拿大的嚴冬裏,早上不需要把他們在熟睡中喚醒,在風大雪大中,將他們帶去托管中心。 每一次我參加孩子們在學校舉辦的課外活動時,跟着他們的老師,跟着他們的同學,去釣魚,去溜冰,去參觀蘋果園,去看楓葉糖漿節,自己興奮之餘,也看到自己的孩子,有媽媽的陪同,感到特別驕傲,特別高興,我就好像將自己喜歡的名與利,拋諸腦後,享受做媽媽的樂趣! 回望這十年,真是日月如梭,時間飛逝如夢。或者我失去很多薪俸的來源,但卻給我丈夫獨力支撐全家的經濟。各人都以丈夫在事業上的努力、成就、和帶回家中一切所需而驕傲,就如經上記着說,「男人是女人的頭」(林前11:3b);「丈夫是妻子的頭」(弗5:23a)。中國人也有一句說話:「就是男處外,女處內。」 最初的時候,因為自己有高深的教育,對男女平等,女權高漲,覺得是應有的趨勢。女人再不需要受到歧視或苦待,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但看見耶穌基督,他是神,他也甘願捨棄天上榮華和權柄,來到這卑微的世界,為的是愛世人,尋找他們,拯救他們!我算什麼呢,怎能與創天造地的主相比呀!感謝神,祂教我們如何柔和謙卑,如何跟着他的旨意去行。 今日我得着的是一個齊整的家和恩愛的夫婦關係,也給我們的孩子有一個健康成長與滿有安全感的家園。感謝神的帶領,感謝神的恩典,全是神的榮耀和憐憫。 張如月

鐘柏文 2022-04 多年前有機會去探訪老人院,見到一位老人家坐在輪椅上,於是上前打個招呼,說:「怎樣稱呼您?」他說:「叫做旗鷹」。我以為他說「耆英」,心想住在這裏都統稱是「耆英」。所以我再問:「您叫甚麼名字?」他有氣沒氣的說:「我叫做旗鷹」。後來我才發覺此「旗鷹」不同那「耆英」。 那到底耆英是甚麼意思呢?翻查典故,原來在禮記,曲禮篇上有如此記載: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原來中國古時五十歲就可以算是壽。六十歲為耆,說體力開始衰弱,不宜從事體力勞動,但能憑經驗指導別人。七十歲為老,是退休的年齡,應將工作責任交付後人。八、九十歲稱耄,指視力、聽力、心力皆有衰耗;到了耄年的人和七歲天真可愛的兒童一樣,即使犯了什麼過錯,都是可以原諒的,不施以刑罰。百歲稱期,那是人生之極,應待人供養,頤養天年。而「耆英」是指六十以上,年老德高之英才。 今日的社會,生活富庶,人均壽命加長;120歲也絕不稀奇。所以六十歲的耆老比比皆是,如何在我們人生下半場更多姿彩?盼能日後在此大家分享。

Edwin Law 2022-04 每逢打開至愛的社交平台,您看到的什麼?一些好友坦誠和有深度的分享?還是一連串不太熟識「朋友」們的社交聚會:往高檔餐廳、豪華婚禮和旅遊等令人羨慕的照片呢?長期瀏覽這些社交平台對個人情緒健康有什麼深遠的影響呢? 首先要知道社交平台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它們的商業模式:它們的商品就是用戶,它們的客戶就是廣告商。當用戶使用平台的時間越長,對社交平台就越有利。因為除了有更多機會讓用戶瀏覽廣告,他們亦可藉此更了解用戶,令廣告商更加有效地推廣商品及服務。換句話說,社交平台的終極目的就是讓用戶長時間流連於它們的平台當中。近年這些平台不斷加入一些新的介面功能,其實就是希望用戶更沉迷於使用平台。舉例說,有業內人士聲稱「無限滾動」(Infinite Scroll)及「下拉刷新」(Pull-to-refresh)功能的靈感是來自賭場裡的角子機。[1] 在社交媒體上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不免會影響我們的個人自尊及對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導致抑鬱症狀和情緒問題。當我們不太了解這些人的時候,很容易以為他們的現實生活就如在社交媒體上表現的那麼完美。有專家認為社交平台會令人容易患上「錯失恐懼症」(Feeling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簡單來說,患者感覺別人比自己幸福,或者經歷的事情比自己好,而自己的生命好像錯失了什麼。FOMO 不僅是一種「現在本應有更好的事情去做」的感覺,而是認為自己錯過了其他正常人正在經歷中的一些基本活動。 再者,正面貼文總是沒有負面貼文廣傳得那麼快,尤其是那些誇大及煽動仇恨的貼文。長期浸淫於這些負面貼文之下,加上「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最終使用戶長期處於憂慮、恐懼及緊張的狀態下。正面的貼文不是沒有,只因貼文在「弱肉強食」的競爭環境下,被消失得無影無蹤。 實驗證明負面貼文又會產生更多的負面貼文。在 2012 年 1 月的一周內,臉書數據科學家選取了近 70 萬用戶作「實驗老鼠」。他們將這些用戶分成三組來過濾他們所看到的貼文:第一組看到的貼文大多是負面的,第二組看到的是中性的,而第三組卻是正面的。研究報告指出屬「負面貼文」組的用戶,他們分享的負面貼文明顯多於其他兩組。[2] 要解決從社交平台帶來的情緒問題,最簡單直接的方法當然就是減少使用這些平台,甚至將戶口刪除。可能讀者會懷疑,沒有社交平台行嗎?當然行!我們還可使用其他通訊平台與外界接觸。例如有研究發現,使用視像聊天平台會對人的情緒有正面的影響。[3]  這些平台可以有效地幫助一些患有抑鬱症或孤獨症的人,讓他們可以與相隔千里的人(尤其是很久未見的家人和親友)面對面交流。疫情帶來的一個正面影響,就是很多人已對這些視像平台的運作瞭如指掌。與其在社交平台上流連,不如用視像平台與一些平日不常見面的親友視像交談。疫情過後,我們更應把握機會面對面相聚。 聖經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10:23)使用社交平台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只是當我們使用的時候要謹慎思想對自己或對別人是不是真的有益處。聖經又說:「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立比書4:8)我們不應沉迷於負面或仇恨的資訊裡,應當花多些時間思考正面及有鼓勵性的訊息。 [1] Social media copies gambling methods 'to create psychological cravings'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8/may/08/social-media-copies-gambling-methods-to-create-psychological-cravings) [2] Everything We Know About Facebook’s Secret Mood-Manipulation Experiment - The Atlantic (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4/06/everything-we-know-about-facebooks-secret-mood-manipulation-experiment/373648/)   [3] Using Skype to Beat the Blues: Longitudinal

Chion 2022-04 今屆冬夏季、健殘奧運會相隔不到幾個月,金牌得主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上,金牌是頒給做得最好、得第一的人士。灰灰暗暗兩年多的世紀大疫情,影響著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在這段艱難的日子是誰在支持著你?小孫子日日用視頻用童音向祖父母問安,好友齊集在螢光幕前舉杯傾聽,或是父母寄來慰遊子心的家鄉美食?是誰最最最關心你,向你的金牌得主說聲謝謝了嗎? 日本人常說會感恩的人,一定是感到了幸福,對未來也更積極樂觀。施恩、感恩、再施恩又感恩,幸福的循環。這裡有三個幸福的金牌得主,默默支時著身邊的人。 育有三位幼年女兒的醫生太太,丈夫在醫院最前線工作,曾經在一度感染時寫下遺書。兩年多,每天送丈夫出門時,她難受但笑著為他加油;每次他帶著倦容回家時,她喜悅總伴著心痛。醫生爸爸全力治療病人,但不管多累在家時,也盡力陪孩子們玩耍及跟進功課,妻子很感謝丈夫的積極態度。女兒們畫了感謝咭,把家佈置得色彩繽紛,來個簡單隆重的幸福金牌頒獎典禮。彩紙片飛揚中,伴著媽媽的感謝詞,家人的支持讓醫生爸爸,能繼續笑著去與未滅的細菌抗戰。 第二位讓人感到幸福的金牌得主,是在YouTube有男女老幼30萬擁躉,臉圓圓似聖誕老人,非常風趣親民,愛用可愛髮夾夾著一頭白前髮的法國廚師三國先生。粉絲都驚訝他的烹餁短視頻竟堅持天天都更新,美味的法國菜竟可以這般簡單地煮。在視頻回應欄中,很多人都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很是溫馨。其中一個頒獎者是在家工作的工藝家,這位太太突然要每天煮三餐給丈夫及2個發育中的兒子,煮什麼好?想到她快發瘋,大廚的視頻救她出水深火熱。有很多肉類及甜點的食譜,材料及調味料都是家家必有,又沒有日本料理般複雜,她每天必收看然後跟著煮。三國大廚表情豐富地笑咪咪地說:「年輕時曾經在領使館工作,4年間天天都要煮三餐,真是365日沒有休息!太能理解這困家時期,主婦們的辛勞,所以年前開始作錄影。觀眾得到幫助的熱烈回響,比得金牌更令我開心。」 最後一位受獎者是繼承家業年輕人的前上司。疫情令飲食業經營惡化,因而京都傳統蔬菜供應商的生意額也大幅減少,年輕人為了守護家業而辭去白領工作。前上司曾很耐心地敎導初出茅廬的小伙子,不要輕易放棄 ,在困局中也要繼續尋找方法突破處境。這積極變通的經營理念,支持年輕人迎向困難,沒有給危機打倒,所以他特意回到舊公司,在舊同事及社長前送上司一面金牌,用行動說一聲謝謝。這知恩圖報的舉動,讓多位中年同事們也感觸得落淚。 同一處境,有人知恩有人不知恩,知恩者都是能明瞭別人對自己的好,有被愛著的幸福感,很想感恩。路加福音17章11-19節中,主耶穌醫好十個大痳瘋病人,只有一個回來謝謝祂,那人比另個9個又得更大的恩,不只身潔淨,現在連心也得救,在永恆中有份!這也是為什麼信主的人,會時時不自覺地感謝他們的幸福金牌得主 - 主耶穌,因能感受到被主愛著的喜樂,經常會心微笑,遇事能平靜,之後又會再感恩,幸福生活的大連鎖。   祝大家有個感恩幸福的復活節!

圖文:Eric Lau  拍攝地點:North Bay Ontario,  1/30s. f11 38mm.   有機會離開繁囂鬧市走進大自然,欣賞四季優美景色,細聽澎湃的流水,靜靜拍攝幾張照片,感覺非常幸福! 我信這是上帝的恩典,給人無窮盡的恩福。主耶穌說:「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翰福音7:38 「這河水所到之處,凡滋生的動物都必生活,並且因這流來的水必有極多的魚,海 水也變甜了。這河水所到之處,百物都必生活。」以西結書47:9

路實   2022-04 文化和歷史觀 親愛的讀者朋友,你是否有同感? 剛移民加拿大,工作和生活並非容易,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和努力可以有進展。 然而,文化方面的融入,雖經過歲月和努力,仍可能收不到如願的進展。 融入西方文化如此,深入瞭解從國內來的移民同胞,也需要對中國文化和歷史有一些瞭解,才可能有些深交,並真正走進福音朋友的生活和内心。 文化和歷史,是有密切關聯的。文化從歷史而出、在歷史之中、也是歷史的沉澱和產物。 所謂中國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就是說,中國的歷史非常源遠流長,從而醞釀出了根深葉茂的中國文化; 比如唐詩宋詞、傳統習俗、儒家哲學思想等。國內移民來到加拿大這片土地,文化和歷史方面的碰撞是免不了的,雖然不能以勝負、好壞做結論,但其中的掙扎是真實的,有時甚至難以言表。而且,中國文化幾經歷史變革,從古代五千年文明史,到近代受到日本、西方國家的侵略和影響,到現代的共產主義、無神論、"文化大革命"(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使得文化和歷史反映在移民同胞身上的情況可能更加複雜化。因此,我們更加需要小心聆聽和尊重。 為什麼呢? 第一、大多數移民同胞,始終看自己是中國人(哪怕已經加入加拿大國籍),有的對中國文化傳統習俗非常執著,有相當的文化歷史優越感。 若在他/她看來,我們有輕看或者不在乎中國文化和歷史,他們就會認為我們不給面子,以致引起誤會。 第二、即便有的人對自己的某些文化或者歷史層面不滿意(如不喜歡古文詩詞但曾被強迫背誦,或曾受到傳統習俗的束縛,等等),當有人批評這些層面的時候,他們仍會有不高興,內心被激怒,甚至會表現在言語和臉上。 第三、在中國文化和歷史變革中,有人自己或者家人親朋曾受到傷害的(比如文革破四舊中的遭遇),更會引起一些情緒反應,甚至內心非常反感有人觸及他們的"痛處"。 第四、一般情況下,自己移民加國,跟國內仍會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就像一棵樹,從中國拔出了,但還懸在半空而沒有落地紮根;有的甚至還計劃著入籍後到國內發展,或者等退休了回國內養老,落葉歸根等。 上述情況,我們都需要有所顧及,以免無意中傷及移民同胞,影響關係的順利建立和發展。 更進一步地,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方法,不但避免文化歷史方面可能帶來的不利,同時走入福音朋友的生活及內心。 第一、用心去瞭解和感受移民同胞對中國文化歷史的複雜心態。 他們可能有一種較真、頂真或者防衛情況,但只要他們願意說,我們就真誠地聽,不需要對他們說對內容認真討論或辯論。 第二、有禮貌地主動徵求同胞的同意,詢問和傾聽他們對中國文化、歷史方面的喜好、感受,關心他們這方面有否碰到什麼情況或難處。 第三、利用中國傳統節日等,對國內同胞送去愛心關懷,或者可以邀請到自己家中,又或可以到教會過節等。 做到有連續性,而不是一次性,使他們感受到在異國他鄉有歸屬感。 總之,盼望聖靈帶領我們,讓我們可以分享自己當時在文化、歷史相關方面的經歷、苦惱,以及因認識耶穌而有新的眼界、體驗;分享有耶穌、有天父、就有了真正的歸屬;並不住地為同胞禱告,求聖靈也讓他們和我們產生共鳴,從而把同胞引向上帝。

瓦罐 2022-04 他憔悴的臉和謙遜的舉止讓我想起以賽亞書 53:2 中對基督的描述: 「祂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像根出於乾地。祂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祂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祂。祂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祂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祂。」 士嘉堡一間教會的主任牧師對這位講普通話的人作了非常簡短的描述。沒有提到引人注目的資歷,甚至沒有提到他參與的事工。 這位滿頭灰髮的男仕在監獄裡度過了27年——到那時為止,已超過他一半的人生了! 他忍受著每天的審訊和艱苦的勞動。只為基督。 到 1980 年代,中國大陸向世界開放,他是早期被釋放的囚犯之一。 在過去的 35 年裡,我真的得到了這位偉大見證人的祝福。 他的眼中沒有一絲苦澀或憤怒,反而閃耀著超越被迫害的信仰。 他無視我們好奇的目光,與我們分享了一首讚美詩,歌詞是他在監獄裡寫的。 歌詞是這樣的: 「不要怕,只要信。 不看環境,不看自己,不看人。 仰望主,多禱告,必能看見主榮耀。」 「到最後,我甚至記不起聖經的經文。」他坦誠地承認。 「我只記得耶穌和他的諾言:即使是一隻小麻雀也不會在沒有祂允許的情況下掉下來。」他喃喃地道。 他沒有提到自己可能會遭受的任何折磨。對任何事件都沒有戲劇性或聳人聽聞的回憶。沒有指責共產黨毀了他的人生,毀了他的青春。他更沒有吹噓自己的信仰。 這讓我想起以賽亞書 53:7 「祂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或作“祂受欺壓,卻自卑不開口“)。 祂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祂也是這樣不開口。」 您覺得這首小讚美詩怎麼樣?這位對主忠心的僕人,用嘶啞的嗓音輕唱著,沒有任何樂器為他伴奏。 然而,它奇妙地讓我瞥見了我們榮耀的救主,在過去的34年裡它一直激勵著我。 不再將注意力浪費在看似無法克服或令人興奮的環境上。不再將注意力浪費在膨脹的自我或失敗上。不再浪費注意力在旁人的邪惡或虛榮的成功上。 天父在聖經中告訴我們 365 次 「不要害怕」。這足夠作每天的提醒。祂一再慈愛地教導我們只管信靠祂。 祂甚至將祂的獨生子主耶穌賜給我們做我們個人的救主。 您看見主耶穌的榮耀嗎? 試煉和磨難越大,我們就越錨定在祂偉大的榮耀上,直到某一天我們在永恆與祂面對面。 哈利路亞!榮耀歸於至高真神。

不鳴 2022-04  「…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 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 這都是災難的起頭。」(太廿四:6-8) 自從俄羅斯總統普京於當地時間2月24日清晨,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以來,俄軍從東、南、北三方全面入侵烏克蘭已超過一個月。直至3月底,戰事仍然膠著,俄羅斯並未取得勝利,烏克蘭亦並非如想像中不堪一擊,烏克蘭政府仍然掌握着首都基輔。這場戰爭,不單只是俄烏兩國之戰,造成大量平民百姓死傷、生靈塗炭;甚至對國際形勢及全球經濟均有直接及深遠的影響。 戰事最大傷害莫過於人命傷亡。俄羅斯國防部在3月2日公佈數據後便沒有更新,當時,該國確認在烏克蘭有498名俄羅斯士兵死亡,另有1597人受傷。當然,由於烏克蘭軍奮勇頑抗,俄軍實際死傷數字肯定高得多。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聲稱,烏軍擊斃超過1萬4千名俄羅斯士兵。美國情報顯示,15萬俄羅斯大軍入侵烏克蘭損失慘重,保守估計超過7000名士兵喪生。另一方面,烏克蘭宣佈平民死亡人數已至少接近3500人。而聯合國統計,烏克蘭於3月底已有約1200名平民死亡,近2000人受傷。  生靈塗炭 人民流離失所 此外,戰火令烏克蘭難民人數,創下第2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大人口流動。聯合國難民署表示, 至今最少400萬名難民逃出烏克蘭,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及兒童。大約240萬名難民抵達波蘭,數十萬人逃往匈牙利、摩爾多瓦、斯洛伐克及羅馬尼亞。 經濟損失方面,烏克蘭基礎設施部長估計,持續超過一個月的戰火,令烏克蘭的基礎設施損失超過了5650億美元。而烏克蘭同時聲稱,成功摧毁俄軍數以百計戰鬥機和坦克等軍事設施,俄軍損失慘重。與此同時,西方國家不斷提升經濟制裁力度,包括切斷俄羅斯銀行與SWIFT系統的連結,俄羅斯承受著難以想像的經濟損失。專家估計,俄羅斯經濟今年可能會萎縮7%至15%。而英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所發布的數據顯示,俄烏戰爭使全球經濟損失了近一萬億美元,並造成供應鏈危機,間接導致全球通脹在今年之內上升3%,影響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於明年2023下降近1個百分點。 西方國家齊心制裁施壓  國際局勢起微妙變化 在膠着的戰事之外,西方國家的反應及國際局勢走向同樣是焦點所在。北約、歐盟及七國集團在3月24日分別舉行峰會。北約宣布將在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部署四個新的戰鬥群;歐盟則討論了減少依賴俄羅斯的能源供應,並呼籲中國與西方民主國家一起阻止總統普京繼續戰爭;七國集團同樣譴責俄羅斯的軍事侵略,警告俄軍不要使用化學或生化武器。不但如此,美國總統拜登在北約峰會後還呼籲二十國集團將俄羅斯驅逐出去,並讓烏克蘭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二十國集團會議。 當然,並非所有國家都聯合起來反對俄羅斯。在二十國集團中,中國、印度和沙特阿拉伯便不會制裁俄羅斯。隨著中國的崛起,對國際事務的角色愈來愈舉足輕重。歐美要成功制裁俄羅斯,絕對要爭取中國的支持。有評論認為,俄烏之戰不但影響全球化進程,更會加劇國際秩序兩極化,不排除有新的區域集團乘勢而起,抗衡北約。 和談結束戰事是最理想結局 俄烏之戰若再拖延下去,對雙方甚至全球都不是好消息。雖然雙方多番談判均無功而還,但透過和談儘快結束戰事,仍然是各方期待的最理想結局。至今,俄羅斯提出的多項停火要求,包括:1)烏克蘭停止軍事行動; 2)將烏克蘭中立地位入憲;3)承認克里米亞是俄國領土;4)承認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獨立。一般分析認為,烏克蘭極有可能接受放棄加入北約NATO及對部分遭侵佔的領土做出妥協。之前普京提出的烏克蘭「非軍事化」及「去納粹化」,「非軍事化」可能會成為最大爭議,而「去納粹化」涉及文化種族背景,也流於抽象口號,較難落實。 天災(新冠疫情)、人禍(戰爭)連連,這些都是末世的警號,耶穌基督回來的日子近了、就在門口了。大家均要珍惜最後機會。作為基督徒,要作五個愚拙的童女,還是在燈裏預備了油的五個聰明童女?仍在思索宗教信仰問題的,應把握機會想想人生的真正意義,或重新思考曾經聽過的福音信息,接受基督作你個人的救主,等待迎接主的再來。 「 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唯獨父知道…所以,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太廿四:36及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