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11月精選攝影
照片提供:Eric Lau 「 你 趁 著 年 幼 、 衰 敗 的 日 子 尚 未 來 到 、 就 是 你 所 說 、 我 毫 無 喜 樂 的 那 些 年 日 未 曾 臨 近 之 先 、 當 記 念 造
照片提供:Eric Lau 「 你 趁 著 年 幼 、 衰 敗 的 日 子 尚 未 來 到 、 就 是 你 所 說 、 我 毫 無 喜 樂 的 那 些 年 日 未 曾 臨 近 之 先 、 當 記 念 造
˙志雅˙
最近聽了幾位弟兄姊妹信主及靈命成長的經歷,很感動也很受啟發。他們的見證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接受耶穌基督為他們救主時,都是發生在人生的低潮期,而且在決定信主前、後,都「認知」到神恩典的憐憫,並且經歷神的幫助,這讓他們很詫異和驚嘆,知道神的存在並會聽禱告的,所以他們願意承認自己的罪及有限,並且打開心門,接受「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流的寶血所成就的救贖之功,冀望神能繼續庇佑保守他們,所以不定期地去教會探索信仰,開始教會生活。
˙盧維溢˙
加拿大人現今所面對的光景,就好像先知尼希米在耶路撒冷時所面對的局面:一個曾經是敬畏耶和華的地方,現今的外邦居民普遍都是敬拜偶像而非聆聽和遵行祂的教導和律法的人。尼希米要面對眾多不敬畏以色列人所認識的神,並且受到當中一些人的威脅和攔阻他的工作,因為他努力要在這歷史聖城復興以色列的宗教信仰。
˙秋霖˙ 社會有衝突矛盾,猶如在工作機構有人事問題,或是婚姻關係不和,不能共同面對。當一個關係到了撕裂如此嚴重的地步,我們該如何處理面對?當一個家庭的關係撕裂,可能是以分手結束。往後,可以重新發展另一段新的關係。當一份工作,若是關係已經成為沒法合作,會以解僱或離職作結;之後,可以重新開始新工作的尋找。當社會層去到撕裂時,各方陣營壁壘分明,政府與民間的衝突白熱化,暴力升級,濫暴、濫權等,造成更多報復性襲擊。最後會是如何止息?香港現況似乎已經到此階段。作為社會一份子,又如何面對呢?以正能量思考原則去看,可以有甚麼出路?本文嘗試提出個人觀點討論。 筆者雖身處加拿大,仍有不少親友同學在香港,這幾個月來的心情和焦點都是離不開香港事態發展。在與朋友交談中,深深體會到當中難處。友人的兒子去參加遊行示威,不敢問:「去哪裡?」「什麼時候回來?」「要不要留飯?」怕會引起爭吵,更怕兒子不回來,或是滿身受傷回來。朋友中有青年人子女的衝突。折衷辦法是彼此避開見面,不同枱吃飯,不同時間出現,各有各出外活動時間表,為的是避免正面交烽,恐怕父子母女都「冇面俾」! 面對社會重大撕裂,不少人都簡單化把別人的言談觀點而分類歸邊,往往是二分法,即非友即敵,這是筆者不贊成的。不同意政府政策措施,不等於必然是帶有暴力傾向的勇武派,也可以是法律界、醫療界或宗教界的意見。香港一向都容許有廣闊政見空間,不會因政見不同而被排擠打壓,這也是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的基礎。在此基礎下,具有正能量的人,可以按自己的取向而採取不同而積極的回應。]首先,在個人的政見理念上,筆者認為每個人都可以不同,更不必要絕對相同。對於政見看法,可以由完全不問塵世事,以至全情投入,都是可選擇範圍。在這個寬闊光譜中,筆者嘗試粗略地分為三大類。而在每一類的選取,沒有誰對誰錯之分,更沒有這個比那個更好,或更正義,社會本來就是容許不同光譜,不必要因為不同意見而傷感情。 一. 避政離塵,各自修行: 社會上總有大批人是對政治事務不聞不問的,這已經是普遍被接納的現象,亦即所謂「沉默的大多數」、「政治冷感」群。這群人可以如常工作、娛樂、學習,只是不參與任何社區活動或政治集會。他們可能是熱心的義工團體、詩歌、音樂、舞蹈、話劇、橋牌、象棋愛好者,或是活躍行山、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旅遊組,或敬虔信仰追尋者。他們有自己追求滿足的活動範圍,只是對政治沒有興趣,但不理會其他人參與示威的情況,也不會與他們論政,但可以是同學、同事、鄰居、朋友關係,只是不涉談政治。 二. 留意時事,個別關注: 隨著互聯網發達使資訊快速廣泛流通,人的知識水準提升,使關心社會及政治非常方便而普及。這些客觀因素使我們對政治社會狀況快速瞭解,也加速對事件的參與。從正能量角度看,我們都願意自己對社會有貢獻,不管是勤奮工作準時交稅,或是參與社會建設活動,甚至是積極助選、從政、加入政府公務員行列,都是正面而積極的。對於政策不滿而以反對黨姿態出現,促使政府改善,也是對社會的貢獻。七、八十年代的社區發展,社工在香港發揮了極其重要角色。 至於對現時社會普遍瀰漫著非友即敵的二分法,支持政府或支持示威者,但非人人都同意。由於個人思想、觀點,與工作機構(特別是任職政府公務員、警員)可能有出入,很可能會出現「機構與個人目標不一致」。筆者認識有些朋友在政府工作如醫院、稅局、房屋署等,仍然是一切如常工作。事實上在2019年8月2日,據報當日有近四萬公務員參與公開集會,呼籲政府聽取民意。可見不少現職公務員是不畏秋後算帳,會中有意見表示「公務員守則第一條就是維護法治,法治超越特首。」(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發言)顯示了他們對時事的關注,緊貼發展過程,也有其理性分析事態,對於哪方濫暴、濫權,有一定的判斷。他們的參與,說明了「老闆也不怕」,不用投鼠忌器,甚至乎不因為保飯碗而不敢表達意見。 三. 積極參與,投入支持 : 第三類是積極參與支援,按不同能力、資源,可以作前鋒,也可作後盾。參與此類別的,是有其觀察、思考,以及不同角度的衡量。當涉及暴力時,亦應按自己可以理性通過的理由作決定,特別在破壞公物行動上,會否波及市民?若然有所猶疑,便應退出該位置,可考慮其他較適合的角色。積極參與社會行動,很容易與相同意見的同路人有惺惺相惜之感,同時也容易受到小組壓力影響,抽身不易。作為理性主導的人,常常要平衡感情投入與理性思考(如是否合適合法?),保持客觀平衡。倘若不然,自己以為投入支持卻反變成暴力施予者。筆者認為,參與不一定走在最前線,仍然有很多途徑支持,耶穌也說即使給小子一杯涼水已是一份支持。(太10:42) 黑夜之際,期待黎明: 在新聞報導上看到不少破壞地鐵、政府建築物,甚至黑衣人圍打個別人士,圍打警員,放汽油彈等,都顯示出不必要的暴力,亦有不少民間不滿之聲。如何取捨平衡呢?筆者會考慮按個人所能承受的力度而定。不想有受傷機會,便不去現場示威或作出暴力行為;不想有可能被警員拘捕,便不去群眾集結的熱點。停止虛耗,保留實力;青山仍在,他日可再。 面對社會撕裂,是令人難過的。「反送中條例」演變至今已有三個多月,事情已出現眾多變化。現時雙方都有過份濫用暴力之嫌,雙方都指責對方,也都有錄影証明。正如筆者在上期所說,紛爭總有完結日,衝突也有止息時。終有一日是要重建社會家園。風雨過後期待有彩虹,我們要用甚麼態度去預備迎接彩虹呢?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13:13)
˙王澤鳳˙
有一位愛嘮叨的妻子,總是不停地叫他的丈夫去把他們臥室的牆壁粉刷一下。不是說:「你怎麼還不刷牆呢?」就是說:「你為什麼這麼久還不動呢?」可是她越嘮叨,丈夫就越抗拒。隔了快一年了,臥室的牆壁依然未刷。轉捩點發生在兩人參加了一次婚姻講座,講員就說到妻子對丈夫要多一點鼓勵,少一些嘮叨。回家之後,妻子就決定給自己一個挑戰:一有機會就誇讚、鼓勵丈夫;一想嘮叨時,就背誦以弗所書4章29節:「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以保守自己的口舌,一句抱怨的話語也不說。慢慢地丈夫真感受到被欣賞、被鼓勵了,居然就去粉刷臥室的牆了。妻子看了太高興,大大鼓勵丈夫,說:「你刷得太好了,你真是最好的油漆匠。」結果,丈夫竟把整個房子都刷了。妻子又誇他,說:「唉呀!你刷得太棒了,簡直比專業的師父還刷得好!」最後,不但屋子裡面刷了,連外牆也都刷了。
˙何文輝˙ 「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傳道書3:10-11) 著名的英國作家毛姆寫過一本非常著名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一個倫敦股票交易員不甘平庸,追逐夢想的生活。這人擁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一個賢慧的妻子,兩個可愛的孩子,然而這一切不能滿足交易員狂野的內心。他下定決心要毀滅自己眼前的美好生活,只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繪畫。 於是他拋妻棄子說走就走,隻身來到巴黎。他在巴黎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差一點活活餓死,幸被好心的朋友收留。他住在朋友的家裡放飛自我,令朋友妻為自己神魂顛倒而自殺,他卻一走了之,繼續追逐自己的夢想。他最後到了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得了痲瘋病,雙目失明,臨死前將自己的巔峰之作付之一炬! 這位倫敦交易員不顧一切為理想奮鬥的精神,至今激勵著許多熱血沸騰的青年人。他們看不上、瞧不起滿地的六便士,全身心嚮往那美麗動人的月亮。這月亮可能是藝術,可能是愛情,也可能是政治。他們用生命追逐心中美麗的夢想,似乎這樣便足夠美麗了,至於他們追夢所到之地變成一片廢墟,變成他人的地獄,那都不在考慮之列…… 《傳道書》告訴我們說,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並且是神叫人伏在虛空下,目的是叫人從虛空裡抬起頭來,仰望日光之上創造萬物的主。滿大街的六便士不能滿足人心,那是註定的,因為除了神自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填滿人心,便士不可以,月亮也不可以。若將月亮當作夢想來追逐,就會找到噩運!
˙賴建鵬牧師˙
這個悲慘的故事是我輾轉從當記者的朋友那裡聽來的。有一對曾在北京國企工作但現失業的夫婦,妻子懷孕快要生產了,因為家中一貧如洗,不敢到收費昂貴的大醫院去。於是,丈夫借來一輛板車,拉著妻子去附近的一所獸醫院找熟人接生。沒有想到妻子偏偏又是難產,獸醫不敢處理,勸他們立刻到大醫院,否則大人孩子都有生命危險。
˙洪順強牧師˙ 有些人說信耶穌是個人的選擇,不信耶穌好像不相信一個政府或人一樣,並沒有甚麼大問題。以上的說法對嗎?請看下面的解答。 耶穌解決人罪的問題 人不看重要不要信耶穌,其實是因為他們不明白耶穌為甚麼要到世間來,聖經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摩太前書1:15)如果人沒有罪的話,人就不需要信耶穌,那麼試問誰沒有罪呢?聖經所說的罪,不是單指地上犯法的罪如殺人放火、姦淫擄掠、暴力傷人等,聖經指出人逞著心裡的情慾行各樣污穢的事都是罪,諸如:「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心、惡毒(或作陰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凌辱人的、傲慢的、自誇的、揑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冥頑不靈的、不守信用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羅馬書1:29-31) 不單是行出來的過犯,耶穌說:「從人裡面出來的,那才能污穢人。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淫亂、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放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污穢人。」(馬可福音7:20-23)人被種種不同的過犯罪惡所捆綁,自知不能勝過,就好像信耶穌前的保羅說:「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若我去作所不願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作的。」(羅馬書7:18-20) 人既然不能勝過罪惡,如今有耶穌來解決我們的罪,祂來要給我們一個新的生命,聖經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過去人活在罪中或多或少(其實是不少的)不能不犯罪,但信耶穌後原來可以不犯罪,人可以真正的行善,以善勝惡,甚至可以愛仇敵、饒恕過往我們所不能饒恕的人。這樣奇妙的恩典,人選擇不信耶穌,豈不是在地上因罪過繼續受苦嗎? 耶穌拯救人免下地獄 人不單有罪過,將來更要面對神的審判,神的審判是最公義的、最徹底的,意思指連人心所想過要行的種種污穢惡念都要被揭露及審查。耶穌說:「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馬太福音12:36)因為天堂是完全聖潔的,即使人有一點罪過都不能到那裡去,人是註定要下地獄的。然而,耶穌來成為人代罪的羔羊,祂擔當了世人的罪過,代替人因罪而受的刑罰被釘死在十架上,使凡信靠祂的人不再被定罪。聖經說:「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羅馬書8:1)耶穌使人免去神審判人的憤怒,羅馬書5:9-10說:「現在我們既靠著祂(耶穌)的血稱義,就更要藉著祂免去神的忿怒。因為我們作仇敵(敵對神)的時候,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祂的生得救了。」 地獄是不好受的,是世人都不願意去,也是世界上所有宗教希望人不要去的地方。耶穌說:「在那裡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馬可福音9:48)地獄是將來魔鬼要去的地方,人如果下地獄就要永遠與牠在一起受苦,那是很可怕的事。然而耶穌到世上來施行拯救,人所有的罪過都可以因著信靠祂得到赦免,不用下地獄去,如果不信耶穌,後果豈不是很嚴重嗎? 耶穌帶給人盼望 聖經說:「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希伯來書9:27)人面對死亡是最絕望的,因為人擁有的一切諸如金銀珠寶、榮譽地位、成功權勢、財產物質,甚至我們所愛的人(或者愛我們的人),無論是甚麼都會失去,一切都變成虛空。並且,死亡不會等人衰老或七老八十才臨到,乃是隨時會臨到,一個過濾性的病毒、一個意外就可奪去人的性命,那時人還有甚麼盼望?怪不得人都會怕死,特別怕不知道往哪裡去,尤其怕想到人面對死的絕望。然而感謝耶穌,祂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信的人有永生。」(約翰福音6:47)又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翰福音11:25-26)信耶穌的人不單不用下地獄,並且還有永生,人可以擁有一個永遠與神同在的豐盛生命,即使死了也肯定有復活的盼望。 耶穌賜下人救恩 聖經希伯來書2:3說:「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耶穌帶給人的是一個極偉大的救恩,因為祂承擔了世人所犯一切的罪被釘死在十架上,顯明了祂無比的愛。並且,祂被釘後第三天從死裡復活,顯明祂就是那一位能拯救人脫離死亡的真神,而全世界再找不到有一位救主像祂。如今,祂所要求的是很簡單的回應,人只要誠心認罪悔改去接受祂為救主,不用付上任何行為上的代價,白白可以得到祂所賜的永生。人如果不信耶穌他們可以相信誰?他們能找到另一位真的能救人的真神嗎?不能。 使徒約翰得到主的啟示說:「我又看見死了的人,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案卷展開了,並且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啟示錄20:12)又說:「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啟示錄20:15)「凡不潔淨的,並那行可憎與虛謊之事的,總不得進那城(指天堂),只有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的才得進去。」(啟示錄21:27) 親愛的朋友,生命冊中有你的名字嗎?耶穌快要再降臨來審判全世界,人是擔當不起祂審判的,聖經說:「凡接待祂(耶穌)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翰福音1:12)請快來接受耶穌成為你個人的救主,像我們基督徒一樣,成為神的兒女,將來就可以回天家!
最愛的手信是健康又耐放的綠茶,順便也購入在茶店賣的海苔(紫菜)和昆布茶。一種是產自山中,另一種則是海獲,昔日給為生存求變通的商人相中,兩者雖然風馬牛不相及,卻能成為組合同店出售,新商機因應而生。茶的生產期在四至十月,海苔則在十一至三月收獲,兩者的出產時段剛好把一年填滿,每月都有買賣,賺取收入。加上茶及海苔都是對臭味及濕度敏感的乾貨,有著同樣的乾燥保存及收藏方式,倉庫也能一年到頭存貨滿滿。不同類型的商品因天然因素被連在一起變成傳統,也是現代流行Mix and Match(混合組合、異類融合等)的元祖輩融合商店。 異類融合也像我和在日本認識的朋友,各有性格的「異類」個體。因充滿創意的天父沒有造出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的樣子及個性都獨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代表就不能和諧共處,有異見、相反喜好也能相處愉快。可能大家都願意盡力溝通,接納差異,珍惜磨滑後的融合關係。 未知的事多如繁星,「異」於所知不一定就是不好,先不要怒形於色地拒絕,心平氣和地多看、多聞、多瞭解這個「異」常,可能比本有的更合適,去蕪存菁、融合貫通才是聰明人。時代變遷,競爭加烈,網上購物送貨極方便的日本,單一貨品的實體店吸引力及利潤在減少中,服務及產品改革不足以吸引更多的眼球。商人為了存留而不得不迎入異元素,與另類的商品融合,異常的衝擊力再度引起關注,並連帶互動引入新客源。 不同性質企業混和合作創出新型式的融合店舖,東京表表店就是2012年開張的Uniqlo X Bic Camera(服裝店 X 電器店)=異次元新店。「次元」是數學用語「空間」的意思,異次元可以理解作異常和平日不同的新空間。如某男士本來只打算去電器店買電動剃鬚刀,看到旁邊掛著一欄男裝超薄保暖內衣,就順便買了兩件加三雙襪子。或是從不逛電器店的白領美女,在服裝店走向上班套裝處時,經過電動按摩機特賣攤位,突然感到肩及腰有點痛,好奇下就坐下試用。前無古人超新穎的組合,一軟一硬完全異類,但能互補客源相極的欠缺而連帶豐盈商機,想像不到的合拍。急驚風的友人,常給慢郎中的老友拖著,這組合經常互添傷痕但無損友誼,因在忠誠善意的勸導下避免了不少麻煩事,箴言27章6節:「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仇敵連連親嘴,卻是多餘。」 物盡其用融合店,因貨品已有,只等配對。鐵路橋下的便利店 X 全自助卡拉OK,橋下空地建的便利店有大量現成輕食,是唱歌的人需要的飲品及食物。無印良品 X 租屋,現成的品牌傢具加空置舊屋邨及酒店,一拍即合,重新裝修及提供傢具的超型格租屋,吸引愛用者的入住。書店 X 百樣商設,雜誌裡介紹最新科技或運動商品,貨品及專人指導就在書旁。翻看旅遊書,心動想放假,旅行社專桌在書店內。書店變身百貨,把DIY裝備、嬰孩商品、鐘錶眼鏡、香薰等令人眼花繚亂的商品都全夾在書群中,有點霸氣的文商融合!大俠性格的霸氣友人,找她幫助一定盡力而為,但要她聽你說就有點難度。 親善大使咖啡茶座,什麼樣的商店也可參一腳。隨著輕便即磨咖啡器出廠,辦個舒適的Cafe真是非常容易。舒緩購物疲勞的Cafe為吸引消費,設在地產公司內、超級市場麵包部旁、運動店的露營帳篷內等,高級的時裝店更提供酒精飲品,一邊飲一邊試穿。博物館式的汽車銷售及畫廊店,讓人慢慢地眼賞口飲。室內釣魚場、手工藝DIY課室、露營式電影小院等活動空間,填滿了咖啡或茶的香氣。冰冷的自助洗衣店也因咖啡茶座變得生氣勃勃,無聊的等候時間,因一杯飲品讓陌生人開始交流,路過的左鄰右里把這裡成了社交休憩區。不論那種配搭,包容量大的特性,咖啡茶座圓滑地融入各式各樣的店中。不論它是主角或是配角,因咖啡而來購物,還是購物順路來飲一杯,總之這裡是最令人放鬆心情的小角落。有著Cafée性格的基督徒友人,親切的她不是沒有主見,只是比較寬容忍耐,「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馬書12:18)貼近溫柔的她很是舒心。 為利益,商人盡力地找相類點而融和,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也要用心付出真誠。有差異是正常,因沒有第二個你,當發現差異時,先不要太快放棄,用愛、體恤及謙讓去接受別人的「異」。 謝謝天父,讓我在異鄉中能遇上相親相愛異類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