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ion 「花」常用來比喻女性的一生:初生胚芽萌發,在陽光雨露均霑下漸長,含苞待放、花蕾滿枝至淍謝枯萎。淡白粉紅的春天一過,日本迎來七彩繽粉的初夏,也是盛產花嫁的季節。日文的「新娘」,漢字寫成「花嫁」,意思是一生最盛開、最姹紫嫣紅之時,如花似玉的少女要嫁人了。還有一種說法,花也等同「新」的意思,夫家尊重新嫁入的華麗新婦,用鮮花佈滿花道迎親入府,因而稱新娘為花嫁,而新郎就是「花婿」,花朵的女婿,很浪漫、很應景的漢字。 西洋文化普及後,女孩們憧憬穿著白色婚紗,走過鮮花滿地的走廊迎向所愛的人,因而日本有很多只為舉行婚禮的教堂。和婚紗一樣,出嫁時女子的日式婚服「白無垢」是完全純白的和服,由內衣至外服及頭飾都是白色。遠古的室町時代開始,白色代表太陽之色,是神聖的顏色。白色也表明身心純潔無瑕的新娘,決心把自我捨去嫁入新家,「從今以後只染上丈夫的顏色」,全心全意與夫家合一。白色的布附吉祥的精緻花柄圖案,如鶴有長壽和婚姻和諧的象徵,鳳凰喻意長生不老,牡丹代表繁榮,櫻花則是新起點等。新娘梳起的正裝頭髮,會被白色娟布卷成如帽子般的「角隱」遮蓋,表明新娘會把怒氣、忌妒等惡「角」收起順服丈夫,免自己變成有角的鬼怪,是昔時民間的小迷信。最後戴上白綿帽子如頭紗,婚禮完結之前它把新娘的頭及臉都半遮蓋,不讓外人見到容顏表示忠誠於丈夫一人。 「白無垢」配有3件小物件,花嫁手拿著「末廣」 — 小扇子,象徵幸福蔓延擴散;裝飾在胸前的「筥迫 」— 化妝包,裝著鏡子、和紙巾及替換髮飾 ;及「懷劍」—防身小刀,象徵武士的媳婦在危險中能自我保護,也能如男子般自豪地切腹死去,有著男女平等的氣勢,也有著守護的意思。「白無垢」穿著複雜及行動不方便,近年的新人多穿來拍攝婚照,或舉行傳統的神社婚禮時才會穿著,普通的婚宴都偏愛鮮艷火紅的「色打掛」—有色豪華和服。 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思想,昔時上流家庭的孩子們都是家族的財產,女兒從小就開始「花嫁修業」,培訓出處理家事精明、有修養懂禮儀的賢妻良母,代表家族體面出嫁。19世紀初,女孩開始能上學受教育, 生於愛媛縣的婆婆說:「我家很貧窮,上學也要背著幼弟,日常家務就跟著祖母、母親身邊學。女兒上學校時,除了學語文算計外,也著重花嫁修業,學校也教女兒經營家庭的正規技能及修養,如煮飯、洗衣服、日式及西洋裁剪、打掃等,還有茶道、花道、書法、舞蹈、穿著、禮節及樂器,克服不愛吃的食物也是修行之一。那年代什麼都要自己做,女兒的嫁妝就添了縫紉機,為幫助她婚後生活輕鬆些。」 當人問剛入藉的新婦鈴芽,到底花嫁修業還有必要嗎? 她婚後的結論是「不是必須的,但是學了絕對沒有損失」,她認為有所準備才能更有把握地應付自如,讓自己及未來的家人都過得好。 忙於為事業打拼的鈴芽,她的日常生活一直由全職主婦的媽媽照顧,為了以後雙職小家庭能有餐好吃,就到料理教室上了個花嫁基本調理班。除了蒸煮煎炸、切法及調味,還有教授蔬菜配搭、營養管理、時短速成料理、選購和保存食物等,真是讓她大開眼界。搬到新居,疲乏的兩人被下班後還要做大堆沒有完的打掃、整理等家務弄得累上加累。媽媽看不下去,在休息日就著手一一地教,由洗碗、洗衣服至收拾、家計薄等,還有如何讓老公愉快地分擔家務。鈴芽摟著媽媽,感到母親太能幹了,安頓好一個家背後有這麼多學問,她這個新婦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蒙恩得救愛主的信徒也像花嫁般,啟示錄19:7-8中,異象中使徒約翰看到「因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就如花嫁裝飾整齊等候丈夫主耶穌,在祂再臨時親迎娶自己的新娘。心越重視男方,花嫁也越專注,務求能以最美麗、最取悅花婿的姿態出嫁;愛主的人也一樣,期待當中的喜樂,便會越盡心盡意為所愛的,努力學習聖經,靠著聖靈操練品行及結出美好的果子。 花嫁修行的真正意義,不止為了配偶,也為了新婦能愉快、快速適應全新的生活,成長、磨練成為超棒的媳婦兒。 「入藉」小常識:日本是戶口制,結婚時要由原生家庭轉戶藉到丈夫家庭,稱為入藉,入藉一詞現在也等同宣告結婚了。
作者:Chion 日文「無駄 (Muda)」是多餘、無用的意思。我在加拿大的圖書館借過一本101件日本人發明的無駄物(101 Useless Japanese Invention)的書,日本人稱為「珍道具」,指為解決問題而發明奇特又有趣的超創意工具,當中帶有少許不切實際的負面暗示。這一類看似無駄的珍道具,每月都有幾百件新作填滿日本的100¥店,發明協會的週年大賽也必收集到一千件以上參賽作品,這些作品看似不太實用,但卻很受歡迎。實用與否,要看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年齡性別、生活差異等各種因素,這些珍道具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生活的必需品。 女生們都愛漂亮,早上睡醒要趕上學、上班,當初中生在鏡子前發現頭髮豎起,或是前髮歪曲時,她們會令驚恐地大叫:「世界倒塌了!」護髮製造商的男社員真不能理解為何女士們給人發現自己外表不整齊時會發瘋煩躁,於是決定指派年輕女同事出馬,針對大小美女的幸福,最終發明了前髮膠水,它能把前髮固定在額頭皮膚上。那些直接抺平微少髮絲及正電的美容液小瓶、軟髮噴霧等產品,一推出就熱銷,女土們的手袋中必有一件。 越來越少人會安裝家用電話,因為家庭成員都各有一部智能手機,家座電話快成無駄品。某日在收看電視時,瞬間看到電視購物台新推出一部「紅綠燈家座電話」,且廣受歡迎,原來這是針對防犯用的。因詐騙集團猖狂,令老人家一聽到電話響時會心慌慌。其中一位購買者說到:「父母及祖父母家都有一座,有大字顯示來電者是誰,綠燈一亮就表示是親友、商店、醫生或宅急便等他們熟悉的人來電,紅燈一亮就要警戒或拒接陌生人電話。老人家安心,不用擔心受騙受害,這發明太令人感動了。」腦頭精明的人,未能想像或體會老弱者竟會因電話聲產生不安,把家座電話改裝一改加上兩盞燈,竟然會大有市場。 因日本的街道上垃圾桶不多,鼻涕不受控的患者,經常會在街上煩惱應如何處理用過的紙巾,因此適用於花粉症患者的紙巾連垃圾袋的二合一產品應運而生;對折膠板連套入膠袋的狗便便小板組合,對折後容易收藏,套入膠袋用完一反就可丟棄,清潔方便,帶愛狗散步時的必需品;套在剩下一半的黃瓜、蘿蔔的小帽套,能防乾燥等日常小發明,可能對一般人用途不大,但卻能為有需要者就帶來更方便的生活。 需求高的實用「珍道具」,發明者很多都是媽媽們,因為主婦的工作量大,涉及的範圍又廣,教育、清潔、料理、榮養、理財等等,她們太渴求減壓省時的輔助工具,由最能理解自己的人去發明就最合心意。鈴木太太育有3位就讀小學的孩子,她所發明的快速便當布變袋,2年賣了2500塊,收益約4000萬円,讓她享受到為身邊人解困竟能帶來實際收益的成就感。 鈴木太太的次女在4歲讀稚幼園時,她用和風正方布學包便當盒時,小手不太靈活,拿著布的兩角打不到結。於是鈴木太太就花了半年心思設計,縫製了一個有兩條繩子的便當布,女兒只要一拉兩邊的繩子,布就成了便當袋的小發明,孩子大叫好用!鈴木太太的發明動力原於十幾年前,她在探望獨居的祖母時,觀察到老人因健忘,經常要在疊疊米上的布團床上找亂放的眼鏡、電視或冷氣的遙控器。她想一想後,用布車縫了有大小袋子的布墊放在枕頭下,老人家醒著、躺著也可以立刻在固定的袋中找到所需品,又整齊又安全。祖母的歡樂笑容,讓鈴木太太愛上為親友用布製品解決不便利問題。發明品能幫助他人,令她滿足又開心。 第一件發明成功成為商品後,在2016年鈴木太太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婦女設立「媽媽的創意工作室」,目標是以發明為樂趣,發明令人心動又令生活便利的可愛商品。也幫助支援媽媽們創業及創作,一邊兼顧家庭,一邊工作賺錢,讓女性活得更自由、更活躍,能力也更被肯定。 物件是否無駄或是實用的必要品,不在乎物件本身,判斷在於使用的人。現實的社會,沒有需要時,就是零價值;用得到時,就成了高價值。判斷人也以地位及賺錢能力去衡量,沒有收入超時工作的主婦、母親這身份時時被忽視,聖經箴言31章10節可說到:「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她的價值遠勝過珍珠。」有時媽媽們會受外界價值觀影響,連自己也困惑作母親的重要性。生命在胎中形成的那一刻,對每個人來說,母親已是生存必需要的人,成長路上最親密的人。 作孩子的要知恩,「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箴言 23:25。在母親節,向媽媽說聲「謝謝」,再次肯定她所付出的,再次用愛的行動為她鼓舞!
作者:Chion 你對經常吃的蛋有多認識?日文稱蛋為卵或玉子 (都讀Tamago),由營養、收納、食法、使用的蛋常識都完全顛覆我的認知。由零開始再認識,「櫻花國的蛋」,請多多指教! 兔子實驗的大誤解 1913年蘇聯病理學者用草食兔子來做研究,發現多食雞蛋會引起動脈硬化,於是人人聞蛋色變。50年後,日本在研究膽固醇時,証實人類連續5天,每天吃10隻蛋對體內的膽固醇沒有任何變化時,才解開大誤解,蛋含的卵磷脂反而是肉食動物體內膽固醇的清道夫。在日本,現在健康人士每日可吃不多於3隻蛋成了普遍常識,老人和小孩每天必吃。雞蛋有助防止生活習慣病,有益腦部活化、護肝及增骨質密度,是容易吸收並全面補充營養的天然長壽食物註1。有一個始於昭和時期的習慣,考試早上考生必食生蛋一顆,以增頭腦聰明。 保鮮日期超短之謎 一直不明白日本國內出產的雞蛋的保鮮日期為什麼這麼短只有兩星期?直到當地的蛋博士告知這是日本雞蛋生食的保鮮期,如放在雪櫃中保存,兩個月後也可以安心熟食。又滑又香的生蛋、 半熟溫泉蛋拌飯、麵、菜肉是日常習慣,所以需要「生食」保鮮日期確保食用安全!還有各種處理蛋的常識:細菌可由蛋殻微穴入侵,所以盡量保持乾燥,不要用水洗;購買雪藏過的蛋,回家後要立刻放入雪櫃,氣溫差距大,蛋殻會出水易變壞;蛋尖頭向下,可減少蛋內空氣空間,能增加保鮮期等等。蛋的營養成分主要是雞吃的飼料,集中在蛋黃中,所以隨雞種類生出不同顏色的蛋,不影響其營養價值註2。 蛋中抗體防傳染病 獸醫塚本教授從小就迷上各種鳥類,他驚訝那些暴躁又雜食的鴕鳥很長命,可以活到60歲,並很少死於污衊感染、輕傷及疾病。於是專注觀察鴕鳥,意識到牠們的長壽秘訣在於免疫能力高。在研究鴕鳥抗體時,發現牠們的抗體有高度滅絕病毒、細菌等病原體的能力。教授成功在蛋白取出抗體,加工開發日用口罩等防護物資。鴕鳥一生能產3至5千顆蛋,又不用犧牲動物生命,塚本教授的「蛋」研究對防災難貢獻良大,在2009年獲得文部科學大臣賞,對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預防也發揮大作用。 宣教士推動蛋普及 日本能有如此多蛋美食,平民百姓能享用美味又營養豐富的蛋,真要謝謝洋人宣教士。走地雞在公元前二世紀由中國傳到日本,當時雞蛋是珍貴祭拜供品,一般人一生也見不到。直至千年後1336年室町時代,葡萄牙宣教士傳基督教時,也把蛋的認知普及日本。 歐洲的料理中經常使用蛋作材料,蛋糕、餡餅批撻及各式煎蛋等等。還有當時在唯一的貿易港長崎市,糕餅店更學用雞蛋、麵粉及砂糖仿製卡斯蒂利亞王國的「カステラ」(Castella)蛋糕,又甜又香又有營養價值的焗蛋糕立時廣受好評,男女老幼都能一嚐蛋味。 另外在基督教重要的復活節,宣教士會用尋找七彩復活蛋的遊戲來吸引大人小孩來教會,介紹復活節的主角主耶穌。也借用可愛的雞蛋會育出生命,帶出約翰福音11章25-26節主耶穌說到:「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後來因為政治因素宣教士全部被驅逐及殺害,櫻花國的人民有段很長時間也未能聽到福音信息。 曾經每次食蛋都擔心膽固醇高而生心理障礙,吃得不安樂,錯誤的常識錯過享受美味雞蛋幾十年。校正了「蛋常識」,對最少使用2隻蛋以上的蛋包飯、親子雞肉蛋飯、蛋捲、茶碗蒸、生蛋伴壽喜燒等等蛋美食,現在可以開心又安心大飽口福。現在洋化的新一代會在復活節吃巧克力蛋,幼稚園也會玩尋蛋遊戲,可惜復活蛋背後關乎永恆生命的真諦,在櫻花國還未如蛋常識般被校正。 最近蛋的知識又更新,因為禽流感嚴重,我第一次買不到櫻花國的蛋,幸好第二天有貨。同樣,我們要把握嚐主耶穌救恩的機會,因為未必有下一次。 註1:https://www.kewpie.com/rd/product/egg/egg_yolk_choline/#:~:text=%E5%8D%B5%E3%82%84%E5%A4%A7%E8%B1%86%E3%81%AB%E5%A4%9A%E3%81%8F,%E6%9C%9F%E5%BE%85%E3%81%8C%E9%AB%98%E3%81%BE%E3%81%A3%E3%81%A6%E3%81%84%E3%81%BE%E3%81%99%E3%80%82 註2:https://www.taiyouran.com/update/column/1869.html
作者:Chion 這個園是花園或庭園的園,俗語有言「物似主人形」,一見園子就知造園者是何種人也。記得在一個炎熱的盛夏,第一次踏進日本的和風庭園,安寧的一片涼綠及圖案靜美的沙石,才明白到日文的Garden,是庭、苑或園,不是花園及其主角也不是花。怎樣的人修出怎樣的庭園,所造成之物總會透露國家民族的愛好及性格,賞花觀樹也是一種生活體驗,非常有趣。 日式的庭園可遠觀而不可近觸,秀氣幽隱,不論是寺院或博物館的大庭園或普通家庭的和風小園,總會配合遠山青空而修,美得如一張畫。處處都是精心策劃,計算陽光及季節等去融合自然生態。比起多彩花卉,較愛用單一花種、綠色植物、石與水作主角,還有苔蘚,靜態地欣賞最合適。參觀園子只能行在指定的石或木所鋪成的路上,矮身的竹子作圍欄或石頭作指標,分隔非請勿入之區,定期修剪讓植物保持指定形狀成長。莊嚴肅穆的庭園,讓人謹慎不敢隨意說話而破壞美感。就算是庭師也只能在造園時預設的隱蔽小路通過,嚴格要求修園者要先修心,專念及無雜心。日式的庭園就如守規尊禮的日本美人,穿上和服給人恬靜優雅,美得似畫,溫和但隱有距離的感覺。 英國有位熱愛園藝的前女皇,她的玫瑰花園也是世界聞名的。英式花園總是滿滿七彩華美的花草樹木,攀在拱門上香氣撲鼻,安放得清楚整齊,草地上少有雜草。修剪整齊的樹木和花卉,配以石銅像及噴水池,以花分區,少見欄杆,行在其中的人與植物距離親近,歡迎觸摸及聞聞花香,就如英國人親切但帶有點刻意高格調的紳士淑女。 北美的野花野草純天然的庭園,帶著造園者的強烈個性,全是他所喜愛的花草樹木,高低差距不一,七彩繽紛,隨性茂盛生長,處處透露出令人輕鬆寫意的氣氛。園子有長椅子,草地更是歡迎隨便躺下坐下,自家用的園子更有吊床或燒烤爐,請遊人自由遊玩的信息強烈。不拘小節的園子像個性鮮明的北美移民,自成一格,但同時異文化 亦可齊共處。 中國造園術歷史悠久,隨著海運商貿一齊流入古日本,影響深遠,如在貴族家大庭園中常見小型拱橋、鯉魚池子、樓亭及竹林等。近現代的中式庭園是鮮豔而熱鬧,金紅的大量裝飾配置在亭子、石拱門上,有時比時節百花更吸引著視線,園子錯綜複雜又豐富多彩,眼花繚亂讓遊人樂不思蜀。古典富泰的華麗雕塑,工整雄偉的長廊建築,都令人印象強烈。中式園中處處設有石桌石椅,供遊人邊賞景邊小聚談天地。園子像愛炫耀、愛熱鬧的大家族,歡迎老老少少來齊同樂。 地球這大自然園子反映著造物主的屬性,羅馬書1章20節(新譯本)寫到:「自從創造世界以來,神那些看不見的特質,就是祂永恆的大能和神性,是顯而易見的,這從祂所造的萬物就可以領悟,使人無可推諉。」 造物主深愛著人類,由創造的順序就得知。光、空氣及日月先造,接著先有植物以作食物,才造出飛禽走獸,最後一切安頓下來,最珍重的人類才被吹入靈氣,出生在一切看為好的美麗伊甸園子裡。 萬物定時不輕易變動,春夏秋冬按時而至,花草樹木按時發芽至枯萎,日月星辰按軌道而行,因而各生物都能各按其時地快活生存。大自然規律都為繁殖生命,如冬天的太陽照射入屋比夏天多,讓室內冬暖夏涼; 寒冷地區,入冬時動物的體溫會降低,但不影響生命力,如死一般地冬眠;大部分的細菌會在低溫中死亡,保護生態環境等等。規律被污染,溫室效應令地球大園子作息一變,近幾年的人禍大疫情隨之而來。 地球這大園子中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較各式庭園更容易看懂主人形,因大自然所有所造之物,本身就證明造物主宰的存在。春天一到,處處可見跳躍的新生命,你有沒有發現天地主人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