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然牧師 香港宣道會北角堂傳播事工牧者 「我們在這裡真好!」彼得興奮忘形地說。 主耶穌在彼得、雅各、和約翰三個門徒面前改變形像,聖經告訴我們祂的「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還「有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現,同耶穌說話。」(太十七 1-4)在著名的「基督變像」(The Transfiguration)繪畫中,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拉斐爾利用光線、色彩及人物形態的組合,巧妙地把這一超然時刻呈現出來。神聖的接觸,是信徒所嚮往的。難怪彼得等門徒在這時歡喜若狂,還說要搭三座棚,意圖將這一光榮時刻保留下去。然而,聖經的敍述沒有在這裡停止。 突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帶走這一切異象,還有從天而來的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門徒剛才的興奮頓時消失,取而代之的竟是極其的害怕(太十七 5-8)。我們看到畫中三個門徒怕得俯伏在地上;另見摩西(律法書的代表)及以利亞(先知書的代表)在變了像的耶穌身旁,手上抱著聖典,象徵向世人宣告神的話。 耶穌和門徒後來回到羣眾中,迎來的是一個焦急的父親,因他的孩子害上癲癇病,甚是痛苦。但更令他失望的是沒有門徒能醫治他(太十七 14-16)。畫家以細膩的手法描繪了當時混亂的情況:被鬼附的孩子在右下方,身穿撕破了的藍色(代表人性)衣服,穿著綠色(代表希望)衣服的父母在旁,扶持著無助的兒子,內心同樣無助;面對著他們的是門徒隊伍,九個門徒形態不一,顯示他們各自在努力找尋醫治的方法,可惜無一見效!經文告訴了我們事情的結局。耶穌來到後,知道這是惡鬼在作弄小孩,祂斥責那鬼,鬼就出來,孩子就立刻痊愈了。而對於門徒的「失手」,耶穌指出其中的重點,就是信心(太十七 17-20)。 親近主是信徒渴望追求的,然而,怎樣才是親近主呢?是忘我的超然經驗?是強勁的敬拜節奏?或是以「瞓身」態度事奉教會?經文強調與主親近的重點不在看到甚麼、做了甚麼、或經歷了甚麼,而是那一句清楚的命令:你們要聽從祂!至於聽從神的場景,就更不應限於教會四幅牆內(即使你覺得在這裡真好),而是走入人羣,與他們同快樂、同哀傷。這個從來不容易,缺少信心者事奉久了容易感到挫敗。因此信徒在信心的功課上,就更不能掉以輕心。操練信心的關鍵,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或經驗,這樣多有失手。認識神,認識你信心的對象越深,信心也隨之而增大。 Raffaello Sanzio, The Transfiguration, 1516-1520, “Tempera grassa” on wood, 410 x 279 cm, Pinacoteca, Vatican 畫家拉斐爾把兩個場景結構在一起,強烈的對比讓我們思考「親近主」的多元性。我們不論在甚麼光景,仍謹持遵行聖經的教導、憑著信心行事,大概就是我們與主最親近的時候。
王澤鳳
「因此,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人就不被定罪了。」(羅馬書八:1〈新譯本〉)
創世記中敘述完上帝造天造地的工作後,便莊嚴地宣告自己神聖的決定。「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創二:26a)既然按著上帝的形像和樣式受造,表示每一個人,都有人格、有理性、有道德責任感;會思想(創二:19-20);有感情(創三:6);有意志(創三:6-7);而且還有靈性,能和神心意相通,若遵照衪的誡命而行,就能享受神所賜的福澤不斷。
作者:路得師母
「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1:15)
約阿施死後,其子亞瑪謝登基作猶大王。起初他還敬虔,但心不專誠(代下25:2),處理殺父之仇也還遵從律法——不可因父殺子(代下25:3-4)。那時,猶大仍受外族騷擾,亞瑪謝在全國征兵,並僱以法蓮兵。自南北分裂後,由於耶羅波安使百姓離棄神,使之後的北國上下都陷入罪中,在靈裡癱瘓﹔而猶大國雖不穩定,卻也較蒙福。因此,我們可明白神人的勸勉了,信與不信者豈可同負一軛?(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