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顯亮 在過去十年間,青少年「性別不安」 (Gender Dysphoria) 病例在許多西方國家有明顯激增的跡象。在美國,患病率增加了1,000% 以上。 [1] 在英國,增幅更高達4,000%。 [2]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們是怎麼來到這地步的?有專家認為,社交媒體是罪魁禍首。[3] 「性別不安」 (以前稱為「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對於自己本身的性別感到厭惡,認為自己應該屬於其他性別。大約十年前數據指出,男性患者人口比率為0.005–0.014%,而女性則為0.002–0.03%。[4] 病徵通常始於兒童早期 (兩到四歲),有可能在青春期變得更加嚴重。但在大多數情況下 (近70%),「性別不安」心態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得到解決。[5] 在未能解決的病例中,有些會認同「跨性別」身份,繼而接受跨性別治療,如變性手術及荷爾蒙注射等。 有學者查考研究數據,發現近年我們看到的「性別不安」病例與過去的有明顯的不同。傳統病例的病徵通常始於幼兒時期或童年早期。今天,大多數患者在整個童年時期都沒有表現出任何不妥,症徵於他們進入青春期才會出現。 [6] 再者,從前「性別不安」患者幾乎全是男孩。在過去的十年中,女孩佔了大多數。[7] 研究又發現,這些「跨性別認同者」通常集結在朋友圈子裡,而且大多數 (65%) 是在長時間沉浸在社交媒體之後才「出櫃」。[8] 鑒於上述這些觀察,有專家推測,「跨性別認同」這個浪潮其實是一種「同伴感染」現象。 [9] 「同伴感染」就是個人和同伴相互影響之下,對其產生負面影響的情緒和行為。 [10] 青少年活躍於社交,容易受到同齡夥伴的影響,這是他們成長過程的一部分。他們缺乏人生經驗,並常常對於個人問題感到焦慮。可是他們往往不喜歡向父母尋求建議,反而經常轉向互聯網尋求答案。童年時對自己性別沒有感覺什麼不妥,到了青春期,被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困擾,又覺得自己與別人有點不同,總是不能融入。在互聯網上琉璃之際,他們很容易受社交媒體裡的一些「跨性別網紅」(Trans Influencers) 影響,開始對自己與生俱來的性別感到不安,甚至不認同。 今天,這些「跨性別網紅」在互聯網上很容易找到。性別「轉換」後的他們常常分享自己的身體轉換之旅,又稱讚注入了荷爾蒙後「超常」的反應,有些甚至提供獲取其藥方的途徑。他們會分享在這世代作為跨性別者受到的種種「迫害」,又數算「跨性別恐懼者」的不是。有些還向有機會成為跨性別者的「粉絲」建議,一但父母反對的話,就應遠離他們。[11] 有些「跨性別網紅」甚至會坦誠地分享他們「轉換」後不時經歷的抑鬱症及情緒問題。事實上,他們中間許多人「出櫃」後心理健康未見轉好,甚至情況惡化。有研究指出,跨性別者的自殺率高得驚人。 [12] 顯然而言,對這些人來說,「轉換」絕對不是解決方案。 現今青少年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多時。與此同時,他們又越來越抑鬱。 [13] 這樣,他們更容易接受這些「網紅」的建議,承諾一旦「轉換」後,他們會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個過程通常是漸進的。當他們「出櫃」一刻告訴父母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 當然,整個跨性別潮流現象不是可以簡單地解釋下來。除了社交媒體外,政策制定者、學校系統、學術界及醫學界等也發揮著極大的影響力。可惜很多父母仍不太清楚今天性別運動背後多方面的政治操作。無論如何,父母最終必須及早果斷介入,以免子女掉進兔子洞。 聖經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 22:6)。又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4) 父母應花多些時間與子女相處,又需要付出極大的愛心和耐性,理解子女們「性別不安」背後真正面對著的問題和困擾。同時又應持守真理及正確的價值觀,讓子女知道現今世代邪惡,不要輕易相信一些似是而非的歪理,以致誤入歧途,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Goodman and R. Nash, Examining Health Outcomes for
Edwin Law 2022-06 2022年4月中,世界頭號富商及創業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閃電式和推特(Twitter)董事會就440億美元的收購計劃達成初步協議。馬斯克早在一個月前才提出收購建議,本來看似渺茫的收購計劃,雙方在峰迴路轉的一周內最終達成協議。但這項收購建議卻引發了各界不少的爭論。 富商購買媒體在近代歷史上不時會發生。從20世紀開始,超級富豪擁有一份報紙基本上就像擁有一個個人擴音器。著名的例子有魯珀特·默多克 (Rupert Murdoch) 擁有的新聞集團操控着全球數百家新聞和媒體機構。近年的例子有阿瑪遜巨人杰弗裡·貝佐斯 (Jeffrey Bezos) 在2013年斥資2.5億美元收購了《華盛頓郵報》。Salesforce
Edwin Law 2022-04 每逢打開至愛的社交平台,您看到的什麼?一些好友坦誠和有深度的分享?還是一連串不太熟識「朋友」們的社交聚會:往高檔餐廳、豪華婚禮和旅遊等令人羨慕的照片呢?長期瀏覽這些社交平台對個人情緒健康有什麼深遠的影響呢? 首先要知道社交平台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它們的商業模式:它們的商品就是用戶,它們的客戶就是廣告商。當用戶使用平台的時間越長,對社交平台就越有利。因為除了有更多機會讓用戶瀏覽廣告,他們亦可藉此更了解用戶,令廣告商更加有效地推廣商品及服務。換句話說,社交平台的終極目的就是讓用戶長時間流連於它們的平台當中。近年這些平台不斷加入一些新的介面功能,其實就是希望用戶更沉迷於使用平台。舉例說,有業內人士聲稱「無限滾動」(Infinite Scroll)及「下拉刷新」(Pull-to-refresh)功能的靈感是來自賭場裡的角子機。[1] 在社交媒體上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不免會影響我們的個人自尊及對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導致抑鬱症狀和情緒問題。當我們不太了解這些人的時候,很容易以為他們的現實生活就如在社交媒體上表現的那麼完美。有專家認為社交平台會令人容易患上「錯失恐懼症」(Feeling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簡單來說,患者感覺別人比自己幸福,或者經歷的事情比自己好,而自己的生命好像錯失了什麼。FOMO 不僅是一種「現在本應有更好的事情去做」的感覺,而是認為自己錯過了其他正常人正在經歷中的一些基本活動。 再者,正面貼文總是沒有負面貼文廣傳得那麼快,尤其是那些誇大及煽動仇恨的貼文。長期浸淫於這些負面貼文之下,加上「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最終使用戶長期處於憂慮、恐懼及緊張的狀態下。正面的貼文不是沒有,只因貼文在「弱肉強食」的競爭環境下,被消失得無影無蹤。 實驗證明負面貼文又會產生更多的負面貼文。在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