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Dr. Enoch Kwan - dated February 28, 2023 The “Asbury Revival 2023” flooded news channels since mid-February, stirring up much excitement and debates. Reports
作者:洪順強 (上期文章請參閱電子版真理報:v2.torontostm.com) 上一期文章已經清楚說明,人要弄清楚自己所拜的是不是真神,不應該人云亦云地去拜某一個神靈。基督徒相信只有一位真神上帝,聖經以賽亞書45:6上帝親自說:「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使人都知道除了我以外,沒有別神。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而這位真神曾經道成肉身來到人間,就是主耶穌基督是真神,才能帶給人類各樣其他宗教所沒有把握給人的福氣,請看以下例子的說明。 世界宗教不能帶給人真正的平安 人拜神的理由,其中一樣是想要得到的平安,但世界上有哪一位宗教的教主,曾應許帶給人平安呢?佛教的創辦人釋迦牟尼沒有應許給人平安;回教的模罕默德沒有應許給人平安;被稱為是道教先祖的老子沒有應許給人平安;儒教的先祖孔子也沒有應許給人平安等。只有主耶穌應許給人平安,祂在約翰福音14:27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主耶穌指出祂所賜的平安不像世人所賜的,那麼世人所賜是甚麼樣的平安?我們所看見的,只不過是象徵性的平安,就像聯合國於2001年9月7日通過決議,設定自2002年起「國際和平日」為9月21日。決議中提到:「國際和平日應成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並邀請所有國家和人民在這一天停止敵對行動。」難道世人只需要一天的和平嗎?自從定了「國際和平日」至今,世界仍然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如今ISIS的興起更弄到這個世界充滿暴力與恐慌。這說明,世界根本不能帶給人真正的平安。 在主耶穌裡面有真平安 主耶穌所賜給人卻是實在的平安,祂是真神,祂掌管著一切、包括人的前途,人只要信靠祂就有內心的平安,因為祂與信靠祂的人同在,帶領他們走人生的道路。基督徒很喜歡唱一首歌《我知誰掌管前途》,歌詞說: 「我知誰掌管前途,我知祂握著我手;在神萬事非偶然,都是祂計劃萬有。故我面臨的遭遇,不論大小的難處,我信靠行奇事的神,一切交託主。」 真平安就是人生不管前路有多少驚濤駭浪,我們也可放心前行,主耶穌與我們同在,祂陪伴著我們走人生的每一步。聖經約伯記22:21說:「你要認識 神,就得平安;福氣也必臨到你。」創造天地萬物的真神主耶穌掌管萬有,人認識並且依靠祂就有平安,人遠離祂、希望透過依靠人和世界是得不到內心真正平安的。 主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約翰福音11:25-26) 祂更是生命的主,人只要把生命交給祂來管理,祂會供應我們、保護看顧及賜力量給我們。即使這個世界有苦難,主耶穌說: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 基督徒經歷過因信靠主耶穌而得到的平安,當我們有憂慮沒有平安時,聖經說:「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超過人所能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6-7) 世界宗教強調人要向善與行善 很多人說拜甚麼神不重要,各宗教不外乎導人向善,最重要是教導人做好事、做好人。例如佛教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人要戒除一切的惡行,諸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不貪心、不賭、不一口兩舌等。回教有回教的戒律,諸如齋戒、濟貧等。印度教與道教等,同樣教導人要做好人,否則有因果報應,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作惡的甚至要面對輪迴或地獄之苦。 總結世界宗教所強調的,就是要提醒人向善及行善。這些宗教教導人向善及行善在人看來都是好的,人也應該修練自己不去做壞事惡事,不殺人、不姦淫、不偷、不貪、不發怒、不懶惰、不嫖賭、酗酒、吸毒等等……,向著做好人的方向去追求(其實做父母的從小已經教導兒女了)。 然而,基督信仰不單教導人要行善,更要求人追求完全,主耶穌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5:48)人要達到至善及完全、良心一點也無虧談何容易?但感謝主耶穌,祂與各宗教教主不一樣;祂不單教導人行善,乃是給人有行善的生命與能力。 主耶穌應許賜人豐盛的生命 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10)祂來不單教導人做好人,祂來是要賜給人更豐盛的生命。主耶穌擁有完全豐盛的生命,祂是完全的聖潔、完全的慈愛、完全的公義、完全的柔和謙卑、完全的滿有憐憫、完全的滿有寬恕……等,祂是完全完美的人,也是完全的 神,所以祂能夠給人豐盛的生命。 始祖亞當夏娃不聽上帝的話犯罪後,罪惡便進入世界,人雖然追求向善行善,但人裡頭自知有各種的不義,有很多的惡毒、詭詐、假善、嫉妒、自義、自私、驕傲自大及自我中心等。聖經說:「人從小時心裡懷著惡念。」(創世記8:21)詩人大衛認罪時也說:「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詩篇51:5)使徒保羅說:「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羅馬書7:18-19) 聖經告訴我們世人都活在罪中,人是沒有辦法活出完全的真善美。感謝主耶穌,當人接受祂為救主後,祂應許賜下豐盛的生命給我們,聖經說:「 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因此,祂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 神的性情有分。」(彼得後書1:3-4) 親愛的朋友,沒有一個宗教應許賜人豐盛的生命,只有主耶穌賜下這個應許,聖經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主耶穌基督可以改變人的生命,使我們可以活出聖潔、慈愛、公義等的豐盛生命。你願意接受主耶穌所賜的救恩、領受祂所賜的新生命嗎?
李錦綸博士 加拿大華人神學院(溫哥華)神學教授 /候任教務長 設立十誡的用意 十誡是以色列民族得以生存的「定海神針」,也曾經是西方文化裡的倫理因子。 從社群立法的迫切性看,十誡的頒佈是在出埃及後剛滿三個月發生的,給予剛離開埃及的一個新群體該如何生活有個明確的規範。然而這不是一般性的生活守則那麼簡單,這是當耶和華兒女的生活指標,因為耶和華要使以色列歸給自己做子民,十誡是上帝自己的要求,在一定程度反映著祂作為立法者的本性特質,不再是各人任意自定規矩(auto-nomy),而是齊民的統一規範,然而最終目的不是轄制人,乃是保護生活在上帝真理中的自由。 十誡頒佈就形式上看,是上帝與以色列之間的公開立約,在此約定中彼此相屬,十誡的篇幅相當簡明,讓所有的人都能明白而遵行,從而在生活中「體現」(embody)上帝兒女的特質。 文字背後的精神 上帝的誡命以文字方式傳達的好處,顯然是在於能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每一代的以色列民通過學習可以世代相傳;然而,單就文字本身只能做為行為指標(schema),背後必須預設某種行動力量,否則文字將變成死的條文,也就是教條化的律法主義問題所在。 如果把十誡內容分為以上帝為對象和以人為對象兩大部分,那麼我們不難發現人在遵行誡命的同時,必須面對善與惡兩種力量:正當的愛與自戀的慾望。從開頭的第一誡提出該「愛慕」的首要對象是耶和華,這成了後兩誡的依據,以此為基礎貫穿所有關係;並且在第五誡提出以父母親其權柄表徵,作為人對上帝的愛慕延伸至所有人際關係的指標,因此愛慕上帝的同時也愛慕上帝在地上的代表,從而伸展到所有其他的人。最後的第十誡則提出人對於自身的貪戀需要時有「儆醒」,作為越軌的防範機制,總結了第六到第九誡所提出對傷害他人的禁戒性警告。 對社會生活的涵義 第四誡特別之處,除了是跨越了以上帝為對象與以人為對象的兩大範疇,還有的是說明了甚麼才是做為上帝兒女的正常生活。跟長年無休的埃及奴隸生活構成強烈對比,在工作與休息之間的分配反映出負有「自主責任」的生活態度,自主地對上帝的自由敬拜,自主地為自己、家人、他人及上帝創造的生命,保留當被賦予的自由空間,這也是愛的具體表現。並且經過每週一次定期重複參與的經歷,在個人生命中不斷深化這種從愛上帝而得自由的價值觀,結果不但影響個人,也在群體的共同落實中給整個社會環境帶來自由空間,也就是充滿「社交恩惠」(social grace)的生活文化空間。 《路得記》的故事為我們透視的,就是一個遵行耶和華律法的社會氛圍。從人的生存需要而外逃,又最終一無所有被迫回歸原居地的拿俄米,在絕望中找到希望,不光是路得這名外族女子因信靠上帝而被伯利恆人所接納,同時表明了那些沒有生產能力的人也得以在別人收割的日子得到照顧(莊稼不被收割凈盡),因而也從社交恩惠而獲得生存空間。這不只是律法的制度性要求,也是安息日精神的具體呈現,是當地人因遵行上帝律法「樂意而為」的事,而波阿斯只是其中的表徵性人物而已。在今日的「自由」社會中,反而越來越難感受到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因為過去社會原有的基督信仰因子,在極度世俗化的潮流中已快被蠶食得體無完膚了。
陳耀鵬牧師-建道神學院前副院長、溫哥華基督教頌恩堂 署理領導牧師 我很久沒有在真理報寫文章,編輯請我在本期投稿,寫一些關於末世及主再來的文章,我盛情難卻,但沒有時間寫新文章,容許我將自己幾年前於建道神學院釋經靈修手機程式「爾道自建」中所寫帖撒羅尼迦前書的資料中,選擇兩篇與你分享。你下載這程式後,在左上角進入「文章搜查」,便可找到聖經大部分書卷及帖前的其餘資料。 帖撒羅尼迦前書是使徒保羅寫給一間「幼嫩」教會的書信。在保羅寫信期間,整個古近東都有戰事。主後70年,羅馬將軍提多帥領的羅馬軍隊更圍繞並入侵耶路撒冷,毀壞聖殿,以及擄掠猶太人,可見當時信徒面對着極危險的時刻。 在廿一世紀,我們亦可感受到世界上有不少的危機。例如:中東局勢越形複雜,非洲難民因戰亂湧到歐洲,世界恐怖主義威脅更加明顯;樓市股市不穩定;政治形勢更趨緊張;吸毒、酗酒越使人失控;不同病毒的威脅以及多國地震饑荒等。我們實在活在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以主耶穌再來的眼光落筆,所以每章末尾都提及「主再來」的事實;而全書內容亦可以用「主再來」的提醒做總結。他鼓勵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從主快再回來的角度研讀及實踐這卷書的真理。今日我們亦應用這盼望去面對四方八面來的挑戰。 思想行動 帖撒羅尼迦前書每一章的結尾都用主耶穌再來的盼望來鼓勵我們,綜合每一章的內容可以這樣分析: 第一章論到信徒與重生──嶄新生存、喜聞主臨;第二章論到信徒與真道──璀璨生機、敬候主臨;第三章論到信徒與患難──紥實生命、無懼主臨;第四章論到信徒與新生──超越生死、祈盼主臨;最後,第五章論到信徒與聖潔──儆醒生活、迎接主臨。今日主耶穌基督再來的盼望怎樣幫助你面對世上的困難,有一個紥實活潑的基督徒生命? 超越生死,祈盼主臨 經文默想:帖撒羅尼迦前書四13 在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13節保羅說:「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在耶穌基督復活的能力彰顯之前,死亡在外邦世界中被視為可悲的完結。一個墓碑上這樣寫:「我不能成為我所想望的,我亦不再介意。」這種觀念對仍存留在世上的人實在完全沒有安慰。當時的人對「究竟生命有何目的?」這問題也沒法提供適當的答案。當然,死亡會帶來憂傷,連主耶穌也曾經在祂即將復活的朋友拉撒路墓前哭泣;不過保羅在這裏肯定基督徒即使遭遇傷痛,也不是沒有盼望的。 基督徒的死亡與非信徒的死亡完全不同,因我們在基督勝過死亡這事上有分。德國神學家潘霍華牧師在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前,因信仰的緣故,被納粹黨所殺。他在行刑前這樣寫:「在我來說,這是生命的開始。」死亡是進到上帝同在的通道。基督徒因在「主耶穌基督裏的盼望」而得着安慰(帖前一3)。我們會為自己失去親友而傷痛,但我們不需要為在基督裏死亡的人過分傷心。 接下來,保羅繼續延伸「主基督再來」的基本真理。當主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門徒以為那是最後見到祂的時候,但見證到耶穌復活及升天的他們卻知道「還有下文」。他們記得主耶穌有關祂國度的教導,十分肯定上帝會行的下一件大事,就是主耶穌在大榮耀中再來。天使在耶穌升天時已預告:「加利利人哪,你們為甚麼站着望天呢?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祂怎樣往天上去,祂還要怎樣來。」(徒一11)雖然這是尚未實現的事實,但這「有福的盼望」引領保羅經過生命中很多的試煉。祂為基督徒在主再來這大事上發出正面的肯定──主必親自從天降臨。降臨這字原意表示一個高位的人,例如皇帝或長官,到一個省份的探望。意即:主自己再來,如同君臨天下,是個人的、戲劇性的、眾所週知及完全沒有瑕疵的。祂第一次謙卑及軟弱的臨到,似乎在十字架上結束了。然而,祂第二次的蒞臨卻是勝過死亡及罪惡,滿有榮耀的。 只有耶穌的福音充滿救恩的信息,以及能夠完成主再來的預言。耶穌何時再來?只有父上帝知道。不少人仍嘗試作出預測,但日子一一過去,預測未能實現,那些人更羞愧莫名!保羅寫給同一群受眾時這樣說:「弟兄們,論到時候日期,不用寫信給你們。」(帖前五1)保羅是在回應耶穌的說話,就是沒有人知道耶穌再來的日子,連主耶穌──上帝的兒子自己也不知道(太二十四36)。所以信徒不應、亦不用作無謂的猜測,只需要儆醒等候祂的再臨。 思想行動 你的生命如何活出「主再來」帶給你的「盼望」? 警醒生活,迎接主臨 經文默想:帖撒羅尼迦前書五1-5 在第四章最後數節經文中說到基督的再來。基督徒不是等待着上帝的憤怒及審判,而是在他們死亡時得以見上帝;或在四章16節所記載的事情發生時迎接上帝兒子的再來。使徒保羅在第五章繼續這課題。 保羅與帖撒羅尼迦的信徒都不知道主再來的實在日期,所以保羅說:「論到時候日期,不用寫信給你們。」第二節裏,保羅在本書第一次用「主的日子」這字眼,這日子不是指二十四小時的一天,而是指基督再來與信徒同在的期間,當中包括的幾件事。當然,主的日子亦可以指上帝直接地介入人類當中的任何一段時間,如五旬節聖靈降臨的那日,以及當中帶來的祝福或審判。 這裏提到主的日子有三種特質: 第一,這個日子的來到像夜間的賊,一般的賊都會是無聲無色地進入人家的房子。新約聖經最少有五次提到主再來好像賊一樣。每次都對信徒有深刻的提醒。既然主再來的時候像賊一樣,我們就要有: (a) 屬靈堅固的工程(參閱太二十四42-43) (b) 趕快傳道的心志(參閱彼後三8-10) (c) 名實相符的行為(參閱啟三1-3) (d) 光明聖潔的表現(參閱啟十六15) (e) 經常儆醒的預備(參閱帖前五4-6) 保羅說在人以為平安穩妥的時候,主就會來;主耶穌說在人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馬太福音二十四章中,耶穌更加說:「那時,兩個人在田裏,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推磨,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太二十四40-41)路加福音亦這樣寫:「我對你們說,當那一夜,兩個人在一個床上,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路十七34)「兩個人睡覺」表示在晚上,而「兩個女人推磨」則表示在早上。這裏似乎顯示出,同一時間在世界各處同時進行的一種有選擇性的被「帶走」。地球上某些地方是日間,同時另一些地方會是晚上。一些人會被提,另一些會被留下。 第二,主的日子來到時是災禍忽然臨到,審判亦會發生。舊約中已提出了不少警告,如約珥的預言(珥一15,二2、10-11)、以賽亞的預言(賽二12、20-22)以及西番雅的預言(番一14-15)。耶穌在橄欖山上綜合了舊約的預言,說:「因為那時必有大災難,從世界的起頭直到如今,沒有這樣的災難,後來也必沒有。」(太二十四21)很多人不喜歡講和讀這些經文,但它們卻是事實,我們一定要面對! 第三,主的日子來到時,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絶不能逃脫(帖前五3)。若要逃避上帝的審判,只有透過主基督耶穌的救恩,成為光明之子(參閱帖前五5),祂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祂愛子的國裏(西一13)。這個應許使我們可以在千變萬化的世局中,心裏仍然滿有平安。另外,上帝的說話已告訴我們將會發生何事。這叫我聯想起上帝在啟示錄第三章中給予非拉鐵非教會的寶貴應許說:「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必在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試煉。」(啟三10) 思想行動 聖經對信徒「主再來的時候像賊一樣」的五種提醒中:屬靈堅固的工程、趕快傳道的心志、名實相符的行為、光明聖潔的表現、經常做儆醒的預備,你在哪一方面最需要繼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