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維溢牧師 過往一百多年,大量華人離開中國移居到外國尋找美好生活,他們離開原本所住的本土本鄉,雖然已是不短的歷史,不過,怎樣在所移居的國家建立身份和認同感却絕少成為華人公開討論的重要議題。鑒於在加拿大的華裔居民有超過130萬人(在美國更多),是不可忽視的少數民族,這命題十分值得我們華人基督徒去認真思考。 華人移民到西方國家尋求理想的生活,是不少華裔基督徒離鄉背井的一個原因,固然,也有不少是因為追求西方國家所提供的自由和權利而移民到那些國家。對於基督徒而言,公民權利和責任與民族感情若產生張力的時候,究竟是哪一方作決定性的取捨呢?這是今天在這裡和你一同思量的關鍵議題。《聖經》有沒有一些恰當的啟示? 根據舊約聖經,神的祝福原是透過亞伯拉罕的子孫及至萬族萬民,雖然他移居之前和之後是不太清楚怎樣去祝福萬族。這一點可從祂呼召亞伯拉罕離開他的家鄉,到迦南過其一生那時所曉諭的話: (創12:2-3)「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固然,亞伯拉罕因着順從神的帶領,使他的後裔成為神所愛的選民,但由於後來他們離棄上帝(耶和華)而受到懲罰,這些猶太人選民因此亡國,要淪落在全球上的異邦才可傳宗接代。從公元前6世紀,猶太人散佈在歐洲、亞洲和後來的美洲,至今已經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重要的是,他們散佈全球二千多年的借鑒可給予華人基督徒一些很重要的啟發。 猶太人無論到哪一國家,都懂得要融入當地社會,在那裡作貢獻。藉著這樣的態度,他們在社會上普遍受到其他族裔的國民尊重。也因為他們努力發揮上帝所賜予的才幹,能夠在各行各業出人頭地,甚至成為有影響力的族裔,無論在工商業、財經、學術、傳媒和政治範疇都很有表現,難怪他們以只有不到世界人口百分之一(1%)的人數,卻拿到超過15%的諾貝爾獎項。固然,因此他們被一些人認為太有影響力而受到妒嫉,好像在1930年代的希特勒和有些德國人所憎恨! 不過,猶太人雖然願意融入當地社會並且努力付諸行動,卻清楚知道自己的族裔身份是不滅的,因為膚色和容貌是不能改變的事實。因此,他們在社會上的參與也相當謹慎,常常留意如何兼顧「愛自己所住的國家、盡當地的公民責任」和「神的選民在當地的角色」。可以說,猶太人既有從上帝而來的民族意識,卻不忘要在當地盡公民責任。他們這樣的心態,就是反映出猶太民族怎樣了解上帝對亞伯拉罕呼召的心意、旨意。 猶太人的榜樣幫助我們華人跳出狹隘的民族主義的意識,突破只高興看到祖國強大而歌頌政權之偉大,不再忽略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奮鬥。基督徒應該看到神的國度是高於地上政權所建立的國度,愛人民不等於要愛政權,正如使徒保羅在希臘的大都會雅典傳道時指出,人需要知道上帝所創造的人類,乃從一本到萬族 (徒17:26),人類應該跳出狹隘的民族意識,對其他族裔也需要一種善意的「博愛」,基督徒反對種族主義也是出於這樣的神學理念。 從先知耶利米寫給被俘虜到巴比倫的猶太人怎樣過活之一段教導(耶 29:1 -7),提醒我們要常常為當地社會禱告求平安: (耶 29:7)「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
作者:李耀全牧師 在現時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陰影中,心中都充滿了焦慮和不安,甚至恐慌,這是能理解的。誰能在此疫情中置諸度外,不受若干程度之負面影響呢?而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焦慮人人都有,尤其是面對惡劣環境、天災人禍、特而其來的災難與意外,我們都不能免疫,都會陷入焦慮,在病程惡化亦都會陷入各樣的焦慮症、恐慌症及強迫症或抑鬱症等等。我們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焦慮是我們每人腦神經系統對焦慮元素(stressors)自然的防衛反應,給我們重要的訊號,好叫我們能盡早作出適切的回應。這些焦慮元素(長期或短期)導致不同人不同的焦慮(stresses)。我們腦神經認知控制,加上我們情緒記憶,給我們及時的焦慮提示,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提示我們趕快尋求輔助。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各樣的心理治療。病要從淺中醫。不過,有時我們也不能避免長期逆境的困擾,不能自拔,苦無出路!故此我們便需要更大的屬靈資源,一步一步地戰勝困境所帶來的焦慮。 約伯是聖經中經歷最多逆境與苦難的人物,包括經歷了家散人亡、全身毒瘡、叫天不應、叫地不聞、被友疏離、四面受敵、求助無門等遭遇。然而約伯的結局是有福的,他的忍耐使他看見神的憐憫和仁慈(雅各書5:11)。但在受試煉中,約伯亦有他的高與低谷,有時在自艾自怨、自暴自棄,有時卻充滿信心、謙卑悔罪。但他經歷了一切的試煉最後卻能對神道出他最寶貴的功課和體會:「我從前只是風聞有祢,但現在親眼看見祢。」(約伯記42:5) 祝您們身、心、靈健康!
˙余玉書˙
主後64年保羅在羅馬被軟禁兩年後,由於被指控的理由不成立而被釋放。可是由於當時的羅馬皇帝,暴君尼祿欲將羅馬城焚毀後,再依照其理想而重建,遂上演了「暴君焚城錄」的慘劇,並將此慘劇嫁禍予基督徒,以致無數無辜的基督徒,都受累而成了刀下冤魂。保羅亦於這個時期再次被捕,在羅馬獄中寫成《提摩太後書》,最後竟然被尼祿暴君下令斬首,當時為主後65-67年之間,可能六十歲還不到。
˙廖燦民牧師˙ 教牧書信(提摩太前書第一章) 《提摩太前書》、《提摩太後書》及《提多書》,此三卷書在格式和內容上息息相關,所言都論到教牧的職事和教會的事務,故有「教牧書信」之稱。《提摩太前書》是指示提摩太在以弗所一帶教會事工上的責任,第一章一開始就指出以弗所純正教義所面對的危機(3-11節),繼而說明見證純正教義所帶來的果效(12-17節)。「這話是可信的」,只在「教牧書信」中出現,共有四次之多(1:15,4:9、提後2:11、多3:8),都與主耶穌的救恩或信徒之靈性操練有關。他囑咐提摩太關於作上帝僕人對純正福音應有的責任(18-20節):「我兒提摩太啊,我照從前指著你的預言,將這命令交託你,叫你因此可以打那美好的仗。」 為萬人求(提摩太前書第二章) 《提摩太前書》第二章論及兩種場合的禱告:(一)教會敬拜中的禱告(1-7節):「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求(request)、禱告、代求(intercession)、祝謝(thanksgiving)。」要為萬人求,特別為那些在位掌權者求,好叫基督徒可以過敬虔端正平安的日子,並將主耶穌的救贖傳揚。(二)個人的禱告(8-15節):弟兄要手潔心清地隨時隨地禱告,姊妹則要沉靜學道,一味順服。「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12節)大概因當日在一些家庭中妻子先信主,卻在家中常向丈夫「講道」之故。第15節的意思是「本來生產是辛苦的,現卻成她得救之源,她的得救在於做個好母親,這樣她就能超脫自己達到上帝面前。」 教會職事(提摩太前書第三章) 《提摩太前書》第三章論及教會中兩種職事:(一)監督的職事(1-7節):首先他要有心志作監督傳福音(1節「羨慕善工」),然後再加上四方面的條件:在家中和教會中善於管理、善於教導、善於理財,並能代表教會向外的工作。(二)執事的職事(8-13節):要誠實、端正、無不良嗜好、不貪財、守真道。第13節的意思是「與上帝並與人的關係上應當有美好的名聲和大有保證」。第16節是古教會一首「有關主耶穌」的聖詩,唱出:(1)祂就是上帝肉身的顯現;(2)祂被稱義;(3)祂在地上生活;(4)聖靈保守祂不犯罪;(5)祂復活了;(6)祂被天使看見;(7)世人信服祂;(8)祂升天了。這是主耶穌救贖大功之奧秘。 信徒榜樣(提摩太前書第四章) 《提摩太前書》第四章論及假師傅的出現(1-5節),保羅用有力的言詞去形容那些傳假道的教師(2節),第3節說明「禁慾主義」在當時大行其道,諾斯底主義及愛色尼派都犯一個錯誤:他們認為物質是邪惡的,一切肉體的快樂都是罪。其實「凡上帝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都因上帝的道和人的祈求,成為聖潔了。」(4-5節)但基督徒也必需在敬虔上好好操練。(7-8節)保羅提醒提摩太,(1)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要作信徒的榜樣;(2)尊重自己曾被按立的職分;(3)牧養群羊全神貫注;(4)謹慎自己所教導的。這樣,「又能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16節)。 加倍敬奉(提摩太前書第五章) 接續上一章保羅對提摩太的囑咐,告訴他身為牧者牧養範圍之廣闊:(一)牧者對老弱肢體的關顧(1-2節),不可嚴責,要視之如家人。(二)牧者對寡婦的關顧(3-16節),其中真寡婦,是指獨居無依、仰賴上帝及晝夜不斷祈求的婦人(5節)。至於對傳道人(17節「長老」、在《新約聖經》中,除在極少例外的情況下,長老、執事、監督、牧師、教師、傳福音的……均指傳道人):(1)在生活需要上,「當受應被尊重的加倍敬奉。」(17-18節);(2)若有犯錯,要謹慎處理(19-21節,參太18:15-17),「不可存成見,行事也不可偏心。」(21節);(3)不可急促按立牧師。可見不可使用世界的方法處理上帝家中的事工。 持定永生(提摩太前書第六章) 接續上一章,(三)牧者對作別人僕人的教導(1-2節),服事信主的主人要更加注意,不要以他為「弟兄」而不把他當作主人。其後,保羅論及牧者自己應有的修養(3-21節):(1)切忌不適當的動機(3-10節),以不因貪財而離真道作準則,「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8節);(2)持守自己行在正道上(11-16節),「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美好的見證。」(12節);(3)要忠心到底(17-21節),要提醒富足的人不因財富自高,不要以財物作倚靠,要在錢財上作好管家,藉好行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可見牧者的責任何其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