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木 每一個年代都有不同的特色,筆者是在嬰兒潮(Baby boomer)中出生成長的一員。由於當時社會經濟條件有限,而我們的父輩多數從中國內地來港開展新生活,我們都經歷過貧窮、勤苦、公共資源不足,並要力爭上游的人生階段。及至香港七十至八十年代經濟開始起飛,並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生活的條件也逐漸改善。在信仰方面,七十年代更是「福音」大爆炸時期,如葛培理佈道大會、新生命運動、及後的「三福」佈道,都讓香港教會有很大的發展(筆者也在這時期信主的);現在回望起來,深深感到上帝對香港的祝福和愛顧。 那一段時期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人倫」關係,鄰舍的關係尤為緊密,還記得家中缺少甚麼,無論柴米油鹽,媽媽便吩咐我們往鄰居處借用(通常沒有償還),鄰居也不會拒絕的;另外有時家中無暇照顧小孩,也會放於鄰居家暫托(甚至包食);彼此的家庭也會成為「戰場」───麻雀耍樂;還有的並非每個家庭都有電視機,我們會到鄰居家打躉觀看,我想這正是我們常掛在口邊的「獅子山精神」,無論憂戚歡樂,鄰居是生活支柱重要的一環。雖然已過了數拾個寒暑,當中的點滴仍留下難以忘懷的回憶。再者,就是教會的生活,那時我們的團契是星期六晚上,約九點半完結,但很多時總是最後離開的一群,需要牧者催促我們離開;遇上興致未央,會在公園攀談至十一時,肢體之間的關係密切,並常分享分擔個人或家庭的難處,彼此代禱。時至今日,我已離港事奉十多年,但彼此間的情誼和信任仍沒有絲毫減退。 當今時代的巨輪讓我們的人倫關係有很多轉變,隨着社會急速的生活節奏,加上科技資訊的發達,人們不一定再需要實體上的接觸,加上網購、電郵、通訊軟件都令生活更多「自主」化,每天千萬訊息進入我們的思想中。現在兩三歲的小孩,只要有電子褓母,也很容易安靜下來享受繽紛的視覺刺激。筆者並沒有論斷這些轉變的意思,只是我們以往所經歷的成長階段,相對今天少年人所面對的環境是另一個世界,尤其是他們藉着科技所獲得的知識和資料,有時比父母的認識更濶更廣。有一次與友人家庭用膳,其中討論了一些議題,朋友的十多歲兒子安靜地看着手機,原來他在翻閱網上訊息來比對所傾談的,似乎他更相信手機的資訊。 筆者感恩找到一份兼職工作(自僱人士),是在學校幫助一些小學生的英語課程,共有兩班不同的學生,一班是為新到港的小五英文銜接課程,另一班是同級的校外英語進深課程。這份工作帶給我很大的挑戰,從中有很深刻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首先前者可算是來自另一個文化,意識形態與後者本土學生有很大分別,前者若不是因為英語學習的困難,都在不自願的情況下參加以銜接升班(主要是文法的應用和生字)。後者卻是自願參加,希望增進語言能力。我非常明白他們不同的背景,所以按着程度,以英文講解的頻率,解釋的深度和時間的控制,讓他們在學習上不會感到太大壓力。雖然兩班的學生及目的並非一樣,但在過程中我留意到他們都有相同的處境和需要: 他們都希望以最短時間來掌握最多的東西,期盼所做題目是正確無誤,也許平日他們接觸很多資訊,不斷應付要「快靚正」的結果,真正是「快餐式」的學習模式。 他們完成了一整天的課堂(全日制),精神及體力其實已很疲累,但我發覺只要用心跟他們溝通和放下長輩的身段,鼓勵他們投入並以純粹享受求知的心情,無需擔心「表現」或「成績」;我發現兩班學生的英文基礎無論如何,他們都願意以開放的心情渡過課堂。然而我並沒有一刻放鬆,設法留意他們背後的真正困難,從而開展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他們的包袱(包括書包的重量)比我以前像他們年紀時沉重得多,現時的小朋友除課堂以外,有更多學習或體驗其他興趣與技能的機會,但同時他們好像是與時間競賽,甚麼事都很匆忙似的,為自己的行程表與時間表努力,我不大清楚他們的生活,但感覺他們獨立得來比較「孤單獨行」。 很多事物都不能只用「好」、「壞」、「對」、「錯」來解釋,但希望現今這一代不單以「生存」為目標,而是懂得如何去「生活」,包括人倫關係,學習真正的「愛」。在信主的人來說,是首先明白神的愛,才跟着學習以愛待人,希望接下來與他們相處的機會,與他們多分享生命和神的恩典。 以弗所書5章15-16節:「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 讓我們把現今及子女們的下一代放在神的恩典中,成為回應神大愛的延續。
作者:小木 每一個年代都有不同的特色,筆者是在嬰兒潮(Baby boomer)中出生成長的一員。由於當時社會經濟條件有限,而我們的父輩多數從中國內地來港開展新生活,我們都經歷過貧窮、勤苦、公共資源不足,並要力爭上游的人生階段。及至香港七十至八十年代經濟開始起飛,並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生活的條件也逐漸改善。在信仰方面,七十年代更是「福音」大爆炸時期,如葛培理佈道大會、新生命運動、及後的「三福」佈道,都讓香港教會有很大的發展(筆者也在這時期信主的);現在回望起來,深深感到上帝對香港的祝福和愛顧。 那一段時期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人倫」關係,鄰舍的關係尤為緊密,還記得家中缺少甚麼,無論柴米油鹽,媽媽便吩咐我們往鄰居處借用(通常沒有償還),鄰居也不會拒絕的;另外有時家中無暇照顧小孩,也會放於鄰居家暫托(甚至包食);彼此的家庭也會成為「戰場」───麻雀耍樂;還有的並非每個家庭都有電視機,我們會到鄰居家打躉觀看,我想這正是我們常掛在口邊的「獅子山精神」,無論憂戚歡樂,鄰居是生活支柱重要的一環。雖然已過了數拾個寒暑,當中的點滴仍留下難以忘懷的回憶。再者,就是教會的生活,那時我們的團契是星期六晚上,約九點半完結,但很多時總是最後離開的一群,需要牧者催促我們離開;遇上興致未央,會在公園攀談至十一時,肢體之間的關係密切,並常分享分擔個人或家庭的難處,彼此代禱。時至今日,我已離港事奉十多年,但彼此間的情誼和信任仍沒有絲毫減退。 當今時代的巨輪讓我們的人倫關係有很多轉變,隨着社會急速的生活節奏,加上科技資訊的發達,人們不一定再需要實體上的接觸,加上網購、電郵、通訊軟件都令生活更多「自主」化,每天千萬訊息進入我們的思想中。現在兩三歲的小孩,只要有電子褓母,也很容易安靜下來享受繽紛的視覺刺激。筆者並沒有論斷這些轉變的意思,只是我們以往所經歷的成長階段,相對今天少年人所面對的環境是另一個世界,尤其是他們藉着科技所獲得的知識和資料,有時比父母的認識更濶更廣。有一次與友人家庭用膳,其中討論了一些議題,朋友的十多歲兒子安靜地看着手機,原來他在翻閱網上訊息來比對所傾談的,似乎他更相信手機的資訊。 筆者感恩找到一份兼職工作(自僱人士),是在學校幫助一些小學生的英語課程,共有兩班不同的學生,一班是為新到港的小五英文銜接課程,另一班是同級的校外英語進深課程。這份工作帶給我很大的挑戰,從中有很深刻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首先前者可算是來自另一個文化,意識形態與後者本土學生有很大分別,前者若不是因為英語學習的困難,都在不自願的情況下參加以銜接升班(主要是文法的應用和生字)。後者卻是自願參加,希望增進語言能力。我非常明白他們不同的背景,所以按着程度,以英文講解的頻率,解釋的深度和時間的控制,讓他們在學習上不會感到太大壓力。雖然兩班的學生及目的並非一樣,但在過程中我留意到他們都有相同的處境和需要: 他們都希望以最短時間來掌握最多的東西,期盼所做題目是正確無誤,也許平日他們接觸很多資訊,不斷應付要「快靚正」的結果,真正是「快餐式」的學習模式。 他們完成了一整天的課堂(全日制),精神及體力其實已很疲累,但我發覺只要用心跟他們溝通和放下長輩的身段,鼓勵他們投入並以純粹享受求知的心情,無需擔心「表現」或「成績」;我發現兩班學生的英文基礎無論如何,他們都願意以開放的心情渡過課堂。然而我並沒有一刻放鬆,設法留意他們背後的真正困難,從而開展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他們的包袱(包括書包的重量)比我以前像他們年紀時沉重得多,現時的小朋友除課堂以外,有更多學習或體驗其他興趣與技能的機會,但同時他們好像是與時間競賽,甚麼事都很匆忙似的,為自己的行程表與時間表努力,我不大清楚他們的生活,但感覺他們獨立得來比較「孤單獨行」。 很多事物都不能只用「好」、「壞」、「對」、「錯」來解釋,但希望現今這一代不單以「生存」為目標,而是懂得如何去「生活」,包括人倫關係,學習真正的「愛」。在信主的人來說,是首先明白神的愛,才跟着學習以愛待人,希望接下來與他們相處的機會,與他們多分享生命和神的恩典。 以弗所書5章15-16節:「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 讓我們把現今及子女們的下一代放在神的恩典中,成為回應神大愛的延續。
作者:陳志賢醫生伉儷 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的經濟和民生也受到嚴峻的考驗和關注。從新聞報導得知,加拿大的物價指數上升,通漲和加息令生活百上加斤,個人負債增長,更多人憂慮就業前景和將來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我們難免受著身處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外圍全球性的環境因素影響而產生認知的應對,這些應對又直接影響行為和情緒的反應,行為可以影響情緒的反應和認知的評估。現舉例說明之,當A連日來聽到新聞報導,心情比較憂慮,他思想到前景不明朗,經濟只會越來越差,有朝一日會入不敷支。當他的思緒揮之不去,他的心情就越來越憂慮,開始影響他胃口不佳,失眠並感到坐立不安,也影響他的社交生活,因不想跟朋友外出交誼,免浪費金錢。A 越想便越憂慮,也變得越來越退縮,這便是思想、情緒和行為的密切關係並能產生的惡性循環。當B聽到連日來的新聞報導,他作出的認知評估是思想到這既是全球性的影響,大家也一同面對,無法倖免,於是他抱持一個平常心很平靜(情緒反應)去繼續過生活,做他日常會做的事情,只是多加留意理財,減少不必要的開支(行為表現),卻沒有影響他的生活質素。這說明思想會影響情緒和行為,行為亦會影響思想和情緒,情緒也會影響思想和行為。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從上述A和B的例子,他們在同一件事情上,有著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是因為他們有不同的思維去應對問題。原來我們常常受到情緒困擾是因為我們的思想模式,自動地用了習慣的不良思想模式去作出反應而導致過度的情緒。在輔導室中,輔導員往往幫助受導者去發現這些不良思想模式導致他們感到窒息,要尋找打開一扇窗來呼吸新鮮的空氣,換走令自己喘不過氣來的污染空氣。其中三個可行的方法,停止負面的思想,留意那些很有陽光氣息的人的思維方式,學效他們的行事為人,能保持心境開朗的秘訣。停止負面的行為表現,不要做出傷害自己和別人的行為。反之,作息有序,注意飲食健康,做適量的運動,保持正常的社交生活,這些活動會令我們緊張的情緒稍為舒緩。能夠外出走走,與人交談交往,製造喘息的機會,有助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能跳出舊有的思想框框,嘗試不同的方法,更有效面對生活上的挑戰。停止讓負面情緒滾下去,當心情不佳時,不要讓自己想着負面的事情,老是想著自己或別人的不是,可以嘗試不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上,起來做一些別的事情,甚至是關懷別人的需要,學習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 開一扇窗的禱告: 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幫助我們能明白祢的心意,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思想美善的事和行為純正,讓思想、行為和情緒能發揮良好的功能,使我們能面對生活上的各種挑戰,使我們和別人能得著益處。奉主耶穌基督名字而求,阿門。
作者:路加醫生 我有一位病人,常受到蕁麻疹之苦,必須每天服用過敏藥物。但在一次聚會中,神提醒他要原諒一個以前曾經傷害過他的弟兄。當他願意原諒這位弟兄時,他的蕁麻疹就完全得到了醫治。在主耶穌的主禱文中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馬太福音6:12)神也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14-15)饒恕乃是神所給我們的命令,也是我們經歷神全備救恩的重要環節。但當我不願意原諒傷害我們的人時,受苦和捆綁的乃是我們自己。你願意從苦毒和被捆綁中釋放出來嗎? 你可以說我沒有被人傷害過,因此不需要饒恕任何人。事實上我們要饒恕的對象,不只是有意或無意傷害我們的人,更包括你認為有些人未能給予你應得的愛或關懷,因此你心懷不平。或許你應該原諒的對象包括過世的父母或者是親人。你們有沒有想到一些你應該要原諒的人?你或許說,我早就饒恕那些傷害我的人。但是我們卻仍然覺得受到捆綁和不平安。我們真正的原諒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嗎?聖經上說「只是我告訴你們這聽道的人,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路加福音6:27-28)神要我們愛那些傷害我們的人。那不只是個意念,乃是一種行動。但我們選擇要遵循神的話語來原諒傷害我們的人的時候,我們要有愛的行動。我自己的經驗是當我願意選擇為傷害我的人禱告和祝福的時候,我的心就軟化下來。饒恕是破碎關係的良藥,更是能使我們經歷到那全備福音釋放大能的能力。你願意開始選擇為傷害你的人祝福禱告嗎? 有時候我們需要饒恕的對象乃是我們自己。你有沒有覺得自己是一個罪惡深重的人,做每一件事情都失敗,一事無成。我們自己沒有辦法接納自己。但是耶穌卻在我們做罪人的時候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8)神藉由耶穌已經完全的接納我們和原諒我們了。你願意接納和原諒你自己嗎?「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至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哥林多後書7:10) 你有生活在苦毒和捆綁當中,因為你不願意原諒傷害你的人嗎?有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原諒你自己嗎?耶穌已經為你死在十字架且復活了!你願意敞開手,接受神的赦免,而且願意選擇來饒恕傷害我們的人,那你必定能經歷到那神所應許的平安和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