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陽 死刑犯托孤 十多年前,中國內地巴馬族自治縣的一名死刑犯黃某,在臨執行死刑前要求見刑警李建良。刑警李建良曾在其家鄉派出所工作,當年在黄某老母親的請求下,曾屢屢勸告脾氣暴躁的黄某要奉公守法,可惜卻被當作耳邊風。數年後,工作表現優異的李建良被調回刑偵大隊任職。1997年,當地發生幾宗嚴重的搶劫殺人案,原來不務正業的黄某以談戀愛為名,分別誘騙了3名女子,搶劫後並殺人滅口。當時任職副大隊長的李建良負責查辦,將其抓獲。2001年9月,罪大惡極的黃某伏法。面對家庭慘變,黃母每天以淚洗面,整日閉門不出,黃某妻子因承受不了變故和別人的閒言閒語和嘲笑,離家出走,留下年僅8歲的兒子和6歲的女兒。 黃某臨被執行死刑前要求見「我哥」一面,他口中的「我哥」就是刑警李建良。見面時,黄某痛悔流淚:「哥,我殺了人,死有餘辜,可是我放心不下母親和兩個小孩,他們是無辜的。」刑警李建良看見黄某殷切的期盼,心被感動,就對他說:「你放心吧,你媽和小孩的事,交給我吧!」 看到孤苦無依的老人和兩個年幼孩子的淒涼,為了這句承諾,李建良擔起了照顧他們的重任。雖然離黃某家有60多公里,李建良只要一有空,就驅車兩個多小時,翻山越嶺給他們送衣服、送錢,陪他們吃頓飯、聊聊天,給小孩買新衣和文具,帶著他們和自己的兒子一起吃飯、玩耍,並囑咐村幹部和老師多多關照他們。黃母有病痛時,李建良的妻子會帶老人去看病,出錢出力。在「警察兒子」的悉心關愛照料和開導下,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黃母和兩個孩子逐漸走出了殺人犯親屬的陰影,兩個孩子對他們恭敬孝順,認他做伯伯。黃母漸漸走出傷痛,人也開朗起來,逢人就驕傲地說:「我有一個當警察的兒子。」雖然年邁,老人還是不時都把家裡好吃的,送到縣城給「警察兒子」和「孫子」吃。 十多年來,李建良捐助給黃母生活費和兩個孩子讀書費用高達5萬多元,這筆開支,對於每月只有3,000多元工資的李建良來說,不是個小數目。後來他還幫黃某的兒子找到了工作,黃某的女兒也考上了大學。 父親角色的重要 為了一句承諾,李建良對黃某一家的照顧,堅持了十多年之久,他代替了窮凶極惡、遭人唾棄不齒的黃某,擔任了良好父親的角色,使黃某兩個兒女雖然在羞愧、悲痛的變故下,卻因他的照顧與榜樣而能正常、健康地成長,如此恩情能不令人感動?由此可見父親良好的角色對兒女的成長,多麼重要! 有的父親根本沒有參與兒女的成長,這類父親對兒女心靈成長造成難言的傷害。在美國有二千四百萬(即34%)兒童沒有與父親同住,約有二千萬(即27%)兒童長大於單(母)親家庭,在2000年,有一千三百多萬(33%)的兒童是私生子女。美國人第一次婚姻有43%在婚後15年內破裂,每年約有一百萬兒童經歷父母離異之苦。據報告,遭父親遺棄,或失敗的父親能令孩童心靈遭受很大的創傷,先不說他們會比與父親同住的兒童貧窮,又因其缺乏好父親的形象,或目睹父母爭吵打架及離異,心靈備受重創,故此,他們容易遭受感情困擾,自信心低落、憂鬱、孤僻離群,常以酗酒、濫交、加入幫派、觸犯法律、吸毒、虐待、自暴自棄等等來發洩內心的痛苦。他們容易輟學,對婚姻有負面的看法,難與異性有長久良好的關係,很容易成為單親父母。還有一個更令人驚異的報告:80%的犯案者,及82%未婚少女來自沒有父親的家庭。看到這裡,也許你會問:怎樣才算是個好父親?好父親的特質很多,願略舉其中一二: 好父親奉公守法,光明正大 諺語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好父親必須要以身作則,奉公守法。他潔身自愛,絕不沾染任何不良的嗜好(如賭博、醉酒、毒品、色情等等);他為兒女樹立良好榜樣,他的施教才會有果效,也使兒女耳濡目染而得益處。你要孩子有愛心,你必須是個有愛心、憐憫人的人;你要孩子用功唸書嗎?你必須也事事勤奮;你要孩子孝順嗎?你必須孝敬你和你配偶的父母;你要孩子誠實嗎?你必須是個童叟無欺的人;你要孩子行事為人光明磊落嗎?你也必須言行正直、心口如一……。 好父親愛惜配偶,保護自己的婚姻與家庭 有人說得好:父親能給兒女最好的禮物就是愛他兒女的母親。也就是說,一個好父親必須首先是一個好丈夫。他愛惜妻子,立志遵守婚姻的承諾,無論貧窮富貴、疾病都不離不棄。他明白外遇是導致婚姻破碎的主因,故此,他努力保護婚姻,絕不陷在婚外情的試探中;他體貼妻子的辛勞,愛護兒女,是妻兒的倚靠;他忠於職守,務使妻兒不受饑寒之苦;他行事端正,處處以身作則。 好父親剛柔並存,恩慈和善 中國傳統的父親很多還有大男人的舊思想,以為自己既是一家之主,家中大小決定全部由他自己作主,他輕看妻兒的意見。唯我獨尊的父親多自以為是,而且脾氣較暴躁,平日對妻兒疾言厲色,稍有不順心之處,立刻勃然大怒,粗言穢語,或許他心裡也愛妻兒,卻鮮於表露。妻兒對暴君型的父親通常敬而遠之。好事才向父親報告,壞的避而不談。暴君型的父親,縱使常在家,但難與妻兒有良好感情,甚為可惜。 好父親剛柔並存,面臨困難時剛強不屈,是妻兒倚靠,他心地良善,光明正直,表裡一致,是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是妻兒、親朋的好榜樣。他恩慈和靄、開通、有遠見,在作決策時,願意坦誠與家人溝通,即使不一定取納他們的主張,也會心平氣和聆聽妻兒的意見。故此,妻兒對父親敬愛有加,心服口服,願意聽從他所作的決定。這樣的父親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 好父(母)親不偏愛,公正施教 有的父母因某兒女俊美聰明、乖巧或功課好而偏愛,以致獎罰有偏差;有的父母重男輕女,尤其是對兒女的栽培更是如此,這都能導致兒女不和,心懷不平。有的父母捨不得對兒女勸教,那是遺害兒女。無窮的溺愛,養成兒女任性妄為,日後因犯法而遭法律制裁,後悔莫及。 施教時,父母要言出必行才能收效。故此,請別誇大其詞,說些自己不能作的話,如「你再這樣,我就打死你」等等。兒女眼睛是雪亮的,知道你只不過是隻紙老虎,虛張聲勢而已。也看見父(母)親要管教兒女,其配偶在旁攔阻,結果變成夫婦對罵,孩子無所適從。故此,父母要互相配合,有時要輪流唱黑臉和白臉,只要能同心為兒女好處著想而施教,效果會很好。 好父(母)親把時間投資在兒女身上 有的父母日以繼夜汲汲營營,事業第一,下班後則只顧看球賽或上網,完全忽略了親子相處的時間;請別以為能以金錢、物質盡量供應兒女就是好父母。其實並非如此,兒女喜歡父母用時間關心他們,聽取他們的心聲,明白他們的難處與抱負。 也請別輕看與家人同遊玩、散步、及吃晚飯的時間,那是連繫親情的粘土。吃飯時,請別抱怨菜色不合心意,更不要趁機斥責教訓兒女,那會令大家胃口全無。與家人吃飯時請多講些令人開心的見聞,會使大家笑聲不斷,吃得開心、談得起勁,兒女會珍惜和渴望如此共處,增進感情的時光,不信試試看。至於會引起辯論的事,最好飯後才平心靜氣提出來討論。有的家庭忙碌得連晚飯也是各自張羅,弄得家像旅館一樣。其實,父母與兒女之間的親情,是我們家庭最聰明的投資。 好父(母)親把生命中最好的給兒女 人生中最好的並不是金錢或享受,因為這些都如雲煙,沒有永恆的價值。人生最好、最寶貴的是耶穌基督的救恩。因為聖經說﹕「信子(耶穌基督)的人有永生,不信子(耶穌基督)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翰福音3:36)故此,人若肯承認自己的罪,接受主耶穌的救恩,才能罪得赦免,得著永生的確據,並有聖靈居住在心裡,作我們隨時的幫助。因為「除祂(耶穌基督)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4:12) 記得我的父親信主後,生命有了很大的改變,對真理非常追求,每天以靈修為樂,閱讀聖經無數次,並決心按照真理行事為人,又常執筆投稿《導向雜誌》。我父常鼓勵已信主的兒女多愛主,並不停地向我的大姊和大哥傳福音。一年冬天,我回多城看望父親,那日天氣極度寒冷,晚飯後,年邁的父親吩咐我們與他冒著刺骨寒風外出,探訪工作繁忙、剛下班的大姊,向她傳福音。臨行前還再三叮囑:「少說閑話,務要傳福音。」後來大姊終於信主了,父親高興得很,感恩不停。我最懷念我們姊弟與父親一起在教會敬拜神的時光(那時母親已經離世了),而我們也一直最珍惜父親對我們的教導。 不過,正如聖經所說:「我們在你(神)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歷代志上29:15)即使世間有更好的父母親,也會因生命的終結而離開我們,惟有天上的父神耶和華,能永遠地、無時無刻地與我們同在,祂的慈愛永遠長存,祂的信實直到萬代,永不改變,只要你肯認罪悔改,接受神子耶穌基督捨命代死的救恩,祂就赦免我們的罪孽,並且賜給我們永生。親愛的讀者,你認識這位宇宙的真神嗎?願你也能信靠耶穌基督為你的救主,成為神的兒女。
作者:小木 每一個年代都有不同的特色,筆者是在嬰兒潮(Baby boomer)中出生成長的一員。由於當時社會經濟條件有限,而我們的父輩多數從中國內地來港開展新生活,我們都經歷過貧窮、勤苦、公共資源不足,並要力爭上游的人生階段。及至香港七十至八十年代經濟開始起飛,並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生活的條件也逐漸改善。在信仰方面,七十年代更是「福音」大爆炸時期,如葛培理佈道大會、新生命運動、及後的「三福」佈道,都讓香港教會有很大的發展(筆者也在這時期信主的);現在回望起來,深深感到上帝對香港的祝福和愛顧。 那一段時期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人倫」關係,鄰舍的關係尤為緊密,還記得家中缺少甚麼,無論柴米油鹽,媽媽便吩咐我們往鄰居處借用(通常沒有償還),鄰居也不會拒絕的;另外有時家中無暇照顧小孩,也會放於鄰居家暫托(甚至包食);彼此的家庭也會成為「戰場」───麻雀耍樂;還有的並非每個家庭都有電視機,我們會到鄰居家打躉觀看,我想這正是我們常掛在口邊的「獅子山精神」,無論憂戚歡樂,鄰居是生活支柱重要的一環。雖然已過了數拾個寒暑,當中的點滴仍留下難以忘懷的回憶。再者,就是教會的生活,那時我們的團契是星期六晚上,約九點半完結,但很多時總是最後離開的一群,需要牧者催促我們離開;遇上興致未央,會在公園攀談至十一時,肢體之間的關係密切,並常分享分擔個人或家庭的難處,彼此代禱。時至今日,我已離港事奉十多年,但彼此間的情誼和信任仍沒有絲毫減退。 當今時代的巨輪讓我們的人倫關係有很多轉變,隨着社會急速的生活節奏,加上科技資訊的發達,人們不一定再需要實體上的接觸,加上網購、電郵、通訊軟件都令生活更多「自主」化,每天千萬訊息進入我們的思想中。現在兩三歲的小孩,只要有電子褓母,也很容易安靜下來享受繽紛的視覺刺激。筆者並沒有論斷這些轉變的意思,只是我們以往所經歷的成長階段,相對今天少年人所面對的環境是另一個世界,尤其是他們藉着科技所獲得的知識和資料,有時比父母的認識更濶更廣。有一次與友人家庭用膳,其中討論了一些議題,朋友的十多歲兒子安靜地看着手機,原來他在翻閱網上訊息來比對所傾談的,似乎他更相信手機的資訊。 筆者感恩找到一份兼職工作(自僱人士),是在學校幫助一些小學生的英語課程,共有兩班不同的學生,一班是為新到港的小五英文銜接課程,另一班是同級的校外英語進深課程。這份工作帶給我很大的挑戰,從中有很深刻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首先前者可算是來自另一個文化,意識形態與後者本土學生有很大分別,前者若不是因為英語學習的困難,都在不自願的情況下參加以銜接升班(主要是文法的應用和生字)。後者卻是自願參加,希望增進語言能力。我非常明白他們不同的背景,所以按着程度,以英文講解的頻率,解釋的深度和時間的控制,讓他們在學習上不會感到太大壓力。雖然兩班的學生及目的並非一樣,但在過程中我留意到他們都有相同的處境和需要: 他們都希望以最短時間來掌握最多的東西,期盼所做題目是正確無誤,也許平日他們接觸很多資訊,不斷應付要「快靚正」的結果,真正是「快餐式」的學習模式。 他們完成了一整天的課堂(全日制),精神及體力其實已很疲累,但我發覺只要用心跟他們溝通和放下長輩的身段,鼓勵他們投入並以純粹享受求知的心情,無需擔心「表現」或「成績」;我發現兩班學生的英文基礎無論如何,他們都願意以開放的心情渡過課堂。然而我並沒有一刻放鬆,設法留意他們背後的真正困難,從而開展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他們的包袱(包括書包的重量)比我以前像他們年紀時沉重得多,現時的小朋友除課堂以外,有更多學習或體驗其他興趣與技能的機會,但同時他們好像是與時間競賽,甚麼事都很匆忙似的,為自己的行程表與時間表努力,我不大清楚他們的生活,但感覺他們獨立得來比較「孤單獨行」。 很多事物都不能只用「好」、「壞」、「對」、「錯」來解釋,但希望現今這一代不單以「生存」為目標,而是懂得如何去「生活」,包括人倫關係,學習真正的「愛」。在信主的人來說,是首先明白神的愛,才跟着學習以愛待人,希望接下來與他們相處的機會,與他們多分享生命和神的恩典。 以弗所書5章15-16節:「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 讓我們把現今及子女們的下一代放在神的恩典中,成為回應神大愛的延續。
「我是一隻豬,我生了五個小孩、墮胎四次,如果我生在古時,應該是很多人搶著要的女人。」迦瑤述說著。 八十後的陳迦瑤曾懷孕九胎,也曾結婚。她自小家庭複雜,男女關係混亂,她行的路一開始已經很崎嶇。 「我爸爸是位吸毒者,見到爸爸媽媽吵架,在他們辦離婚的那刻我很驚慌,我很想離開這個家。」迦瑤在中學時結交到一些壞朋友,這些壞朋友教她吸煙,又教她吸食大麻,起初她不知道是甚麼,但吸食後整個人很開心,好像甚麼煩惱也消失。因此迦瑤喜歡跟他們一起玩,從中一開始她經常不回家。她的母親四處找她,找不著就報警求助,固此令她對母親更加憎恨和叛逆。之後更被法庭裁判入女童宿舍。 迦瑤可能自小缺乏愛,所以交了很多男朋友,可說是濫交,在她16歲零兩個月時生下第一個寶寶。自從她16歲生了第一胎後,她只要一懷孕,生下來的不是送去醫院領養科,就是去內地墮胎。在過去11年裡面迦瑤生了四個小孩,並做了四次墮胎手術,在這兩條路之間,還要加上坐監…… 有一次,迦瑤和她賣毒品的男朋友因被警察在車上搜出大量毒品而拘捕,並在大欖懲教所還押監房看管,雖然她之後被釋放,本以為因著此事而變乖,但原來不能。她又認識另一位男朋友,又跟他一起販運毒品被捕,足足還押監房九個月。在這段時間,迦瑤媽媽放假時就去探望她,「雖然她不太願意見我,但無論路程多長我也會行,因她是我的女兒。」迦瑤媽媽也參加了家人互助小組,學習情緒處理、正面溝通,了解有些事情需要做調較,也明白要珍惜女兒。 在放監出來後,迦瑤雖有試過腳踏實地工作,但再次受不住毒品誘惑,26歲那年她又出了事,這次因藏有14克冰毒而被捕。但這次坐監,迦瑤媽媽沒有像以前對她哭喪著臉,她比以前堅強,跟迦瑤溝通也比以前改善,不是一見面便破口大罵。所以迦瑤開始反省,她想到其實一直以來媽媽也對她很好,加上她當時有參加宗教班,牧師和她傾談和為她祈禱,讓她感到內心很平靜,並主動向媽媽說對不起,雙方關係有所改善。 這次迦瑤販毒罪成,需坐三年監,出來後還要入住戒毒宿舍,正當迦瑤媽媽以為她會慢慢變乖,怎料到2018年迦瑤又再因藏毒被捕,更發現她第九次懷孕。 「突然有聲音跟我說,你是否要重複犯錯,你是否要繼續做一個不負責任的媽媽?」當時迦瑤一怔,她在想:「神呀!如果祢真的想我回頭為我好,就讓我這次不用坐牢。」在候審期間,跟進她十年的社工、在澳洲的哥哥,以及牧師也二話不說幫她寫求情信,讓她覺得很感動,原來身邊有很多人關心自己。在教會和很多社工的幫助下,法官也見到她有誠意想改過,最後法官的判決是坐監幾個月,但緩刑兩年。「那刻我很愕然,覺得神好像正在幫我,前面的路我知道很難行,所以我祈禱求神為我開路。」 迦瑤經過免受牢獄之災,她決定好好珍惜這次改過自新的機會,開始認真返教會,不過要不再行回過往懷孕後的兩條舊路,這個單親媽媽要下很大的決心,因她當時懷著女兒感到矛盾,思想著要還是不要,但她曾對神承諾,如果不用坐牢就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媽媽,所以她選擇順服,盡上媽媽的責任。寶寶出生後,雖然她是單親媽媽,所有事也自己一個面對,但仍很感謝神給她很多的支援。 「迦瑤懷孕多次,男女關係混亂,在我眼中,她歸根究底是想尋找真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我和太太基本上一星期見她兩三次太,跟她同行,陪伴她和女兒的成長。」劉傳道說。在她的更生路程和人生上,劉傳道和他的太太給予她很大的幫助,特別在疫情期間,他們不懼怕,經常開放家庭接待她們,給她上洗禮班,陪她女兒玩。 信仰能改變生命,迦瑤記得在她吸毒期間,她跟家人關係很差,以前如果跟媽媽吵架就會一走了之,但現在迦瑤很珍惜三代同堂的生活,她開始願意站出來面對人,分享自己行過一條有很多分岔的路。她亦在三年前認識到也是基督徒的未婚夫,他不介意她的過去,願意成為她的同行者,讓她很感動。 迦瑤現在是一個全職媽媽,她有一年的時間在更生機構當兼職家庭支援員,現正就讀朋輩輔導,希望充實自己,陪其他有需要的人一起行崎嶇的路。「神不單為我這些吸毒者、單親媽媽開路,也為很多不同人士開路……神每個工作也很奇妙。」「當我洗禮後,覺得自己真的好像重生,我喜歡的詩歌《十架的冠冕》,歌詞中:『路是難走,但比起祢的十架路,我今天算甚麼……』令我想到我再困難,也不及耶穌走那段十架路辛苦,雖然我知道將來很多挑戰、困難,但我繼續靠著神、信我的主,祂會將我帶到更好的地方。」 迦瑤曾經是最典型不過的暴風少女,讀書不成出來「蒲」,吸食人生第一口毒品,曾販毒坐監、男女關係混亂、多次墮胎……廿年過去,其實她一早厭倦這種生活,不過不知可以怎樣改。直至最後一次被捕,她聽到有聲音問她「是否要重複犯錯?」她彷彿知道是耶穌跟她說話,於是嘗試祈禱,誰知判刑結果真的出乎意料。她開始將生命交給耶穌,決心改過,做一個聽話的乖乖女,做一個負責任的媽媽,重回健康正常的生活。 你是否好像以前的迦瑤,覺得自己的人生處處碰壁呢?耶穌很願意帶你好像迦瑤般跨過高牆,找回人生的真正義意。。 文章蒙CBN授權刊登,歡迎觀看「星火飛騰569陳迦瑤《九孕媽媽》」 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9yqFKF0lLU&t=32s
作者:Eric Huang 小軍,平安! 想與你分享一段我們過去生命的經歷,看見上帝在我們暫住地上為客旅時所賜的溫暖美好。 一九九七年,我們在最冷的一月份來到加拿大。當時那份生命中的擔憂和不確定是無法用言語描述的。在多倫多安頓下來兩年多之後,就搬到一個小鎮。在那裡,三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離家,我們度過了短促又漫長的二十年。二零一七年,等孩子們都上大學離開家,我們順應神的引領,和太太開始一段新的征程。原以為會平穩地趟過這個改變,可是當那一刻靠近時,心中的難捨才漸漸像潮水一般湧上心頭。 記得一九九九年決定搬到這個小鎮時,幾乎所有的朋友都說我發瘋了。大家都不看好這個荒原的小鎮。然而神的心意超出我們所求所想,遠離喧囂和熱鬧,反而讓一家人的生活集中在更多共同點上,讓我們安靜體會到恒久忍耐、永不止息的愛。 二十年間,那些能一起談心說話的朋友們也因著工作的原因接二連三地離開了小鎮。起初以為這樣離開會讓我心中難捨,感情上有些許「消耗」,每一次時間和空間的漸行漸遠都會成為傷感。然而,慢慢體會到,生命如何能成為美好,是因為回到上帝那裡。感謝神,這一段日子所有的經歷都是上帝帶領的見證。雖然生活中仍有磕磕碰碰,但因著對公義美善的認知,對上帝應許的確定,對我們未來的盼望,卻留下生命裡最純真的喜悅。因祂是我一生的亮光,讓我們漂泊的靈魂因著耶穌基督為我們在十字架上犧牲,因著認罪悔改進入祂裡面,致使生命之錨穩妥地拋在港灣之處。我和太太對過往的想念和對未來的盼望都不會如一紙空文,而會以永恆的語言放在永遠的地方保存。時間空間上的割裂,不會割裂永恆的生命。感謝神,讓我們認識這位難以用言語表述,思維無法想像的生命拯救者—耶穌,讓一切的關係都無法與祂割裂。祂使用我們身、心、靈的每一個處境和經歷來表達祂的美好。 每當新的一年開始,回顧過往神的兒女在這個鎮上來來去去,每個最終變得更有上帝形象和樣式的生命,也讓我們的靈命不斷成熟。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一切許諾都在最後變為虛無,也使我們明白,人在地上行走只是一個客旅的過程,讓在一切其中的機會都是與耶穌相遇,滿足祂的心意。也讓我們認識到這位掌管一切的上帝,祂不僅是統管萬有的王,祂也與我們結伴同行,以愛和溫柔相待,成為隨時的幫助。 感謝神,二零一七年我們離開那個小鎮,生命中積澱的那份無法言傳的溫暖都是來自弟兄姐妹們彼此扶持和鼓勵的情景,每每想起心被感動。感謝神,因著祂的恩典,因著祂的擔當,讓我們進入祂的國度,進入彼此相愛,滿溢出祂的榮耀和喜悅。「因為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詩篇39:12)卻因信祂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得前書1:8)這個世界不是我們的家,我們只是寄居的匆匆過客。我們雖是客旅、是寄居的,但有上帝與我們時時同在,在這趟旅程中,我們永不孤單,祂要我們邀請更多漂泊的人回家。因為聖經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20) 願神賜福保守你與你同在! 你的朋友E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