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譚家麟牧師 當日神呼召亞伯拉罕 (創世記12:1-4),不只是要他離開舊居所,更是要他的思想和心態都離開「過去」,他才能邁向「未來」神所要指示的地方。 自 2020 年初開始,不論是教育、商貿、教會聚會或是日常社交都轉移到網上進行, 我們的生活模式都因著疫情而改變,可說是被推動離開「過去」。我當然期望疫情過去,但我想我們更應當期望自己過去舊有的心思意念都要「過去」。 當我假設自己透過時光巴士可以邁向疫情後的未來,我有以下的反思: 1. 當戴口罩的日子過去,未來我期望學習和人多一點真誠對話,少一點隔膜。 2. 當我不用和人保持兩米距離(我居住的城市建議),未來我期望與人的關係可以拉近兩米。 3. 當我們只能以網上平台進行聚會和崇拜的日子過去,未來我會在聚會前早一點回到禮堂默想,並多一點接觸弟兄姊妹。 4. 當需要常用洗手液的日子過去,我期望用我雙手更多扶持有需要的人。
作者:秋霖
在上一期我們討論到,大多數的情況下,面對同樣的錯失,我們會對最愛的人給予最少的體諒。由於他/她所作的不合自己的要求,為了要表達對對方的指責和不滿,我們很容易用大聲回應對方,而引發如此回應的卻都是小事而已!本期我們來接續討論這些磨擦的關鍵點:
作者: 蘇關南
中年男人第八種痛苦的原因或現象,是縱然有驚世的才華,但可惜無人了解及賞識,可謂懷才不遇的苦悶。
過去十多年我遇見到各地不同的中年男人,有不少都是才華洋溢的,只是沒有機遇去發揮,以致有一種強烈鬱鬱不得志的感覺。有時良駒易得,伯樂難求,更何況在這個時代,良駒不易得,伯樂更難求。反而那些沒有才華的人卻扶搖直上,為什麼?
作者: 蘇關南
中年男人第七種痛苦的原因,是一直以來沒有去面對和處理,在中年期不斷湧現的成長創傷。這種現象不單是中年男人所獨有,不少中年女士也都會陷入這種困局。人到中年,已經是充滿壓力,再加上這些成長的創傷,使本來難過的日子變得更不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