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023

作者:羅顯亮 在過去十年間,青少年「性別不安」 (Gender Dysphoria) 病例在許多西方國家有明顯激增的跡象。在美國,患病率增加了1,000% 以上。 [1] 在英國,增幅更高達4,000%。 [2]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們是怎麼來到這地步的?有專家認為,社交媒體是罪魁禍首。[3] 「性別不安」 (以前稱為「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對於自己本身的性別感到厭惡,認為自己應該屬於其他性別。大約十年前數據指出,男性患者人口比率為0.005–0.014%,而女性則為0.002–0.03%。[4] 病徵通常始於兒童早期 (兩到四歲),有可能在青春期變得更加嚴重。但在大多數情況下 (近70%),「性別不安」心態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得到解決。[5] 在未能解決的病例中,有些會認同「跨性別」身份,繼而接受跨性別治療,如變性手術及荷爾蒙注射等。 有學者查考研究數據,發現近年我們看到的「性別不安」病例與過去的有明顯的不同。傳統病例的病徵通常始於幼兒時期或童年早期。今天,大多數患者在整個童年時期都沒有表現出任何不妥,症徵於他們進入青春期才會出現。 [6] 再者,從前「性別不安」患者幾乎全是男孩。在過去的十年中,女孩佔了大多數。[7] 研究又發現,這些「跨性別認同者」通常集結在朋友圈子裡,而且大多數 (65%) 是在長時間沉浸在社交媒體之後才「出櫃」。[8] 鑒於上述這些觀察,有專家推測,「跨性別認同」這個浪潮其實是一種「同伴感染」現象。 [9] 「同伴感染」就是個人和同伴相互影響之下,對其產生負面影響的情緒和行為。 [10] 青少年活躍於社交,容易受到同齡夥伴的影響,這是他們成長過程的一部分。他們缺乏人生經驗,並常常對於個人問題感到焦慮。可是他們往往不喜歡向父母尋求建議,反而經常轉向互聯網尋求答案。童年時對自己性別沒有感覺什麼不妥,到了青春期,被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困擾,又覺得自己與別人有點不同,總是不能融入。在互聯網上琉璃之際,他們很容易受社交媒體裡的一些「跨性別網紅」(Trans Influencers) 影響,開始對自己與生俱來的性別感到不安,甚至不認同。 今天,這些「跨性別網紅」在互聯網上很容易找到。性別「轉換」後的他們常常分享自己的身體轉換之旅,又稱讚注入了荷爾蒙後「超常」的反應,有些甚至提供獲取其藥方的途徑。他們會分享在這世代作為跨性別者受到的種種「迫害」,又數算「跨性別恐懼者」的不是。有些還向有機會成為跨性別者的「粉絲」建議,一但父母反對的話,就應遠離他們。[11] 有些「跨性別網紅」甚至會坦誠地分享他們「轉換」後不時經歷的抑鬱症及情緒問題。事實上,他們中間許多人「出櫃」後心理健康未見轉好,甚至情況惡化。有研究指出,跨性別者的自殺率高得驚人。 [12] 顯然而言,對這些人來說,「轉換」絕對不是解決方案。 現今青少年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多時。與此同時,他們又越來越抑鬱。 [13] 這樣,他們更容易接受這些「網紅」的建議,承諾一旦「轉換」後,他們會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個過程通常是漸進的。當他們「出櫃」一刻告訴父母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 當然,整個跨性別潮流現象不是可以簡單地解釋下來。除了社交媒體外,政策制定者、學校系統、學術界及醫學界等也發揮著極大的影響力。可惜很多父母仍不太清楚今天性別運動背後多方面的政治操作。無論如何,父母最終必須及早果斷介入,以免子女掉進兔子洞。 聖經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 22:6)。又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4) 父母應花多些時間與子女相處,又需要付出極大的愛心和耐性,理解子女們「性別不安」背後真正面對著的問題和困擾。同時又應持守真理及正確的價值觀,讓子女知道現今世代邪惡,不要輕易相信一些似是而非的歪理,以致誤入歧途,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Goodman and R. Nash, Examining Health Outcomes for People Who Are Transgender (Washington, D.C.: Patient-Centered Outcomes Research Institute, 2019), https://www.pcori.org/sites/default/files/Goodman076-Final-Research-Report.pdf.↩︎ Rayner, “Minister Orders Inquiry Into 4,000 Percent Rise.”↩︎ See, e.g.,

作者:黃雪卿 轉載自「國際短宣使團 - 電子資源中心」(IFSTM eResource Center - https://eresource.ifstms.org/) 反猶主義早在第一世紀基督教教父時期已經存在,有一些教父倡導主耶穌之死,猶太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猶太人分佈歐洲各地,都感到反猶主義的氛圍,他們經過幾個世紀的種族排擠和歧視,形成兩個階層的猶太人。一批是聰明有學識之士,是當時貴族的代理人,屬於上流社會的富人;另一批人,因著固有的信仰規條,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活在自我封閉的社區。 到18世紀末,在德國柏林發起「哈斯卡拉」(Haskalah השׂכּלה) 的啟蒙運動,發起者主要是一班猶太商人與及有學識的猶太人,他們目的是讓當時生活在定居點/貧民窟(Ghetto)的猶太人,開擴他們對社會的視野,增加他們學識,可以將他們帶入歐洲主流文化裡,這意味著在學校課程中增加世俗科目、採用當地語言代替意第緒語 (Yiddish)、放棄只有黑白色的傳統服裝、改革猶太教一直以來固有的傳統和規條、從事新興的職業,以增加他們就業機會。後來運動傳播至東歐。詳情可以瀏覽以下網站: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Haskala 但「哈斯卡拉」的啟蒙運動,並不能改善人們對猶太人的歧視,及至19世紀後期,新一輪反猶浪潮,導致錫安運動的出現,錫安運動實質是民族復國主義運動。以下是由錫安主義到以色列立國的過程: 在18世紀已有拉比們倡導猶太人要回歸以色列,重建家園,拉比們重點是在聖經的教導,遵照神的應許,旨在復興猶太教,沒有政治意味,但當反猶氛圍高漲時,就會加強這方面的教導。 在18世紀末,德國柏林發起「哈斯卡拉」(Haskalah השׂכּלה) 的啟蒙運動。 俄國的猶太人醫生利奧平斯克 (Leon Pinsker—1821-1891年) 是錫安主義先軀,他早期認為:如果猶太人獲得平等的權利,問題就能得到解決,認同「哈斯卡拉」啟蒙運動可以解決猶太人根本問題,但是反猶主義一直高漲,直到1881年,他推翻自己的信念,成立錫安主義者機構—錫安愛國者 (Hibbat Zion—Lovers of Zion),1884年在德國城市卡托維茲 (Katowice,現今在波蘭境內) 召開「錫安主義」大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ibbat Zion)。 以色列國父希歐多爾赫茨爾(Theodore Herzl—1860-1904年)在1897年8月在瑞士巴塞爾(Basel)召開了第一次 「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可以說是利奧醫生「錫安主義」的延伸,同時成立了「世界錫安主義組織」(World Zionist Organization, WZO),又稱「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這組織主要呼籲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歸以色列(當時稱為巴勒斯坦),赫茨爾當選為WZO的最高負責人 (President),總部設在維也納。 曾任WZO兩任最高負責人魏茨曼 (Chaim Weizmann,兩次任期:1921-1931、1935-1946),後來成為了以色列第一任總統,他曾遊說英國政府來支持猶太復國運動,而當時的英國首相是猶太裔的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最終英國內閣在1917年通過《貝爾福宣言》 (Balfour Declaration),支持猶太人復國。 在猶太復國主義者的不斷遊說下,美國國會在1922年通過了《河魚決議》 (Lodge-Fish resolution),明確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國家。

Pond Chan陳國柱 為何主耶穌吩咐基督徒傳福音?(要隨走隨傳?及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 在我20多年傳福音的經歷及體會,看見每天在自己身邊出現的人,大部份都是未信耶穌的。當中有些人的言談舉止,對自己對人都是有害的,所以主耶穌啓示我們「祂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參彼得後書3:9)我便明白到,若我不向人傳福音,我便有禍了,到底有什麼禍呢? 主救了我這罪人,我卻忘恩負義不去傳揚主救恩。 罪人不認識神,並活在罪中走向滅亡之路! 我跟從主耶穌的吩咐(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及要隨走隨傳)因而見証神的福音大能! 我居住溫哥華,有一天我在一個露天停車場準備上車,突然聽到一群講英文的年青人,大聲喧嘩令人感到不安,這群年青人的行為十分狂妄,我立即在心中祈禱求主耶穌拯救他們,求主耶穌賜給我能力權柄,求聖靈帶領我並引導他們能得救恩。這群年青人突然朝著我的方向走來,我竟然沒有恐懼感,因為聖靈賜給我膽量及平安,也因我20多年來都習慣隨走隨傳,及有多次到治安惡劣的地區作短宣的經驗,並知道主是與我同在的。 奇妙的事情出現了,我先禮貌地跟這群年青人打招呼,聖靈帶領著我向他們說 :「你們想聽我講一個故事嗎?」此刻,這群年青人竟然停止喧嘩,並安靜地及專心聽我分享耶穌怎樣從我死亡邊緣拯救我,及赦免我的罪使我生命重生,並且告訴他們人與神的關係及救恩的寶貴。當分享完畢,我便把握機會問他們,誰承認自己有罪,誰願意信耶穌與神恢復關係的請舉手,最後竟然有6個年青人舉手願意認罪信耶穌。其中一人沒有舉手,說自己是基督徒並有返教會的。跟著我請他們一句一句跟著我,向主耶穌認罪悔改禱告,之後我再問他們得救的確據,他們都一同舉手表示已得著了,我看見他們因信了耶穌心中都充滿喜樂,我教導他們每天怎樣向天父祈禱,並指示他們要返教會敬拜天父及學習聖經,及今後要有好行為去榮耀天父,最後我邀請他們跟從當中的一位基督徒返教會,他們都表示同意,並不再喧嘩地離開了。 從上述奇妙的經歷,我深深體會到 當我們願意為主耶穌傳福音,主必叫你驚訝看見祂施行的神蹟大能。 當我們願意隨走隨傳,你便能天天傳掦主的救恩,時時都使人得福音及得著救恩,既能榮神益人,自己也充滿喜樂。 今期的見証,若我沒有向這群年青人傳福音,真的有禍了,他們的壞行為必會影響別人、家人及帶給自己惡果。 我們傳福音領人歸主必須誠懇認真,將主耶穌的救恩講得完全,要指導他們怎樣祈禱、返教會敬拜神及學習聖經真理。 當你傳福音依靠聖靈,便會經歷聖靈指示你當說的話,若你向對方作見証後,也要引入講解「救恩」,最後要勇敢邀請對方祈禱信耶穌,讓聖靈進入他們生命中,作引導幫助他們成長,會讓你較容易跟進及栽培初信主的人。(參看哥林多後書5:5) 榮耀歸天父!

作者:路加醫生 行醫多年,我深知影響力的重要性,因為病人可以用完全不同的心態來面對疾病。願意聆聽你的建議,一開始可能是因為你的社會地位或者專業上的知識。但是當人開始認識你,相信你的時候,我發現我對他們的影響力就遠超過職業上的範圍了。我相信每一個人生下來對他人都有影響力。因為當有了人際關係,就對他人有影響力。例如:做父母的對孩子、作老師的對學生、做丈夫的對妻子、做學生的對其他的同學、工作者對他的同事等都有影響力。但是這個影響力,可能是正面的或者是負面的。正面的影響力能建造別人,幫助別人,使人活著有盼望和喜樂。但是負面的影響力卻往往使人受傷,受到捆綁,使人情緒低落而沒有盼望。有些人身居高位,但是他的影響力卻使人受傷。有些人藉藉無名,但是卻帶給人盼望和幫助。 在我的行醫生涯中,對我影響和幫助最大的卻是一個跟乳癌爭戰超過10年的婦女。她經過很多的手術和化療,但是內心裡面卻充滿喜樂與平安,對人生充滿熱愛與盼望。她時常給我一些聖經的話語鼓勵我。而我也時常介紹一些癌症的病人給她認識,她也樂意幫助和鼓勵他們,使他們在接受癌症時能用積極樂觀和有盼望的態度來面對治療。確實是生命影響生命。「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哥林多後書1:4) 但我們人是軟弱的,因此我們對人的影響力往往是負面的。如何能產生對人有正面的影響力呢?我們無法靠著自己的力量,使我們對人生充滿著熱愛和盼望。唯有回到賜生命的神的面前來。耶穌說:「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 10:10)當我們來到神的面前,接受耶穌,就從那裡領受到豐盛的生命。而且耶穌應許這個豐盛的生命對人有正面的影響力。「耶穌站着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翰福音7:37-38) 作為一個醫生,我固然可以靠著專業上的知識來幫助別人。但是我發現一個真理,就是隨著我跟神的關係越來越親密的時候,神就改變我,建造我的生命,使我對病人越來越有正面的影響力。「感謝神!常帥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並藉着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因為我們在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哥林多後書2:14-15) 你覺得你對他人的影響力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你使人覺得受到捆綁或自由?你使人對未來充滿盼望還是失望?你願意領受從神的祝福而對別人產生正面的影響力嗎?我邀請你跟我一起從耶穌身上領受那改變人、使人活潑有盼望的影響力。

作者:Eric Huang 小軍,你好! 上兩次我簡要地和你談了一下神如何呼召我們,預備我們進入在柬埔寨的宣教工場。可是,在這之前我們有過兩次短期宣教,這兩次短宣對我們決定長期宣教有極大的影響。感謝神,在第二次短宣中神的感動再次臨到,讓我們最後決定走出去。從今天開始我對兩次短宣記錄下來的一些文字,與你分享。 「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他們既被聖靈差遣,就下到西流基,從那裏坐船往塞浦路斯去。」(使徒行傳13:2-4) 二零一零年元月份教會同工會上,我們的牧師分享了過去幾年參與中東宣教事工的經歷和對中東華人同胞宣教事工的異象。之後,提議兩個教會組建一個短宣隊聯合完成夏天的短期宣教。自此,大家開始為短宣準備和參加的人選迫切在神面前禱告。那段時間,我剛剛讀完使徒行傳,看到主耶穌升天之後,門徒們領受聖靈的洗禮。在聖靈的帶領下,使徒們不畏逼迫,得著屬天的能力,神使不可能成為可能,將福音從猶太人傳至外邦人。 幾個星期後,教會的短宣隊已經有了人選,在四人組成的隊伍中,我雖然不在其中,但一直默默為著那幾位提出要去和為神擺上的弟兄姐妹禱告。求神預備他們的心,願神大大使用他們。 三月二十八日召開的教會同工會上,得知一位弟兄因近期工作的變動,無法按計劃參加短宣。當大家醞釀新的人選時,神的靈讓我心跳不已。我知道這是聖靈的感動,祂讓我有一個特別清晰的看見。於是我就想把這樣一份感動分享給大家,可是裡面有一個很理智的意念提醒我:你怎麼夠格去短宣呢?我就為此禱告幾天,求神給我一個印證來證實我的感動來自神。感謝神,神就讓牧者和同工們一致都有感動說我是最合適的人選。在聖靈和同感一靈的同工們映印證之下,帶著能被神使用的喜悅,又擔心無法勝任的心境,接受了這個任務。教會決定的那天,大家也為這次行程和所有的短宣隊員禱告祝福。 回到家,一家人為這個教會的決定高興,太太和孩子們都非常支持參與這次短宣,但太太與我有同樣的擔心,就是我神學和靈裡裝備不夠。不過,我們一家人提議每周有一天為此事禁食禱告。當然,我們教會各團契和小組也開始為這次短宣之行禱告。 希伯來文中「來到神面前」就是「與神同在」。「同在」之意就是「臉面」。「尋求神的同在」就是「尋求神的面光」。這段時間,每天藉著禱告,聖靈讓我真實地來到神面前,看到祂的榮美,體會那份刻骨銘心的美好。漸漸地我看到神讓我短宣的真實意義。祂讓我明白,我的不足、不夠,祂為我補上;我的膽怯和擔心,祂對我說:「不是你們去,而是我與你們同去。」聖靈讓我有力量,有智慧,有平安喜樂去努力準備;聖靈更釋放了我靈裡的一切攔阻。在神話語的學習中,再一次看到神的信實;神的勸勉和安慰,越來越多地堅固著我的信心。 自此,每日享受著聖靈奇妙的帶領,溫暖和智慧浸透著我。在每天上班坐在GO火車上,讓我很多時間思想神是多麼地愛我,思想在神裡面那份自由,也讓我漸漸從點看到線,從感覺不足進入神的豐富之中,從自我進入神的同在,看到神的面光,這是多麼奇妙難以形容的經歷。這種全新的屬天生命光景將我的心靈重重地攪動著,內心饑渴著離行的那一天。 感謝神,從三月到七月藉著給福音班分享《約翰福音》,神讓我對祂的話語、真理有了更深的認識。另外,在每天靈修中我細讀了加拉太書、歌羅西書,體會耶穌基督是一切,又住在一切之內。「叫人活着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翰福音6:63)「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歌羅西書3:16上) 六月三日,我們兩個短宣小組又相聚在一起,不僅討論細節安排,更是花時間一起禱告,靠聖靈帶入神的應許,帶入神的同在,求聖靈來讓神的旨意成就在我們這些小小的器皿上。「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羅馬書8:26)從那之後,我的禱告不再停留在自己身上,而是轉向中東華人同胞,心中的火再一次被挑旺。我也仔細整理了自己的信主見證。主是如何讓我明白祂的救恩、祂的大愛和祂永恆的生命,最後成為祂兒女的全程,求神使用我的見證讓那裡的同胞認識神,稱神為阿爸父神。 七月二十一日早上,我一個人安靜在家裡,禱告、讀經、感恩,也記下神與我同在的這份美好。下午,我們短宣隊聚集在蘇媽媽家,大家在禱告、分享和祝福之中享用了蘇伯伯為我們餞行準備的豐盛飯菜。之後,趕去飛機場辦理好手續,等候在神掌管的時間之中。 飛機上,我不斷禱告感恩,體會神不僅過去與我同在,此時此刻祂正與我同在;祂不僅差遣我們出去,祂更是與我們同行。想到這裡,心中充滿了祂賜下的平安、喜樂和力量,滋潤著我的心田。感謝神,能讓我以這樣的心向祂敞開,也讓我的身體能夠勝任這次短宣。這都是經過祂稱了又稱,量了又量的。祂知道我的信心有多大,知道我的不足缺口有多寬,但祂賜給我聖靈,填充了所有的不足。 當地時間早上七點多,我們先到達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幾個小時后,又換乘去中東Dubai的航班。 晚上11點鐘到達Dubai國際機場。出機場到停車場,短短幾分鐘,就讓我們領略了平均氣溫48度炙烤之熱。兩個小時高速公路,我們到達短宣駐地城市Abudhabi,已是淩晨2點多鍾。感謝神,那晚我睡得異常好,一下子就調整好了時差,我知道這是神的作為,為要讓我集中精力投入到祂的工作中。 我們住在一位宣教士的家中,這段夏天的時間,他們回加述職並在各教會分享中東華工事工和異象。我們短宣隊正是填補這個空擋期。感謝神,宣教士一家為我們的到來準備好了一切的需要,更是為了兩個短宣隊工作已經安排就緒。這一切的順利和安排,讓我再次想起使徒行傳中聖靈差遣巴拿巴和保羅,打發他們下去,先下到西流基,又從那裡坐船往塞普勒斯去。聖靈從開始就與他們同在,與他們同工。 我們也是這樣,一切從聖靈開始。願神在其中得當得的榮耀。 願神祝福你! 你的朋友 Eric

作者:信言  早前往醫院做約半小時的右眼白內障小手術。手術前,媳婦教我在進行手術的時候,可以背誦聖經。心中便得平安!我想想:「祢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篇 119:105)這節聖經倒是蠻適合的!在手術前,護士提示我做手術時,眼望前方,一直望向「光明的源頭」便對了!在短短的手術時間內,我一直注視光源,念著聖經金句,不經不覺手術便完成了! 回到家中,亮了電燈,頓覺室內明光照耀如太陽!跟平日儘管開了滿屋子的燈,都仍覺昏暗的感受完全不同!只得戴上墨鏡吃午飯!原來我出生時的眼睛,看物、看人、看景,竟是如此清澈澄明! 這令我想起神起初創造人類的時候,我們是照著上帝的形象和樣式造的!聖潔、光明、尊貴!但可惜自始祖犯罪以後,人類的生命帶著犯罪的D.N.A.,向著罪惡傾斜,漸漸地,一點點地,上帝所賜的聖潔光明形像便褪了色而不自知,多可惜啊!正如我若不換掉眼內混濁了的晶體,還以為「昏暗」是正常的生活型態而不自覺呢! 但上帝賜了人類有回復光明聖潔形象和神的樣式的機會,就是相信耶穌基督,祂為我們的罪釘身十架,流出寶血,洗滌淨盡我們一生的罪孽!並且第三天復活,更為我們預備了永久居住的天家! 家中廚房,有半面牆壁,為了易於清潔,而貼了銀色的銻面紙,這兩天銀色銻面紙,反射了窗外的陽光,也變得閃閃生輝!好像透著亮光!令我感受到基督信徒,決志相信耶穌,與上帝恢復關係,重生得救後,內心能反射上帝的榮光!正如聖經說:「太陽有太陽的榮光,月亮有月亮的榮光,星星有星星的榮光。而且每一顆星的榮光也都不同!」(哥林多前書15:41,新譯本)這一次手術後,我倒是體驗了這節經文了! 手術後,遵照醫生的囑咐,對眼睛小心翼翼地保護!唯恐做得不足!人眼睛的構造,非常複雜。最重要和珍貴的部分,是「瞳仁」。沒有它們,眼睛便會失去視覺的功能!突然想起,聖經裡面上帝親口稱我們為祂眼中的「瞳仁」!人類何德何能?配受上帝這種呵護備至的愛顧呢!但上帝實在願意這樣愛顧屬祂的孩子,視他們如珠如寶,你願意成為祂這樣珍愛的孩子嗎?

關業基牧師Dr Enoch Kwan 人生在世都有信念,即使說自己不信神、不信宗教的人,也會說自己信自己,或信錢、信愛情、信享樂等等。 我們來談談「信」吧。 我想從一個關係的角度來看「信」。 就是不相信聖經的人也能明白這一句話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希伯來書11:6 從來,人與人之間若沒有信任,實在是不能建立有意義的關係。在合同之上簽名就是信,不信就是以不簽名的行動來證明,在合同上簽了名就有關係,沒有簽名則互不相干。就是口頭的提議和承諾也是同一個道理。一切人際的關係都靠相當程度的互信來維持,一旦信任消失,關係就不再有意義了。好好的一對情侶開始的時候,彼此投契,信任程度是驚人的(尤其可能會嚇壞父母),因此二人可以交換誓,終身委身為伴,但也因為生活過程中的表現失實,或忘了履行誓言而失信了,就會破壞了感情和互信,關係就充滿張力,甚至不歡收場,成為忘不了的仇家。 我們每天靠著「信」來生活。我們相信加油站有汽油,相信超級市場有菜有果有肉有魚,相信每天回家可用同一條鑰匙開門,相信自家的門牌號碼不變,相信家人認得我們,相信公司會讓我明天繼續工作……總括來說,我們每天用了多次多方的信任,也同時用了多次多方的不信。比如抗拒詐騙電話,令人難以致信的廣告招徠,某牌子某公司的產品等等。我們每天都一直在信這個不信那個做無數的決定,其中有些信任或信念可能因人或物的表現而被改變,而表現或信譽良好的,會讓我們越信越深,甚至我們勇敢地對他/它有暫時的迷信。我們是因為諸多的信,而成了我們現在的樣子。 在友誼關係上,信是一種彼此的認許和尊重,信是能使對方喜悅的態度。若非有足夠信心,人不會隨便對戀人表白,恐怕對方不信而拒絕,到時關係受到傷害。若心想著必敗的,帶著不信的態度,就不用去想表白、求職或求婚了!反之,若果表白或求職或求婚成功了,人會覺得被信任、被尊重、被珍惜而有很大的歡樂滿足!當人受到他人不信任,會覺得被拒絕,尊嚴受損,可能有時更會生氣,甚至有人會抱怨或賭氣一生!所以聰明的人會懂得對自己所珍惜所愛的人,和尊貴有名望的人都加倍小心,不以不信任來冒犯,而會用信來建立和珍惜這關係。 彼此互信而珍惜,好像一個漩渦,雙方因信任進入這漩渦,以實際行動,無形地攪動了這漩渦,在他們之間形成了一份情,越攪越穩定,越發在兩者之間更有價值。在男女和夫妻之間的愛情,可見尤其如此。再者,還有同窗校友之情,同鄉情,隊友之情,同事同工之情,也都是由信任開始,用信任來維持,用信任的行動來使它美麗起來和有價值。 「信」源於神。神的本性裡就有「信」。人信心的本能是從祂創造人的時候,從祂本性之中賜給我們的,使我們在這「信」上有祂的形象。祂的本意是藉著人的信和自由選擇,回饋祂對人的信任和情意,神人之間可以享受永恆的愛情。神也是神人之間建立信任的創始者。若果祂不信人會能回饋信任祂,祂就不會將信心的本能安排在人的設計裡,免得祂自己受害。神既然將自由意志和信任的選擇賜給了人,就是行使了對人的信。這樣,神與人雙方就有這機會建立有價值有意義,互相享受親愛的關係。 信耶穌就是回應神「愛的呼喚」。我認為,信耶穌不是單信靠一個宗教,而是對創造者和愛的根源的回饋,對肯信任肯伸出愛之手的尊者,選擇向祂以愛以信作正面的回應,信任祂;因而更相信祂的話,相信祂的應許,相信祂在愛裡施贈的禮物——救主和救恩。至於基督教教義、信條、聖經真理等等都是輔助人引導人,使人對神的信更清楚和堅定,是可以在人向神打開心扉之後來認識學習的。可以說,教義和真理是講明白神如何安排救恩,祂是怎樣合情合理地施行了拯救,都有助於我們對神的偉大,神的愛、智慧、能力等等有更深的認知,能更熱切的感恩和敬拜。而使我們得救之「信」的對象基本是神自己,而不是祂以外所用的東西(聖經,神學,教會,牧者,基督徒等等)。這就像一個嬰孩生在家裡,是先有與父母關係的身份,已經屬於這家的人,後來才成長,認識父母領悟到父母之恩,明白家,明白父母,尊敬父母和愛這家一樣。如此,神在基督裡面所賜下的,我們因信神和祂的恩,神就樂意把已經成就的救恩落實了,我們便在基督裡已經重生了。那重生的時刻不計較我們明白多少救恩的道理,心扉打開就足夠了。救恩的運作,是神那方面的工作、能力、智慧和恩典;而信,是我們一方的事。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任何人的喜悅,因為面對一個關係,必須帶著信任,且信對方會珍惜你所伸出的友誼之手。當我們面對造物主天父上帝伸出祂友誼之手時,是位份大的聖潔尊者向位份卑微的人表白了愛,人應該怎樣回應呢?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樂意)賞賜(諸般的恩典)那(熱切)尋求祂的人。 這話是真的!阿門! ----------------------------------------------------------------------------------------------------------------------- 關業基牧師著作了《為神培養子民》一書, 也撰寫了 300 多篇短文。他的書已用英語、保加利亞語和斯瓦希里語出版。他以此書在東歐和非洲作門徒倍增培訓,果實纍纍。

作者:楊偉山 戰亂中,人心飄泊 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淪陷三年零八個月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內地的動盪。1948年發生國共內戰,1949年年底國民政府失守,國軍撤出大陸、退守台灣,不少國軍官兵因未能趕及登上撤退到台灣的船艦,大量原國民政府官員和商人湧入香港,令香港人口陡增—從戰後1945年的60多萬激增至1950年的210萬。面對大批難民,居所供不應求,以致港九多處都是臨時搭建的木屋區。許多難民蝸居於鬧市的隱蔽角落、或荒野山坡上的木屋。例如港島的摩星嶺、炮台山、筲箕灣等地;或在九龍的深水埗、佐敦谷和獅子山腳下搭建寮屋棲身。 而魔鬼山下,調景嶺地區,再次成為見證戰亂人生的場景。1950年發生「秧歌舞事件」,當時一群約80餘人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學生,前往摩星嶺難民區跳秧歌舞,向國民革命軍的老兵們挑釁,最後更演變成流血衝突。事件促使香港政府警覺到有必要分隔左右兩派人士的勢力範圍,結果以兩天時間匆匆地以渡輪分批把6,000多名支持國民政府的難民遷離市區,往魔鬼山邊的一處偏僻荒地棲身,即現今的調景嶺,因此調景嶺有「小台灣」之稱。 今日座落於魔鬼山山腳,位於東九龍油塘的鯉魚門邨一帶,昔日是國民黨人聚居的「嶺南新村」所在地。當時村口建有牌坊,上有對聯曰:「嶺上難胞辛苦耕耘皆自力,南中壯士忍辱偷生暫從權」,充份反映出當時村民流落異鄉的過客心態。縱然生活暫時安頓,心靈卻是飄泊無垠,因為這個畢竟是暫時寄居的地方,而非心之所依的歸宿。試問,人生永恆的歸宿又在何處? 荒原上,施恩惠民 1950年代,難民生活環境惡劣、營養不良,當中有很多人患上肺癆病。最初,一群海外的宣教士(包括司務道教士)在調景嶺以一塊大石作診桌替難民診病,後來開設了「基督教醫務所」,繼續醫療救濟工作。難民對治療、藥物和營養品的需求甚殷。在1955年,宣教士在神的感動和應許下,在調景嶺的一片荒原上成立了「靈實肺病療養院」(即「靈實醫院」的前身)。 靈實醫院由司務道教士創辦,神的恩慈一直眷顧著靈實,50年來,靈實醫院的服務與社區一同成長。隨著調景嶺的填海工程令土地範圍增加,人口增長,新市鎮名為將軍澳;醫院亦相繼加添病床,開展專科服務,又發展以社區為本的醫療護理服務。今天,新院建造在山坡上,迎望著新市鎮和人群,為東九龍區的居民提供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司務道教士的人生活得精彩有意義,我們又能否在患難之時將平安帶給身邊人呢? 終結時,永恆歸宿 從魔鬼山炮台下山,遠眺調景嶺地區,今日眼前所見,正是全香港最大的華人永遠墳場—將軍澳墳場。將軍澳墳場於1989年落成啟用,面積約為285,000平方米,提供九萬多個骨灰及付費骨殖龕位。除了墓地及龕位服務外,更興建了全香港首個紀念花園,提供免費撒放骨灰服務。無論你選擇哪一種安葬的方式,人生總有走到終結時!白雲蒼狗,人生無常,難道營營役役一生便是歸回塵土而已?聖經希伯來書11章16節記載: 「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 這裡提到的是一群憑著信心相信神的人,他們深信神已經為人預備了一個更美的家鄉,只要人相信神藉著衪兒子耶穌基督捨身十字架上的拯救,接受耶穌基督成為個人的救主,這永恆的「一座城」,即謂天堂,便成為我們永遠的歸宿。深願你也能接受救恩,歸回這位創天造地的真神!

作者:信言  世界上各民各族,都敬拜不同的神像,祈求與神有溝通。由此可見,人類確是「萬物之靈」,人是有靈魂的。從未見過狗隻懂得下跪敬拜偶像!但人很自然地就會藉着向神敬拜,來尋求與神溝通! 有些民族敬拜太陽月亮、山川河嶽、動物猛獸。泰國有著名的四面佛、印度的神祇多達三萬多個;埃及是文明古國,埃及神像多以人的身體,加上動物的頭部模樣而成;緬甸的廟宇,更是到處林立!香港則有入廟拜神的文化,有些人在大年初一以求得頭炷香及轉風車會帶來好運為頭等大事,甚至有人會把願望投向一顆樹,以祈求願望成真!也有人以虔誠敬拜後取得的「籤文」,作為港人一年運程的指引!綜合各族、各民、各方的萬物之靈的人類,都傾向以「實物」作為模拜的對象,至於敬拜正確與否,並不重要!是否真神,亦無謂深究!最重要是否靈驗!是否心想事成! 基督徒的信仰,則以「眼不能見」、「手不能摸」、「耳未能聽」,只用心靈感受基督耶稣為救主!聖經說:「從來沒有人見過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翰福音1:18)。這位主耶穌,祂本是看不見的神,但祂謙卑降生為人,在二千多年前,親自住在人類中間,和人類有直接緊密的接觸!但對於生活在現今的我們,又藉着甚麼去認識這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又無所不在的神呢? 上帝透過以下的方法,來向我們顯示祂的存在,祂是神、也是我們的天父!首先,透過祂的創造!聖經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20)。無論桌椅、樓橋、車船 ……,也有設計者和工人們合作而成,何況花木,人畜,山川,還有日月星辰,浩瀚宇宙等等,當然有一位造物主創造和護理,硬說是沒有造物主, 實在是說不過去的! 此外,透過「聖經」,更詳盡地介紹了這位真神!聖經由66卷書組成,內中有四十多位的作者,彼此間相隔1,600年。他們時代背景的變遷,身份的差異,文化、風俗、習慣的不同,他們互不相識,不可能商討,但他們的作品,卻沒有絲毫衝突和矛盾,還貫徹始終,前後呼應,中心思想和內容,極其吻合!這豈非告訴我們,在作者的背後,神才是他們作品的指揮者嗎? 所以,聖經其實是上帝向人類寫的一封長長的「信」,啟示了祂「從永遠到永遠」的計劃和在世局中逐漸應驗的預言!令人讀起來,只能驚嘆地拍案叫絕。聖經令我們領會到上帝的實在,和明白祂的心意。曾有一位不肯相信聖經的人—麥道衛(Josh McDowell)想在聖經裡面進行挑剔,但經他詳細反復逐字研究之後,反而寫成了厚厚的「鐵證待判」一書, 因為在這過程中,他最終發現聖經是真實的,聖經的中心思想就是「神愛世人」,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救主!至終麥道衛反成了一位虔誠的基督信徒! 此外,上帝也透過「人心」顯示祂的存在,人為萬物之靈,人確是能感受到上帝在人心中說話!基督徒相信耶稣,重生得救,也是因為聖靈感動人心,因而悔改認罪歸向神!從此聖靈就成了心中的引領者,與信徒每一天同在同行,直到永遠!真是奇妙而寶貴。未信耶穌的人,不能領會這種奇妙的經歷!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神)那裡去。」(約翰福音14:6),從來沒有人能像耶穌說自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耶穌的降生,令全世界開啟了歷史新紀元,耶穌生活在地上的日子,見證了神的慈愛和恩典,祂能叫死人復活, 醫治瘸子會走路,盲人能看見,用五餅二魚吃飽五千人,都是祂大能的彰顯!基督耶穌為罪人受死、釘十架、第三天復活,四十天之久,向不同的人顯現,親切地與人談話共處,聖經上都有記載,這位獨一的真神,願意為我們犧牲性命, 付上極重的代價!真是極大無比的救恩,我們豈能無動於衷呢? 接受耶穌的方法並不繁複, 無論男女老幼,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凡夫俗子,在神看來都同樣寶貴!聖經說:「你若口裡認耶稣為主,心裡信神叫祂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羅馬書10:9),只要你心裡相信,口裡承認,就可以成為神的兒女,願你相信耶穌,接受祂成為你的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