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丸子 骨骼是由膠原蛋白、鈣、磷酸鹽等形成的活組織框架。新舊骨不斷替換使這蜂窩般的框架堅固。骨質疏鬆是因舊骨流失而沒有新骨補缺而令骨骼變得稀疏,內中的空間擴大,框架鬆散便容易折斷,輕如咳嗽或碰撞也能骨折,失去活動能力。信心如骨骼的結構,需要聖靈更新才得堅固。信仰的疏鬆、骨折是對生活上感到焦慮、苦痛、甚至犯罪而失去盼望、平安和喜樂。 治療骨質疏鬆症首要是減緩骨質流失和預防骨折。戒煙、均衡飲食、負重運動和預防跌倒。鈣和/或維生素 D和藥物都有所幫助。 「雙膦酸鹽 (Bisphosphonates)」 吸納鈣、磷酸鹽等儲藏於骨質中、防止流失。常用藥物有阿崙膦酸鹽 (Fosamax®) 和利塞膦酸鹽 (Actonel®)。服用頻率略有不同:有每天、每週或每月的。在早上進食前至少半小時用一杯白開水服用,半小時內等待進食前不能躺下。例外是利塞膦酸鹽延緩劑 (Actonel® DR) ,可與早餐一起服用。 Denosumab (Prolia®) 是一種增加骨量、防止骨骼疏散的注射劑。為保持效用,每 6 個月注射一次,延遲期不能超過 7 個月。 成人每日 1000 毫克鈣元素,50 歲以上的需要 1200 毫克。缺鈣會影響身體如指甲脆弱、頭髮生長緩慢、皮膚薄弱。蔬果和堅果中的鈣質不易被吸收,奶製品含鈣高並容易吸收。奶製品還提供維生素 A、磷、鎂和維生素 D,都有助於骨骼健康。 鈣補充劑:碳酸鈣 (carbonate)是一種是最便宜和常用的 「鹼性」鈣,需要胃酸分解和消化。與食物同服令發胃酸分泌,或用果汁、維生素C同服都有助分解碳酸鈣以供吸收。副作用是便秘。檸檬酸鈣(citrate)價格稍貴,但不需靠胃酸消化吸收、可隨時服用,也適用於服抑酸藥物的人。鈣粉和液體劑更易於吸收。咖啡因、鈉和酒會干擾鈣的吸收。 維生素 D 有助於鈣吸收並促進免疫功能。每天在陽光紫外線下露曬 15 分鐘便能產生足夠的維生素 D3;或每天服600 國際單位 (IU)。70 歲以上需 1000 IU。D3 是最活性功能的維生素 D;補充劑通常標記為維生素 D3。D3來源自動物如魚油、蛋黃、肝臟。 標記不是D3 而是「維生素 D」多以 D2 為主要成分;D2 來源自植物,生產成本較低,用於強化食品;D2 也用作高劑量處方藥。過量的維生素
作者:黃雪卿 轉載自「國際短宣使團 - 電子資源中心」(IFSTM eResource Center - https://eresource.ifstms.org/) 在公元70年聖殿被毀後,很多人以為猶太人從此在以色列消失。事實上, 猶太人往哪裡去呢?當年,屬於奮銳黨(Zealots)的九百六十名猶太人避走馬撒大,最後他們寧死不屈服於羅馬政權而集體自殺,這場革命在公元73年告終,當遊覽死海的馬撒大(Masada)時,導遊會詳細告訴你們當年的戰況。 根據史料指出,當時在耶路撒冷,希利學派(Hillel)的拉比約拿單本撒該(Yochanan ben Zakai)躲在棺木內逃到亞夫內(Yavne),後來羅馬皇帝提多准許他在那裡繼續研習《妥拉》,容讓他著書立說,猶太教從此移離耶路撒冷,而他的跟隨者也遷到亞夫內。拉比約拿單本撒該在公元98年去世,他的繼承人拉比迦瑪列二世(Gamliel II)成為公會(Sanhedrin)的最高負責人。[1] 第一個被稱為拿西(Nasi,今天以色列政府引用此字,等同國家的總統)的拉比,代表猶太人向羅馬政權報告猶太人的一切事宜。 直到公元131年羅馬皇帝哈德良迫害猶太人,引發了巴爾科赫巴革命(Bar Kokhba Revolt),當時拉比阿基化本約瑟(Akiba ben Joseph)與他的追隨者支持革命,可惜後來在該撒利亞犧牲了,而革命也在公元135年結束。從此,哈德良將以色列與敘利亞合併,並改名為敘利亞巴勒斯坦(Syria Palestina),[2]希望藉此令猶太人不再記念以色列和耶路撒冷。 公元165年,拉比猶大哈拿西(Judah ha-Nasi, ha 等於英文的 the)成為公會最高負責人,當時羅馬皇帝容許他從城門之家(Beit She’arim)遷到齊波里(Zippori)。約在公元200年,他完成《米示拿》(Mishna)的編輯工作。 在城門之家(Beit She’arim)發現猶太人墓穴,因為被禁止在橄欖山埋葬先人,所以在拉比猶大哈拿西死後,他的遺體被移往城門之家(Beit She’arim)埋葬。可惜在公元352年,這猶太人巿鎮城門之家(Beit She’arim)在第四次猶太人革命 (公元351-352年) 中毀於羅馬軍兵之手。[3] 約在公元380年,《耶路撒冷他勒目》(Talmud)在提比利亞完成,這代表他們的基地已轉移到提比哩亞,而現在的采法特(Zefat)更是猶太教神祕主義卡巴拉(Kabbalah)的發源地,在1492年猶太裔西班牙人因宗教迫害被驅逐出境,部分流亡者來到采法特定居,漸漸發展出來的教派。 從公元70年開始,猶太人從耶路撒冷往北面遷移,根據以上的歷史顯示,他們的遷移路綫如下:亞夫內(Yavne)à城門之家(Beit She’arim)à齊波里(Zippori)à提比哩亞 (Tiberias)à 采法特(Zefat)。 上述地點都是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必去之地,那是他們的尋根路線。而且在戈蘭高地和加利利一帶發現不少這時代的會堂,證明他們確曾在那裡居住。 用谷歌搜查 “ancient synagogues” 你可以發現在加利利和戈蘭高地一帶,確實有很多會堂考古遺址。大約巴爾科赫巴革命(Bar Kokhba Revolt)之後14年,即公元150年開始,在這一帶的地方猶太人開始發展大大小小的村落;這些村落人口不多,約50-100 人左右,那麽小的人口,這些猶太人為何還要建立會堂呢? 在拜占庭時代,猶太人被禁止進入耶路撒冷舊城區居住或探訪,只有聖殿被毀日才可以踏足耶路撒冷哭牆的圍範祈禱。[4] 其他日子只容許在聖殿山外面(金門外)祈禱,不能進到舊城區的範圍。為了表達他們對聖殿的渴想,所以在自己所住的地方建立會堂,但在公元351-352年猶太人第四次的革命,和公元749年在加利利一帶發生嚴重大地震,會堂屢遭到破壞,但他們在廢墟的遺址,再次重新修建會堂。已經變成廢墟,為何仍要重建?一位猶太導遊的答案很有意思 : 重整過去是以色列的全部(Recreating the past is what Israel
作者:路實 國內移民的困難和掙扎,隨著年齡和個人的情況有所不同。有的是隨子女來加國的父母,有的是帶全家移民的中年人,有的是獨自一人來留學、工作而移民的,相似的困難,可能是環境適應、語言難關、文化差異等;不同的困難和掙扎突出方面,年長的父母有生病就醫難,與子女孫輩更不容易相處,相比在國內更有孤獨感;中年父母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壓力更大,想為子女的學習操心又沒轍使不上力而無奈,為有穩定的工作努力多掙錢而身心疲憊精力不濟;有的家庭為了美好的未來,夫妻雙方決定一方留守加國,另一方在中加之間往來奔波;留學移民的年輕人,工作加班壓力大,對談戀愛、結婚可能缺乏信心和激情,或為單身而苦惱,或為將來結婚生子需要承擔更多更大責任而掙扎。 大陸同胞對自己遇到的苦難和掙扎,大多數是靠自己願意吃苦,用勤奮來積極面對。不僅在年長的老一輩和中年的一輩人身上可以看到,甚至不少年輕人,多多少少有吃苦的概念在頭腦裡,可能在肯吃苦的形式和方面有所不同。大陸同胞可能普遍認同,現在勤奮學習、工作、做事,為了將來自己或者下一代可以少受苦,不受苦。這樣積極面對困難的態度和努力,在一般情況下,的確能讓人感覺牙關一咬緊就過來了。但是如果遇到的困難特別大,時間特別長,就像連續不斷的困難、突如其來打擊和禍害、意想不到的遭遇臨到等等,那種時候,就難免會讓人看不到出路,感到光靠著自己咬緊牙關也有到盡頭的時候。 作為基督徒,耶穌基督是我們的依靠和盼望,關於世上的艱難困苦,聖經有明確教導和指引。主耶穌親自經歷生死和苦難,也親口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下);又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面對所愛的同胞,我們不可能替他們解決所有困難走出掙扎。但是,除了花時間陪伴、聆聽和祈禱外,我們的確還可以:1、介紹耶穌這位主。耶穌為我們經歷苦難背負重擔,祂是知道我們所有困難和掙扎的主;2、介紹聖經中的苦難觀。神不是來挪走一切的苦難,但必定賜夠用恩典、力量、信心,讓我們內心得平安、度過和勝過困難;3、分享見證。分享自己或者教會弟兄姊妹的親身經歷,無論是疾病、死亡、突如其來的遭遇、情感上的孤獨、情緒上的失落、壓力方面的處理、各種關係上的問題等,這位信實可靠的主從前如何幫助自己,也會幫助他們安然經過各樣困難,信靠基督而得勝;4、帶他們認識教會——神愛的家,認識更多的弟兄姊妹,看到彼此相愛和彼此擔當的真實,顯明基督,榮耀父神。
Ivy Chan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多倫多短宣中心活動,經由姊妹介紹報讀本季「與牧者們一起佈道」課程,因今次的電話佈道課程和以往的不一樣,透過講員們多元化的題目去講解如何以不同形式向人傳福音,所以令我很感興趣。 在課堂中我學到很多技巧,但在第一次打電話給商舖佈道時,很多時候我們還未講到福音內容便被掛線。我心裡疑惑著我們會否阻礙他們工作或影響他們對我們的印象呢?之後,我與一位基督徒的商舖朋友傾談,他也表示若工作時間致電或會影響生意,在私人時間傾談較好。所以當晚我向神禱告,求神讓我知道這樣佈道是否出於祂的心意。第二日,我們如常在第二次電話佈道後分享。感謝神,當日我們共有4 組參與佈道,其中3組均有領人決志信主,我的小組也帶領了組員的一位朋友決志。而在另一組的分享中,他們帶領了曾兩次電話接觸的商舖員工信主。他們的分享令我很感動,也釋去了我之前的疑慮和困惑,讓我知道我們是被神差遣出去傳福音,但成就與否乃在乎神。我們不只要聽道,更要行道,將福音廣傳。這次的經歷,挑起了我佈道火熱的心,使我積極向未信的親友傳福音,由膽怯到勇於在電話中向人佈道、禱告,感謝主的恩典,榮耀歸神。
Pond Chan 當有家人、朋友在海外患病,兼有生命危險又未信耶穌,我們作為基督徒應該怎樣處理呢?怎樣可趕得到去搶救靈魂呢?以下是我經歷「與主同行傳福音─佈道見證」! 我已移民並居住在溫哥華,廿多年前,我在短宣中心的佈道訓練剛剛畢業,一天接到在愛民頓讀書的女兒來電,說在香港的外婆(我的岳母)患了喉癌,我立即向天父祈禱,求主耶穌差遣我,賜給我能力權柄,並求聖靈帶領我打長途電話,去問候岳母並向她傳福音,我們在電話中傾談兩句後,才發現在溝通上有困難,因為她是說上海話的,她也不太懂我的廣東話,我怎樣向她講解主耶穌的福音呢?怎麼辦呢? 我便在心中默禱,求聖靈幫助岳母能明白主耶穌的救恩,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我照用廣東話向她講解福音,當我講完後,她竟然表示明白,並承認自己是有罪的人及願意信耶穌。於是我帶她一句一句祈禱決志信主,之後她更說耶穌在她心中,這真是天父奇妙的大能,我內心感動得要哭,我便教她每日要向天父禱告,將她心中所想所求的事告訴天父。 其後,我每次打電話問候她並與她一起禱告,她告訴我,她每天都有向天父祈禱的,過了不多的日子,我女兒打電話來說外婆離世了,女兒說:「醫院護士說外婆離世時很安詳,沒有痛苦,面部更是帶粉紅色的。」當時我女兒還是未信耶穌的,她不明白這是天父施恩的神蹟奇事,後來我向女兒傳福音,告訴她有關婆婆信耶穌的經過,她才明白過來,並感謝天父奇妙的大能及慈愛,讓婆婆在病危中信耶穌得著救恩,並得著天堂永生的寶貴福氣。 從上述「岳母得救恩」的見證,很想與你們分享當中領受: 我們傳福音要有迫切的心,並要看重是神對我們的召命,不可延遲。(因為我們不知道人的性命,是否還有明天?) 要把握時機,透過電話傳福音(不要計較長途電話的費用),你不用買機票,也不用等候航班而遲誤搶救靈魂的時機。 傳福音前必須祈禱求神與我們同工,求聖靈帶領,並求主差遣並賜給你能力及權柄(參考羅馬書10:15)。 藉此見證使徒行傳記載,聖靈可以讓不同語言的人,能聽得懂使徒傳福音時所講的話(參考使徒行傳2:8)。 依靠聖靈的引導:「聖靈要指教你們當說的話。」(路加福音12:12)。 榮耀歸天父!
為短宣中心事工和同工們禱告。 - 4月 8日復活節佈道:「生機處處」,請為各方面的籌備禱告, 求主賜給參加的教會同心合意的配搭來興旺福音。 - 為5月4日-7月25日 新學期「如何在以色列分享福音」禱告。求主使用以色列的教牧和宣教士們的教導,讓學生們得到鼓勵,有更多願意委身的信徒參與以色列或其他海外的宣教事工。 - 為5月27日短宣異象分享聚會禱告。求主感動教會和信徒參加,傳遞異象。 - 請8月和9月共6天的耶穌愛華埠禱告,求主感動更多教會願意參與,為各方面籌備工作禱告 - 為 5月-7月的課程 - 如何在以色列傳福音禱告。求主賜以色列的牧者和宣教士讓我們了解和認識以色列華人的需要外,也幫助所有參加的同學們知道世界不同地方海外的華人福音工作的需要,有一顆胸懷普世的心腸。 - 感謝主的恩典,現時有3位信徒報名參與以色列短宣。求主繼續感動和預備合適信徒參加,能建立好的佈道軍團強化當地的福音和裁培事工。 -請為短宣中心各同工的健康、智慧、心志和美好的靈性,良善忠心完成祂的召命禱告。也賜恩給同工們的家庭蒙恩和諧,處處見證主恩。 為真理報各作者、編委、翻譯和文章校對禱告。求主使用真理報成為未信者的祝福,把真理傳揚;並使用不同網上平台:Instagram, Website, Facebook & Twitter等媒體,吸引不同年齡文化背景的未信朋友閱讀,讓他們認識主耶穌。 請為長者關懷和佈道事工禱告。(Rekai, Tender Care, Kennedy Lodge, Sienna和頤康) 為現正調整長者佈道時間禱告,讓同工和義工們都能積極參與,並為每次信息內容預備、院舍中的長者健康並有渴求的心禱告,也為各院方的工作人員積極配搭禱告。 請為今週二的生命活力加油站的福音事工禱告。求主使用講員和各事奉肢體同工,並大家一同努力邀請更多末信者參加,鼓勵他們願意接受福音。
作者:Chion 你對經常吃的蛋有多認識?日文稱蛋為卵或玉子 (都讀Tamago),由營養、收納、食法、使用的蛋常識都完全顛覆我的認知。由零開始再認識,「櫻花國的蛋」,請多多指教! 兔子實驗的大誤解 1913年蘇聯病理學者用草食兔子來做研究,發現多食雞蛋會引起動脈硬化,於是人人聞蛋色變。50年後,日本在研究膽固醇時,証實人類連續5天,每天吃10隻蛋對體內的膽固醇沒有任何變化時,才解開大誤解,蛋含的卵磷脂反而是肉食動物體內膽固醇的清道夫。在日本,現在健康人士每日可吃不多於3隻蛋成了普遍常識,老人和小孩每天必吃。雞蛋有助防止生活習慣病,有益腦部活化、護肝及增骨質密度,是容易吸收並全面補充營養的天然長壽食物註1。有一個始於昭和時期的習慣,考試早上考生必食生蛋一顆,以增頭腦聰明。 保鮮日期超短之謎 一直不明白日本國內出產的雞蛋的保鮮日期為什麼這麼短只有兩星期?直到當地的蛋博士告知這是日本雞蛋生食的保鮮期,如放在雪櫃中保存,兩個月後也可以安心熟食。又滑又香的生蛋、 半熟溫泉蛋拌飯、麵、菜肉是日常習慣,所以需要「生食」保鮮日期確保食用安全!還有各種處理蛋的常識:細菌可由蛋殻微穴入侵,所以盡量保持乾燥,不要用水洗;購買雪藏過的蛋,回家後要立刻放入雪櫃,氣溫差距大,蛋殻會出水易變壞;蛋尖頭向下,可減少蛋內空氣空間,能增加保鮮期等等。蛋的營養成分主要是雞吃的飼料,集中在蛋黃中,所以隨雞種類生出不同顏色的蛋,不影響其營養價值註2。 蛋中抗體防傳染病 獸醫塚本教授從小就迷上各種鳥類,他驚訝那些暴躁又雜食的鴕鳥很長命,可以活到60歲,並很少死於污衊感染、輕傷及疾病。於是專注觀察鴕鳥,意識到牠們的長壽秘訣在於免疫能力高。在研究鴕鳥抗體時,發現牠們的抗體有高度滅絕病毒、細菌等病原體的能力。教授成功在蛋白取出抗體,加工開發日用口罩等防護物資。鴕鳥一生能產3至5千顆蛋,又不用犧牲動物生命,塚本教授的「蛋」研究對防災難貢獻良大,在2009年獲得文部科學大臣賞,對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預防也發揮大作用。 宣教士推動蛋普及 日本能有如此多蛋美食,平民百姓能享用美味又營養豐富的蛋,真要謝謝洋人宣教士。走地雞在公元前二世紀由中國傳到日本,當時雞蛋是珍貴祭拜供品,一般人一生也見不到。直至千年後1336年室町時代,葡萄牙宣教士傳基督教時,也把蛋的認知普及日本。 歐洲的料理中經常使用蛋作材料,蛋糕、餡餅批撻及各式煎蛋等等。還有當時在唯一的貿易港長崎市,糕餅店更學用雞蛋、麵粉及砂糖仿製卡斯蒂利亞王國的「カステラ」(Castella)蛋糕,又甜又香又有營養價值的焗蛋糕立時廣受好評,男女老幼都能一嚐蛋味。 另外在基督教重要的復活節,宣教士會用尋找七彩復活蛋的遊戲來吸引大人小孩來教會,介紹復活節的主角主耶穌。也借用可愛的雞蛋會育出生命,帶出約翰福音11章25-26節主耶穌說到:「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後來因為政治因素宣教士全部被驅逐及殺害,櫻花國的人民有段很長時間也未能聽到福音信息。 曾經每次食蛋都擔心膽固醇高而生心理障礙,吃得不安樂,錯誤的常識錯過享受美味雞蛋幾十年。校正了「蛋常識」,對最少使用2隻蛋以上的蛋包飯、親子雞肉蛋飯、蛋捲、茶碗蒸、生蛋伴壽喜燒等等蛋美食,現在可以開心又安心大飽口福。現在洋化的新一代會在復活節吃巧克力蛋,幼稚園也會玩尋蛋遊戲,可惜復活蛋背後關乎永恆生命的真諦,在櫻花國還未如蛋常識般被校正。 最近蛋的知識又更新,因為禽流感嚴重,我第一次買不到櫻花國的蛋,幸好第二天有貨。同樣,我們要把握嚐主耶穌救恩的機會,因為未必有下一次。 註1:https://www.kewpie.com/rd/product/egg/egg_yolk_choline/#:~:text=%E5%8D%B5%E3%82%84%E5%A4%A7%E8%B1%86%E3%81%AB%E5%A4%9A%E3%81%8F,%E6%9C%9F%E5%BE%85%E3%81%8C%E9%AB%98%E3%81%BE%E3%81%A3%E3%81%A6%E3%81%84%E3%81%BE%E3%81%99%E3%80%82 註2:https://www.taiyouran.com/update/column/1869.html
作者:路加醫生 在過去兩三年中,冠狀病毒四處橫行。人們生活在恐懼中,戰戰兢兢地小心過日子。現今病毒漸緩,人們也從封閉中慢慢走出來。我的診所也日漸恢復正常。但我卻驚訝的發現很多的病人深受憂慮和焦慮之苦。除了使用藥物以外,我們要如何在這風雨當中得到那平安呢?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焦慮是無可避免的。很多人事物,包括家庭、經濟、孩子們,社會的問題或突發事件,就像最近衝擊我們的冠狀病毒,都會使我們的生活繃緊。在這些問題中我們如何經歷到耶穌離世前所賜給我們的平安呢?「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14:27) 如果你的生命中,有任何的人或事使你覺得很心煩和焦慮,讓我們做很簡單的練習。請你馬上停止這個思想,然後做一個深呼吸。打開聖經看腓立比書第四章:「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6-7)請你反覆看這個聖經的章節,甚至背誦起來。然後以感謝讚美的心向創造天地萬物的神來禱告,因我們的罪,差遣祂的愛子耶穌,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架上,且從死裡復活,賞賜給我們永恆的生命。同時賜給我們聖靈,擊敗撒但魔鬼的勢力,使我們得以過得勝的生活。 現在把你所焦慮的事情交在神的手裡。當我們真心相信神的應許,把眼目從注視我們自己轉移到那賜給我們生命的耶穌身上時,我們就能經歷到耶穌賜給我們那超自然的平安。最近我的岳母剛剛過世,信實的神卻每一天給我們祂的話語,成為我們的安慰。神所應許那超自然的平安真真實實降臨在我太太的身上。神的應許是真實的。你願意經歷到那風雨中的平安嗎? 如果你沒有接受耶穌作你生命的救主,卻時常生活在焦慮當中。以賽亞書說:「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53:5)耶穌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祂的鞭傷使我們得到醫治,而祂所受的刑罰賜給我們真正的平安。你願意接受耶穌成為你生命的救主而經歷到那超自然的平安嗎?
作者:Eric Huang 小軍,平安! 每年到這個時間,我都會懷念姚姨。僅僅一面之交的姚姨,卻成為生命的里程碑,讓我不斷地想起她,想起她講的話,想起她的神情,想起一起拉著手禱告的時間。從她那裡,讓我再一次體會到神的兒女越過了死亡的威脅,在面臨磨難中透出耶穌基督的香氣,那就是生命感染力的喜樂,平安和對永恆的盼望。 2006年耶誕節前,我們全家人和另外幾家教會的家人一起結伴驅車十多個小時去參加芝加哥中國福音大會。其中有一個弟兄正好要趕去看望一位住在芝加哥身患癌病的老姐妹姚姨,他們在國內曾一起建立和服侍一個教會。因此我們就直奔她的女兒家與姚姨有一段美好的時間。 到達時已近午夜時分,她的女兒女婿為我們十多個人一直準備飯食忙了一整天。姚姨也是那天才從醫院剛剛回到家。放下行李,我們大家來到她的床前,就看到臉上一臉安詳和聲音柔和的老媽媽。我們大家靜靜地圍坐守候在她的床邊,她就給我們講述著主在她身上的恩典,感恩和感動讓她不斷拭擦著從心底裡流淌出來的喜樂的淚花。她講述神如何奇妙地在俄羅斯尋找她的經歷,如何在她身上奇妙的作為,如何和弟兄姐妹開荒建立教會,以及鼓勵她的孩子全時間服侍神的年日。當她講述癌病時,就好像在談論一般的家常,絲毫沒有擔憂懼怕。記得她說:「若神讓我再要為祂做一些事,那就讓神完全治癒我。若神認為我可以到祂那裡,我就歡喜等著那一天。一切主權在神的手裡。做兒女的,就是接受神給我們最好的安排。雖然我處在死蔭幽谷,然而蒙天父的愛,祂藉此成就祂極大的美善。神所賜的內心平安是無人能夠在這樣的處境裡完全理解的。」 作為神的兒女,我們在這個敗壞的世界也肯定要經歷病痛艱難,然而,主耶穌為了拯救我們,擔當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經歷比任何人能夠擔當的苦痛,甚至為我們而死。記得詩歌《穩固根基》(How Firm a Foundation)中唱到:「耶穌祢是穩固根基,使我能站立得穩。耶穌祢是穩固根基,我全心仰望祢的話語。我心滿有盼望,生命充滿希望。神已為我預備,全心相信。祢的話語信實,滿有大能力。主祢要釋放我,全心相信。」無論何時何種境況,神始終在靈裡托住我們,教導我們,使我們更單純地認識祂、愛祂。在遭惡勢力圍攻、受試煉的苦地,死亡的逼迫,讓我們對神的信心變得深刻、真實,愛心變得堅決、聰慧。是的,主必與我們同在,試煉化成上帝的祝福。 在地上生命進入倒計時的時刻,真的有太多的感動讓我可以思想姚姨說的那些話。看上去似乎無能為力,似乎和世人沒有區別,然而那種在主裡的信心、愛和盼望高於身體的痛可以表述的。對我們將來回到父神裡面安息等待復活的盼望,將讓所有神的兒女對地上死亡無所畏懼,神的應許是將來耶穌基督再來時,祂要與我們永永遠遠在一起。那裡沒有眼淚,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死亡。所以我們在地上的日子只是客旅,天上才是我們永恆的家,也就是出死入生。所以,對那些沒有進入上帝生命的人來說,被迫離別這個世界會讓他們不得不思考,是出生入死還是出死入生,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人面前的抉擇。 人的罪性總要我們看到自己的需要,過滿足自己的生活,結果我們的生命和神的生命成為兩條毫不相交的軌跡。神是生命的源頭,只有跟隨主耶穌基督這唯一道路,就可以來到天父的面前,就可以體會神真實地在靈裡的看顧保與相交。我知道只要在上帝裡面,神必會保守看顧,在神的榮耀中,明白跟著天父的腳步,姚姨不僅會走得安然,更會看到生命在上帝裡面的祝福。也讓我們明白無論地上客旅路有多長多短,遭受多少苦痛和挫折,神總在默默的陪伴和關心我們,給我們指引照亮前行的路,不斷安慰醫治我們。這次神讓我從姚姨的經歷中再一次重新認識祂。我們在地上遭遇什麼樣的事,都永遠有暖暖的父愛。 苦痛和無法逃避的身體的死亡讓人人面對自己必死的結局,這指向我們必須面對的最後仇敵。然而靠著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流血捨命的主基督,我們已經能夠戰勝了死亡的權勢。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中指出:死已被得勝吞滅。若我們願意決志信主,死亡對我們沒有最終的權勢。從姚姨的身上,就可以體會到可以毫無畏懼地直視它,穿透它,喜樂盼望地進入神的永永遠遠。 記得回到家後,就在我們的團契中和我每天上下班的路途上為姚姨禱告紀念。直到2007年3月13日知道姚姨在哈爾濱家中安歇主懷。此時懷念姚姨的那份情愫才從我的心底汩汩噴發而出。在這樣一個慶祝的日子裡淚水怎能不濕了雙眼?我明白這不是為姚姨先到神那裡的悲傷,而是為她安睡在神手裡而有的歡喜快樂,也見證著神感動的靈與我同在的真實。 姚姨帶給我的不只是懷念。願你也從中明白在上帝裡面的穩妥和應許的保障。 願神祝福你! E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