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20225 月 (Page 2)

5 月 2022

時代論壇 / 2022年4月27日 芬蘭赫爾辛基地區法院於三月底駁回當局對政客雷薩寧(Päivi Räsänen)及芬蘭教區福音信義會(Evangelical Lutheran Mission Diocese of Finland)監督波霍拉(Juhana Pohjola)發表仇恨言論的起訴。三位法官一致裁定,雷薩寧的言論「具冒犯性,惟不算仇恨言論(hate speech)」。 檢控官指雷薩寧三次發表針對少數群體的煽動性言論:一、於二〇一九年在題為《耶穌怎樣看同性戀者?》的全國廣播節目中發表的意見;二、於二〇一九年在推特(Twitter)平台批評芬蘭福音信義會(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of Finland)參與同志遊行──她在推文質疑,聖經作為教會的教義根基「怎可能與將羞恥及罪惡引以為傲的行為相容」,並附上一張羅馬書一章24-27節的實體芬蘭文聖經照;三、於二〇〇四年撰寫題為《上帝造男造女》(Maleand Female He Created Them)的小冊子,擁有醫生資格的雷薩寧在文中指同性戀是性心理發展失調(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disorder)的一種,並強調教會必須根據聖經教導認定同性性行為是罪。而波霍拉則因發行該本小冊子而被控。 檢控當局曾指雷薩寧的言論不止具冒犯性,更「可能會引起對同性戀者的不容忍、蔑視和仇恨……侵犯了同性戀者的平等和尊嚴,超出了言論和宗教自由的界限。」 法庭認為雷薩寧的寫作目的並非是要侮辱或傷害同志人士,而是捍衛她認為是合符聖經的家庭和婚姻觀念。法官在裁決中表示,雷薩寧的言論包括價值判斷和可能被視為冒犯的事實陳述,惟這些陳述並不足以構成「煽動仇恨」,因此應被視為合法。 法庭亦指,解釋聖經觀念並非法庭的工作,並且在芬蘭法例之下,法官不能判定對聖經經文的某種詮釋是否正確。雖然檢控官和法官一開始就表示此案是關乎權利與自由而非聖經詮釋,但聖經在是次審訊中的角色仍然非常明顯。據芬蘭媒體報道,雙方在庭上多次引用聖經經文,以致主審法官需要提醒他們案件是根據芬蘭法例而非基督教經文來審訊。 是次案件引起全球保守派基督徒──包括美國、俄羅斯;新教、正教等──的關注。裁決亦被雷薩寧及其支持者視為言論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勝利,她表示「非常感謝法庭在判決中認同言論自由的重要性」,並「希望這次判決能幫助其他人避免經歷類似的磨難。」她早前曾警告是次裁決可能會成為歐洲和全球的先例──因為當下很多國家在考慮小眾權益時正審視是否需要為言論和宗教自由設限,又敦促法院應顧及「不同基本自由之間的關係。」 有同運人士表示,法庭判決未有為評估宗教言論所造成的損害提供清晰的標準。而芬蘭平權組織Seta總幹事塔里亞莫(Kerttu Tarjamo)指法庭同意「雷薩寧對於同性戀者的公開評論對很多性小眾人士非常冒犯」是一件好事。他亦指,這件案件意味芬蘭正更嚴肅處理針對同志人士的仇恨言論,並指法庭的判決「並不代表言論或宗教自由可以隨意用作歧視或仇恨言論的辯護理由。」 芬蘭教區福音信義會於二〇一三年成立,由一群認為原有的芬蘭福音信義會過於傾向自由主義的牧者和信徒分裂出來,成員約有二千人。作為「國家教會」的芬蘭福音信義會成員曾佔芬蘭總人口九成以上,至二〇二〇年下跌至七成左右,而信徒離開的首要原因是教會對同性戀和同性婚姻的保守言論。據歐盟委員會於二〇一九年發佈的資料顯示,已於二〇一七年合法法的同性婚姻獲七成以上的芬蘭人支持。 本文原載於時代論壇 / 2022年4月27日 ,已獲《時代論壇》授權轉載,網址: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8575&Pid=102&Version=0&Cid=2143&Charset=big5_hkscs

作者: 物言   2022-05 面對狂妄自大的獨裁者, 普羅大眾只有忍氣吞聲?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交稿日, 已經超過兩個月, 原以為96小時的戰事, 竟拖了兩個月。 還要流多少人的血, 殘暴的人先會被迫收手? 相信沒有人喜歡戰爭,  不少政客及外交家近幾十年都以為, 用經濟可以創造和平,  "有錢齊齊搵", 既無須流血, 又不用浪費金錢在武器上,  以為享樂就可以忘記打仗。 所以國與國之間簽訂貿易協議,  除了互相買賣,  「俾錢大家使」之外, 還將自己國家大公司生產線,  搬到其他國家去示好。例如發達國家的公司去貧窮國家設廠, 既可享廉價勞工, 貧窮國家又可以賺取外滙,  希望達致雙贏。 情況有點像古代, 你的女兒嫁給我國王子, 我國妹妹嫁給你國舅舅。政治婚姻, 各有人質在手, 應該不會打起上來? 誰知 2022 年2月24號, 遊戲規則似乎變了, 或許只是有人一路以來, 一廂情願. 以為經濟可以換取民主和平。 俄羅斯大舉揮軍入侵烏克蘭, 從海陸空三路進攻,  希望快刀斬亂麻, 奪取烏克蘭首都基輔,  以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無鞋挽屐走",   在西方國家秘密協助下, 帶同妻兒, 漏夜走佬。 但俄羅斯總統普京可能萬萬想不到, 澤連斯基到戰事持續兩個月, 仍然人在烏克蘭,  還有外國元首及組織領袖到訪基輔. 雖然俄羅斯久不久向烏克蘭狂攻, 但烏克蘭人鬥志激昂, 西方國家不斷提供武器,

路加醫生  2022-05 「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並知道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他從死裏復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以弗所書 1:18-20 ) 在你的生命中,曾親身經歷過主耶穌復活的大能嗎?我們深深相信,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擊敗撒旦魔鬼的權勢,並且赦免我們一切的罪惡,賜給我們嶄新的生命。但我更深刻地相信,主耶穌復活的大能是遠遠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我有一位親近的信主的醫生朋友,有一段時間他經常腹部疼痛,而且多次半夜痛醒。我和他都知道,做胃鏡應該是他最好的選擇。但在他的靈修生活中,他讀到「我就不將所加與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為我耶和華是醫治你的」(出埃及記 15:26),他領受了神的應許。他要求我尊重他,為他禱告,但不強迫他做胃鏡。一個月之後,他得到完全的醫治。他親身經歷到神復活的大能在他的生命當中。 在我數十年的行醫生涯中,病人因為不同的原因來找我,輕微的有感冒,複雜的有糖尿病,更有許多人面對癌症的挑戰。作為醫生,我當然用我臨床的經驗來幫助他們,但我更深刻相信,神復活的大能在每一個弟兄姊妹的身上。在我為病人禱告當中,有人得到完全的醫治,「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雅各書 5:15);有些人沒有得到醫治。但是主權乃是在神的手裡,有許多人卻經歷到一個寶貴的應許,那就是「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 8:23)。我相信神復活的大能不僅是包括身體的醫治,更包括心靈上的醫治,神要我們在祂裡面所經歷到的是完全的自由,就像聖經上所說的:「然而直到今日,每逢誦讀摩西書的時候,帕子還在他們心上。 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 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裏,那裏就得以自由」(哥林多後書 3:15-17)。 願你和我的生命中都親身經歷到  神復活的大能!

感謝主順利完成冬季課程,請為新一季課程5月5日星期四開課學培靈日: 聖經金句佈道系列禱告,求主感動更多信徒參加,持守傳福音的召命,接受裝備。   主恩領兩個廣場的復活節佈道感恩禱告 - 感謝主賜通達的道路,讓新旺角和王府井能順利讓我們進行佈道行動,出席的遊人較去年聖誕為多,感謝主。 -為跟進工作禱告。求主感動信徒努力跟進,讓初信者和慕道者可以參加教會聚會 請為長者關懷和佈道事工禱告。(Rekai, Tender Care, Kennedy Lodge, Sienna,369 和2間頤康) - 求主賜長者們身體健康和心靈強健,在疫情中無阻礙我們的關懷和佈道工作 - 求主賜恩給各義工們有智慧地關心長者,幫助長者們信主,也堅固他們的信心。 為生命活力加油站禱告 - 為5月 10日的聚會“媽媽好(母親節)“,及5月24日“我的小故事”聚會禱告,求主感動更多未信者參加,讓他們對信仰和福音有追求的心禱告。 為短宣中心英文網頁工作和真理報事工禱告 - 感謝主的恩典,真理報共有 23個文章專欄感謝神,求主讓每一篇文章能按時完成英文翻譯和中英文等校對過程禱告。 - 求主賜恩給每一個專欄的作者,有從主而來的智慧和信息,把福音、真理、正確人生觀和價值帶入人心。 - 求主使用讓網頁上的各項事工:Website, Facebook & Twitter能吸引全球人民閱覽,感動信徒傳福音,讓未信主慕道追求認識神。 -求主感動商鋪提供我們派報點及足夠的義工人手能協助派發報紙到大多市各區。 求主賜恩給短宣中心各同工和校友們禱告。 請為教牧同工 在佈道和講道事工禱告。 - 為在不同教會中的佈道訓練、主日講道和週四晚上培訓等事工禱告。求主賜教牧同工們有力量和智慧,積極地聯絡和推動服事眾教會。 -  為現正安排第九屆 耶穌愛華埠的佈道行動禱告 - 為2022年度推廣視像和實體雙動能佈道培訓禱告,求主賜教會異象,看重傳福音的事工,實踐主的大使命禱告。 -為各同工們的心力、體力、健康和美好的靈性禱告。求主加我們健康和力量完成祂的召命。求主保守我們傳福音的心志,靠主努力向前行。也為同工們的身體、家人孩子們等有健康的身體禱告。

林向陽 2022-05 啃老族普遍 據調查,目前我國有30%左右的成年人,靠老父(母)微薄的養老金過活,國人稱他們為「啃老族」。他們揮霍依舊,還常伸手向父母索取金錢,稍不順心,就惡言相對,甚至動手毆打老人。 幾年前在蘇州:老崔夫婦因獨子小崔結婚無房,父母將自己的住房給兒子做新房,兩老則租了一間車庫生活。小倆口婚後收入穩定,對住在車庫的父母拋諸腦後,連老人生病住院也從不去探望。兩老想要回自己的老居養老,兒子嚴厲拒絕,爭吵廝打,老崔夫婦告上法院,請求歸還房屋。法官認為,這是一個典型的「啃老族」,最終判決歸還房屋,並立即搬離父母住所。(註一) 因此,近年常有人說:以前父母是「養兒防老」,現在是「養老防兒」,年邁體衰的父母,深怕遭兒女計算,吞吃了自己的老本,以至自己老景凄凉。能不令人三思? 「老漂族」的無奈 根據數據,我國2歲以下的孩童,有60-70%都是由祖父母照顧,3歲以上佔40%(註二)。很多的祖父母,不惜離鄉別井,到兒女工作的城市幫忙看顧孫輩。國人稱他們為「老漂族」,有的還漂到國外。他們為減輕兒女辛勞,讓自己比「黃金更可貴的夕陽歲月」在奶瓶,尿布和繁忙的家務中度過。 「老漂族」心酸淚水一籮筐:老人的體力和精力,完全跟不上孩童,一天的生活,比以前上班時,還要緊湊:日日如此,是一個全天候的保姆和傭人,買菜做飯、負責預備全家飯菜和搞清潔,還要24小時帶娃。每時每刻,眼睛都不敢離開孩子,生怕出個意外;外出時更是提心吊胆,就怕孩子被壞人拐走。每天從天剛亮起來,一直分身乏術,自己作息無定時,精力全耗;在陌生的城市,知心老友全無,無法找人吐苦水,更無暇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時,因代溝、教育孩子方法不一、金錢的使用等等,還要看兒女臉色。孫兒進了學校,祖輩也老了,何處養老?自己是否成了兒女的累贅?常常成為老人的擔憂與心結。 家裡有「老漂族」的兒女,務必要體諒和感恩父母的付出與犧牲:對待父母要如同上賓,不隨意批評,言語要柔和貼心、多誇讚,要把感恩的心用行動表達出來。有時候送點小禮物,也要教導自己的孩子尊重祖輩,盡可能幫助父母融入社區生活。如果可行,讓老人放放假,或在週末一家外出遊覽一下,舒爽老人的心懷,也增進家人的感情。 不孝敬,最傷害父母 對父母不恭不敬,對父母養育與栽培不懂感恩最傷害老人的心。現今社會,對父母不敬不孝的兒女舉目皆是﹕有的視年邁、沒有利用價值的父母如陌路人,讓老父(母)淒慘孤獨度晚年;有的輕看父母;態度惡劣、諸多恐嚇欺詐;千方百計挪取父母的養老本;有的靠老父母供養,一直在「啃老」;還有打罵、虐待父母、殘害父母生命的衣冠禽獸……,有的雖看顧自己的老父(母),對配偶的老父(母)卻視如眼中釘,用心狠毒無良……,寫到這裏,能不令人難過嘆息? 基督教信仰提倡孝道 有對基督教不甚暸解的人,因基督徒不跪拜逝世的父母、親人,也不上香燒紙錢或祭祖,就誤以為基督教提倡不孝。其實,真正的孝敬是在父母活著時盡心愛護、關懷、奉養、尊敬、孝順他們,而非在父母逝世後才對之如鬼神般的拜祭。跪拜死者或拜祭祖先乃是拜祭那躲在牌位後的邪靈污鬼,基督徒豈能因隨從俗習而明知故犯,得罪永生真神? 其實,基督教是個極注重孝道的信仰。在十誡的第五條,也是人倫的第一項就宣告﹕「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二十﹕12)。此外,舊約記載了很多要孝敬父母的訓詞,和對不孝敬之人的警戒,而新約聖經也說﹕「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弗六1-3) 還有,主耶穌自己給我們留下行孝的最好榜樣。即使主耶穌為擔當世人罪孽,被釘十字架受死,在極其痛苦之際,祂仍然關心母親馬利亞,將母親交托祂的門徒﹕「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約十九﹕26-27)讓母親馬利亞老有所依靠,得著奉養。由此可見,基督教的確是一個要我們尊神為首,孝敬父母,及愛人如己的信仰。 孝的實際表現 1.報答親恩,奉養父母 曾子說:「孝有三: 大孝尊親, 其次弗辱, 其下能養。」兒女盡孝最起碼要奉養父母,自己要奉公守法,別讓父母因我們蒙羞;還要尊敬父母,因為「犬馬皆得養,不敬,何以別乎?」 基督教在孝道上可說比中華文化提倡的更進一步,因為﹕「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箴言二十三﹕25),已包括了「養」、「弗辱」與「敬重」,兒女若不「養」、不「敬重」,又使父母蒙羞,父母又何能喜樂度晚年? 聖經又如此教導「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弗六﹕1),故此,若父母要兒女做違反聖經真理的事,兒女就不當盲從,陷父母於不義,因為這是「愚孝」。作兒女的要懇求主賜下智慧,以愛心,態度溫和地勸導父母。 2.常常看望,關懷貼心 即使因工作關係,兒女遠離家園,請記得,務要常常回家看看父母;也要用電話,或視頻等等經常與父母溝通,以釋掛念,也要教導自己的兒女關心老人,如果可以,抽空陪伴老人外出遊覽,讓老人喜欢得安慰。 經常鼓勵,態度恭敬 請記得父母已老邁,聽覺、視覺、腦筋、反應和集中力不再像青年人的靈活,故此與父母談話時務要有耐心,態度要恭敬,也要懂得聽父母沒有講出來的話。請多包容忍讓,請別面露不悅,也不要對他們的頑固或錯誤過分責備,祇要和顏悅色開導勸解。 對父母要多說鼓勵,讚常賞和肯定的話語,在你的配偶和親戚面前,讓老人感受你的愛和尊敬。 鼓勵父母培養多方面的興趣,並擴充社交圈子,如參加教會長者團契,社區老人活動等,務要讓他們生活多姿多彩。 如果可以,請教導老人使用電腦,上網看各地新聞,與友人網上聯絡等等,讓老人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訓練腦筋靈活。 噓寒問暖,要注意父母健康 兒女要留心父母家居安全,是否堆滿雜物而容易導致老人跌倒;老人如單獨在家,有沒有緊急求救的方法?如戴在頸項上的求救信號機。曾認識有位獨居老姊妹在家受傷,無法求救而死亡,很是可惜。 留心父母健康與心理狀況﹕父母是否常常憂鬱不樂?健康如何?父母如有糖尿病、血壓高等慢性病,作兒女要確定父母按時吃藥,定期檢查身體。 年邁父母健康出現毛病時,通常不願麻煩兒女,自己胡亂找點成藥吃,結果小病變成大病。故此,兒女要留意父母健康亮起紅燈﹕如左膀臂疼痛,腸胃常不適、胸口作悶;又如小便量減少,大便漆黑,體重劇減、常常咳嗽等等都必須立刻就醫。 5.關注年邁父(母)住的問題 奉養暮年老父母,也包括解決老人「住」的問題。尤其當父(母)其中一人已先離世,尚存的健康衰退,老人該住何處?與誰同住? 作兒女的如不能親自照料老父(母),務要找人代為照顧,或讓父母住進聲譽良好的老人院(務要先得老人首肯)。自己要常常看望關懷,也教導自己的兒女來看望,請別讓父母淒涼孤單度晚年。免得有一天,你有不能彌補「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6.把人生最好的給父母–帶領父母信靠主         人生如朝露,終有一天,死亡會來臨。但是,人死並不如燈滅,死亡只是進入永生的一扇門。活著時,有否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是決定你永恆的去向。聖經清楚宣告﹕「信子(耶穌基督)的人有永生,不信子(耶穌基督)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三﹕36)信靠耶穌是極度蒙福的事,不但使你的罪得神赦免,並有永生的確據,更有聖靈永遠同在,作我們人生隨時的幫助。故此,我們可以不懼死亡,能活得有意義、有喜樂、有盼望。 一個真實的見證:有位姐妹的老父親非常頑固,多年來一直嚴厲拒絕接受耶穌,「願與草木同腐」常常掛在口上。 有一次病危,還是不信耶穌。那天,他看見女兒跪在病床前,一直在哭泣。 老人問:『我還沒有死,哭什麼? 』女兒絕望地說:『我怎能不哭? 因為在永恆裡看不見爸爸了。 』老人聞言流淚,想不到神使頑石點頭,他接受了耶穌基督的救恩。由此可見,神愛我們至切,祂垂聽我們的禱告。 親愛的讀者,願你能信靠主,也務要帶領父母信靠耶穌基督,使他們的罪也得神的赦免,得著永生的確據,這是最重要的。他們在永世中都記得你這樣的孝敬,這才是真孝。 (註一至註二:網路搜索)

心平 2022-05 現今的科學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類有著極大的影響。 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等科學層出不窮,日新月異。 以至於科學給人的感覺幾乎就是無所不能。 加上人們認為科學是客觀的,理性的,導致人們崇尚科學主義,把科學看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能被科學解釋的就是真的,不能被科學解釋的就是假的。 然而當人們提及信仰的時候,許多人會把它看成與科學是矛盾的。 認為宗教信仰是心理作用,是虛幻的,是迷信的。 一個比較流行的看法是,宗教信仰源自於古時人們缺乏自然現象知識,對諸如洪水、雷電、地震、海嘯、日蝕等劇烈的自然現象產生恐懼,以致產生神鬼的觀念,然後逐漸發展為宗教信仰。 所以把信仰看成是愚昧的,是科學的絆腳石。 不可否認去拜雷公電母等自然現象是迷信的,但也不能因此把所有信仰都看成是迷信的。 至少基督教信仰不是這樣的。 對基督教信仰而言,科學涉及的是神所造的自然界之物,而信仰涉及的是對造物主的認識。 科學與信仰所涉及的是不同的兩個領域,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較的。 因此把科學和信仰看成是矛盾的,完全是一種誤解。 假如我們真把科學與信仰看成是矛盾的,那麼我們很容易就得出如下的結論:一:信仰既然是科學的絆腳石,有信仰的人就不可能成為科學家。 或者有信仰的人即使勉強成為科學家,也不會是傑出的科學家。 二:科學既與信仰矛盾,就一定是科學的阻礙。 因此信仰比較普遍的國家和地區,科學就一定是落後的。 針對上面的第一個結論,我們首先來看看有信仰的人能不能成為科學家:蓋洛普氏曾對過去三百年間三百位著名科學家的信仰進行調查,其中除三十八人因無法查明其信仰而不計以外,其餘二百六十二位科學家中,不信神者僅二十人,佔總數之百分之八,信神者則有二百四十二人,佔百分之九十二 。 其次再看看有信仰的人能不能成為傑出的科學家:我們都知道科學家中最傑出,最具有影響力的無疑是牛頓和愛因斯坦。 然而他們都是有信仰的人。 人們知道牛頓對科學做了傑出的貢獻,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堅定的基督教信仰者。 在其晚年時,牛頓主要研究的是聖經而不是科學。 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對不信者這樣說:“無神論者是太不敏感了,當我觀看太陽系時,我看到了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恰好是能吸收適當的熱與光的距離,我想這絕不是偶然的”。 愛因斯坦也說過:「榮耀而高超的神靈在我 們微弱心智所能覺察的微末細節上顯示他自己,我對之衷心讚佩。 我的宗教信仰由此構成。 我 深信有個高超的智慧彰顯在不可思議的宇宙之中,這構成我對神的信念。 ”。 由此可見信仰完全沒有影響一個人成為一個科學家,也沒有影響一個人成為傑出的科學家。 因此第一個結論是不成立的。 針對上面的第二個結論,我們可以看看有普遍信仰的國家是不是科學就一定落後。 舉美國為例,根據2014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調查;美國大概80%的人有宗教信仰,其中絕大多數為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信仰,顯然算是一個有普遍信仰的國家。 但我們知道美國的科學技術,經濟實力,軍事力量及社會公平及穩定可以說都是居世界之首,絕非愚昧和落後的國家。 事實上以基督教為主體的西歐的國家,其科學技術,經濟實力,軍事力量也都是居世界各國的前茅。 可見宗教信仰完全沒有阻礙科學技術的發展。 因此第二個結論也是不成立的。 由上面的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信仰並沒有成為科學發展的阻礙。 這足以說明科學和信仰並不是矛盾的,至少基督教信仰與科學的發展不是矛盾的。 有些人可能會有疑慮,哥白尼和伽利略這兩個偉大的科學家不是受到宗教信仰的迫害嗎? 這是橫亙在許多人心中的一個結。 我們該怎樣來看待這個問題呢? 未完待續。

黃茂林傳道 2022-05 我愛這稱為「有心人與你談心說理」的專欄。朋友或相識者可以很多,惟「有心人」才值得你我花時間心機去維繫情誼、去認真聆聽。有心人才會肯花精力去跟朋友談心底裡的事,願意放下偏見及喜惡,跟人講道理。 諷剌的現象 廿一世紀資訊爆炸的年代,社交平台的互動成了生活的大部份。據說在臉書(Facebook)中18-28歲的年青人一般約有300個「朋友」(Friends),以2022年4月初計算,達到擁有朋友最多上限者(即五千人),竟是一名居住在澳洲墨爾本,現職夜總會推廣的男士。當然,他的芸芸「朋友」大多數是別有用心的人。另一極具影響力的平台推特(Twitter),首三位最多「追隨者」(followers) 分別為:1. 前美國總統奧巴馬Barrack Obama (1億3千萬);2. 流行歌手賈斯汀.比伯 Justin Bieber (1億1千萬);3. 流行歌手凱蒂.佩里Katy Perry (1億零8百萬)。 別以為這些看似人緣極佳的人,會比別人更快樂或更能找到傾訴對象,據報導歌手比伯及佩里(Bieber and Perry)均承認患有嚴重的情緒病,比伯更坦承曾有自殺傾向。在疫情下,實體接觸減少,更多的人(包括宅男宅女)更倚賴社交平台來認識朋友及爭取追隨者,但是能找到「有心人」——真正關愛你的人,仍是少數。 個人接觸必不可少 我們慶幸在疫苗接種率提高以致疫情放緩下,實體聚會相應增加。不同的研究及個人體驗,都印證著人與人接觸的重要性。我們能輕易從個人成長經驗及觀察中找到支持:記得自己的孩子還在幼兒期,無論以任何原因離開他們,都會為他們帶來不同程度的焦慮及缺乏安全感,而最有效消解此窘境的辦法,莫過於給他們一個擁抱。 人內心渴望別人的關愛 隨着年紀漸長,人與人的接觸在不同情況下顯得更為重要。 常看到在父母或親人的陪伴下,孩童在課外活動的表現及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有明顯的正面影響。事實上,成長中的孩童跟父母的關係,在於父母能給予他們多少優質的時間 (quality time)。 多年前我認識的一位弟兄選擇了離家工作,只能間中在聖誕節及暑假回家稍聚,探望兩名兒子。有一次弟兄回家時,他那就讀小六的大兒子,望著這位父親,語帶輕蔑的向母親問道:「他是誰?」亳無疑問,大兒子心知這是他的父親,但在感情關係上,身處近乎單親家庭的他,一下子難以接納這位離家近八年的父親。在孩子心中,父親不是「有心人」! 在疫情大流行期間,不同種類的工作都有相應的電子替代方式,各有其可取及突破的地方。家母在這時期也逼不得已學懂如何上網,及使用電子媒體參與主日崇拜及小組聚會。雖然方便如此,一旦能夠實體聚會,她都竭力安排時間參加。理由很簡單,人與人接觸交流的好處,大大超越網上的限制,並且更能促進人心靈的健康,樂意分享心底的喜怒哀樂。說到底,心靈溝通才能滿足人內心的需要。 追尋「有心人」 除了把握實體接觸機會,作真誠的交流溝通,有心人該主動地和別人傾談生命中重要及切身的事情。留意到上一輩及身邊的男士,有不少是不大愛說話或甚少分享自己思想感受的人,這是我進行婚姻輔導時,常聽到太太對丈夫的抱怨之一。但是即使看似非常健談的人,也不代表他們是「有心人」,因為這類人雖然口若懸河,但細聽其交流的內容,多半是不著邊際的政治話題,或是事不關己的評論及老生常談。這些談話內容,無法讓我們加深明白及認識這位侃侃而談的人。筆者經驗所及,積極主導交談內容的人,可能是有意無意地去廻避他不想提及的人、事、物。 有心人不在於「硬銷」自己所想所是,而是用心聆聽、用心明白對方所思所想,以對方的立場設想,幫助對方明白並過渡到自己的想法立場。廿多年前認識了一位剛退休的大叔,他身邊的人用盡種種方法,軟硬兼施地把信仰介紹給他,教會內不同的主日學也上過了,他就是難以委身信仰,故此從不會考慮上浸禮班。慶幸他身邊的「有心人」不離不棄,不斷地跟他探討基督信仰,真心關懷他。幾個月前,他終於清楚所信為何,放下自我固執,並在朋友圈公開宣佈自己已決志跟隨主耶穌。有這樣關愛自己的「有心人」多好! 這也是本專欄想作的:分享生活及生命點滴,不是硬銷信仰,而是跟信仰路上不同階段的朋友,貼心貼地交流。今後期望成為你的「有心人」!

小丸子 2022-05 副作用是每個病人收到一個新處方藥物的時候都會問藥劑師的問題。因為他們有病看醫生就當然相信醫生會對症下藥。也有在某些情況下,雖沒有症狀或病患時,醫生卻給了他們一些藥物的處方。在藥劑師給予病人藥物的同時,也會收到一至三張藥物資訊的講解紙,病人就會第一時間問「有無副作用啊?」心想,「若果有副作用, 就情願不吃藥啦! 若果可以忍受症狀,不吃都沒問題!」藥劑師亦會簡略解釋如何服用,並講解有哪些副作用,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如藥物與藥物、或藥物與食物之間要避免的衝突。 副作用有暫時性或長期性,可能即時出現,也有些反應會延遲。對於暫時性的副作用,如能暫且忍受幾天,身體在短期內作出適當調整後,自會慢慢適應。副作用亦可是藥效的表現,例如降血壓或控制心跳快或心率不正常的藥物都可能會導致容易疲倦、暈眩等狀。這是因為在降血壓或調整心跳率致正常時,這藥物反應是對身體有益的,副作用也會在生理正常後減退。但有些病者已經習慣了病狀(血壓高至180度也沒覺不妥) ,直至到醫生處檢查時才發現而開始服藥。卻因為這些副作用,他們情願不食藥。只因不知高血壓、心率不正常能導致心臟病或中風等嚴重的健康後果。 曾經有一個 40多歲的中年男子因心臟病而入院,原來他曾在醫生的勸戒下服食血壓藥,但他覺得副作用影響生活節奏而停止服用藥物,以致心臟病發。停止服用不是解決的方法,有些藥物可能只需短期服用,用作醫治病 患或緩解症狀。這時若能咨詢醫生理解藥物的作用或病況,而作出進一步調整,也可對症下藥地減輕副作用。我在醫院的骨科部任職藥劑師,手術後的病人回家前都會收到四至五種藥處方,就是止痛藥也有二至四種,有些病人因食止痛藥而覺得心口悶、有嘔吐跡象以至食慾不振,所以他們選擇不食止痛藥,但也因疼痛不能作適當的復康運動,便躺在床上,以致血栓形成,危機上升,也曾見重新入院的個案。 也有一些病人選擇與副作用共存,就是寧願忍受副作用影響生活作息也不咨詢醫生或藥劑師。其實可以調整藥物處方或服用方式,就可達到既可以處理病況或症狀,同時減輕副作用的目的。 藥物與藥物,或藥物與食物產生的相互作用也會成為副作用之一。例如膽固醇藥和某些血壓藥與柚子類生果(包括沙田柚)相互作用就是一個很常見例子。原因是柚子類會令到腸臟增加吸收膽固醇藥或某些血壓藥物,令致體內藥物高度提升,導致副作用;即使不是同時進食也會導致藥物的吸收過度。那麼若知原因,便會遵循勸告而不進食這些有益卻令到副作用增加的食物。 有些藥物與食物的相互作用是服用時所產生,例如某些抗生素, 當與鐵片或鈣片一起服用時,會在胃中結合而導致吸收減少, 以致抗生素的有效性降低。 至於藥物與藥物的相互作用,也可導致嚴重反應。曾有病人在術後傷口不斷滲出血水,醫療人員多方尋找原因卻找不出。原來他沖杞子花旗參水飲用擬作增加精神和氣力的補充,幸好在沖水時被發現。 人生中有許多的高山低谷,哀愁、喜樂不一的環境,在其中情緒也免不了受到影響 -- 有喜有悲,有憂有怒,有時面對情緒就像面對副作用一樣。有人選擇正面去面對而作出解決的方案,有人選擇逃避不去面對,有人會選擇共存而不作整理,從而導致長期性不良影響,甚至影響到身邊的人。對於心靈的創傷,人本身就是無能、軟弱的。當我們細看這天地萬物,就能體會到有一個大能的創造主,他愛世人,願意醫治我們、給予我們心靈上的平安,面對各樣環境的力量。聖經中有一位詩人在投靠神以後所發出的一句讚嘆「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篇》16篇 9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