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022

圖文: Eric Lau  拍攝地點:Sibbald Point Ontario 政治局勢加上疫情嚴峻,整個世界似乎籠罩着一片幽暗。雖然如此,但我們不會失去信心。「當黎明快要來臨的時候,人世間便越顯得黝黑、艱難、幽暗……」--- 邊雲波 。 我們確信創造天地的神掌管一切,又賜下平安給信靠祂的人。黑夜總會過去,日頭總會出來! 「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 ,使人都知道除了我以外,沒有別神。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以賽亞書45: 6

田森傑   2022-05 正當全球目睹著俄烏戰爭爆發之後,每日都上演著可怕的悲劇時,與烏克蘭接壤的波蘭,其「波蘭副總理兼國家安全防務委員會主席卡臣斯基(Jaroslaw Kaczynski)接受德國周日世界報訪問時說,波蘭準備好在境內部署美國核武。」(世界新聞網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468/6213036) 而在亞洲,日本也似乎忘記了七十七年前原子彈對廣島與長崎所造成的惡果,「在自民黨內,鑒於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前首相安倍晉三曾呼籲討論核共享政策。圍繞歷屆政府堅持的「不持有、不製造、不運進核武器」的無核三原則,政務調查會長高市早苗則對其中的「不運進」原則,表態稱在突發事態之際應該允許有例外。」言下之意就是要謀求美國將核武「運進」日本!為什麼這兩個東、西方的國家會突然提出增進核武的計劃呢?這都是由於俄羅斯總統普亭於今年2月27日下令俄軍核威懾部隊進入特殊戰備狀態,以回應北約的「挑釁」以及西方國家的「非法制裁」。美國核戰略研究學者克里斯藤森(Hans Kristensen)擔心:「隨著普亭提升戰備級別,俄軍有可能讓戰略轟炸機也進入戰備狀態,或者派出更多的戰略核潛艇,這些措施很有可能遭致美軍的對等回應,『這有可能引發令人擔憂的局勢升級,從而誘發潛在的危機。』(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3393)這危機是否可能進一步引發全球核武的擴散,最終導致無法避免的核爆大災難呢! 根據聯合國大會1968年7月1日發起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開放給各國簽字、批准和加入,於1970年3月5日生效,條約中開宗名義的提出:「考慮到一場核戰爭將使全人類遭受浩劫,因而需要竭盡全力避免發生這種戰爭的危險,並採取措施以保障各國人民的安全,認為擴散核武器將使發生核戰爭的危險嚴重增加…..,回顧到1963年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的各締約國,在該條約序言中所表示的,謀求達到永遠停止一切核武器爆炸試驗,並為此目的繼續進行談判的決心」。該條約除了要求簽約國以停止核軍備競賽、核試爆和著手採取以核裁軍為目標以外,最重要的是不將核武擴散到非核武國家!條約中的第一條:「每個有核武器的締約國承諾不直接,或間接向任何接受國轉讓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或對這種武器或爆炸裝置的控制權;並不以任何方式協助、鼓勵或引導任何無核武器國家製造,或以其他方式取得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或對這種武器或爆炸裝置的控制權。」(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files/IAEA-1968.shtml) 截至2020年底,該條約的176個無核武器締約國已按該條約要求將《全面保障協定》付諸生效(https://www.iaea.org/zh/zhu-ti/guo-ji-yuan-zi-neng-ji-gou-yu-bu-kuo-san-he-wu-qi-tiao-yue)三個擁有核武,又沒有簽署加入公約的國家是:印度、巴基斯坦與以色列!但是已簽署的核武大國又如何呢?請看以下各國核試爆的清單,在這個《公約》成效的二十年之後:美國核試爆1054次(1992年2月前)、蘇聯715次(1990年)、法國210次(1996年)、英國45次(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5次(1996年)、未簽署的國家:印度6次(1998年)、巴基斯坦6次(1998年)、朝鮮6次(2017年)(https://zh.wikipedia.org/wiki/核試驗)總共有2087次核彈試爆!如此可見,數千年的人類文明正邁向自我毀滅的結局!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今年一月份「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第十次審議大會」前說:「1945年核武器毀滅了廣島和長崎以來,核武器再未被使用過,其中有運氣的成分,也有決斷正確的因素。不過,在世界擁有1萬3千多件核武器的情況下,人類的運氣還能維持多久呢?COVID-19疫情讓人們對小概率事件的災難性影響有了新的認識。……今天,一些核武器國之間的關係充滿不信任與競爭,對話幾乎蕩然無存,透明度正在減弱,隨著一些國家的安全戰略設想到新的使用核武器情景,對核武器的重視程度正在上升。與此同時,由於技術進步,加上網絡空間及外層空間這些新競爭領域的出現,暴露出一些防禦弱點,推高了核升級的風險。我們缺乏應對此類動態的國際框架和工具。今天的多極全球秩序意味著帶有核色彩的地區危機可能使別的核武器國捲入其中。核武器現狀就像一個火藥桶,一次事故或誤判就可能將其點燃。」(https://www.un.org/sg/zh/node/261359) 其實早在1955年2月11日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 就曾寫信給愛因斯坦討論起草《科學家要求廢止戰爭》的文件,後來稱為:「羅素-愛因斯坦宣言」(Russell–Einstein Manifesto)這份於7月9日在倫敦公佈的宣言,簽字者包括11位著名的科學家,其中10人均為諾貝爾獎得主,只有利奧波德·英費爾德例外。但是科學家與智者們的呼聲卻不能夠喚醒這個罪惡的世代!因為隱藏在靈界裏的魔鬼正日夜謀算著如何毀滅神所創造的世界。 聖經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預言在人類的終局來臨之際,必將爆發一場末日的戰爭:「他們本是鬼魔的靈、施行奇事、出去到普天下眾王那裡、叫他們在 神全能者的大日聚集爭戰。」(啟示錄 16:14)論到人類歷史的終結說:「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 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翰壹書 2:17)「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 神的日子來到.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熔化。但我們照祂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得後書 3:10~13)各位親愛的朋友們,無論這世界的結局如何,我們終必面對神的審判,唯有那位和平之君耶穌基督才能夠拯救我們的靈魂進入永生,您是否願意在這動盪的世代中趁早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美國加州羅省聖經宣道會主任牧師

鍾柏文牧師  2022-05 日前參加了一個晚宴,是由一個視障團體舉辦的,名為「暗中夜宴」。目的是讓我們這些看得見的人仕體會那些看不見的人仕如何經歷一些日常生活,就如最簡單的飲食。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都是蒙著眼,完全在黑暗中經歷;開始時由工作人員領我們到指定們位置,當出席者都到齊之後,我們有閉上眼睛,單憑觸覺有感受的遊戲,跟著就是晚膳的時間。 當天的「暗中夜宴」共有四個菜式,負責的那位牧師不斷提醒我們,雖然沒有辦法用視覺,所以應該多用觸覺、嗅覺、聽覺和感覺來享受不同菜式的滋味。我也真的用盡不同的感觀去經歷,其中最深刻的是因為看不見,所以對距離也有不同的感受。我要盡量低下頭,與碟子保持較近的距離,才可以吃完那碟美味的意大利粉,同時不會弄到杯盤狼藉。保持較近的距離,不也是我們與人關係的溝通重點嗎? 有人說,精彩的退休生活有三大要素,就是老伴、老本與老友。要過得耆樂無窮,多與老友來往,飲杯茶,食個包;談談天,聚聚舊;一樂也。 我有一個老友,想介紹給各位認識,就是耶穌基督;應該搵下佢,對你肯定有幫助啊!

 不鳴        2022-05 「沒有時間、很忙、要返工」;「不關我事、一向不關心政治、沒有興趣」;「多我一票不多、少我一票也不少,投不投票沒有所謂」;「政治是黑暗的,一個爛蘋果、一個是爛橙,選哪一黨也沒有意思,不選也罷」;「今次沒有留意各黨的政綱,很複雜,下次才投吧」…以上均是不少華人一直不熱衷投票的一些常見原因及藉口。這些所謂原因,其實只是藉口,是不成立或已經過時。尤其在加拿大這民主國家,更非常錯誤,正因為華裔投票率一向偏低,令華裔聲音一直被忽略;華裔選民並不團結,政黨也不需要急於回應華裔社區關注的議題。 安省約有1,020萬合資格選民。在上屆2018年省選中,投票率為56.67%,即大約580萬人投了票。儘管這已是過往20年投票率最高的一次,但仍意味著有數百萬省民沒有出來投票。雖然華裔投票率近年已有所改善,但一般估計,華裔投票率仍然低於40%,部分選區更可能少於30%。可喜的是,今屆省選共有最少15位華裔候選人參選,部分選區更出現華裔對決華裔的競爭局面,相信有助推動華裔投票率。不過,有分析指,上屆不少省民期望改朝換代,將長期執政的安省自由黨和省長韋恩拉下台,投票率才能創近20年新高,今屆沒有有太大爭議議題,省民轉換政府的意欲也不大,而且疫情亦可能令部分長者裹足,預計投票率不會高。 華裔投票率一直偏低  今屆可望有改善 多項民調均顯示,尋求連任的道格福特與進步保守黨保持領先優勢。約38%的選民會投票給福特和保守黨,28%支持自由黨,23%選擇新民主黨,綠黨支持度約6%。如進步保守黨到6月2日投票當日,並沒有犯下甚麼重大錯誤,道格福特應可以大多數政府再執政4年。 近期多項調查亦指出,由於物價及汽油價格飊升,生活成本及可負擔性,已起越過往的醫療及教育,成為了選民最關注的問題。從這角度看起來,政綱較著重民生的安省自由黨及新民主黨,仍然有機會挑戰進步保守黨,因為即使保守黨則取消了車牌貼紙更新費用和大多區省屬收費公路的過路費,還承諾從7月起減少每公升汽油稅5.7仙之外,宣傳重點仍是未來10年投資1588億元用於核心基礎設施項目,包括備受爭議的413高速公路。而安省自由當黨承諾降低省內公交系統車費至每程1元錢,直到2024年;新民主黨推出牙醫免費項目以及幫助首置房空屋一族負擔得起的政策。 各主要政黨涵蓋多方面的施政承諾,每份政綱長達數十頁,以下2個主流媒體的連結,嘗試綜合各黨政綱作比對,可作為參考。 https://nationalpost.com/news/ontario-election/ontario-election-2022-platforms-heres-what-the-pcs-liberals-ndp-and-greens-are-promising https://globalnews.ca/news/8790914/ontario-election-2022-promises/ 第43屆安省大選將於6月2日星期四舉行,投票時間是早上9時至晚上9時。提前/預先投票已由5月19日開始至5月28日,今屆由過往的5天倍增至10天,方便選民合資格選民要選出省議會124個席位,要組織多數政府的政黨須要取得最少63個席位。更多投票須知,可參考安省投票局的中文資訊。 https://www.elections.on.ca/content/dam/NGW/sitecontent/2022/multilingual/ontario-voting-guide/Ontario%20Voting%20Guide%20-%20Chinese%20(Traditional).pdf 除經濟民生議題 亦要考慮執政理念及意識形態 作為華裔信徒,除了為執政掌權的禱告外,更應花點時間了解各黨政綱,亦不應只關注切身的經濟民生議題,更要認識政綱中以及各黨的執政理念和意識形態有否觸及,甚至違反華人傳統觀念及基督徒的「價值底線」。過往在省層面出現的性教育課程改革;在聯邦政府層面出現的同性戀合法化及大麻合法化,均在華裔社區引起強烈反嚮。 全球不少地區仍然有人為爭取民主普選而挑戰極權政府,不惜成為階下囚,甚至付上寶貴性命。假若我們輕視及不珍惜手上得來不易的一人一票,實在令人歎息! 切記好好運用手上的選票發聲,捍衛信仰及意識形態,選出一個較符合神心意,真正以民眾利益為先的省政府。6月2日星期四記謹投下神聖一票! 「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 。」(提前二:1-2)

2022 年 5 月   瓦罐 當她的父親與數百名釋囚一起被送往精神病院時,她只有九歲。儘管他們在納粹集中營的毒氣中僥倖逃脫,但不幸的是,這些釋囚腦部受傷。當希特勒入侵她心愛的國家比利時和大部分歐洲大陸時,她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噩夢之一。 成千上萬的人喪命於殘酷的殺戮或因毒氣而悲慘死亡。 還是小孩的喬吉特不明白為什麼她的​​父親會被捕並被毒害。她也不明白什麼是腦損傷。她被告知她的父親無法認出他們,而且她還太小,不被允許去看望他。 隨著她進入青春期,她被迫在醫院擔任少年護士來照顧佔領她國家的受傷的德國士兵。 晚上,她會秘密地將軍事信息傳遞給為恢復國家而戰鬥的地下游擊隊。她與一個同樣勇敢的年輕人聯手,希望解放比利時。他成為她的未婚夫,不幸他隨後被處決,因他的身份被敵人發現了。 但是耶穌基督的恩典臨到了喬吉特,她更喜歡被稱為「喬」,因為她的父親希望有一個兒子。吞噬她靈魂、身心和思想的憤怒和痛苦,逐漸被耶穌的寬恕和憐憫所取代。她戒菸戒罵人。上帝在她的生命中給了她一個新的願景和目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她在歐洲的所有親屬都被滅盡,尤幸喬得以向她的母親見證她個人的救主耶穌基督的復活和拯救恩典。讚美主,她的母親向主耶穌降服後平靜地返回天家。喬·史蒂文斯在 21 歲時獨自前往加拿大。 六年來,她在天道聖經學院(現稱為天道大學神學院)致力於學習會計和聖經。 對喬來說,跟隨基督意味著沒有回頭路。 1950年代初,她勇敢地踏上了非洲宣教之旅。她加入了 SIM(蘇丹內地會,現稱為海外基督使團)。半個多世紀以來,她在非洲漫遊,審核西方對當地的教堂、醫院、孤兒院和學校的捐款。 「每個數字都有一個價值。」她曾經鄭重地告訴我。 她還培訓非洲不同國家的本土人仕成為牧養主耶穌羊羣的牧師。 我曾經在教會崇拜時坐在她後面。沒有人會想到她所經歷的試練、磨難和巨大的痛苦。她永遠是快樂的,大展笑容的。我實在蒙福, 能與她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因為我們在每週日崇拜之前加入了祈禱小組。和我們一起的還有其他退休的宣教士和一位前猶太拉比和他的妻子。他們如雲彩一般圍繞我作美好見證。與他們一起祈禱,我感到非常蒙福。我只能說他們的祈禱簡潔有力,確實貼近天父的心。 自從未婚夫去世後,喬再也沒有結婚。退休後她返回加拿大定居,她搬進了士嘉堡的五旬節養老院。我喜歡去她獨居的小公寓探望她。那裏非常整潔;一個小廚房和一個俯瞰大型建築羣入口的小陽台見証她敬虔知足的生活。她的牆上掛著一張非洲地圖、圖片和懸掛的針織作品,全部反映了她對非洲人民的熱愛。 這座綜合大樓共有 4 棟不同的建築,可滿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喬通過審計該組織的財務報表繼續事奉主。 她喜歡閱讀,咖啡桌上的電視指南顯示了她在電視娛樂方面的紀律。 「時間非常寶貴。」她告訴我她在超市購物時是如何自律的。她已經熟悉超市的佈局,所以她從不浪費時間遊蕩於一個到下一個小走廊。 如果你認為傳教士很窮而且缺乏,喬可以向你展示這盡不然。她出色的財務管理使她能夠資助兩個年輕人完成大專學業,并且她秘密地在尋找需要投資於基督教育的年輕人。 這讓我想到: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加拉太書 2:20) 在她的葬禮上——在地球上,很少人參加,因為她活到了將近 90 歲,超過了很多人,但我確信她受到了我們天家的熱烈歡迎。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 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 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 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提摩太後書4:7-8)

作者:蕭志輝 2022-05 地如人生 香港面積不算大,但有不少值得遊覽的地方,細意發掘每個地方的歷史和故事,不難發現在發展歷程中,與人生的經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正如今次介紹的地方——坪洲。 坪洲經歷過繁榮璀璨的時代,走過刻苦經營的歲月,漸漸進入歸於平淡的光景──這是否也是你人生的寫照呢?地如人生,我們一起用文字,認識坪洲這個小島,如何在每一個時代,與人生來一個對照。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 年青的日子確是快樂,精力充沛之餘,開始踏足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一切都是新鮮、奇趣和刺激的,在熱鬧璀璨中飛舞。更重要的是無憂無慮,亦沒有生活壓力,對將來充滿憧憬,有著一份天不怕地不怕的無懼…… 坪洲古時是漁船停泊之地,到了十八世紀末,東莞與新安縣地方人士來到島上居住經商,坪洲由漁村發展為海產及山貨之轉運站,各地區的貨物均在坪洲轉口,貿易十分興盛。島上的永安街是當時的商業大街,貨品商舖林立。當時每日都有兩艘船往返內地及一艘船往返香港島,方便客旅。另一方面,灰窰業在島上十分興盛,全盛期共十一間灰窰廠,其中以東興、大利、勝利較具規模。那時的坪洲,可謂生活衣食無憂,工作機會從不缺少,新事物、新鮮品更垂手可得。這不是跟年青的日子一樣嗎? 「汗流滿面才得糊口」 可是世事豈如人意?自香港開埠維多利亞城建立,轉口貿易的重心由坪洲轉移到香港島,坪洲商業地位沒落;禍不單行的是「英泥」的出現,直接打擊灰窰的生產,青洲英泥廠的建立更將坪洲的灰窰廠推向末路。 哪個的人生沒有經歷過風雨、沒有經過起跌、沒有到過絕處?哥林多前書 10:13告訴我們:「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 在絕路之際,1937年日軍侵華,上海火柴業大王劉鴻生因逃避戰亂,一方面將生產遷到後方四川,另一方面在香港坪洲買下大面積土地,建立「大中國火柴廠」,規模之大冠絕亞洲,生產火柴遠銷至中東地區。當時在坪洲聘請勞工量之大,足以養活全島的一半人口,甚至吸引其他離島居民到來謀生。 雖然1970年代,隨着火機及其他燃氣工具出現,火柴式微。大中國火柴廠不得已於1976年結業,尤幸當時坪洲已成了一個工業小島,大小廠房超過一百間,不少重工業在島上接續建立,如柚木廠、鋼管廠等;再加上一些輕工業如瓷器加工、藤器製作等出現,吸納了不少島上的勞動力。而此時的坪洲,因着起跌,失去了昔日的虛浮,卻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踏實小島,來到島上的都以工作為主。 圖表 1坪洲永安街 少年人經過起跌,明白什麼是現實生活,開始默默地耕耘,開始學習在艱難的日子咬着牙關捱下去;再加上責任增多,漸漸成熟出一份踏實。 圖表 2大中國火柴厰界碑

小木 2022-05 相信大多數的人在生活中到了某個階段,都會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我是誰?」,是身份的確認,也許因為環境的改變和需要,不期然帶了不同的面具,最終是迷失了「真我」,「我是誰」不是外在的身份,而是內在的「自己」。第二個是「我在做甚麼?」,當時日過去,生活也許變得因循,無論順境或逆境,只是着眼在「得與失」,而忘卻了背後的意義和價值,又或許是我們喜歡講的「初心」。我相信無論是所謂「世俗」或是「全職事奉」的工作,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尤其是身心俱累的時候。 由「社會」工作轉往「事奉」工作,筆者在宣教十多年的體驗中也出現過幾次的迷惘。當教會的弟兄姊妹或支持者抱着欣賞甚至羡慕的眼光看我踏上工場的勇氣,尤其到一些第三國家事奉,幫助建立當地的群體,都理所當然地覺得我會為神作一番「大事業」,頭上像配戴了明亮的「光環」。甚至在述職的時候,肢體們都期望聽到扎心的分享,筆者潛意式都有點壓力,只講一些大家想聽到的,而不是反映最真實的一面。另一個極端,就是把場景所遭遇的困難放大,讓人覺得「你真是不容易啊!辛苦你為主擺上的勞苦」等等。當踏上工場一段時間後,生活的起伏會漸漸趨於可預見的「平淡」,例如學習當地語言,適應天氣、環境、交通、禁忌等等。若是事工是比較事務性的,更容易變得流水作業,並沒有恆常驚天動地的「屬靈爭戰」。筆者主要的事奉包括行政、扶貧項目、協助當地教會與牧者領袖同工、大學生宿舍督導與牧養等,當過了兩三年的時間,所出現的困難或張力,性質上在香港工作也差不了多少。最大的分別是神把我放在這場景有甚麼意義?我對當地人又有甚麼作用?所以便出現了本文首段的兩個問題來對自己的反省。 聖經說「按着我們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這是一個過程,從而不斷發現內裡的「真我」。我的動機是按聖經的教導?所說的話是為得人的稱讚或口是心非?教導別人的是否自己也「相信」?最終是會以面具示人來保護自己和達到目的。「我是誰」應是「我在神面前是誰?」,以祂的名在異地生活事奉。經過十多年的宣教生涯,我的總結是「蒙恩的罪人,主所愛的小僕」,因為罪仍是每天都會面對的,無論來自私慾、世界或魔鬼,若不是蒙恩是不可能靠己力勝過的。第二個問題是反省對人和事背後的價值觀和關係。「值得嗎?」是經歷後的反應。特別長期處於相仿的現實中,容易讓人變得麻木,忘記了初心,只希望順風順水安然渡過。主耶穌說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祂,是朝向祂給我們的異象(每人都不盡相同)。正如主禱文中「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筆者在失敗中才領略到主的旨意,在以後的事奉上更讓自己謙卑和不以取得成就為目的。這不代表為失敗作藉口,剛好相反是給自己更勇敢地向前走,因為知道「神所愛的祂必管教」,過程當然是痛苦,但卻更清晰自己的動機和心態。對人方面,要學習放下論斷、自義和爭競,是一生的功課。主耶穌面對人間罪惡的挑戰,是以柔和與謙卑,而不是以權力和身份。為此,筆者深受神的厚愛,更加了解「我是誰?」,一個以神為神的生命才是自我生命的原點,假若沒有神的生命,一生也只有在這問題上打轉。對處理每件事或對待每個人,背後也是內心核心價值的彰顯:是否重視神所賜的生命?是否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聖靈所結的果子是否紮實的?感謝神呼召了不配的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認識祂更多。詩篇139篇充分表達了詩人對神的認識和敬畏,願意以這詩篇最後兩節作為這分享的結束:「神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裏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139:23-24)。

小兵 2022-05 從中國大陸來北美的移民,教育觀隨著時代有一定的變化和發展,一方面繼續受到原來在大陸的教育觀的影響,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北美的教育理念。這篇小文是以給國內移民傳福音為目的,從教育觀的角度瞭解他們,特別是家有青春期年齡或以下的孩子,年齡在30-50歲的父母的教育觀,以及這裡的大陸留學生接受的教育,讓我們在與他們的溝通上比較通暢。 首先是教育的目的,即價值觀。 大陸在1949年之後,教育的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仍然說是重視傳統教育,但經過幾十年的文化改造,以及改革開放之後對經濟、金錢和地位的片面追求,教育的目的往往是圍繞著如何讓下一代在社會上處於一個有利的競爭位置,所以就有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 這一思想在移民中也十分普遍,因為知道在異國他鄉,希望通過教育讓子女在未來有安身立命、出人頭地的本錢(本事)。 在父母的潛意識裡,兒女在學校和社會上的優秀和成功是反應自己成功、家庭成功的一部分。 父母不太注重兒女身心靈的全面成長,容易忽視兒女對自我認知、定位和發展上的要求。雖然也想學習北美的教育理念,但因其本身並沒有真正明白或學習到北美教育觀背後的價值觀念,理想的結果並不是很多。 父母教育的目的也決定了他們教育的重心是讓孩子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因而對學習成績特別重視,希望孩子能進入各級的·好學校。 而留學生也知道自己的父母花費不菲,讓自己出國讀書是有期盼的,所以一旦考試成績不理想,可能很苦惱沮喪,甚至自暴自棄。 父母對於與孩子建立一個和諧融洽的關係看的不如學習和表現那麼重,對於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教導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很少,認為給孩子優裕的物質條件更重要,其它的教育能在學校裏自然會學到,殊不知子女長大後與自己的三觀有很大的差別。 來到了北美,華人教育的方法也有些改善,強迫孩子的情況相對少了,多了鼓勵、誘導和陪伴。 不過還是有這樣兩類現象: 一類是保姆現象,只要孩子願意學習,父母就全力以赴陪著,其他的不用孩子操心,子女好像溫室的花朵。另外一類是散養現象,父母自己忙於工作、生意,無暇照顧子女,既不給他們壓力,又對他們的不良行為視而不見,實際是誤解了北美的教育觀。 大陸移民的教育觀造成了不小的問題。我們時不時會聽聞某某大學有華人孩子自殺的事件,更多的是許多孩子抑鬱,第二代長大的子女與父母的關係對立的情況,尤其在疫情的影響下,問題更嚴重。 切盼弟兄姐妹們能夠用聖經的價值觀在教育理念上幫助到您周遭的年輕移民父母,在學習和成長的理念上幫助到您認識的留學生。

Eric 2022-05 小軍,平安! 估計上次分享Jean的故事,可能讓我們發覺基督徒與世人看金錢和地位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為了神的緣故,Jean放下世人看重的名校教授職業,紮根小鎮在教會服侍神,卻帶來充滿無限喜樂和美好的一輩子。 在我的生命歷程中,死亡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存在,因為它代表永遠的隔離。 這一點當我看到外婆去世的那個瞬間,看到小學同學的不幸死去,還有聽到的,這一切在生命裡有更加深刻無比的體驗。 老家的墓園裡躺著的都是家族中認為不應該離去的人。 我知道他們不再感受陽光的明媚,也無法體會百鳥鳴叫,大河水走的流淌、樹木春花秋實、莊稼的播種收成,也就是說一切蓬勃的景象都遠離了他們。 唯有還活著的有那難言的痛,就好比卡在喉嚨深處的果核咬住血肉,帶來鋒利的撕裂。 這樣的苦痛,長久了也就成為荒蕪,似乎把自己也埋葬在那片墓地。 重回那裡卻帶著走進死亡的驚惶,祭奠死者時也祭奠自己慢慢失血的靈魂, 這是我那個時候對死亡的真實寫照。 一九九六年四月的一天,忙完功課後打開電視,正好是電視直播華盛頓國家大教堂為美國商務部長Ron Brown舉行的追思禮拜。 他的飛機在一次公務去克羅埃西亞時失事墜毀。 他一個個不同年齡段的朋友們登臺追憶。 一個在我看來沉重的時刻,在《奇異恩典》音樂下聽到的卻是歡歌笑語。 這情景吸引了我,原來他們在追思禮拜上在追憶Ron小時候逗笑場景,一點沒有死去活來的氣氛。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認知翻轉。 後來我去的那個教會裏的一位姐妹Nancy Clay的妹妹,Mary Ann,是美南浸興會(SBC)派到海外的宣教士,在國外一次空難中離世。 他們一家人在尋找親人時,我看到教會為他們禱告,與弟兄姐妹間的安慰和彼此相愛的互動。 在追思禮拜上,人們一邊唱著《安穩在主的懷裡》和《奇異恩典》,一邊歡快追憶MaryAnn在家裡、教會裡和學校裡每個美好生命的片段,激勵人們去追尋在神裡的永恆生命,慶賀生命的美好。 我記得當時很不理解他們對死亡的輕看。 過後,我問這位姐妹,她告訴我人的罪讓我們「出生」就意味著「入死」,而認識耶穌基督和祂在十字架上的流血捨命,經歷聖靈的澆灌,就讓我們有了神永恆的生命,也把我們從罪的權勢下釋放出來。 在主裡面地上的生活只是客旅,回到父神的天上才是永遠的美好。 她還說Mary Ann離開世界的那一刻,神派祂的天兵天將護衛她進入神的天國花園,我們將來在天國里相見, 這是藉著神讓我們出死入生。 哇,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他們對親人離去只看做是全部生命中的一個點。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在追思禮拜的節目單上寫著「慶賀生命(Celebration of Life)」。 直到我自己信主,我才真正明白神就是生命,祂是生命的源泉,唯有祂才能賦予我們生命。 可是人類始祖犯罪將人類帶入與神隔絕的狀態,人對死亡既無助又無力,折射出人對生命的依戀,和對死亡的恐懼。 我從小所體驗的死亡是摧毀生命,死亡是人的終結。 感謝神讓我認識到死亡是生命過程的一個點。 靠人走不過去,得著耶穌基督就是得著永恆的生命,勝過死亡。並知道萬有都在神的手裡掌管,在祂不變的穩妥中,充滿從神而來的喜樂和平安。 這也讓我們看到若不在神裡面,我們就只有在有限的客旅中靠自己的方法尋找安身立命的途徑來面對死亡難題,其實到頭來也是虛空和無望。 人的方法都是徒勞,都進入死亡,進入永死火湖。 若不是神為我們解開死亡的結局,人類在死亡面前其實一無所知。 只有進入神裡面,得到神的生命,在地上我們才能坦然面對死亡,才能在平凡的人生中安靜、安穩、幸福及喜樂。 感謝神,我的父母因著認識神,他們的生命得著完全的改變。 過去他們對我們在外遠離他們,擔心不安。 但他們信主後卻在神裡面有了盼望,知道將來在天國歡聚一堂訴說神的美好。 今天,他們已經歇了地上的勞苦,安睡在主的懷裡,得到與神和好的福分。 他們只是先走一步在天上等待我們與他們再次相見,這是何等歡喜美好。 願你也能認識神,突破死亡的結局,進入自由的生命! 你的朋友, Eric Eric和他太太Ping是加拿大華傳( http://gointl.ca) 派往柬埔寨的宣教士。 目前他們在柬埔寨北部普撒省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開荒宣教。 想瞭解更多他們的資訊可訪問他們宣教誌(http://pilgrimontheway.home.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