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2021 (Page 8)

7 月 2021

作者:Chion 很多年前行山郊遊,路經大遍一層層綠油油的菜田,整個山頭似剩下我們幾個。在田邊樹下,看到一個簡陋撲實的小棚,小桌上放滿一籃籃新鮮的蔬根菜,及有蓋的木盒加一個手寫牌「100¥一籃」。打開木盒,幾個100¥小銀幣及一張千元鈔映在眼前。在時時刻刻要緊守財物的社會長大,我後知後覺一聲「啊!」,初接觸「無人販賣」。在日本原來真的可行,無需人看守商品,錢也沒有人偷。商家也真有膽量,信得過人心是善;買者也真是守法不貪,會付款才取物。 日文「無人」就如中文一樣,「在這空間中沒有人在、沒有人看守」的原意思,如日本的「無人駅」是世界聞名,在人煙稀少、深山密林中的火車站沒有站長,出入自由但人人自律付車費。創造主做人時是添了良心,讓人知對錯。當人做壞事時不用其他人開口,良心會先責備自己,「人的靈是耶和華的燈,鑒察人的心腹。」箴言20:27。良知鋻察人的內心,使人知罪,良心的作用是保護自己及別人,把人世間的傷害減少。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能自律守規,大多數日本人在這方面的好德行由「無人販賣」的成功可見一斑。 「無人販賣」在日本可真是日常,農作物售賣是經常見,還有木材、植物、食物、手用藝品、鮮花、舊書等各式各樣的物品,大堆南瓜隨便選購也見過。大街小巷都是飲品、香煙等自動售賣機,但鮮有爆竊案。科技發達後,現可以用咭或手機自動付錢,加上疫情下要少接觸、需保持距離,「無人販賣」商品的花樣及價值不斷提升,規模也日趨專業化。現今世代邪惡,現代版的「無人販賣」是包括空間中有機器人代勞,背後最終有人類監控。 2020年第一次光顧全面無人的商店是新開的便利店,外牆全是玻璃一覽無遺,除了室內有兩個出入口閘,其他與常去有店員的普通便利店分別不大。我平時也是自行拿取食物、拿空紙杯、去自動機付錢及放入環保袋,不過這店的咖啡機在出口閘外。有監視器但沒有「真」人看著,心情舒適地站著享受咖啡,再細看小店,沒有了關東煮、炸雞、肉包等熱食箱,也沒有香煙及酒等有年齡限制的商品。無人販售的商品暫時還是有著限制,有不少早熟孩子們在有人店也會用欺騙手段買香煙,無人時更可能無法無天。 最新的話題店是無人冷凍餃子店及冷凍內臟店,習慣晚上飲酒消壓的上班顧客們都大讚「這店,很幫到忙!」。因為疫情後熟食店都早早關門,這兩店的濃味商品,成為便利烹調的配酒送飯好幫手。還有一間7種價格的古服店,跟著衣架顏色在自動售票機買劵,紅衣架一劵、藍衣架三劵等,開店一個月已經回本。顧客說:「上網買衣服經常不合身,又不想去人多的商場,這無人店很自在,能慢慢試身又沒有人瞪著。」 記者詢問店主們:「你不怕盜取問題?」 在打算開分店的撲實餃子店創辦人笑著答:「我相信顧客大都是好人,拿貨後會去錢箱付錢,幾個小偷損失不及營利多。」 近高級住宅區的內臟店年輕老闆認真地說:「店有監視器,而全用咭付款,辦公室就在店後面,附近的治安還好。」 雄心壯志的古服店老闆說:「外牆全是玻璃窗,又有監控,一件偷竊都沒有。我是參考外國的公司才開店,沒有人工費,商品價格下降,利人利己,無人店是現代必需物!」 無人店的需求真是越來越大,更由店進化到「無人箱」及「無人物資」。「哺乳箱」是約一疊疊米大小的大箱,設在商場的一角,內部有椅、移動小桌、垃圾桶及電視等,電視是為小姐姐及小哥哥等待時有娛樂而備,很細心的設計。最重要是箱有鎖,讓媽媽100%安心哺乳,不用擔心育兒男性或小孩闖入而尷尬。還有與自動飲品販賣機一般大小,置於大公司或住宅大樓裡的「新鮮食物提貨箱」,需冷藏、顧客少量特訂的食品,如一杯鮮榨果汁、咖哩豬扒飯盒、200g雞肉加菠菜一棵等,在指紋或手機辨識後,就可在指定盒子取貨。無人租賃單車、嬰兒車、充電器等已經在日本處處可見,無人小販售賣巡迴車也很快會大量投入服務。 不能緊密接觸的生活環境,在科技發達的推動下,再加上日本人口老化急速,「無人」買賣服務是趨勢。昔時的「無人」真是完全無人之境況,全憑信而販售,與今時今日的「無人」分別很大。現今人已不能完全相信人的良心,還能指導人不去犯案,所以「無人販賣」是實在空間無人在,但背後有監控、有電子付款才能安心經營。 無人看管時,真實面貌呈現,要更加小心謹慎不做惡的事。智慧人在傳道書的12:14提醒,「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作者:不鳴  今年7月1日國慶, 是慶祝加拿大立國154週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全國第2年取消大型煙花匯演及實體慶祝,繼績以線上形式舉辦不同活動。不過,今年國慶日黯然失色,甚至包括卑詩省的維多利亞、片迪頓 (Penticton),以及沙省拉榮格市(La Ronge) 均宣佈取消國慶日慶祝活動,原因是卑詩省及沙省於原住民寄宿學校原址附近,先後發現原住民孩童遺骸及無名墳墓,認為是加國的羞恥,國民應在國慶日反思這段歷史的傷痛及教訓。   5月底,於卑詩省甘露市(Kamloops) 的一所原住民寄宿學校舊址,在地面探測雷達專家幫助下,發現地下埋有215具兒童遺骸,年紀最小的只有三歲,經專家鑑定相信屬於該校十九世紀時的學生,當地政府卻沒有這些兒童的死亡記錄。事件震驚全國,總理杜魯多表示消息「令人心碎」,稱這是加拿大「黑暗和可恥的」一段歷史。至6月中,位於沙省利載拿(Regina) 以東140公里的考維賽斯原住民部族(Cowessess First Nation),在一所原住民寄宿學校遺址,同樣透過雷達探測,初步發現有751個沒有標記的墳墓。目前還不清楚所發現的遺骸是否全部都與前寄宿學校有關。   多宗原住民悲劇 只屬冰山一角   事件接二連三,顯示情況只是冰山一角,令人震驚及悲痛的消息會陸續曝光,當年的歷史傷痛會進一步浮現。安省政府已宣佈未來3年合共撥款1千萬元,勘探安省18個原住民寄宿學校遺址,調查有否未發現的學生墳地,以及向倖存者提供身心靈援助。總理杜魯多多次為過往政府政策的失誤道歉,並承諾將採取行動支持獨立調查,通過傳訊權收集教堂紀錄,以調查寄宿學校犯罪行為,並表示國慶日將是國民反思的日子。反對黨聯邦保守黨黨領奧圖爾亦表示,雖然本國歷史充斥著不公和不當行為,但這並不是取消國慶的理由。   本國原住民寄宿學校系統,源自1876年加拿大訂立的《印第安法》(Indian Act)。從1876年開始實行,至1996年最後一所寄宿學校關閉,時間長達120年。這種強制性的教學制度,創建目的與理念,表面上是幫助原住民兒童融入加拿大社會。然而,對當時普遍充斥種族主義、文化清洗心態的政府,以及主要由天主教教會管理的寄宿學校,以同化政策迫使兒童與父母分離,強行融入主流的加拿大文化,甚至被形容為「文化種族滅絕」(Cultural Genocide);兒童入讀寄宿學校時往往長期遭虐待、體罰、嚴重歧視、營養不良及其他暴行,甚至性虐待。數據顯示,在該系統施行的一百多年中,約有15萬名原住民兒童曾被安置於寄宿學校中,至少4千至6千名學童在就學期間死亡或失蹤。   2008年,時任保守黨政府總理哈珀,代表政府向原住民寄宿學校學生和他們的家人正式道歉。同年聯邦政府成立獨立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展開徹底調查。7年後委員會於2015年12月發表報告,正式將相關制度定性為「文化種族滅絕」。 報告並提出了94項建議,主要是改善原住民狀況。但有原住民關注組織表示,大部份報告中的建議,至今仍未能真正落實。   更改錯誤觀念 重新認識原住民   一位2年前開始到安省北部原住民社區,為當地青少年提供輔導服務的華裔牧者表示,包括華裔社區在內的一般國民,普遍對原住民有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認為原住民獲聯邦政府大量撥款及福利,但仍出現嚴重社會問題,包括高失業率、高自殺率、酗酒及毒品問題等,是他們自討苦吃、不思進取的結果。但事實是,由於原住民社區偏遠,物流成本較高,令當地物資價格高昂;一般居住環境簡陋狹窄,但仍要向政府交租;有學業成績不錯的青少年,因到附近大城市生活或就讀而要經常遭受欺凌,往往打消升學計劃;在寄宿學校時造成的心理精神創傷,加上面對現實生活環境的壓迫,令不少原住民以酒精、毒品及濫交等麻醉自己、逃避現實。原住民社區的確存在復雜的社會問題,並非一朝一夕能解決,須要大眾更多了解及體諒,並予以支持。   華人作為加拿大公民一份子,要融入本地社會,同時要增進與原住民和其它民族的了解。今次原住民寄宿學校事件,正好給予我們一個機會,了解原住民的歴史和他們所經歴的苦難。但願耶穌基督無條件的大愛激勵我們,多一點愛,多一點包容,少一份仇恨。讓聖經中「誰是我的鄰舍」這大家都熟悉的故事,提醒我們效法該名撒瑪利亞人,要動慈心,並以實際行動幫助受傷害及有需要的人士。「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 … 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 行吧。」(路十:30-37)

短宣中心佈道訓練和佈道事工禱告事項  1.請為第八屆耶穌愛華埠的工作禱告。 感謝主的恩典,第八届耶穌愛華埠將在8月9、16、23、30日星期一進行。 求主感動眾教會能積極參加本土宣教大行動 求主賜恩給眾教牧團隊努力邀請信徒禱告和參加 求主賜力量給我們同工有美好的配搭 請為春季課程5-8月禱告「視像電話小組跟進栽培」、「辦別異端教派」禱告。 為參加的同學們的栽培工作禱告,讓他們成為一個好的栽培員,有智慧地建立初信者的靈命成長,堅固初信者的信心。讓受栽培的初信親友能順利進入教會生活中。 為同學們完成這學期功課禱告,讓他們可以藉著功課有更好的體驗和學習。 請為長者關懷和佈道事工禱告。(Rekai, Tender Care, Kennedy Lodge, Sienna,369 & 頤康) 感謝主恩典,我們約有義工 20多人,求主賜同工聰明智慧和策略地安排義工人手,適當地分配在不同的院舍中。 我們正計劃在一些老人院舍中安排兩組義工,而不是一組義工,對院方來說也加增其工作量和電子器材的需要,故此求主預備有愛心的負責人願意與我們合作,希望能把參加的長者人數增加,而不是每週都是同一批長者。 為計劃開展多一間長者院舍禱告,希望能善用我們的義工人手,能更多關懷其他長者,求主開路,賜同工聰明智慧,能與長者院舍者負責人有好的溝通,令他們願意開放給我們。  請為短宣中心外展事工「生命活力加油站」禱告。  請為7月 27日聚會主題:為何辛苦為何忙;講員: 王志強牧師。 求主使用服事的肢體們,有美好的分享和事奉。 為每個參加者的心靈禱告,開放心靈聽福音,並早日信主。 同時,在來年2022年估計有 1-2萬香港人移居多倫多,生命活力加油站開放到香港星期三早上時間 9:00 一同參加,求主使用,感動更多未信的加、港朋友出席這場福音筵席,讓他們對信仰有追求認識真理的心。 求主賜恩給短宣中心各同工和校友們禱告。  - 請為教牧同工在佈道和講道事工禱告。 為大多市教會中繼續推廣視像電話佈道培訓,以及佈道雙動能及教學模式等禱告。求主加力量在各方面的預備,有主所賜的智慧和能力事奉祂。 - 為同工們的心力、體力、健康和美好的靈性禱告。求主加我們健康和力量完成祂的召命。求主保守我們傳福音的心志,靠主努力向前行。也為同工們的身體、家人孩子們等有健康的身體禱告。

作者:王文賢傳道 政治,不是一個討人歡喜的題目。有人說:「我從不涉及政治,政治與我無關。」然而,生活總是離不開政治,政治在不經不覺之間,就出現在每個人的生活當中。尤其在一個動盪的國家,影響力尤其明顯。 Jeremiah,現年20歲的年青人,出生和成長於緬甸中產家庭,是家中的獨子,備受母親的疼愛。他自小受到親戚和老師們的影響,與大部份的年青人一樣,將醫療或工程作為他最終的職業目標,為的就是能夠過舒適的生活。這種看法在他10年級時發生了變化,他的物理老師告訴他有關孿生子悖論(The Twins Paradox)的知識,這是一個狹義相對論的思想實驗,這引發他發現原來世界上有許多人無法想像的奇妙事物。由於他的成績優異,家人不惜向銀行借錢,送他到英國讀書,在2019年的 A-LEVEL成績中,數學、進階數學、物理、化學、延伸課程(Extended Project Qualification)分別取得 AAAAA 成績,在那兩年英國的學習,他有機會探索從微觀粒子到太陽系的各種物理概念,以及參加 STEM 競賽,這使他有更大的決心去追求物理學的研究。 憑著優異的成績,Jeremiah 成功得到牛津大學,倫敦帝國學院和愛丁堡大學等頂尖大學的錄取通知和獎學金,正當他以為能夠開始新的一頁,卻因英國政府不滿緬甸政府處理羅興亞人危機的做法,所有緬甸學生都被從各主要獎學金(如英國文化協會獎學金)的資格中刪除。Jeremiah 沒有獎學金,就沒有辦法實現他的留學夢想。一位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年青人,這消息無礙對他來說是打擊,令他感到失落。感恩他有一位基督徒母親,她鼓勵 Jeremiah,無論發生什麼事,總有神的心意。而他也向神禱告,願這段留在緬甸等候獎學金機會的日子,努力去裝備自己,爭取每個裝備自己和成長的機會。他現在協助當地的宣教士翻譯及參與扶貧社區工作,這都讓他在領導、教導及組織等各方面的能力被提升,他深信神在使用他。 最終他是否能夠入讀英國著名的學府,筆者不得而知。但為著他失去了一個極好的機會是感到可惜! Jeremiah 有一個夢想,他渴望能在六年內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成為研究物理學家和大學講師。他一直被神所創造的大自然所吸引,盼望能夠利用物理學來抵禦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等問題。緬甸的教育一直都缺乏思考批判及創造力,故留在緬甸學習,未必能夠逹成他的夢想。而這種缺乏批判力,或許與國家長期被孤立及封閉有關。 筆者問 Jeremiah:「你認為你這一代人面對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他說:「是欠了一個與外面世界接觸機會。」欠一個機會,他的個人經歷,正好是一個例子。 的確,不是很多人都可以有出國的機會,但近年來網絡科技的不斷進步及開放,也造就了許多網上學習的機會。各種形形色色的網絡上課程,資訊及電視製作,都吸引不少緬甸人參與,也能讓他們吸引知識。緬甸被封閉多年,近年來稍為開放。Facebook、 Twitter、 BBC、YouTube 等曾發表不利緬甸軍政府形象的網站,一段頗長的時間被封鎖,直至2011年10月27日才正式容許在境內流通,緬甸人更珍惜這種自由,也藉著網絡渠道,他們了解多了世界的事。Jeremiah 說:「年輕一代很想學習外國語言,無論是英語、華語、韓語等,我們都很想學,為的是希望能夠與外國交流,我們都很渴求吸引新的知識。」 大約一個月前,一位宣教士向筆者提及,她的緬甸學生向她提及聽過一些被人口販賣的事情,故想了解多一點預防的方法等。因此筆者幫忙聯絡一些講員,為他們舉辦網上的講座。第一次參與的約有七十多人,他們的參與及積極是超乎我們所想。藉著網絡世界,緬甸人不單眼光被打開,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可以預防一些罪案的發生。 一位在教育學院工作的朋友,在他的社交平台上分享,他的緬甸學生從緬甸來香港學習,大都帶有理想。他們盼望學有所成之後,回到自己的國家,能帶來一點影響力,為教育展開的一頁,影響下一代。 緬甸的軍事政變,令到這個一度以為邁向民主的東南亞小國,恐怕要倒回軍政府統治的年代,網絡世界更一度再被封鎖。筆者的禱告是,但願緬甸人的心不被封鎖,公義正直能夠自由地活在人民的心中。 願主公義臨到緬甸! 後記:筆者收到來自緬甸宣教士的消息,2月12日緬甸軍方特赦二萬三囚犯,自當晚開始這些囚犯持刀及火種,四處製造混亂,包括在深夜在民居放火,搶劫,又將毒藥放入食用水管中,人民基本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居民自組自衛隊,通宵在自己所居住的區域巡邏,Jeremiah 也是其中一員。求主保護他和緬甸所有人。

作者:多倫多中華循道會—韓錦昌牧師 分享摘錄  在服事港人移民加拿大的事工過程中,我們體驗到原來上帝已經透過教會信徒們現有的人際網絡,在這兩三年間,讓我們能夠接觸並幫助計劃移民加拿大的港人。在不停探索的過程中,上帝亦預備我們為這事工作準備和回應,在此我會以幾個不同角度與大家分享過程中的體會與領受。 第一,是我與同工們的「心的準備」。我們保持開放的心,願意作出改變去認識現今移加港人的處境。因為心態很重要,當中亦要有行動,包括留意香港的片集、人物訪問、及港人的掙扎等,讓我們了解更多他們的現況,打開我們的心去迎接他們。 第二,有心志的同工和信徒領袖的準備。由有心志服事移加港人的同工開始,再延伸到牧者們,繼而信徒領袖,讓我們不斷學習,常常聯絡,彼此鼓勵,為此作準備。而教會接待組,也不斷為香港的朋友們祈禱,做各樣的預備工作。 第三,事工上面的準備。在過程中,我明白到這不是單靠粵語事工部的支持,也是要靠各個部門的互相配合,例如:有從香港來的家庭,當中有年約Grade 7-8的年青人,會由我們英文部的弟兄姊妹接待;而一些年紀較輕的小孩,會被安排入兒童部。另外,國語堂的同工和弟兄姊妹亦會常常為我們禱告。這樣,無論是英文部、兒童部、國語部,大家都能夠互相配合,彼此關心和支援。 在疫情中,我們有很多機會透過用Zoom軟件接觸港人,在服侍香港朋友當中,明白到他們有什麼掙扎和需要。亦透過不同機會和途徑,與信徒們分享當中服事的體驗,讓粵語堂的信徒看到接待新移民的重要性,並讓他們能在教會重開前有足夠準備去迎接他們。 我們曾接觸過某家庭,他們最後選擇到Montreal定居,不是來多倫多。透過Zoom讓我們了解到這家庭有很多的需要,所以我們除了介紹當地教會給他們認識以外,也知道他們有一位Grade 7-8的女兒,因法語問題,未能融入教會團契。所以在這過渡期間,她在網上參加我們教會的Grade 7-8的聚會,我們用意是希望能幫助這位年青人,來到新環境,很需要在信仰上得到支持。神透過這特別的過程,讓我們在服事層面不單能幫助到埗多倫多的朋友,也可以在其他層面上接觸並支援他們。 我們服事的對象中,包括:大學生、有小孩的家庭及有未到埗加拿大的港人。我們透過Zoom與他們禱告和認識,並表達關心和支持,聆聽他們的故事,了解到他們的掙扎。每個家庭的需要都各有不同,弟兄姊妹都很有創意,在疫情中對新移民倍感關愛。例如:剛剛過去的母親節,他們預備了禮物,送給第一年在多倫多過節慶的母親們;而新來的大學生,他們也到校園為他送上一些港式燒味,並嘗試在停車場中與他傾談。相信上帝會繼續加添弟兄姊妹有創意地持續關愛行動。 最後,我們眾同工和信徒們互相配搭、一同合作,實在很有意思,能夠接觸更多香港人,帶領他們融入新環境並認識神,是很重要的,我們有能力應該同心合意去做。希望藉著我們教會的體驗分享,能夠有更加多維繫和支持我們在香港的朋友。

作者:何建宇博士 態度決定高度 成功的關鍵在於心態。遇到困難,仍然保持積極的態度,用「一定有辦法」、「一定有出路」的正向意念自我鼓勵,便能不斷前進,直至成功。 有士兵奉命到沙漠裏執勤,他要留在小鐵皮屋內工作和生活。50度攝氏的酷熱天氣、沒有活動的空間、也沒有人交談,這是難以忍受的處境。他寫信告訴父母親他要放棄任務回家去。他父母回信,只有短短幾句話:「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一個人看到泥土,一個卻看到了星星。」自此他學懂了放開懷抱,既來之,則安之。他開始適應高溫的生活,研究仙人掌和引人入勝的沙漠植物,觀看日出和日落的美景。環境沒有改變,天氣沒有轉變,困境沒有改善,是他的念頭改變、心態改變。原來惡劣的情況變為有意義的挑戰,造成令人興奮的奇景。終於他看到了星星! 在壓迫的環境中,人自己還擁有選擇對人、對事等態度的自由。 合作是雙贏 加拿大雁以 V 字隊形飛行,成為群聚飛鳥的特色。為首的雁在前頭領航開路,為兩邊的同伴製造局部的真空。風洞試驗發現,以V字形飛行,大大降低風阻,雁群比一隻單獨飛行的孤雁多飛72%的航程。 季候鳥順應氣候的變化,寒冬來臨前要離開棲息地,向南飛到溫暖的地方避寒。因行程緊迫,不容路上有耽延,極依賴精準的領航力。雁群定期變換領航者,在漫長的旅程中分擔破風的壓力,更持續領航的敏鋭。緊密的團隊合作,定能如期趕至目的地。從來成功者都不會是靠獨贏,要與人合作;「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立比書2:3),由此建立同心的隊伍。 持定目標 加拿大雁持定正確的目標、對準方向,才到達彼岸。同理職涯規劃建基於人生目標,設定短、中、長期的計劃,質化或量化每一階段的標竿,才有成果。若目標模糊或失準,就如一艘沒有目的地的船,甚麼風也不是順風。成功並非偶然,必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去獲取。   「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言23:7),太難或太易的目標都不具挑戰性,也不會激發人的熱情行動,如何掌握是因人而異的。 凡事忠心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路加福音16:10),誠然,一個人如果連小事、容易做的事也做不好,或事事斤斤計較,見微知著,上司又怎能有信心,認為他有能力、有熱誠地去把更大、更重要的工作完成呢?   做人做事忠心和認真是必須的,把工作做好,想盡辦法去做到極致,不執著、不介懷結果怎樣、別人的看法如何,對自己忠誠,要問心無愧。自我挑戰,轉化固執的心態,突破守舊的思維,學習作正確的決定,終必能成大器。

作者:溫城華人宣道會 — 李立權傳道 Pastor Nathan Lee 大家可能看天氣報告時才會注意到緬省這一塊地方,它位居安省和沙省中間。溫尼伯就是緬省裏面最重要的城市。我所在的教會是溫城華人宣道會,於1967年成立,已經邁向54年了。緬省的移民策略中省提名項目(MPNP)已經邁向第25周年了,一直帶動了新的人力資源的注入。緬省不是一個非常吸引人居住的地方,而這個移民項目卻能夠容易滿足移民的需求。 我們回顧2016年緬省人口普查,講中文的人口大約兩萬人左右,其中操廣東話的有6,625人。而這一股新的移民潮帶動下,預計會有至少一倍的成長,大約一萬二千至一萬五千粵語人口會聚居在溫尼伯。在這個城市,有兩間教會還保有粵語事工,就是宣道會和弟兄會。概括計算兩間教會的經常出席的粵語會眾,大概有270人(4%),所以仍然是一個很大的禾場。 如何獲得緬省提名 (MPNP)呢?來到緬省的人通常不是考慮投資移民,一般是中產階級,以進修為目的來申請移民。他們的家境未必能讓他們去到安省或卑詩省,所以他們採用一個比較容易的途徑,只要配偶其中一方申請到學生簽證,另一方就可立即同步申請工作簽證。若工作一方達至半年,僱主代爲證明工種上的需求,該家庭便合乎緬省提名。這種方法在兩年内就可以成爲永久居民。如果申請者年紀更輕,或是曾經在加拿大讀書,或者英文能力更强的時候,就可以申請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這種途徑已經吸引許多香港移民公司和香港人看見緬省是一個較為容易的移民踏脚石。 關懷新移民的預備 緬省現今因爲還在防疫紅色警戒區域,關懷工作上我們需要配合省政府要求。近來半年,飛來緬省的新移民抵埠最關心的是接機問題及隔離14日。因爲有許多人並非透過移民公司辦理移民,在加國沒有接頭的服務,有人接機是他們最窩心的事情。新移民也擔心人生地不熟被欺騙、擔心自己的語言能力、如何預備嚴寒天氣等。我們除了提供英文的官方資源指引,也整合現有的、信譽好的溫尼伯華人服務,提供指南給我們接觸的家庭,使他們知道如何訂車、訂餐,幫助他們渡過這14日隔離期 — 最難的落地第一步。 剛才提到緬省移民有許多是學生簽證,所以有不少本地大學和專科學院皆提供接送兼隔離期的住宿安排。如我們提供正確的資訊給新移民使他們與學校接觸,解決他們的難題,我們就可以與他們建立一個信任的關係,疏解他們的擔心。14日隔離期一過,新移民就可以自由的在城市内活動。我們就能聯絡跟進。我們在網站上提供與教會聯絡的資料。過去兩次的重開,都有香港新移民加入我們的教會聚會。 對接待新移民的建議: 開拓網上平台,接觸新來移民 不同的年齡層使用不同的社羣媒體,年輕人傾向於Instagram,移民家庭就傾向於Facebook 和WhatsApp。鼓勵教會在各大社羣媒體都開一個平台,拉大接觸面,讓新移民容易接觸到教會資訊。   結束隔離期,親身作探訪是很重要的 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第一個去探訪的人是教會的人,他們會感受到教會的愛心。   介紹兒童及青少年事工 這是香港來的移民之關注點,因他們爲著孩子的前途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離鄉背井。即便因爲網路的方便令他們還與香港的教會緊緊連結,他們還是非常盼望他們的小朋友能快速融入新環境。

作者:歌鄰基督教會 (Vancouver Koinonia Evangelical Church) —周振傑牧師 Rev. Joshua Chow 筆者來了溫哥華已經超過30年時間,從90年代初做留學生到現在已經歷了兩個不同的移民潮。 兩個年代的移民潮有著極大的分别,不單只是他們所擁有的資源多寡,也包括他們移民的理由,他們的心靈、帶著甚麼負擔過來、他們關注著甚麼,各方面都不同。這對教會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另一個挑戰是近年來移民的人羣中,如果是基督徒的話,多多少少帶著一些對過去香港教會的失望過來;如此,這裡的教會在牧養上面如何能夠幫助他們呢?如何讓他們再投入一個屬靈的羣體呢?這是我們要繼續思考的問題。不同城市的新移民有不同的需要,因為生活形態是不同的。 比如在溫尼伯有新移民接機服務,但是在溫哥華就不是一個問題。溫哥華在地理上、文化上與香港都非常相似。新落地的移民即便不懂英文,基本生活都不成問題。特別是列治文區,他們一下飛機就是一個華人聚居的地方。華人在列治文區是大多數羣體,出入不用說英語,在生活上已經不像90年代初的移民潮,那時一下飛機周圍都是農地。現在一出機場,有巴士、有的士、有Skytrain;加上有互聯網,許多人尚未抵埠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準備,所以來溫哥華的新移民所面對的必定是與去其他加國城市的有所不同。我們一定要去探究這些新移民對這個城市的適應上的需求究竟是什麼,以至教會可以在他們的需要上擺上更多的資源來發揮功能。 下面提出三方面,分享我們教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第一、預備人心的問題。 在我們的教會裡,我們不是設立一個專門部門來接待香港的新移民,而是專注於預備教會整體的文化。港人來加,很多時候第一接觸到的是我們的弟兄姊妹,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並不看待接待新移民為一個「特種部隊」所發出的事工,而是盼望成為一個整體教會一起回應的一個文化,是一個教會共同參予的工作。這是一個接待的文化,是一種慷慨的文化。早在2019年我們已經感覺到有這個移民潮的情況會出現,因為香港的社會政治變化的問題。其實我們都已經預測到將會有一批人會回流加國,甚至那些早期留學回流香港的那一羣人,現在也許已經成家立室了,但是對香港教育有憂慮,還有小朋友的成長跟健康,再加上社會動盪,其實可以預測他們將有第二次的回流潮。所以在2019年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預備會衆的心靈,在教導當中已經多次提到有關慷慨和接待的教導,也教導會眾留意這些新移民心靈的需要。我們拍了很多視頻,還有異象的分享,如何迎接即將湧入加國港人的大趨勢。平常就操練施捨的功課和接待的功課,醞釀成為一種自然的氣氛,不需要勉強。很自然地就推動我們的會友在這個城市裡參與社會關懷、關心社區的需要。所以,我們是培養一種教會文化,一種氣氛,而不是一個事工。 第二、教會目前的架構能否承接這樣的一個浪潮。 譬如說我們的小組有否足夠的空間容納這許多的新移民。在2020年疫情當中我們每一個小組都增加了許多人,這當中也包括了剛從香港來的。還有在兒童事工方面,我們現有的環境是否能夠接待更多的小朋友。這些都是我們正在進行的事工,不過我們要預備強化甚至調校以至我們原來的事工有更高的容納度。我們看的是如何加強弟兄姊妹去做關懷,而不是成立一個部門事工來承擔,使每一位弟兄姊妹都可以第一時間幫助有需要的新移民。這當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新移民除了生活上的需要,他們還需要意見上的支持。例如如何開銀行戶口、小朋友教育、地下室浸水要找誰等。我們的做法,是在我們教會中設立一個「服務指南」,將大家的經驗集合起來,當新朋友問起,可以在網頁上搜尋到可信賴的資料。 第三、加強接觸港人的配套措施。 有一個現象,就是有些港人可能還沒有抵達加國,已經有家庭成員先過來,並且已經開始在網上尋找教會了。網路平臺也是一個接觸新移民的渠道,所以我們試過將我們的主日崇拜多做一場,在香港時間禮拜天早上9點半在YouTube頻道播放,兼有牧者坐鎮聊天室,讓預備來溫哥華的香港弟兄姊妹早點接觸認識我們的教會。我們3月份開始做,發現真的有香港弟兄姊妹跟我們聯絡。透過溝通渠道,他們可以分享代禱事項、有什麼需要、找到信徒群體的支持。他不需要到達溫哥華之後再去找,他們已經可以預先透過網路找到信徒群體,並願意成為他抵達後的支援,與他們同行移民過程。如果我們好好的善用網上的平臺,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傳福音的工具。

作者:Yvonne Chow 移民公司顧問 Yvonne Chow在1987 年移民來加,與大家分享現今一些受歡迎的移民管道。大致分爲三個類別: 讀書(Study Permit) 在安省,有一項移民計劃提供兩種途徑給在加國讀書的學生,可在畢業後馬上申請永久居民証(PR)。第一就是讀完一年碩士(master),第二就是讀完兩年博士(PhD)。最近為香港量身定制的移民計劃 「Hong Kong Pathway」就是允許過往五年之内大學畢業生可以申請3年工簽過來加拿大,工作一年后就可以申請移民。但目前實際的移民方法政府尚未公佈。有些家長已經申請孩子們過來讀書,自己先過來陪讀,一面觀望情況。 投資移民 在過去,投資移民是藉著魁北克省的投資項目,投資一定的基金就可以拿到身份。最近這個項目已經暫停,直到2023年4月才重開。 在港人移民中,有一受歡迎項目名爲「創業投資移民計劃」(Start-up Visa)。申請人需要將創新的構思,獲得本地政府指定機構的投資支持,即可申請工簽及永久居民証(PR)。目前,此項目的批准需時較長,因爲疫情的關係,由原來12-16個月,到現在需時31個月。如果疫情結束后,這個時間很可能會縮短。 另外一項是企業家移民計劃(Entrepreneur Stream),是針對對已經在香港有生意,有意將事業發展到加拿大安省的企業。這個計劃是計分制,由移民官評估申請者的綜合分數,達到200滿分中的140分才符合資格申請這個計劃。合格者,先發給工作簽證經營提出的方案,兩年之後評估是否可以解除條件,才能申請PR。相比較創業投資移民計劃,這個計劃需時較長。 技術移民 相比以前,技術移民的難度增加了不少。這個移民類別一樣是取計分制,加國學歷、是否有親戚在加拿大都成爲加分選項。 一、省提名(Provincial Nomination) 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省提名項目。 AIPP 就是屬於亞省的移民項目。在安省如何申請這個省提名項目呢?需要有一個合乎資格的企業,願意擔保他的外籍員工在加國工作,方可申請PR。這個申請過程需要18-24個月。 二、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 在安省,這個項目一個月抽籤兩次,由高分抽至低分。如果申請人沒有加拿大學歷,也沒有加拿大工作經驗,可以先申請200分的LMI 工作簽證 (Labour Market Impact Assessment),加入原本的分數來提高總分,抽中機率就會大幅提高。由這個途徑申請PR的時間需要6-9個月。 三、Tech Draw 符合資格申請人為IT工作者,例如軟件工程師、設計師、軟件開發等等。同樣以抽籤方式,一年兩到三次,由高分者優先,是非常受歡迎的技術移民途徑。 四、Childcare Provider、Home Support Worker Pilot Program 符合資格申請人為護理人員,幼兒教育、老人照顧。只要有相當經驗,英文程度至雅思5分。有僱主,及每周全時間30個小時工作,就可以申請工作簽證,兩年之後就可申請PR。這個移民項目十分受歡迎,雖然還是一個試點項目,相信在未來將會成爲一個固定的移民項目。 五、Spousal Sponsorship 一些加國公民回流香港後有了家庭、生了孩子,這些孩子是屬於加國身份。他們的配偶就可以通過這個項目申請來加。這個過程十分快速,暫時來説是香港人用的最多的移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