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2021 (Page 2)

12 月 2021

作者:Chion 日本不論姓氏、地名、食物商品名、建築物稱號等等,都多以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定名字,由「字」中透露了很多的隱藏的資料及見證歷史變遷。因而新朋友的名字、新商品的稱號及出遊時見到地名時,當知道如何解讀,名字就變得很有趣、很有意思。 古人為所住之地添名字,多基於地的原模樣,建築物能拆了再建,地理環境大都能長遠保留。「澀谷」位於東京市中心,長年的改造工程未停斷,經大幅整頓地勢早已被大廈、天橋及修路工程遮蔽。某天,在電車「渋谷駅」二樓車站出口出閘,走上四樓,穿過新建商店長走廊,平行直進一直走,見到地面街道那一剎間,突然感受到「渋谷」為什麼叫澀谷 - 很深的低漥,四層樓深的谷。世界聞名超級繁忙、曾每天50萬人通過的忠犬八公十字路口,就是谷底!龐大的城市整頓計劃 - 把「谷」徹底改造,車站大樓間用天橋平行接駁澀谷四邊,讓人們不用穿梭谷底又爬上斜路才能到另一邊,而車輛就在新建天橋底通過。 有了親歷其澀之谷的體驗,引發去了解更多地名,大部分都顯示當地天然地勢,如田、川、谷、沼、山、坂等,如成田機場的成田,其中一個說法就是開墾成耕種田的地方;以宿、寺、台、町、橋、大學、宮等結尾的,多是有特別功能之區域,新宿的「宿」就是昔日旅人少作停留的地方,「町」就是人們聚居之街道;東京是位於東邊的首都;「沖」是海也有遠的意思,「繩」是魚,沖繩就是有大量魚的遠海。看到陌生的地址,也能猜測其所在處風景如何,字變得很有生動,日本人的名字比地名更有趣味。 「初次見面,我叫比嘉次郎。」4字名字能知道這位先生來至沖繩,兄弟中排行第二,昭和時代出生。以「一郎、大郎」字為男孩名的近30年已經少見,比嘉是沖繩最多人的姓氏,意思大概是沖繩方言 - 東邊,古人很看重東邊升起的太陽,因而很多家族用比嘉為名。 日文「名前」就是中文的「姓名」,日本的名字深受中國文化影響,「苗字」(姓)全是漢字,共有29萬個,其中7000個常見的姓佔人口96%,是世界擁有最多姓氏的國家之一。「苗字」分布很重地域的特徴,所以同一「字」可能因方言而發音不同。 昔時「名」是上位者賜予的恩惠,按時代不斷變化,最初是公家(貴族)用以互相區分家族及身分象徵。貴族的「氏 」是天皇賜予的一個有血緣的親族名字,多以居住地及職業所定,如源氏、平氏、滕原氏等。2021年日本第一大姓佐滕就是出於滕原氏,「滕」是姓氏中最多包含的字的,20大姓就佔四個;豪族的「姓 」是朝廷賜予大族或個人的名字,有功績及有影響力的家族,如真人、朝臣;當武士這守衛職業誕生後,就以領地為「名」,如鹿兒島的薩摩藩等;到了江戸時代所用的「苗字」 更是身分証明並享有特權,士農工商及苗字帶刀(身能有刀的武士) 等職業階級。當時代,人人都知道千萬不要隨便得罪姓苗字帶刀的武士們,如伊能,因為當斬殺對他們無禮之人可被視為正當防衛,在審查後不受處罰。 一般庶民到明治3年(1870年)後,才能擁有公認的「苗字」,多以祖先所住的地理環境、風俗或職業而設定家族的姓氏,如住在農田附近會用田邊、上田;飼養動物的職人用犬養、牛糞、鴨脚等;製造業的姓服部、醬油;朝鮮國的移民用林、木卜、我孫子;風俗信仰有關的,如八月一日、三五七、御手洗、萬福等千奇百怪。 1945年二戰後,日本已經廢除華族或貴族之特權,但是姓氏還是保留下來,和對社會有貢獻及政要的人物一樣被尊稱為「家」,如西園寺家。在日本皇家沒有姓,每支尊稱為「宮」。平民百姓都有姓有名,單由名字能得到很多訊息。 你的名字有故事嗎?姓氏不能改,孩子的名字就包含父母的期待。由天父為嬰孩主耶穌起的名字中,看到很深期待,更顯明了對人們濃濃的愛意,以賽亞書 9章6節記著:「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天父知道在充滿不安及動亂的世代,人們一直擔驚受怕,但因著嬰孩的誕生而改變。全能又滿有智慧的聖子主耶穌將掌權一切,並會永遠與信祂的兒女同在,為他們策劃最美妙、最豐盛的人生,並賜予世界真正的和平。 一年一度又聖誕,祝大家因為主耶穌之名,美妙豐盛滿載!

陳浩然牧師 香港宣道會北角堂傳播事工牧者 「我們在這裡真好!」彼得興奮忘形地說。 主耶穌在彼得、雅各、和約翰三個門徒面前改變形像,聖經告訴我們祂的「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還「有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現,同耶穌說話。」(太十七 1-4)在著名的「基督變像」(The Transfiguration)繪畫中,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拉斐爾利用光線、色彩及人物形態的組合,巧妙地把這一超然時刻呈現出來。神聖的接觸,是信徒所嚮往的。難怪彼得等門徒在這時歡喜若狂,還說要搭三座棚,意圖將這一光榮時刻保留下去。然而,聖經的敍述沒有在這裡停止。 突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帶走這一切異象,還有從天而來的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門徒剛才的興奮頓時消失,取而代之的竟是極其的害怕(太十七 5-8)。我們看到畫中三個門徒怕得俯伏在地上;另見摩西(律法書的代表)及以利亞(先知書的代表)在變了像的耶穌身旁,手上抱著聖典,象徵向世人宣告神的話。 耶穌和門徒後來回到羣眾中,迎來的是一個焦急的父親,因他的孩子害上癲癇病,甚是痛苦。但更令他失望的是沒有門徒能醫治他(太十七 14-16)。畫家以細膩的手法描繪了當時混亂的情況:被鬼附的孩子在右下方,身穿撕破了的藍色(代表人性)衣服,穿著綠色(代表希望)衣服的父母在旁,扶持著無助的兒子,內心同樣無助;面對著他們的是門徒隊伍,九個門徒形態不一,顯示他們各自在努力找尋醫治的方法,可惜無一見效!經文告訴了我們事情的結局。耶穌來到後,知道這是惡鬼在作弄小孩,祂斥責那鬼,鬼就出來,孩子就立刻痊愈了。而對於門徒的「失手」,耶穌指出其中的重點,就是信心(太十七 17-20)。 親近主是信徒渴望追求的,然而,怎樣才是親近主呢?是忘我的超然經驗?是強勁的敬拜節奏?或是以「瞓身」態度事奉教會?經文強調與主親近的重點不在看到甚麼、做了甚麼、或經歷了甚麼,而是那一句清楚的命令:你們要聽從祂!至於聽從神的場景,就更不應限於教會四幅牆內(即使你覺得在這裡真好),而是走入人羣,與他們同快樂、同哀傷。這個從來不容易,缺少信心者事奉久了容易感到挫敗。因此信徒在信心的功課上,就更不能掉以輕心。操練信心的關鍵,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或經驗,這樣多有失手。認識神,認識你信心的對象越深,信心也隨之而增大。 Raffaello Sanzio, The Transfiguration, 1516-1520, “Tempera grassa” on wood, 410 x 279 cm, Pinacoteca, Vatican 畫家拉斐爾把兩個場景結構在一起,強烈的對比讓我們思考「親近主」的多元性。我們不論在甚麼光景,仍謹持遵行聖經的教導、憑著信心行事,大概就是我們與主最親近的時候。

范新鴻傳道 慕迪港頌恩堂中文傳道 我十來歲在香港已信主,生命卻不怎麼成熟,從不曉得為自己將來的伴侶向神禱告。一天,在我工作的救世軍院舍當值表上出現了一位新同事的名字:李英明。我除了好奇她為何上班没幾天就可以放大假以外,壓根兒没料到將來與我一生同走天路的就是這個女孩子。天父帶她走進我生命中來了。屈指一算,我們結婚已快三十五年。 離開救世軍,進入理工學院攻讀社會工作,畢業後在懲敎署當懲敎官,婚後在大嶼山麻埔坪監獄駐守。還記得我被調離該崗位的那天,腹大便便的妻子大老遠從市區跑進來,陪伴我收拾行李,然後結伴離開。 那年代手提電話並無具備照相功能,不然我定會拍個照,讓女兒看看她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爸媽是什麼樣子的。 如今,這個印象只能留在我倆的腦海之中。 移民了,我淚灑啟德機場,別過雙親朋友,帶著妻女坐上了往温哥華的航班。在機艙內陪伴我,看著我濕潤的眼睛的,是我那抱著電飯煲登機的愛妻。從第一天住進了高貴林市現在的這房子,都快三十年了,她就是在那裡默默地奉獻,為我們守望著女兒成長,守望著這個家。一九九六年迎來了兒子,她更辛勞了。二零零零年一個晚上,我提筆寫了以下一段話: 晚上十一時多了,看見妻子斜倚在地墊上,靠著沙發,睡著了。她委實很累,這我是知道的。我看著她的面容,心裡想到這十多年來,她為我,為這個家所付出的一切,竟情不自禁流起淚來。我現在所看著的,是一個十多年前決定把她的一生託付於我的姑娘;我現在所看著的,是一個已經把她十多年青春融入了我生命的女人。她的臉龐滄桑了,卻因為生活的磨練,多了一種成熟的味道;她那没時間打理的頭髮亂了,卻使我想到那是因為她犧牲了自己的閒暇的緣故,而多了一種希望被憐惜的要求。 二零零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我用了買很快會衰殘的玫瑰花的錢, 買了不那麼快會破爛的磁畫, 去表達那不破爛,不衰殘的愛。 畫中只有兩張椅, 我們可以坐在那裡談話, 討論神的事情, 又可以口角, 又可以無聲, 靜靜地看著上帝的創造。 若果因為人生命的限制, 其中一個, 或你或我, 要早些離開, 不要怕, 神會填補那個空缺, 因祂一路與我們同在。」 以上是在我們結婚二十週年的那天,我送給妻子的一段話。 同年五月,她得了癌症。記得她得知檢驗結果回到家,剛進車庫,我一看她就已曉得,她也只短短的說了一句:「是的,中了。」我們都無話,只能夫妻相擁。五月三十日大清早,我和妻子待在 Eagle Ridge 醫院等候時,馬振國傳道來了,為我們獻上了我們最需要的禱告,然後,醫護把妻子帶了去,做各種手術前準備。時候到了,我被領進一個地方,見到妻子穿著手術袍,在升降機門前站著,好些醫護伴著她,其中一位溫柔地說:「手術前讓你的 honey 親一下!」妻子向我走過來,我趨前將她擁抱,在她的臉上親了一下,然後把我的手放開!我看著她走回升降機門前,眾醫護扶著她踏進去,而她,在最後一刻回過頭來,望了我一眼,跟著,門關了。我到此刻仍忘不了她那雙目的神情。我獨個兒到醫院食堂去,買了一客早餐,找個位子坐下,捧起咖啡,閉起雙眼,為我那躺在手術牀上的妻子,潸然淚下。 天父的厚恩,我的妻子是剛強而勇敢的!她努力地適應化療和各種藥物,重新投入生活。 師母手術後康復期間,在郵輪餐廳拍攝。 二零一四年還陪伴我返港探親,又到杭州稍事休息,在西湖畔留下美麗的回憶,再伴我南下温州敎導了一星期的希伯來書。二零一五年女兒結婚了,愛妻作了丈母娘,同年我進了加拿大華人神學院,二零一九年畢業,愛妻作了師母,二零二零年小孫子誕生,愛妻作了外祖母。今年她的生日,我特地買了跟她年齡相合數目的玫瑰送與她,這一回是我的愛妻親了我的臉! 今年師母生日送予她的玫瑰 親愛的天父,我拿什麼報答祢的厚恩?祢不單賜我救贖主,還賜我一生同甘共苦的妻子,感謝祢保守醫治了她。我所有的服事,人雖看見前面的我,她卻是在背後支持我的那個。願我們同心的配搭事奉,真能討祢歡心,榮耀祢的名!

甄健威牧師 家庭更新協會加拿大分會的總幹事 小時候住在廣東農村,時常晚上仰望穹蒼,浩瀚無垠,點點星光,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深感渺小之餘,不禁發問:我是誰? 在無神論的環境中逐漸長大,被動地接受了自己只是漫長進化歲月中的一個偶然。順利完成大學,也找到一份不錯的銀行工作,可是心中一直有種說不出來的虛空。及至看透中國的現實,心灰意冷之際,2000年與妻子移民加拿大。因此得以進入教會,認識了主耶穌基督。神那看不見的手,一步步引導我這個迷失的浪子歸回父家,此時我才知道我是阿爸天父蒙愛的兒女! 生命成長的過程充滿驚喜和淚水。信主兩年後,神就藉著對付我被電腦遊戲所捆綁的癮癖,向我啟示祂是全能的神,靠著祂,我凡事都能做。當我們在生活上有任何需要,願意向神祈求時,就經歷到祂是供應的神,在祂沒有難成的事!凡此種種,生活中的點滴經歷,逐漸預備我的心,渴慕踏上全職服事的道路。2007年神的呼召臨到,我們夫婦經過半年掙扎,最終願意順服神的旨意,我在08年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此時我認識到我是主耶穌基督蒙召的僕人! 讀神學的日子不容易,牧會則挑戰更多。2011年開始在教會服事,一年後和一群粵語堂的弟兄姐妹開創了國語堂,從傳福音到門徒訓練,從探訪到各種教導,大小事情一腳踢,忙碌也喜樂。見到一些朋友信主、洗禮,甚至成為領袖,生命完全改變,心中就充滿感恩。然而在忙碌中,常常忘記了自己也是有限的人,不僅在教會,在家庭中,也有當負的責任,妻子與兒女的一些分享,如同當頭棒喝,讓我心中難過也猛然醒悟,重新調整時間安排。 神甚是賜福教會,不斷地加給得救的人數,見到教會興旺,心中難免有些飄飄然,及至教會成長遇到瓶頸,無法突破時,我就掉到一個情緒與靈性的低谷中。神使用祂的眾僕人使女(我的 mentor 們)向我說話,讓我看見神莫大的恩典和自己生命的膚淺。在一次查經中,讀到以利亞尋死的經文,聖靈直指我就好像以利亞那時候的光景,奇妙的是,此時神讓我領悟以前沒有留意到的亮光:哪怕以利亞諸多埋怨,神對他仍是百般的包容和關愛。神對我這個不配的僕人亦是如此啊!結束禱告時,心中湧出數月來久違的感恩:主啊,我真是一個蒙了大恩的罪人! 走過低谷,感覺心中多了一股以前沒有的勇氣,服事亦見突破。聖靈此時提醒我,應開始為前面的服事禱告。神在大半年內,應允了我的三個具體祈求,清楚地告訴我到家庭更新協會服事(從2006年一直以義工身份帶領恩愛夫婦營),這個也得到太太和幾位 mentors 的印證。教會見證了這一切是出於神,雖然不捨,也樂意差遣和祝福我們去到家新。 一年多前,我從媽媽(現已安息主懷)口中得知,當年大哥因事故過世,媽媽在極度的痛苦中,想起了從小跟我外婆去教會所聽到的那位耶穌基督,她暗暗向主許願:神啊,求你能再賜給我一個男孩,我願意將他奉獻給你,做你的僕人。後來我就出生了。親愛的主啊,原來我還沒有在母腹中,你已經認識我,揀選我,讓我能夠成為你蒙召的僕人! 這是何等奇妙的發現自我身份之旅啊,我期待著下半生更加精彩的旅程。親愛的讀者們,邀請你一起加入這個奇妙之旅!

秋霖 溫哥華資深戒毒社工 筆者在上一期提到不少人因為在新冠疫情限聚令下,更容易在家飲酒度日;服用大麻,海洛因的癖癮人士會更加多在家獨自服用。而去年因過量服用芬太尼致死的,在2020年 BC 省有高達1716人因吸毒死亡 (與 Covid-19 疫情而死的人數相若!)情況確實嚴重而且令人擔憂,因為比2019年的984人增加74%。而在上期截稿後的八月三十一日為<國際濫用藥物關注日>,有更多因毒品死亡的資料出台。今期開始,跟大家探討在 BC 省(主要是大溫地區)毒品濫用及過量服用死亡的情況。 時至今年八月底,卑詩省因濫用過量藥物已經導致超過1,000人死亡,即每個月有125人,每日大概有4-5人因過量使用藥物而死亡。我們不禁要問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呢? 何以會有那麼多人過量使用且引致死亡那麼嚴重? 有一個感人的場面,是 CBC 電視台的網上報導 (Jon Hernandez 2021.08.31),一位母親拿著一幅她可愛女兒 Ola 的相片,她就是其中一位在2016年被發現濫藥過量致死的受害人之一。據《CBC 新聞》報導,2015年聖誕夜,溫哥華一位21歲少女的母親德・貝利(Deb Bailey)是在停屍房度過的。貝利回憶說,「奧拉(Ola)在聖誕夜兩天前離開家去購物,等我再見到她時,她躺在停屍房裡,還穿著她離開時的衣服,看起來像是在睡覺。」這位母親勇於表達出她對濫藥過量致死亡的情況提供實際慘況,讓社會大眾更加切身了解,過量使用藥物可以對家人帶來多麼傷痛!在對這位喪女之痛的母親寄予同情之外,不禁仍要問如何令此女兒致死?日後怎可防止?問題背後,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謎! 過量使用藥物可以致死,自六年前 BC 省宣佈有毒藥物危機以來,BC 省在過去六年已有7,000多人死於過量使用有毒藥物。從死亡數字看,特別在最近2年有不斷上升趨勢。據 CTV 報導(2021.08.31)卑詩省首席驗屍官 Lisa Lapointe 分享說,今年上半年至少有1,011人死亡被懷疑是由非法藥物毒性引起的,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這是 BC 省連續第9個月至少有150人死於有毒藥物過量,以及連續第16個月超過100人死亡。而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原住民,他們佔去年所有有毒藥物死亡人數的近15%,卻僅佔 BC 省總人口的3.3%。 導致死亡真兇是誰呢?卑詩省驗屍官服務局說出答案—芬太尼。她說在2021年4月至6月期間,「極高的芬太尼濃度」案件數量大增。14%的藥物樣本測試達到了極高濃度值,而在2019年只有8%。卡芬太尼(Carfentanil)是芬太尼中藥力更强的阿片類藥物。2021年,有95宗死亡案例中檢測該藥物,高於去年該藥物導致的65宗死亡案例。亦即是說,導致死亡的兇手是芬太尼或是卡芬太尼。更準確一點說,是服用了含有芬太尼或是卡芬太尼藥物的人(多數是已用了一段時間的經驗人士,很少是初哥),他們可能是知道,更有可能是不知道內裡含有芬太尼成份,他們以為是一般的海洛因或可卡因。 「我們知道,阻止有毒的藥物供應能減少死亡。」母親貝利說,她也是倡導「媽媽停止傷害」團體的成員。「我們應該為人們提供不會殺死他們的安全藥物。」她提出社會應該提供安全藥物給毒品使用者。這個建議有很多含意引申,稍後會討論。溫哥華預防吸毒過量協會的特雷・赫爾滕(Trey Helten)說,芬太尼已經污染了街上幾乎所有的毒品,人們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其注入體內。Trey 說的話,在筆者的工作中可以印證是有此可能的。筆者在工作過程中接觸到前來戒毒的人士當中,有不少是表示不知道藥物內含有芬太尼! 下期將會詳細介紹芬太尼是甚麼以及何以會如此吸引人服用以及帶來死亡。 「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慾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猶1:23)

王文賢傳道 緬甸朋友轉來的訊息,最後是令人心痛的一句:「請盡你們能力幫助緬甸人民,並讓全世界知道軍政府是何等的野蠻殘暴。世界需要知道此點,世界需要盡快拯救 (緬甸),人民正在死去」(英文原文:“Please help Myanmar peoples as much as you can and spread the whole world how brutal the military junta is. The World need to know this, they need help ASAP. People are dying”) 或許是全世界都知道緬甸政變,政局不穩,民主倒退。人民活在恐懼之中,但又不想倒退回到軍人管治的年代。筆者所見教會在早前的日子,每週的代禱事項,總會為緬甸禱告,求主憐憫看顧。然而,隨著日子過去,世界不同地方新的新聞:印度疫情,美國水災,阿富汗政局劇變⋯⋯人們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加上緬甸對外的消息被封鎖,外界對緬甸的關注漸漸地降低了。難怪乎,緬甸朋友的訊息,彷彿就像呼求:「請不要忘記我們(緬甸)」。 緬甸的情況,據朋友傳來的訊息,顯示一直都沒有改變。當時緬甸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規模爆發,朋友每天都聽到有緬甸病患者未能夠得到足夠的氧氣,得不到適切的治療而離世。他們一家住在宿舍裡,當中有人受感染,沒感染的也輪流照顧及想盡方法為患者找氧氣。除了應付健康問題,還得面對軍人隨時來到宿舍搜查。較早前,有軍人來搜查,找出孩子的玩具槍,被恐嚇違反規矩,隨時會再上門搜查,這些不知何時觸及軍人神經,隨時受到威嚇的情況,都令到他們活在不安之中。 遠方的我們難以想像他們每天在不安中如何度日,亦為他們的安全而感到擔心,幾日不見傳來訊息,深怕他們已經受感染,又或者遭遇任何不測。執筆之時,還收到從不同關心緬甸的羣組中傳來同一的訊息:「緬甸聯邦統政府在9月7日宣布,將此日定為 D-DAY 作記號,正式以戰爭奮力抵抗緬甸軍方的恐佈主義及獨裁管治,號召人民儘快加入人民國防軍。」意味著國家進入另一場戰亂中。事實上,緬甸的內戰似乎從未停止過。 微聲,VOICE OF THE VOICELESS。筆者最近常在思想這句話的意義:「究竟怎麼才算是為無聲者發聲?發聲後,還能為他們做什麼?發聲有意義嗎?」 過去領受的呼召,其中一點是希望能為弱勢社羣發聲,把他們的需要及狀況傳出去,讓人都知道他們的困苦和需要,引起外間的關注,期望能夠引發一些具體的行動,看見改變。但面對這種巨大的困境,發聲有用嗎?向誰發聲?看著日子過去,非單沒改善,反之越來越差的狀況,筆者和朋友都有種愛莫能助的感受。 想到這裡,突然腦海浮現一首詩歌: 『當轉眼仰望耶穌』 你心靈是否煩惱困苦  不見亮光黑暗滿佈 仰望主耶穌就得光明  你生命更活潑豐盛 主已從死亡進入永生  我們隨主同享生命 我們不再被罪權捆拘  因靠主已得勝有餘 *副歌: 當轉眼仰望耶穌  定睛在祂奇妙慈容 在救主榮耀恩典大光中  世俗事必要顯為虛空 聖靈提醒我,發聲的意義和焦點不在於人的能力,而是把焦點放回耶穌身上。惟有耶穌,才有公義和平安的盼望。當想到自己原來力量微小,筆者又忽然有種領悟,在別人眼中看似弱勢群體,無力地去發聲,他們卻在奮力地為自己發聲。他們盡了他們所能,發出一個訊息,就是要讓外界知道他們的困苦,讓世界知道他們的掙扎,如何被欺壓。我們只是在配合他們,除了告訴別人,同時也透過我們向耶穌的呼求,讓他們感到他們不是孤軍作戰。 希望每一位讀這篇文章,讀到緬甸肢體微聲的呼求,不要忘記他們,為他們呼求主的憐憫和拯救。

柴鄭玉雲 小生命從漆黑的母體出來,睜眼迎迓一個陌生而耀目的世界。他赤著身子,沒有帶什麼來到人間。不久,他又要告別這個熟識而耀目的人間,閉目辭世,赤身歸回幽暗,也不能帶走什麼。「人生如逆旅,我亦行人。」宋蘇東坡《臨江仙,送錢穆父》。詩人也向上帝呼求:「我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歷代志上29:15。誠然,人生只是今世的過客,日子不長。 目的和行程 旅行是賞心樂事,令人充滿期待。旅程的目標需優先決定,方策劃合適的行程和行裝。行程的內容和長短決定需要怎樣的行裝。同樣,人生就如一場旅程。我們是客旅,帶著行裝到訪世界一趟。人生就是不斷實現目標,經歷成長和克服困難的過程。志向決定目標,行裝就由旅程決定。行裝會因應行程來調整,補充必須品,省略次要的,丟棄多餘的。這樣可以避免超負荷和留有空間去盛載未來的收穫。 情緣和故事 家園是人生旅程的起點。同一屋簷下,骨肉情濃。不論走多遠,飛多高,家總是最親切的安樂窩和避難所。人生每一站都與不同的人結緣,不論是兒時的玩伴,校園的同窗、職場的同事、坊間的鄰舍。總之,新知舊友連連登場。有一個部落對人的觀念分成三種,就是工具、風景和人。原來人可以把別人淪為工具,為己所用;或者把人看成佈景,為己襯托。甚願在走過的路上,有越多的人可以讓你珍惜情緣,留下故事。 挑戰和成長 人生路上難免遇到挫折、障礙、失意、委屈和恐懼等。雖然世事常變,變遷仍可以成為令人成長的契機,強化人的思想、情懷、感悟和素質。旅程中,肉體和心靈有時變得輭弱和困惑。我們很需要上帝的救助,使我們有力量能以堅忍前行。正如詩人的禱告「我流淚,求你不要靜默無聲!因為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像我列祖一般。求你寬容我,使我在去而不返之先可以力量復原。」詩篇39:12-13節 終點和歸宿 人生如過客,總有一天遊子要歸家,落葉要歸根。近年的生死教育有提供到如何笑看生死之<感棺之旅>。讓活人有機會進棺木躺一下,希望從而獲得啟示,反思生死。例如:如果你真的死了,當你離開這世界,覺得這世界因為你的離逝會有什麽不同﹖如你今次能死而復生,回到這世界,你覺得這個世界因有你這一個經過出死入生的人,又會有什麽不同﹖無疑,這樣的凝望死亡的反省,必然得著靈裏的甦醒,珍惜生命和竭誠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吧! 主耶穌說:「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翰福音14:2-3節 「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書15:58節 作者:海外神學院神學學士、中國宣道神 學院教牧輔導碩士。曾任基督福音堂及中華宣道會曉麗堂傳道人

田森傑 據《紐約時報》於2021年九月二十八日所發表的一篇文章「拜登的謊言」中提到:「(拜登)最近對南部邊境海地移民危機的處理不當,導致了災難性後果。是的,騎在馬背的特工像牛一樣驅趕移民的畫面令人髮指,還有政府積極地將移民驅逐回海地。⋯當有報道稱當時的總統川普稱海地為垃圾國家時,拜登在推特上回應說:「這不是總統應該說話的方式。這不是總統應該有的行為方式。最重要的是,這不是總統應該相信的。我們能做得更好。」但驅逐這些海地人更糟,而不是更好。(註1) 事實上,最近在美國邊境的非法移民之所以大量湧入境內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相信新上任的總統將會施行開放的移民政策,使他們的美國夢得以實現,但沒想到他們的美夢卻在一瞬間變成了噩夢!因為「這些非法移民被驅逐到一個多年未曾去過的國家。他們中的許多人並不是在 2021 年離開海地;他們幾年前就離開了。他們被驅逐到危險境地。海地最近遭受地震、颶風造成的洪水和總統遇刺的影響。」(注2)從以上的報導中,我們看見了移民問題總是政客們常用以對付政敵的話題,讓我們避開政治的紛爭,從海地難民在困苦中掙扎的角度來看一段感人的事蹟。 在這些不幸的海地難民中,有一家人因為聽到一個重要的資訊,竟然能夠在面臨驅逐出境之前,得以全家居留在美國,這就是海地球員喬蘇·埃亞利克斯Josue Alexis 「美夢」成真的故事:據《紐約時報》於九月三十日的另一篇報導,(注3)喬蘇曾於2016年,由海地移民到智利投靠姊姊生活,並且結婚生子,他們從2020年開始憑著美金$5000元,全家徒步與乘巴士來到巴拿馬難民營,在那裡認識了同鄉朱利恩·齊瑞多Julien Cheridor,他在交談中獲知一位海地牧師洛迪·亞利山德Rooldy Alexandre在美國賓州的聯絡資訊,於是開始收聽海地牧師的講道,直到2021年5月,喬蘇一家終於長途跋涉來到美墨邊境,當他們被送至鳳凰城的難民中心之後,若不能夠聯絡到任何一位願意收容他們的親友們,就要遭遇被遣返海地的惡運!喬蘇雖然嘗試聯絡了波士頓的叔叔,卻沒有回音,他在無助之下只好在半夜打電話給那位素不相識的海地牧師,沒想到這位牧師不但接了電話,還立刻答應為他們全家買機票到紐澤西州,將他們安置在教會所預備的地方,後來連他曾在巴拿馬所遇到的那位同鄉朱利恩·齊瑞多也順利的得到牧師的幫助與他們重聚,不但如此,又有更多海地難民陸續尋求洛迪·亞利山德牧師的幫助而得以居留,實現了他們的美國夢! 雖然海地牧師洛迪·亞利山德不是救世主,但是他與教會愛心接納同胞的舉動實在令人敬佩,他一家一家的將他們都收容在教會臨時所租下的公寓,這樣的善行是值得世人所關注的,因為在這個充滿自私自利、損人不利己的世界裏,捨己愛人的事蹟越來越少見。從喬蘇一家實現美國夢的故事中,我們又發現他與同鄉朱利恩·齊瑞的交談才是決定全家命運生死的關頭,如果他們在談話中沒有提到海地牧師洛迪·亞利山德的資訊,喬蘇一家就沒有機會留在美國了! 各位親愛的朋友們,雖然美國不是天堂,但是每年都有大量的移民闖入邊境,我們的靈魂在將來也同樣地嚮往美麗的天國,但是到了那個時候,只有認識耶穌基督的人才能夠移民進入天國,正如喬蘇認識了海地牧師一樣,現在天國的門正向所有人大開,耶穌基督也願意接納與拯救每一位相信祂的人,無論您在何處,現在您只要從心裏相信,口裏承認耶穌基督為救主,您就可以成為天國的公民了!聖經說:「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羅馬書10:9~10)但願各位珍惜現在所得到的這一個天國移民的重要資訊,因為將來您必會在一個關鍵時刻醒悟到這篇寶貴的信息! 作者:美國加州羅省聖經宣道會主任牧師 注: “Opinion | The Mendacity Of Joe Biden”. Com, 2021,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6/opinion/biden-haitian-migrants.html 拜登的谎言 | 纽约时报. 北美生活網. (n.d.). Retrieved October 13, 2021, from https://posts.careerengine.us/p/615262619bc3da5ec233da25?from=latestPostSidePanel Thousands of Haitians Are Being Allowed Into the U.S. But What Comes Next? Miriam Jordan,https://www.yahoo.com/now/thousands-haitians-being-allowed-u-114053586.html

林向陽 可憐的身世 1974年3月5日,在台灣高雄縣岡山鎮菜市場,一個豬肉攤上傳來一陣陣嬰孩響亮的啼哭聲,吸引了很多人去看個究竟,他們發現一個新生的嬰孩,身包著布,被遺棄在肉攤子上。衆人打開布包,發現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女嬰,臍帶還沒有斷,女嬰的上半身光溜溜,沒有雙手臂,右脚殘疾,比左脚短很多,胸腔嚴重變形,把衆人嚇了一跳。有人把此棄嬰送到警局,三天後也沒有人來認領。殘疾女嬰沒有雙手臂,被遺棄在豬肉攤上的消息,很快在報紙上大事報導,有好幾個慈善機構也派人來看,看了都不敢收養:『可能養不大,就算勉强養大了,還得一輩子要人照顧才行。』愛莫能助,不了了之。有的醫院還放了消息:『如果此棄嬰不幸死亡,要把她解剖研究,製成標本。』令人嘆息。(註一) 消息傳到「基督教六龜育幼院」,創辦人楊煦牧師那裏,楊牧師二話不說,馬上和師母趕到警局:「人不要,我們要。人不收,我們收。」指名要領養她,成爲楊家老么。楊牧師抱過這個沒有手臂,嚴重殘疾的新生棄嬰,憐愛地說:『我們就為她取名楊恩典吧。』又對那些質疑的人解釋:『上帝沒有給她雙手,她以後不用操勞做家務,這不是恩典是什麽?』 成長之路艱苦又漫長 楊恩典稍長,都喜歡問楊媽媽:『什麽時候,上帝才讓我的雙手生出來?』每一次,楊媽媽都會摟著她和她一起禱告,又告訴她:『沒有雙手不要緊,你有最愛你的爸媽,哥哥姐姐和院裏面的兄弟姐妹。如果真的有些東西自己無法做,還可以求天上的父親,祂會幫助你。』 台灣前總統蔣經國先生抱起沒有雙臂的楊恩典 1976年,當時的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先生,聽聞了報導,來六龜育幼院造訪,他慈祥萬分地抱著沒有雙臂的楊恩典,對她噓寒問暖,連連誇讚她「好孩子」。當年才三歲的楊恩典對蔣經國先生說:『爺爺,可是我沒有手啊!!』蔣爺爺鼓勵她說:『雖然沒有手,但你還有腳,一樣可以做很多事。』當時一幕感動衆人,這個畫面被登上教科書,還印成郵票,以示鼓勵。(註二) 因為這句話,恩典便開始學習以腳代手;楊煦夫妻寵愛小女兒,自小就把神的大愛,聖經的真理教導她。日常生活中,只要她能做的,都要她自己做,訓練她從小學習獨立。楊媽媽更用心良苦地自學用腳做事,然後向她示範,如何梳洗、吃飯、寫字、彈琴,甚至包餃子和化妝。 楊恩典自小體弱,雙脚長短不一,右腳還天生畸形,加上少了雙臂,平衡感極差。她三歲才學走路,學走路時總是貼著墻,慢慢邁出一步又一步,因常常跌倒,膝蓋常傷痕纍纍。怕白天被人碰倒摔跤,她總是半夜練習。為了學習自立生活,光是練習用輔助工具穿脫褲子,就常磨得皮肉見血。她也利用彈鋼琴來訓練腳趾的力度及靈活性。別人簡單就能學會的生活瑣事,她卻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 感謝神恩典,走出憂鬱 因為楊恩典習慣用左腳做事,長期下來,她的脊椎嚴重側彎,幾乎無法直立。十三歲時,在蔣經國先生的幫助下,她被送到台北的一家醫院做脊椎矯正手術。愛美的她被剃了大光頭,腦袋與膝蓋鑽洞打鋼釘,綁著沙包往頭腳兩端扯,治療程序有一個月之久,每時每刻的皮肉痛已經難以忍受,內心傷痛更難向人傾訴。 在醫院的一個多月時,楊牧師夫婦要照顧院裏100多個兒童,無法常常來看望她。在痛苦與寂寞中的她,非常渴望自己的原生家庭會有人來探望自己,表明在乎自己。可是,沒有人來。出院後,楊恩典患上了嚴重的憂鬱症,有位基督徒的心理醫生來輔導她。對方問她:『如果當年你沒有被遺棄在豬肉攤上,你會遇見像楊爸爸和楊媽媽這樣愛你的父母嗎?』,『你能學會用脚來代替手來做所有的事嗎?』,『你會有機會學國畫、彈琴嗎?』,『你會有那麽多愛你的姐姐、哥哥和弟弟妹妹嗎?』結果,楊恩典明白了:「親生的父母雖然遺棄自己,但是神依然愛自己,神豐盛的恩典,夠自己用。神賜給她,就是最好的。她雖然沒有雙手,但是神給她雙脚,也可以作很多的事情。」她脫離了憂鬱症的捆綁,不再傷心難過,她忘記背後,努力面前,活出基督徒喜樂滿滿的人生。 楊恩典站在她為楊牧師夫婦做的銅像前 在學校裏,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國中畢業後,她18歲開始以左腳學習作畫,並且先後拜師張大千、王瑞琮學國畫。19歲開始到學校、廟口、監獄、社福機構去傳福音,分享她的生命故事,在眾人驚異眼光下用腳畫畫。她開畫展,賣畫所得都捐送六龜育幼院。2007年,楊恩典獲選為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註三) 楊恩典畫畫 多年後,楊恩典認識了陳信義 —— 一位修車師傅。兩人相愛,起初男方的父母極力反對他們的婚事,後來與楊恩典相處後,被她的獨立、開朗、善良,和兩人的愛情感動了。婚後的楊恩典,女主外,男主内。楊恩典到處演説、作畫、傳福音,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她的丈夫負責作司機,照顧家庭,神賜給他們一子一女。楊恩典強調:『若沒有神的愛,不可能有這段婚姻,也不可能走到今天……在此之前,曾談過好幾次戀愛,但只要來到「見家長」就過不了關,我可以理解的,誰想要一個需要人終生照顧的媳婦?現在,在家裡,我跟丈夫分工,互相配搭,看誰能做甚麼就做甚麼 —— 他能煮出美食,我負責收拾清潔,保持屋子乾淨整齊。我常教導孩子,要接受媽媽的不一樣,以平常心來面對別人的目光,凡事釋懷;關於畫畫,我只給觀念和方法,鼓勵他們無限地發揮,不想被我或老師的框框而框住,失去童趣。』作為太太和母親,楊恩典絕對稱職。(註四) 成爲一位母親後,她深深體會到母親對兒女的愛,也明白了:『當年母親一定在極大的痛苦中,才會遺棄自己的。』在一次演講前,主辦單位說有朋友想見她,領她到一間密室。眼前是個純樸的台灣家庭,原生家庭的大姊和生母與她相認,生母不斷哭著說對不起,當年她產後痛暈昏睡,醒來時孩子已被抱走。 後來她才知道,原生家庭非常清苦,當時根本養不起天生殘缺的孩子,生父將她放在市場攤上後,就躲在一旁等待,確認有人抱走,才悲傷離開。他們也沒有不聞不問,曾多次到育幼院偷看她,只要有錢,就捐給育幼院。楊恩典保守這個祕密至少15年,從來不願對媒體提及,就怕外界輕易評價家人,她的心結被打開了。楊恩典見生母愧疚,她反來安慰生母。她們仍定期見面,關係密切。這是後話。(註五) 楊恩典一家站在當年楊牧師夫婦抱著她走進六龜育幼院的吊橋 楊恩典的身體雖然如此殘缺,但是人生卻充滿喜樂,她知恩常樂,懂得向神感恩。她常常說:『上帝沒有賜給我雙臂,但賜給我一對全天下最偉大、最有愛心的父母;上帝沒有賜給我雙臂,但賜給我萬能的雙腳;上帝沒有賜給我雙臂,但賜給我愛心、有耐心的老師;上帝沒有賜給我雙臂,但賜我能用心去擁抱世界;我沒有手,但這一生,因為沒有手,卻得到更多……』(註六)這是一個充滿喜樂感恩的人生,你的人生又如何? 楊恩典與養父母楊牧師夫婦合影 註一至註六:網絡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