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2021 (Page 15)

1 月 2021

作者:徐久明牧師 英國詩人拜倫說:各種的悲劇是以死亡作結束;各種的喜劇則是一結婚就結束。所以現今許多家庭婚姻的不幸福,對社會造成極嚴重的影響。 2020 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這個疫情,除了使得人們被迫面對生命的死亡,也可能要面對婚姻關係的死亡。因著疫情導致的婚姻變化席捲了全球,隨之而來的經濟壓力和環境隔離,很多夫妻因長時間相處,導致家庭內部衝突不斷。人在遭遇難以解決的困難時,容易變回原始的狀態。原始狀態容易讓人缺乏克制,導致衝突發生。在衝突時,人往往用自己擅長的部分作為武器,女性天生言語系統比較發達,因此常表現為爭吵發洩,男性則可能出現動手家暴的問題。 有些家庭夫妻之間的爭吵,是小從雞毛蒜皮,大到房貸車貸,任何事情都能引爆家庭「戰爭」;有的夫妻共處一室,但缺乏溝通,一個玩遊戲,一個刷視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又因社交環境改變,越來越多的婚外情因疫情而被發現。因疫情令社會總體的交往減少,家庭交往增多,這讓婚外情難以再藉助外部交往活動做掩護而曝光。換句話說不是疫情導致了婚外情增加,而是疫情令婚外情更容易被發現。澳大利亞負責家庭事務的律師事務所近期接到關於離婚的諮詢電話數量暴增,其中近一半的離婚原因涉及家庭暴力;法國警方報告,疫情期間,全國範圍內的家庭暴力事件上升了約 30%;意大利政府不得不徵用大量旅館房間作為家暴受害者的臨時庇護所,並撥款打擊家庭暴力。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很多的家庭問題,但是感謝神,對基督徒而言卻是神給信徒生活中的考驗和家庭關係的恢復。因為教會注重對信徒夫妻關係的教導,反而在這段期間聽到很多美好的生命見證。有一位弟兄因在家上班,以往因工作的忙碌沒有充分的時間與妻子、女兒交流,如今藉此機會每天都可以有時間和她們談心和一起讀神的話語,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改善了夫妻及親子的關係,也與神更加的親近。一對夫妻彼此雖熱心愛主,因彼此工作的關係卻少有機會分享與溝通,也時有衝突,正因疫情都在家工作,使他們每天都有時間分享與溝通並一起靈修讀神的話語。他們深深的感受到前所未有甜蜜,夫妻關係也更親密,與神的關係更緊密。他們常講工作太繁重夫妻之間的關係及與神的關係都受到影響,沒想到神用疫情使他們能改善彼此的關係,每天都活在喜樂中,這是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差別。諸如此類的事在眾教會中都不勝枚舉,因此感謝神,「新冠肺炎」看是帶來可怕的災難,短時間就奪走人的生命,讓人看到生命的脆弱。其實對基督徒而言,卻是極大的祝福,雖然大家都無法去教會聚會,而是用視頻在主日敬拜主,但神卻讓我們能透過 Zoom 的功能一起查考聖經,一起談論蒙福的家庭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打破教會的圍籬,無遠弗屆,更可以用來向近處及遠處的人傳講福音領人歸主。 當疫情開始時對教會要推動的工作突然受阻,但神卻讓我們看見有新的思維、新的方法、新的視野來面對這新的挑戰。2020 年很快就要結束了,回溯過往我們在福音事工上所用的方法,在後疫情時期因著新的趨勢,教會應以新的形態、新的方向來完成主所托負我們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19-20) (徐久明牧師,大溫哥華聖道堂中文事工牧師。)

作者:陳心田博士 2020 年應該是筆者出生後環球民生經濟遭受最大打擊的一年! 自從爆發了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迅速地蔓延至世界各地。直至 2020 年 12 月中,全球確診數字已超過六千八百萬,同期死亡數字超過一百五十萬。又因為疫情關係,旅遊、航空及傳統零售餐飲等行業都遭受無情的衝擊,連帶影響個人就業和收入。疫情及經濟衰退不斷威脅着我們,讓人擔憂焦慮。 儘管包括輝端(Pfizer)在內的幾間藥廠已經研發了新冠疫苗,實情是病毒可以變種,疫苗功效仍然有待驗證。即使全球疫苗接種計劃最終順利落實,又可以成功壓制疫情的散播,今後的經濟狀況亦應該不再一樣。首先,新冠疫情將互聯網經濟推快了幾年。由於要減低病毒傳播,2020 年眾多活動被逼改為網上發生。以筆者為例,近大半年所有大學授課均在網上進行。將來在疫情逐漸消退後(希望這天可以早點到來),改變了的生活習慣並經濟模式未必會完全回復疫情之前狀況。究竟會怎樣衝擊傳統企業營運模式?如何影響傳統職位的多寡?一切仍然是未知數。不過在職場工作或營運生意的你我,都要具備轉型的心理準備! 吸取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及 2008 年美國金融海嘯的教訓,今次多國政府透過貨幣及財政政策作出短期救市方案。為求刺激經濟,各大央行普遍採用低利息及寬鬆的政策,期望透過減低個人及企業的借貸成本激勵消費與投資。信貸良好、坐擁高盈利和豐厚資產的公司在如斯環境下可享低借貸成本,但眾多需要現金週轉的中小企業卻未必受惠。明白到貨幣政策之局限,政府嘗試加大公共支出,援助無法受惠低利息政策的一羣。誠然貨幣及財政政策起到穩定經濟、減少企業倒閉及紓緩失業的短期作用,但非常可能換來長遠政府債台高築、資產價格大幅上漲等長遠後果。政治領袖及政府官員需在「短期救火」的同時考慮未來長期經濟政策方向,尤其幫助國民適應轉營中的經濟環境。 2020 年全球經歷新冠疫情的衝擊,許多以往看似熟悉穩妥的常態變成無法掌握。深盼慈愛並滿有能力的上帝,帶領我們前面的道路。 馬太福音6:33-34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陳心田博士,加拿大資深時事評論員)

作者:不鳴 風雨飄搖的2020年終於過去,期待已久的新一年正式展開。但踏入2021年,被安省省長道格福特形容為「隧道盡頭的曙光」的新冠疫苗,並未為安省帶來曙光;疫情走勢不單未有緩和,反之是更嚴峻。不論新增確診數字、死亡人數、住院數字均屢創新高;長期護理院舍及學校感染人數均迅速增長,情況令人非常憂慮。對抗疫情的下半場,2021年才正式開始! 直至截稿的1月6日,安省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已第五次超過3千宗,累計確診病例突破20萬大關,累計死亡人數達4,767人,住院人數亦有創紀錄的1,463人,其中有361人在深切治療病房。大多倫多地區仍是重災區,包括多倫多市、皮爾區及約克區已佔全省病例6至7成。數據顯示,在去年11月20日至今年1月6日的短短47天內,安省的確診病例數量翻了一番,從100,790宗飈升至200,626宗,突顯了病毒在第二波疫情爆發期間的傳播速度之快。 新一年疫情多日創新高 長期護理院再成重災區 省府似未有吸收第一波疫情的沉痛教訓,第二波疫情爆發後,長期護理院再次成為重災區,出現疫情的長期護理院超過約200間,住客感染總數增至1,100多人;護理人員染疫亦增至總數1,100多人。其中大部分為華裔院友的士嘉堡恆福護理院,已有超過60名院友因新冠離世,死亡人數相信仍會上升。院友家屬一直不滿院方管理不善,人手不足及欠缺溝通,要求院方交待;更經常在院舍外示威抗議,要求加軍介入接管。省府要到聖誕節前兩天,才安排北約克全科醫院接管護理院運作,被批評反應過慢,導致疫情於院內一發不可收拾。 新冠疫苗接種滯後 省府承諾加快進度 至於「隧道盡頭的曙光」,各界均寄望能儘快接種新冠疫苗。可惜,安省被批評為接種步伐最緩慢的省份,拖慢防疫工作。安省至月初已有6萬劑新冠疫苗完成了接種,省長福特承認接種過程有一些「顛簸」,聖誕假期中暫停了部分疫苗接種,但稍後會和加快速度,包括承諾在1月21日前,多倫多、皮爾區、約克區和溫莎四個重災區的長期護理院院友和護理人員將獲得接種新冠疫苗。按接種劑數,安省是名列第一位,但按人均計算,接種率是全國最低省份之一。加拿大至月初收到逾42萬劑新冠疫苗,但僅有35%在各省被使用,即僅約15萬人注射了疫苗。總理杜魯多對疫苗接種的緩慢感表示沮喪。儘管本是全球最早收到疫苗供應的國家之一,但疫苗接種比率遠不如美國、英國、巴林、以色列、丹麥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只略超過了意大利和法國等G7伙伴,也比中國好。 面對眾多不滿聲音,省府已頒布了全省範圍的封鎖令,去年12月26日起全省進入封鎖期,在安省北部實施14天,在疫情較嚴重的南部則實施28天,期間將評估疫情發展以決定會否延長封鎖期。省府亦從月初開始,在皮爾遜國際機場為入境的國際旅客免費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但措施並非強制參與,旅客仍繼續需在入境後進行14天的強制性隔離。此舉被指配合聯邦政府要求所有入境加拿大的航空旅客持有新冠病毒檢測陰性報告的措施,進一步防止病毒從國外帶入本國。 安省不排除效法魁首實施宵禁令 疫情同樣嚴峻的魁北克省,宣佈於1月9日晚開始,於全省實施宵禁令,至少維持至2月8日。期間晚上8時至凌晨5時宵禁,大多數居民不能離家,只有前線必要員工、遛狗者及獲豁免名單中的人士可獲豁免。雖然宵禁令成效及執法能力被受質疑,但澳洲、法國巴黎,美國紐約州及俄亥俄州都正實施類似宵禁措施。安省省長福特過往否定宵禁的可能性,但近日改變口風,表示若安省染疫數字持續惡化,不排除使用各種方法控制疫情,暗示宵禁令是考慮措施之一。 隨著不少省民在聖誕新年期間漠視省府禁令,與非同住親友會面慶祝,當局相信確診數字到1月中會再創新高,每日4千至5千絕非遙不可及, 加上已證實發現英國的變種病毒,令控制疫情增加變數及難度。不少球類比賽,下半場才是關鍵所在。只要小心應戰,減少錯失,把握機遇,下半場往往可以扭轉劣勢、反敗為勝;相反,不思進取、輕敵大意,那管上半場領先多少,最終也會兵敗如山倒。但願三級政府及各界市民都不要鬆懈,提起精神對抗疫情的下半場;讓我們的禱告也不要氣餒,把疫情交給我們的元帥,讓創天造地的神帶領子民戰勝疫情! 「耶和華必在你前面行;他必與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申命記31:8)

作者:王文賢傳道 沿著樓梯而上,四周昏暗,只靠外面的陽光照進來,隱約看見有一位衣衫襤褸的露宿者躺在暗角位置,從上面傳過來的,是我不明白的印度語,快速和低沉的語調,感覺令人有點不安。我和隊友緊隨著當地同工身後,到了其中一層樓。那裡有一條長長的走廊,左手邊是一間間板間房,每間板間房住了四位性工作者,還有一位馬伕同住。而在每個房間外面,都會放著一張高凳,坐著的人,像在等客人到訪,或是向窗外發呆。空氣中充滿著令人窒息的壓迫感,在每個的面孔上,都是木無表情。 當地同工似乎對這裡環境和人都相當熟悉,遇見人都有打招呼,見到新面孔,會主動多談兩句。由於我和隊友完全不懂印度語,既不知道他們在談什麼,從他們的表情也猜不出來,因此我連微笑也不敢,生怕她們正在說什麼不愉快的事,笑容,變成了一種冒犯。的確,笑容,好像不應存在於這地方。試問在這種環境下生活,有什麼值得笑呢?有什麼值得高興呢? 帶著孩子的女孩 那是一個週三的中午時間,我們往用膳的餐廳,之後準備到另一探訪點。餐廳門外,泊著幾輛旅遊車,也有些外國人在拍照,似乎這也是旅客出沒的地方。一名年約十一歲的女孩子,擁有印度女孩的大眼睛,仔細看是一張漂亮的臉孔,只是頭髮有點凌亂,表情木訥。瘦削的她背著一位大約不足一歲的男嬰,淡定地一邊安撫男嬰,另一邊伸出手來。她不用說話,沿途的遊客明白她是想要錢。心想這時候理應是返學時間,於是我問當地的人,印度的教育制度和學費。當地人告訴我,政府基本上是有免費教育給適齡學童,不分男女,都可以接受教育;只是因不少貧困家庭,他們需要家中的女孩子留在家中幫忙照顧年幼弟妹,又或者利用她來行乞。 我回頭再看看這女孩,見她遇上有人給她錢,她禮貌地報以一個微笑,然後帶著這個微笑,她仍然繼續去尋找其他途人。我在想,這個微笑,是代表感謝?還是鼓勵自己? 人口販賣和女性地位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販賣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尤以性販運是最為嚴重。多年前,一間電視台的紀錄片,提到女孩子被販賣到妓院,價錢連一罐啤酒也不及。女孩子的價值,被男性任意踐踏,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衝擊。因為我的蒙召,是基於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而被創造,是有獨特及尊貴。而人口販賣背後有個潛台詞是歧視,不平等。 印度女性地位低,以致她們自己也不認為自己可以為自己的人生或理想而發聲。她們都依賴家中男性去作主。當地的同工告知我,在印度的性工作者,尤其是帶著孩子的一群,她們一般都很難在社會上生存。原因是傳統思想對女性的歧視,社會對她們的不接納,令她們根本難以找到工作。故此,要勸她們離開,也需要她們一起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 另一位印度女同工引述她自身的體會,正因為她有機會接受教育,她才能夠發展自己的事業,三十多歲不結婚也是因為明白她的價值不在於依附在男人身上。教育,讓人有機會發展自己,而改變人對女性的歧視,更是社區轉化重要一環。 盼望的笑容 在一般服侍性工作者的群體,為她們提供教育、職業培訓,提供就業機會,都是重要的一個治療項目。在行程的尾聲,我們到了一個復康的機構,住在這裡的女孩子,都是年輕女子,中心會為她們提供職業培訓及工作的配對。其中一項訓練是教女孩子畫印度彩繪(Henna),筆者與隊員讓女孩子在自己手上繪。畫好後,女孩子看著我問:「Is it nice? 」「Yes, very nice.」我看見她面上燦爛的笑容。Henna是印度的文化藝術,在婚禮或重要的場合,女性都是在身上畫上彩繪,代表著一種吉祥和祝福。我心裡默默為她們禱告:「求主幫助她們,讓她們知道真正的祝福是來自耶穌。也求主祝福她們,藉著她們的手繪出美麗的人生和精彩的未來。」

作者:賴淑芬博士 近年看見教會關愛貧困者,積極參與社區服侍,讓我的心情既喜且驚!「喜」是看到教會行公義好憐憫,甚至委身於長期服侍貧困者;「驚」是目睹部份教會或弟兄姊妹只抱持「到此一遊」的扶貧心態,以派發物資為主的探訪活動,容易養成依賴,甚至害己也害人。 其實,在開展事工或活動之先,我們需要先檢示自己對貧困的定義。如果我們認為貧困成因是受助者不認識社會服務資源,我們便提供教育工作;若我們將成因定義為社會的不公義,我們便會從政策倡議入手;若我們認為是源於個人的罪,我們便向受助者傳福音。我服侍無家者廿多年,發現若沒有事先探討自己對貧困成因的定義,只看到貧困者表面的「缺乏」,便往往按此「缺乏」而投放資源,不斷給予所需物質,流於表面。 貧困者如何看自己的狀況和需要?「世界銀行」於 2000 年訪問了近 2 萬個貧困者,總結了貧困者對自己的描述:感到羞恥、弱勢、無助、低等、被困住、懼怕、無盼望、人際關係欠佳、有壞習慣、沒有選擇、沒有影響力、受社會孤立、沒有人脈等[1]——當中提到的,主要是社會和心理上的需要,涉及個人對自己的看法,並與社會的關係,而「物質需要」反倒少之又少。所以,若我們未弄清楚貧困者的真正需要就啟動服侍,便會犯下如「冰山理論」所指的毛病——「冰山理論」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在水面上能讓人看到的只是表層,深藏水中的內在世界,卻佔更大部份,而不為人所見。同樣,若我們把「貧困」簡化為「欠缺物資」這表象,忽略貧困者的複雜心理、社會和靈性等問題癥結,便無法對症下藥,胡亂開方反倒令貧困人士患上新的「疾病」—— 強化其受助身份,使之對物質援助養成依賴。 兩位扶貧教育家 Steve Corbett 及 Brian Fikkert 於 "When Helping Hurts: How to Alleviate Poverty Without Hurting the Poor and Yourself" 一書中提醒,援助不當可能加劇貧窮人的自卑和羞愧感,因為助人和被助兩者之間確有高低層級之分。在幫助人的過程中,我們傷害了貧困者和我們自己。看看這個公式便會明白: 定義貧困是缺乏物資 + 助人者的救世者情意結(驕傲) + 貧乏者的自卑感(退縮/依賴) = 同時傷害助人者和貧困者。 其實,助人者和貧困者同樣有自己的問題,例如部份助人者透過助人獲取自我肯定。所以兩者都需要擁抱自己的缺乏和破碎,同等地承認自己需要主的幫助。著名的社區工作顧問 Robert D. Lupton 亦於 "Toxic Charity: How Churches and Charities Hurt Those Th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