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20211 月 (Page 2)

1 月 2021

作者:王文賢傳道 沿著樓梯而上,四周昏暗,只靠外面的陽光照進來,隱約看見有一位衣衫襤褸的露宿者躺在暗角位置,從上面傳過來的,是我不明白的印度語,快速和低沉的語調,感覺令人有點不安。我和隊友緊隨著當地同工身後,到了其中一層樓。那裡有一條長長的走廊,左手邊是一間間板間房,每間板間房住了四位性工作者,還有一位馬伕同住。而在每個房間外面,都會放著一張高凳,坐著的人,像在等客人到訪,或是向窗外發呆。空氣中充滿著令人窒息的壓迫感,在每個的面孔上,都是木無表情。 當地同工似乎對這裡環境和人都相當熟悉,遇見人都有打招呼,見到新面孔,會主動多談兩句。由於我和隊友完全不懂印度語,既不知道他們在談什麼,從他們的表情也猜不出來,因此我連微笑也不敢,生怕她們正在說什麼不愉快的事,笑容,變成了一種冒犯。的確,笑容,好像不應存在於這地方。試問在這種環境下生活,有什麼值得笑呢?有什麼值得高興呢? 帶著孩子的女孩 那是一個週三的中午時間,我們往用膳的餐廳,之後準備到另一探訪點。餐廳門外,泊著幾輛旅遊車,也有些外國人在拍照,似乎這也是旅客出沒的地方。一名年約十一歲的女孩子,擁有印度女孩的大眼睛,仔細看是一張漂亮的臉孔,只是頭髮有點凌亂,表情木訥。瘦削的她背著一位大約不足一歲的男嬰,淡定地一邊安撫男嬰,另一邊伸出手來。她不用說話,沿途的遊客明白她是想要錢。心想這時候理應是返學時間,於是我問當地的人,印度的教育制度和學費。當地人告訴我,政府基本上是有免費教育給適齡學童,不分男女,都可以接受教育;只是因不少貧困家庭,他們需要家中的女孩子留在家中幫忙照顧年幼弟妹,又或者利用她來行乞。 我回頭再看看這女孩,見她遇上有人給她錢,她禮貌地報以一個微笑,然後帶著這個微笑,她仍然繼續去尋找其他途人。我在想,這個微笑,是代表感謝?還是鼓勵自己? 人口販賣和女性地位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販賣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尤以性販運是最為嚴重。多年前,一間電視台的紀錄片,提到女孩子被販賣到妓院,價錢連一罐啤酒也不及。女孩子的價值,被男性任意踐踏,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衝擊。因為我的蒙召,是基於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而被創造,是有獨特及尊貴。而人口販賣背後有個潛台詞是歧視,不平等。 印度女性地位低,以致她們自己也不認為自己可以為自己的人生或理想而發聲。她們都依賴家中男性去作主。當地的同工告知我,在印度的性工作者,尤其是帶著孩子的一群,她們一般都很難在社會上生存。原因是傳統思想對女性的歧視,社會對她們的不接納,令她們根本難以找到工作。故此,要勸她們離開,也需要她們一起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 另一位印度女同工引述她自身的體會,正因為她有機會接受教育,她才能夠發展自己的事業,三十多歲不結婚也是因為明白她的價值不在於依附在男人身上。教育,讓人有機會發展自己,而改變人對女性的歧視,更是社區轉化重要一環。 盼望的笑容 在一般服侍性工作者的群體,為她們提供教育、職業培訓,提供就業機會,都是重要的一個治療項目。在行程的尾聲,我們到了一個復康的機構,住在這裡的女孩子,都是年輕女子,中心會為她們提供職業培訓及工作的配對。其中一項訓練是教女孩子畫印度彩繪(Henna),筆者與隊員讓女孩子在自己手上繪。畫好後,女孩子看著我問:「Is it nice? 」「Yes, very nice.」我看見她面上燦爛的笑容。Henna是印度的文化藝術,在婚禮或重要的場合,女性都是在身上畫上彩繪,代表著一種吉祥和祝福。我心裡默默為她們禱告:「求主幫助她們,讓她們知道真正的祝福是來自耶穌。也求主祝福她們,藉著她們的手繪出美麗的人生和精彩的未來。」

作者:賴淑芬博士 近年看見教會關愛貧困者,積極參與社區服侍,讓我的心情既喜且驚!「喜」是看到教會行公義好憐憫,甚至委身於長期服侍貧困者;「驚」是目睹部份教會或弟兄姊妹只抱持「到此一遊」的扶貧心態,以派發物資為主的探訪活動,容易養成依賴,甚至害己也害人。 其實,在開展事工或活動之先,我們需要先檢示自己對貧困的定義。如果我們認為貧困成因是受助者不認識社會服務資源,我們便提供教育工作;若我們將成因定義為社會的不公義,我們便會從政策倡議入手;若我們認為是源於個人的罪,我們便向受助者傳福音。我服侍無家者廿多年,發現若沒有事先探討自己對貧困成因的定義,只看到貧困者表面的「缺乏」,便往往按此「缺乏」而投放資源,不斷給予所需物質,流於表面。 貧困者如何看自己的狀況和需要?「世界銀行」於 2000 年訪問了近 2 萬個貧困者,總結了貧困者對自己的描述:感到羞恥、弱勢、無助、低等、被困住、懼怕、無盼望、人際關係欠佳、有壞習慣、沒有選擇、沒有影響力、受社會孤立、沒有人脈等[1]——當中提到的,主要是社會和心理上的需要,涉及個人對自己的看法,並與社會的關係,而「物質需要」反倒少之又少。所以,若我們未弄清楚貧困者的真正需要就啟動服侍,便會犯下如「冰山理論」所指的毛病——「冰山理論」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在水面上能讓人看到的只是表層,深藏水中的內在世界,卻佔更大部份,而不為人所見。同樣,若我們把「貧困」簡化為「欠缺物資」這表象,忽略貧困者的複雜心理、社會和靈性等問題癥結,便無法對症下藥,胡亂開方反倒令貧困人士患上新的「疾病」—— 強化其受助身份,使之對物質援助養成依賴。 兩位扶貧教育家 Steve Corbett 及 Brian Fikkert 於 "When Helping Hurts: How to Alleviate Poverty Without Hurting the Poor and Yourself" 一書中提醒,援助不當可能加劇貧窮人的自卑和羞愧感,因為助人和被助兩者之間確有高低層級之分。在幫助人的過程中,我們傷害了貧困者和我們自己。看看這個公式便會明白: 定義貧困是缺乏物資 + 助人者的救世者情意結(驕傲) + 貧乏者的自卑感(退縮/依賴) = 同時傷害助人者和貧困者。 其實,助人者和貧困者同樣有自己的問題,例如部份助人者透過助人獲取自我肯定。所以兩者都需要擁抱自己的缺乏和破碎,同等地承認自己需要主的幫助。著名的社區工作顧問 Robert D. Lupton 亦於 "Toxic Charity: How Churches and Charities Hurt Those Th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