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2021

作者:梁海華博士 誰會想到極之微小的新型冠狀病毒,竟然將全世界翻轉!全球確診和死亡人數每天激增,封關和封城相繼出現,經濟重創,疫情讓全世界都慢下來。藉此短文,反思嚴峻的疫情對教會和牧養的衝擊,讓這危機轉化成為一個契機,帶來教會更新的轉機。 1. 領袖角色的轉移:由權力領袖至僕人領袖 原來「小」的影響力是可以那麽巨大,這豈不是聖經所教導似非而是的真理嗎?人性有一種傾向就是重大輕小,在一些所謂小事上,苟且隨便,敷衍塞責。聖經說:「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路加福音16:10)耶穌為「小孩」祝福(馬太福音19:13)、看重那窮寡婦兩個「小錢」的奉獻(馬可福音12:42-43)、強調芥菜種那樣「小的信心」(馬太福音13:31-32)、賞賜那些服事「弟兄中一個最小的」 (馬太福音26: 40)、教導門徒「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馬可福音10:43-44) 耶穌以身作則活出「小」的真理,祂本是至尊榮、至偉大的上帝,但衪卻活出至虛己、至卑微的樣式,並且「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8)衪說:「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10:45) 耶穌的言談身教樹立領袖美好的榜樣,不是要爭上位、爭做大,乃是從「大」權力領袖虛己成為一個「小」僕人領袖,甘願付出、犧牲和愛去服事更多的人。 2. 教會觀的轉移:由狹窄的教會觀至廣濶的國度觀 這新型冠狀病毒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教會實體的崇拜、團契……等被迫暫停,教堂關閉了,但教會仍在!因為教會的原意不是一座有形的建築物,乃是在基督裡蒙救贖的群體。在疫情下,教會已經不再局限在四幅牆之內,乃在多元化的廣濶網絡平台上。 若能放下狹窄的教會觀,不只單顧自己教會的發展,乃是以擴展神的國度為中心,必能影響社區和世界。再思大使命的核心信息:「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擴濶屬靈的視野,努力推動普世差傳和本地福音事工。 3. 教會使命的轉移:由傳揚福音至培訓門徒 疫情攔阻了實體的聚會,但卻不能使人與基督的愛隔絕(羅馬書8:35-37)。通訊科技能夠幫助人克服社交距離的障礙,但令人產生彼此關懷的意願,卻不是先進的科技,乃是在基督愛裡的彼此相愛、相交和分享。 昔日跟隨主的門徒,「他們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使徒行傳4:13),他們沒有現代化的資訊科技,也不懂植堂大計。然而,他們卻能翻天覆地,廣傳福音,建立教會。因為這些「小民」倚靠聖靈的能力,專一信靠主,「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使徒行傳11:21)今天,教會的使命不單是傳揚福音,理應是培訓門徒;孕育一羣專一信靠主的「小民」。 4. 牧養模式的轉移:由事工導向至建立人導向 面對疫症的衝擊,全球都關注確診和死亡的人數,努力搶救確診的人。耶穌在世所關注的是人,「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馬太福音9:36);「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馬可福音3:14)耶穌的事奉就是要建立人,衪要建立一羣委身的門徒,遵從大使命,訓練別人成為門徒的人。 教會所關注的也應該是人,人比任何方法都重要。神不斷地尋找更好的人,完成祂的工作,不論是摩西、約書亞、保羅……教會要不斷地成長和增長,就要培訓屬靈領袖。健康的屬靈領袖才能建立健康的教會,健康的教會就是增長的教會。當我們建立人,神就建立教會。 5. 事奉模式的轉移:由個人事奉至團隊配搭 若今次抗疫成功,這不是單靠一己的努力,乃是全球齊心配合的成果。活在西方個人主義澎湃的社會,聖經却強調羣體的重要性。「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4:7,12) 聖經指出信徒都有不同的恩賜,彼此配搭,各盡其職,建立教會。團隊的配搭是帶著異象和使命,信靠神的能力,努力實踐大使命,擴展神國。團隊配搭的事奉是會帶來美好的果效,信徒得到造就和建立,並且一同快樂和感恩,教會也會漸漸地增長。(以弗所書4:16) (梁海華博士,加拿大華人神學院溫哥華院長)

Walfrey Ng 記得在今年初,當一些計劃因為疫情的關係而要停止,我們真的覺得很失望。但是現在十二月份,當我回望神怎樣在疫情中的帶領, 真的慨嘆神的奇妙, 超過我們原來的想像。 在年初的時候,各樣的計劃都被打亂了。記得我們本來五月份,安排了和多倫多短宣中心合作,和一班弟兄姊妹,一起去關心我們教會Yonge and Finch附近的商舖和鄰舍,我們連行動的海報也印好了,但最後因為疫情關係,都沒有辦法如期進行。我和太太本來也參與了教會年初籌備的烏干達短宣, 但最後因為疫情也取消了。 記得那時當計劃都被打亂了的時候,教會的Lawrence 弟兄,提醒我們禱告的重要,安排了每個禮拜四晚一起為教會傳道部的事工來禱告,透過禱告,真的看到神一步一步的帶領。 我太太Betty和教會兩位姊妹,那時候決定參加多倫多短宣中心三個月的電話佈道訓練,我記得太太分享,電話佈道訓練的第一天,巧合就是本來我們出發去烏干達短宣的一天。聽到太太Betty她們電話佈道的情況,神怎樣在當中帶領,預備藉着她們的電話佈道,領了兩位朋友信耶穌,聽了真的很開心,原來神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我從來沒有想過可以電話佈道,但透過神的大能,雖然在疫情下,神也可以用祂自己的方法,藉着電話探訪,去分享神的愛和去讓人有機會認識神。 後來,很高興知道多倫多短宣中心將會再一次在九月份舉行電話佈道訓練,而且這一次是在禮拜六,所以雖然要上班也可以在週末參與。感謝神帶領了我們教會一些弟兄姊妹和幾位教牧同工,一起去參加這個電話佈道訓練,雖然我們五月份不能親身的去探望關心我們教會Yonge and Finch附近的商舖和鄰舍,但我們九月份也可以藉着電話去關心他們,去分享神的愛。 本來我們教會只是打算參加頭四個禮拜六的電話佈道訓練,但記得在其中一次的佈道分享時,聽到教會孔弟兄分享,他為一位親戚祈禱了40年,希望她有一天願意接受耶穌,很感謝神,就在他們電話報道的那一天,這位親戚真的決定相信耶穌。聽到之後那種喜樂,真的無法形容。 因為那喜樂,我決定繼續參加其餘八個禮拜六的電話佈道訓練。在這個經歷當中, 真的很感受到神奇妙的帶領,我們有機會看到神怎樣改變一位長者的心,藉着電話佈道, 有機會和那位長者一起作決志的祈禱。教會一位姊妹對我說這位長者從前很心硬, 但在這一年疫情中,透過教會不同人的關心,在疫情的時候,教會也送了口罩和福音單張給他,看到這位長者現在很有喜樂和平安,還願意接受耶穌基督,真的很感動。還有另一位長者, 雖然在我們邀請她決志的時候,她還有猶豫,但看見她雖然未相信,仍然很有追求的心,每個禮拜五參加我們教會的福音查經班,在和她電話交談當中,還聽到她説每次上課之前,都會先看當天的查經資料,聽到她那認真追求的心,真的令我很感動。 回顧在疫情中,神的供應真的非常奇妙!雖然有些工作因為疫情而無法如計劃中進行,但神卻打開了很多其他的門,是超出我們可以想像的!

作者:柴鄭玉雲 雨水提供了飲用、灌溉、清潔、降溫、淨化、發電和航運等重要功能。雨天又可以為人帶來舒爽、清新、浪漫的感覺,也給人思憶、悲歡、沈鬱的情懷。 雨露甘霖,天降人間 創造主把飄逸的銀線從天穹撒向人間,把晶亮的雨珠灑遍千山,鑲嵌綠野。大珠小珠落玉盤,淅淅瀝瀝,嘩啦嘩啦,奏出趣緻樂韻。雨水滋潤萬物,譜寫生命之歌。世界因雨而神秘,茫茫煙雨,令人陶醉。瀟瀟雨下,山青了,水綠了。朝雨洗輕塵,時雨知季節。雨生萬物,雨潤百穀,雨洗紅塵,雨送祝福。 「創造天地的來歷,在耶和華神造天地的日子,乃是這樣,野地還沒有草木,田間的菜蔬還沒有長起來;因為耶和華神還沒有降雨在地上,也沒有人耕地,」(創世記2:4-5) 雨落心扉,懷想風情   雨天讓忙碌的脚步慢下來,細雨迷濛,使人享受靜謐。雨聲淅瀝打造一種追溯時光的步伐,喚醒了記憶,勾起了悲歡,牽動了深情,淌下了淚珠。綿綿細雨點綴了浪漫,串串雨簾使世界多了風韻。有了雨,就有了風情畫。不論是一片「雨過天晴」的景象,一份「風雨同路」的情意,一種「雨後春筍」的熱潮,一種「風雨無改」的熱忱。聽雨和觀雨使人體現一種簡單、恬靜、祥和的心情和人生態度。「 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傳道書4:6) 汗水淚珠,變成泉源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李紳《憫農詩》「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冰心女士的詩《成功的花》。誠然,成果和成功的背後,總有汗水和淚水。風雨人生的成長路上,縱有泥濘絆纏,有風雨襲來。可是,沐浴風雨的豪情,讓你喜見更優秀的自己,克勝了困難,完成了責任,造福了別人,獲得了祝福。「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詩篇84:6) 上帝流淚,風雨同行 「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創世記8:5-6)舊約時代,上帝為人的罪憂傷心痛,祂要用暴雨審判世人。「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創世記7:11-13)誠然,審判主讓悔罪者可進方舟得救。新約時代,上帝的兒子耶穌降世成人,為要成就釘十字架的救恩。祂也曾驚恐流淚。「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希伯來書5:7) 世界風雲色變,人生變幻莫測。可是,救主耶穌連暴風巨浪也能平靜,連死亡陰府也能穿越,祂已復活升天。上帝的兒子也嘗過人間風雨。誠然,耶穌應許賜人平安和永生,永世裏不再有眼淚和死亡。 (作者:海外神學院神學學士、中國宣道神 學院教牧輔導碩士。曾任基督福音堂及中華宣道會曉麗堂傳道人)

作者:田森傑牧師 美國南加州著名的「玫瑰花車大遊行」(Rose Parade)每年都會在一月一日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商業集團與組織單位每年都會創作出六十多輛美麗的花車隊,吸引數十萬人前來帕薩蒂納市觀賞。第一屆玫瑰花車遊行是在1890年由該市的Valley Hunt Club成員舉辦,到了1893年再立了一個條例,如果當年的1月1日是星期日,則遊行推後一天,在1月2日星期一舉行,因此玫瑰花車遊行從未在星期日舉辦。據當地傳說「這遊行與上帝有約定;我們絕不在星期日舉辦遊行,祂也絕不讓雨水在遊行時落下。」(參「維基百科」:玫瑰花車遊行)但是今年的第132屆玫瑰花車遊行卻因新冠病毒的疫情而停止舉行,在以往的歷史中,只有在二戰時期停止過三次,分別在1942年、1943年,以及1945年。 由於今年沒有玫瑰花車的遊行,使往年的花車遊行更令人懷念,其實我們的人生也好像花車一樣,每部花車都各有它的主題,它們都經過設計師與無數的義工精心佈置,每年只在一月一日的那一天才顯出它們的價值,在它們走完一天的路途之後,就要得到評審委員們最後的評分與頒獎,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近年來的花車遊行都可以隨時重現在大銀幕上觀賞,雖然每部花車只存在一日之久,但它們所留下的影像與精神卻長久存留在「雲端」之中!各位親愛的朋友們,我們的人生就如同花車一樣的短暫,也同樣得到過許多人的栽培與佈置,每個人都各有獨特的性格與人生所要追求的目標,當我們走完一生的路途之後,也將面臨最後的評分與頒獎,我們一生努力的真正價值是否能夠存留到永恆,那就要看最高評審者的判決了。到底誰才是那位至高的評審者呢? 耶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神還給他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馬太福音6:30)「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是財利的意思〕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馬太福音6:24-25)人的身體的確比貴重的衣飾更寶貴,人的生命也比財富更寶貴,當新冠病毒奪走人命的時候,當日離世者所擁有的一切衣飾與財富都必須留下!但是人的靈魂卻比身體與今世的生命更寶貴,因為靈魂的價值是永恆的,身體與財富都是短暫的!所以耶穌說:「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怕他。」(馬太福音10:28)上帝就是我們靈魂最終的審判者,如果野草與花車都在一日之後就消逝了,那麼我們的靈魂又憑著什麼才能夠在上帝極聖潔完美的眼光中存留到永恆呢?因此我們必須在有生之年,盡快覺悟,什麼才是上帝眼中看為寶貴而有永恆價值的事物。 聖經說:「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彼得前書1:24-25)這個能夠存留到永恆的福音之道又是什麼呢?為何它的價值超過了花草與人的生命呢?這福音之道就是:「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試想一下,至高的真神犧牲了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為普世所有的罪人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又從死裡復活,就是為了救贖我們的靈魂,使所有因這偉大的救恩而受感動,認罪悔改,並且接受此救恩的人,都可以永遠地存留在上帝的眼光之中,正如一位偉大的導演與作家,永遠也不會厭棄他們最喜愛的作品,他們的「粉絲」更願意付出更高的代價去收藏那些完美的作品。各位親愛的朋友們,您就是神的傑作,比野草與花車更具有永恆的價值,但是您必須回歸真神,將自己的人生交託在祂的手中,讓祂的智慧來引導您的人生,憑著祂的旨意來雕刻您的生命,使您的生命越來越像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的樣式,這就是您所當追求的一個永生的結局! (作者:美國加州羅省聖經宣道會主任牧師)

作者:Chion 剛踏入2021年,疫情又再嚴峻,繼續免外食自己煮,盡一分力減少傳染率。懷念的竟不是名廚的美食,而是那日常的、理所當然的的窩心服務。窩心是什麼?這裡要說是體貼又合時的微小行動,滿足超越所期待,感謝由心而生。 有一年夏天遠足後,回酒店的森中大道上遇上一間雜貨輕食店,一進店就看到天然木桌上「隨便試食」的切片西瓜、涼菜枝豆及茶,一身大汗又喝又餓的我,覺得這些有心意、特意選上的試食真是太美味了。解喝後,去買飯團及小菜時, 老闆娘問:「要不要堂吃?有味噌湯。」 我搖頭道:「不能多留了,要立刻回酒店,給生病朋友帶午餐。」 老闆娘立時包了一袋涼菜送友人添食慾,感動還未完結……買完食物已經走在大道上,老闆娘的女兒突然追來,送我一包喉糖。她有些害羞說到:「這是我們送病人的,祝快快康復,玩得盡興。」 嘩,我的心真是給兩人的行動暖得不得了,突然感到如在沙漠中碰上水泉,合時的服務真是最容易觸動人心。來玩或生活在日本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如我一般,經常碰到真誠、觸動人心的行為舉止。 「サービス」(Service 服務的日文)是指免費提供的服務,沒有特別的限制,全是店主損利益而提供的額外服務,目的都是令顧客在消費時更加舒適及愉快。如近大學的定食店,「大盛 」(飯加大碗)都是免費的,因為店主知道學生窮但食量大。 不論大小的和食店,一入座店員就必送上溫熱的濕毛巾,再加嚴冬上茶,炎夏上冰水。和食餐必附上湯汁及小菜,湯汁是讓不太能吃乾食的日本人喉嚨濕潤,小菜為吃得開胃而準備。不要少看這一系列有心思的添加,暖手潔手的小巾及合意的前食,務求要讓剛剛忙亂走動的心胃慢慢安頓下來,讓食客舒適地享用美食。添濕毛巾這服務已經廣泛應用在很多國家的食店中,變成了理所當然的、必要的貼心服務。 記得有位壽司店的「女將」(老闆娘) 先送上煎茶,餐後送來焙茶,她告知煎茶有殺菌效果,濃味焙茶用來消脂。她一家一直都是如此飲茶的,自自然然也把食得愉快的習慣與客戶分享,一點也不覺得換茶、洗杯是麻煩。嘆完熱茶,還叫我們吃幾個柑子才走,真是由心至肚腹也被好好招待了。平民小店,服務心意也是頂級的。你說,叫我怎能不懷念「堂食」! 回想這些窩心事,令我想起在路加福音17章11-18節中那唯一回來說聲謝謝的人。話說,主耶穌對什麼種族的人也一同對待,祂醫治了十個痳瘋病人後,只有唯一一個不是猶太人的撒瑪利亞人回來,把臉伏在地上歡天喜地要感謝主。這位知感恩的人,必是比其他九位,更體會到能得醫治是主耶穌賜給他多麼大的恩典,知道自己在得福的人才是真正有福氣的人。 同一樣事,同一樣的環境,選擇用什麼的態度去應對,產生的感受也變得不同。日常很多見慣的事,或已成理所當然,不論做的人或享受的人也再不以為意,當某一天察覺好意的存在時,不論大小也要用感恩的心去享用窩心,更一定要表達謝意,知恩的人必是心滿足的人。 祝大家在新一年中,不論環境如何,也知恩,也得福!

作者:何建宇博士 賣藝人的實驗 Joshua Bell 是美國當今炙手可熱的小提琴家。在某年的寒冬,華盛頓郵報邀請他做實驗,在美國首都地鐵站的繁忙隧道裏,扮作賣藝人演奏小提琴。 隧道裏擁擠着煕來攘往的人群,每人都在趕急,不是前往月台,就是離開月台往出口去。有人直視自己的目的地,有人低下頭沉思,各適其適,都是被困在自己的心態裏,無閒理會四周的環境,遑論小提琴演奏,哪有心情去欣賞音樂。 然而其間有 1097 人停留,大多都是遠觀,走近聆聽的卻是寥寥可數。有 27 人放下零錢在琴盒裏,總收入是 32 元。Joshua Bell 的古典小提琴價值 350 萬元,有繞樑三日的音質,他的音樂會票價動輒在 100 元以上,而且一票難求。當他被包裝為街頭賣藝人,儘管是用着相同的樂器,同樣地用心演出,却乏人欣賞,天之驕子即時貶到一文不值,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偏見與慧眼 這有趣的實驗正指出對别人的評價,多建立在外表的裝璜。原來人對價值的評估是虚浮的,深受處境影響而變成先入為主。看慣外面包裝,先敬羅衣後敬人,卻不知只是金玉其外!反之,以偏概全,常錯失禾稈冚珍珠的真材料。一般人都接納賣藝人是不思進取的,他們的水準不高,才淪落街頭。這實驗正是要論述這偏見。 這常態也在職場出現:以窄淺的眼光閱人,誤會同事的動機,低估他們的工作能力和誤解他們的處事方式。我們是否被外表誤導、或被環境蒙蔽、或被際遇阻礙,產生誤判?我們容讓矛盾滋生,只會有分工而無合作。若能慧眼識英雄,取長捨短,互相尊重,彼此扶持,建立全能的團隊,才是雙贏進取的策略。 緊急但不重要 每日只顧忙碌地工作、趕死線、急跑數,處理埋積如山的文件,待解決的問題弄到手足無措,時間無情的被壓縮,如何是好?忙亂的壓力扭曲心態,把工作完成就是唯一的解脱,心思意念全都放在這重擔上。 在高效率的商業社會,工作性質多是緊急的,但是,緊急是否一定重要?除了滿足燃眉之急,更要貢獻公司的未來,培養永續力、競爭力,不能把這些重要事輕重倒置。上班一族也要為自己的前途設想,不要放棄建立事業的穩固根基;處理緊急事,也要兼顧重要的事,不要顧此失彼。 切勿因忙亂而錯過唾手可得的機遇,讓祝福擦身而過!我們會為錯失的選擇而後悔。 知音人 在這實驗裏,路上究竟有多少知音者?知音人又有誰有欣賞的心情?心態早已假設了條件和等次,參考的框架由早前的經歷所設定,外在因素不斷控制和模造我們。「神阿,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詩一三九23)我們要做掌控者,藉着神的操練,自我塑造心態,成為有品味的知音人。

作者:徐久明牧師 英國詩人拜倫說:各種的悲劇是以死亡作結束;各種的喜劇則是一結婚就結束。所以現今許多家庭婚姻的不幸福,對社會造成極嚴重的影響。 2020 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這個疫情,除了使得人們被迫面對生命的死亡,也可能要面對婚姻關係的死亡。因著疫情導致的婚姻變化席捲了全球,隨之而來的經濟壓力和環境隔離,很多夫妻因長時間相處,導致家庭內部衝突不斷。人在遭遇難以解決的困難時,容易變回原始的狀態。原始狀態容易讓人缺乏克制,導致衝突發生。在衝突時,人往往用自己擅長的部分作為武器,女性天生言語系統比較發達,因此常表現為爭吵發洩,男性則可能出現動手家暴的問題。 有些家庭夫妻之間的爭吵,是小從雞毛蒜皮,大到房貸車貸,任何事情都能引爆家庭「戰爭」;有的夫妻共處一室,但缺乏溝通,一個玩遊戲,一個刷視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又因社交環境改變,越來越多的婚外情因疫情而被發現。因疫情令社會總體的交往減少,家庭交往增多,這讓婚外情難以再藉助外部交往活動做掩護而曝光。換句話說不是疫情導致了婚外情增加,而是疫情令婚外情更容易被發現。澳大利亞負責家庭事務的律師事務所近期接到關於離婚的諮詢電話數量暴增,其中近一半的離婚原因涉及家庭暴力;法國警方報告,疫情期間,全國範圍內的家庭暴力事件上升了約 30%;意大利政府不得不徵用大量旅館房間作為家暴受害者的臨時庇護所,並撥款打擊家庭暴力。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很多的家庭問題,但是感謝神,對基督徒而言卻是神給信徒生活中的考驗和家庭關係的恢復。因為教會注重對信徒夫妻關係的教導,反而在這段期間聽到很多美好的生命見證。有一位弟兄因在家上班,以往因工作的忙碌沒有充分的時間與妻子、女兒交流,如今藉此機會每天都可以有時間和她們談心和一起讀神的話語,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改善了夫妻及親子的關係,也與神更加的親近。一對夫妻彼此雖熱心愛主,因彼此工作的關係卻少有機會分享與溝通,也時有衝突,正因疫情都在家工作,使他們每天都有時間分享與溝通並一起靈修讀神的話語。他們深深的感受到前所未有甜蜜,夫妻關係也更親密,與神的關係更緊密。他們常講工作太繁重夫妻之間的關係及與神的關係都受到影響,沒想到神用疫情使他們能改善彼此的關係,每天都活在喜樂中,這是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差別。諸如此類的事在眾教會中都不勝枚舉,因此感謝神,「新冠肺炎」看是帶來可怕的災難,短時間就奪走人的生命,讓人看到生命的脆弱。其實對基督徒而言,卻是極大的祝福,雖然大家都無法去教會聚會,而是用視頻在主日敬拜主,但神卻讓我們能透過 Zoom 的功能一起查考聖經,一起談論蒙福的家庭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打破教會的圍籬,無遠弗屆,更可以用來向近處及遠處的人傳講福音領人歸主。 當疫情開始時對教會要推動的工作突然受阻,但神卻讓我們看見有新的思維、新的方法、新的視野來面對這新的挑戰。2020 年很快就要結束了,回溯過往我們在福音事工上所用的方法,在後疫情時期因著新的趨勢,教會應以新的形態、新的方向來完成主所托負我們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19-20) (徐久明牧師,大溫哥華聖道堂中文事工牧師。)

作者:陳心田博士 2020 年應該是筆者出生後環球民生經濟遭受最大打擊的一年! 自從爆發了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迅速地蔓延至世界各地。直至 2020 年 12 月中,全球確診數字已超過六千八百萬,同期死亡數字超過一百五十萬。又因為疫情關係,旅遊、航空及傳統零售餐飲等行業都遭受無情的衝擊,連帶影響個人就業和收入。疫情及經濟衰退不斷威脅着我們,讓人擔憂焦慮。 儘管包括輝端(Pfizer)在內的幾間藥廠已經研發了新冠疫苗,實情是病毒可以變種,疫苗功效仍然有待驗證。即使全球疫苗接種計劃最終順利落實,又可以成功壓制疫情的散播,今後的經濟狀況亦應該不再一樣。首先,新冠疫情將互聯網經濟推快了幾年。由於要減低病毒傳播,2020 年眾多活動被逼改為網上發生。以筆者為例,近大半年所有大學授課均在網上進行。將來在疫情逐漸消退後(希望這天可以早點到來),改變了的生活習慣並經濟模式未必會完全回復疫情之前狀況。究竟會怎樣衝擊傳統企業營運模式?如何影響傳統職位的多寡?一切仍然是未知數。不過在職場工作或營運生意的你我,都要具備轉型的心理準備! 吸取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及 2008 年美國金融海嘯的教訓,今次多國政府透過貨幣及財政政策作出短期救市方案。為求刺激經濟,各大央行普遍採用低利息及寬鬆的政策,期望透過減低個人及企業的借貸成本激勵消費與投資。信貸良好、坐擁高盈利和豐厚資產的公司在如斯環境下可享低借貸成本,但眾多需要現金週轉的中小企業卻未必受惠。明白到貨幣政策之局限,政府嘗試加大公共支出,援助無法受惠低利息政策的一羣。誠然貨幣及財政政策起到穩定經濟、減少企業倒閉及紓緩失業的短期作用,但非常可能換來長遠政府債台高築、資產價格大幅上漲等長遠後果。政治領袖及政府官員需在「短期救火」的同時考慮未來長期經濟政策方向,尤其幫助國民適應轉營中的經濟環境。 2020 年全球經歷新冠疫情的衝擊,許多以往看似熟悉穩妥的常態變成無法掌握。深盼慈愛並滿有能力的上帝,帶領我們前面的道路。 馬太福音6:33-34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陳心田博士,加拿大資深時事評論員)

作者:不鳴 風雨飄搖的2020年終於過去,期待已久的新一年正式展開。但踏入2021年,被安省省長道格福特形容為「隧道盡頭的曙光」的新冠疫苗,並未為安省帶來曙光;疫情走勢不單未有緩和,反之是更嚴峻。不論新增確診數字、死亡人數、住院數字均屢創新高;長期護理院舍及學校感染人數均迅速增長,情況令人非常憂慮。對抗疫情的下半場,2021年才正式開始! 直至截稿的1月6日,安省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已第五次超過3千宗,累計確診病例突破20萬大關,累計死亡人數達4,767人,住院人數亦有創紀錄的1,463人,其中有361人在深切治療病房。大多倫多地區仍是重災區,包括多倫多市、皮爾區及約克區已佔全省病例6至7成。數據顯示,在去年11月20日至今年1月6日的短短47天內,安省的確診病例數量翻了一番,從100,790宗飈升至200,626宗,突顯了病毒在第二波疫情爆發期間的傳播速度之快。 新一年疫情多日創新高 長期護理院再成重災區 省府似未有吸收第一波疫情的沉痛教訓,第二波疫情爆發後,長期護理院再次成為重災區,出現疫情的長期護理院超過約200間,住客感染總數增至1,100多人;護理人員染疫亦增至總數1,100多人。其中大部分為華裔院友的士嘉堡恆福護理院,已有超過60名院友因新冠離世,死亡人數相信仍會上升。院友家屬一直不滿院方管理不善,人手不足及欠缺溝通,要求院方交待;更經常在院舍外示威抗議,要求加軍介入接管。省府要到聖誕節前兩天,才安排北約克全科醫院接管護理院運作,被批評反應過慢,導致疫情於院內一發不可收拾。 新冠疫苗接種滯後 省府承諾加快進度 至於「隧道盡頭的曙光」,各界均寄望能儘快接種新冠疫苗。可惜,安省被批評為接種步伐最緩慢的省份,拖慢防疫工作。安省至月初已有6萬劑新冠疫苗完成了接種,省長福特承認接種過程有一些「顛簸」,聖誕假期中暫停了部分疫苗接種,但稍後會和加快速度,包括承諾在1月21日前,多倫多、皮爾區、約克區和溫莎四個重災區的長期護理院院友和護理人員將獲得接種新冠疫苗。按接種劑數,安省是名列第一位,但按人均計算,接種率是全國最低省份之一。加拿大至月初收到逾42萬劑新冠疫苗,但僅有35%在各省被使用,即僅約15萬人注射了疫苗。總理杜魯多對疫苗接種的緩慢感表示沮喪。儘管本是全球最早收到疫苗供應的國家之一,但疫苗接種比率遠不如美國、英國、巴林、以色列、丹麥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只略超過了意大利和法國等G7伙伴,也比中國好。 面對眾多不滿聲音,省府已頒布了全省範圍的封鎖令,去年12月26日起全省進入封鎖期,在安省北部實施14天,在疫情較嚴重的南部則實施28天,期間將評估疫情發展以決定會否延長封鎖期。省府亦從月初開始,在皮爾遜國際機場為入境的國際旅客免費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但措施並非強制參與,旅客仍繼續需在入境後進行14天的強制性隔離。此舉被指配合聯邦政府要求所有入境加拿大的航空旅客持有新冠病毒檢測陰性報告的措施,進一步防止病毒從國外帶入本國。 安省不排除效法魁首實施宵禁令 疫情同樣嚴峻的魁北克省,宣佈於1月9日晚開始,於全省實施宵禁令,至少維持至2月8日。期間晚上8時至凌晨5時宵禁,大多數居民不能離家,只有前線必要員工、遛狗者及獲豁免名單中的人士可獲豁免。雖然宵禁令成效及執法能力被受質疑,但澳洲、法國巴黎,美國紐約州及俄亥俄州都正實施類似宵禁措施。安省省長福特過往否定宵禁的可能性,但近日改變口風,表示若安省染疫數字持續惡化,不排除使用各種方法控制疫情,暗示宵禁令是考慮措施之一。 隨著不少省民在聖誕新年期間漠視省府禁令,與非同住親友會面慶祝,當局相信確診數字到1月中會再創新高,每日4千至5千絕非遙不可及, 加上已證實發現英國的變種病毒,令控制疫情增加變數及難度。不少球類比賽,下半場才是關鍵所在。只要小心應戰,減少錯失,把握機遇,下半場往往可以扭轉劣勢、反敗為勝;相反,不思進取、輕敵大意,那管上半場領先多少,最終也會兵敗如山倒。但願三級政府及各界市民都不要鬆懈,提起精神對抗疫情的下半場;讓我們的禱告也不要氣餒,把疫情交給我們的元帥,讓創天造地的神帶領子民戰勝疫情! 「耶和華必在你前面行;他必與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申命記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