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2020 (Page 8)

7 月 2020

作者:余子麟牧師、溫雅珩姊妹 弟兄: 聽見你説起兒子最近確診自閉症,聲音裡的徬徨與恐懼,令我又想起我的兒子確診時的情形。 那時他剛剛開始去幼兒班。我們千挑萬選幫他選了一間我們認為最好的學校,才開學兩個星期,就收到學校通知,說這裡不是我兒子最適合的學校,著我們退學,並建議我們帶他去看醫生,檢查他是否有學習障礙。那時我正在外地主持同工年度退修會,收到妻子的電話,只覺得無助擔心,巴不得趕快回家與他們一起,但卻無奈不能。 終於等到見專科醫生的日子,我帶著兒子去到診所,一五一十將情況向醫生解釋,但醫生只是淡淡的說,可能只是孩子有點頑皮,不用擔心。我記得我當下立刻無名火起,激動地對醫生說:「現在我的孩子被學校退學了,你跟我說沒有問題?怎可能沒有問題?」醫生望著我,幽幽的說:「那麼你想我怎樣?」我回答:「請你轉介他到兒童醫院接受自閉症評估測試。」醫生說:「你不介意就早點說嘛!有很多家長不喜歡我說他們的孩子有問題,我才這樣說……」我心想,如果我懷疑自己有癌症,你是否也會害怕我不能接受自己有病而說我無事然後打發我走不作治療? 自閉症兒童接受治療的黃金時期是六歲以前;六歲後的治療成效一般會比六歲前顯著下降。越早開始接受治療,病徵能夠得到改善的機會就愈大。所以我常常勸家長,不要諱疾忌醫,千萬不要延誤,有懷疑時要盡早帶孩子去接受評估測試,以致若真的確診時可以及早開始治療,增加成效。我還記得那天在兒童醫院的特別診所,醫生向我們公佈評估測試的結果,確診我兒子患有自閉症,我們心裡面都舒了一口氣,踏實了。 其實,最難過的不是確診的結果,而是未有結果之前的那段日子。那時還未知道是甚麼事,只知道他沒有學校收容,又不知道可以怎樣幫助他,無助得很。直到有了診斷,我們心裡才安樂,因為現在知道他其實有甚麼問題,就可以開始安排治療,這樣他才能得到幫助,才能脫離現在的困境。有人問我,兒子得到自閉症,你不會傷心嗎?你不會埋怨神嗎?我讀神學的時候,在傳道書中明白了一個道理。「故此,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因為這是他的分。」(傳道書3:22上)神為每一個人都定下了他的「分」(或作「份」)。每個人的份都不同,當中都有我們認為是正面的,也會有我們認為是負面的。傳道者勸勉我們學習要在每一件事上看見神的美好。事情本來就無分好壞;是禍是福全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神在這破碎的世界,已經將我們可以承受的最好的給了我們,問題只是我們要不要選擇去看見。 在很多人的眼中,自閉症是厄運。但是,孩子在這世界,本來就可能遇到各種的艱難。有些孩子有癌症,有些孩子長大了去吸毒,有些孩子不孝順甚至與父母反目,有些孩子去飊車結果意外身亡,有些孩子有抑鬱症,有些孩子在壓力之下自尋短見……人生本來就會遇到各種困難,自閉症只是其中之一種。孩子沒有自閉症,也可以有其他困難。我們從來沒有能力保證孩子不受任何傷害、不預任何困難、永遠健康快樂地成長。相比之下,自閉症其實也不是那麼難面對:有政府的資源,也有各式治療師提供協助,還有很疼愛孩子的學校老師。透過兒子,我們反而遇見了許多的恩典與福氣。 在我們的眼中,兒子從來都不只有「自閉症」這三個字可以形容。我的兒子是一個常常都很快樂的孩子,會為很微小的事情而笑得很開懷。他很容易滿足,不會有很多慾求。他很聽話,叫他做事情他不會拒絕,他很有審美眼光,他選的東西通常都反映出很好的品味,他的算術特別好,很少算錯數。我們很感謝神賜給我們這個孩子,他本是神的美意。這不代表照顧他不艱難。但照顧任何一個孩子本來就都是艱難的,不是嗎?與其抱怨,不如專注去細看此中的美好。我相信我信的神是美善的神。 我鼓勵你也如此相信。不然,我們還可以有甚麼盼望呢?願主的平安常與你同在。 主內, Al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同行的特殊需要兒童母親們:  今天喘過氣了嗎?喝了口咖啡嗎?細嚼過午飯了嗎?是的。是可以的——放自己為先,愛錫一下自己;只不過是一、兩句鐘而已,不用自責。疲累的士兵上不了戰場。 我知道我是幸運的:老爺奶奶(即公公、婆婆)從沒怨過一句:幹嘛孫兒有自閉症。反之,這個孫兒更是他倆的至愛。孫兒有言語障礙,那就棄掉中文,用英文以孫子可理解的程度溝通;孫兒對酒家的嘈吵聲音有行為反應,二話不說,自己帶著孫兒回家,然後著我們繼續用餐,不必影響了其餘家人的飯聚。沒有老爺奶奶由衷的支持,我撐不到今天。 沒有來自家裡的壓力,不等於沒有外來的目光和閒言:兒子還年幼時,我沒辦法叫他停止嚎哭。他年長一點後,我不能亦不會每次解釋為什麼我不跟他說中文;到他十歲出頭,我控制不到他每聽到嬰兒哭聲,即使是在商場或酒家,他都會伏在地上折騰。兒子現在是少年人了,但上街時我仍拖著他的手,生怕他走失。 在日常生活中,有兩件事是叫我在養育有特殊需要的兒子時最提心吊膽的:一是他走失,二是他生病。兒子向來行動迅速快捷,靜悄悄的。我們曾在學校、商場及機場走失了他,有兩次甚至要動員警察找他。失去了他蹤影的半句鐘,每次都如在地獄中折騰;他每次走失後能安全無恙,亦不似受到驚嚇,實在是神的保守。第二件叫我無助的就是兒子身體不適的時候,兒子言語有限,理解能力亦有限。別說叫他不適時告訴我們,就是叫他意識自己不適仍未學懂。每次待我們意識到他沒胃口、目光呆滯,已是發病中期。他慢了一日獲得治療,就增加我一日的心痛。每次他生病我都覺得他很可憐,寧願代替他生病。記得他五歲的時候,日常詞彙還不到二十個字時。懷疑他腦膜炎,由於未能以言語確診,醫生建議抽骨髓驗證,在要下決定的那一、兩小時,絕對令我肝腸寸斷,那一刻深深體會聖靈用說不出的嘆息,替六神無主的我禱告。在作決定前的最後一刻,兒子終於回過神來,開始活動,以至我們可以斷定他只是患了重感冒,不是可以奪命的腦膜炎。 在神的看顧下,兒子身體蠻算健康,病痛不算多。然而每次需要打防疫注射就是一場大戰。我們老早已放棄每年注射流感疫苗,不過成長期的疫苗不可避免,十二歲時最後一次在家庭醫生處注射疫苗,兒子伏在地上極度掙扎,我惟有整個人伏在他身上,用力抓緊他,好讓醫生進行注射。十五歲時,需要接種兩種疫苗,那一役動員四個成年人才能捉實他,成功進行注射。兒子在大叫、嚎哭、掙扎,我痛在心頭,我不敢想像他繼續長大,力氣增長,我卻漸老氣弱,如何能再捉緊他接受注射。「將來」,對有特殊需要兒童的家庭而言,就是實踐信心的實際考驗。 即使我在世有八十年日,我大概仍然會比兒子先走一歩,回到天父處去。我常說笑,我人生其中一大目標和成就,大概是在退休前準備好我倆夫婦及兒子一共三人的退休金,我不要把日後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兒子的責任加諸其餘子女身上。這枷鎖太重,我願其餘的子女有自己的生活。他們有一個有特殊需要的兄弟是一個不變的事實,我不願他們否定這個事實,但亦不願他們背負要照顧兄弟一生的重擔。萬事總要取得平衡,我會盡我所能去預備,但不會亦不可能掌握每一個細節。這大概就是《聖經》希伯來書11:1所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一個實踐的方法吧。同行的母親們呀!思慮既不能使壽數加增又不能改變事實,那就好好安靜的待在上主的懷裡,別再掙扎。天空的飛鳥不種也不收,天父尚且養活牠們,更何況我們有特殊需要的孩童?天父才是愛他們最深最誠的人,我們是管家、是參與者,別把自己看作根源,亦別把自己看作終極。放手,學以天父為中心才是我們作母親的最大功課。 提起作為母親的身份,不要忘記我們依然是其他子女的母親。其餘的子女都需要我們付出實際的時間、金錢和心思。孩子們心思細密,我們只是口講愛他們,轉過頭來把心思精力都放在他們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身上,一點都瞞不過他們。好好待其餘的子女,不偏袒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才不會惹兒女的氣,不去製造現代版的以掃和雅各嫉妒、不相容的局面。 我們是母親,亦是人妻。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照顧其餘的孩子,亦得照顧丈夫啊!容許我再說清楚一點,我們其實要照顧我們的婚姻。婚姻是需要營造的。就好像一個花園,需要恆常特意的修剪施肥,重點是「特意」。婚姻需要刻意經營,稍有不慎婚姻有破口時,我們的後援系統就會岌岌可危,造成孤軍作戰,身心俱殘,滿心苦毒,滿口怨言的局面。那你我距離作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就甚遠矣。 最後請好好照顧自己,愛惜自己。你體力不支,或心靈陷入沮喪,受傷者就是家庭、是你最想照顧的有特殊需要的兒女,疲累的士兵上不了戰場。你的全部是神,不是那有特殊需要的兒女。神要我們享受祂,信任祂。信任的實體表現就是放手,容許並接納自己不能提供所有答案,不能安排我們有特殊需要的孩童的一生。我們可以不完美,可以不完善。天國再臨之時,我相信我們就變得完全,我們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亦變得完全。我感謝這一切的經歷,容許我切切的經歷信,切切的體會誰掌管明天。信仰就是這麼實在的活在有特殊需要兒童的家庭中。共勉之! 主內, 溫雅珩

作者:王文賢 澳門以博彩業和娛樂場所聞名世界,有亞洲拉斯維加斯之稱,每月收入約二百多億。若初次到訪,或多或少總會被那紙醉金迷、燈紅酒綠、五光十色和華麗的宣傳和佈置所吸引。當走進賭場的華麗大堂,像皇宮般奢華,大得有點讓人迷失,不知道應該往哪方向走。而進賭場賭錢的人,總是雄心勃勃贏大錢;對常常賭錢的人來說,更是希望贏更好生活,更美的將來。 另一邊廂,在一條橫街窄巷的樓上賓館,昏暗的燈光,沒有空調,裡面有十多間不隔音、簡陋的板間房(一間六七百呎用木板分隔成小房間,大多的房間內只有床和一個小小的櫃)。而在破落的大廳,一班姐姐(即性工作者的意思)坐著等她們的客人,等著賺「足夠」的生活費,回到家鄉與家人開展新生活。 筆者參與澳門「喇合事工」,定期與同工一起去探訪澳門紅燈區的姐姐,透過送贈小禮物,關心她們。她們大部份都是從中國內地到澳門,有些甚至會經中介而來回到東南亞、港澳及國內的色情場所。這些姐姐都已步入中年,各有不同的人生故事。有一次,其中一位單親媽媽面帶愁容的告訴我:「這裡的人來這種地方做事,各有原因,你想我們真的想一世在這裡嗎?我若不為了孩子,也不用在這裡。我也不敢讓孩子知道。」或許你聽到這句話,你會立時想回應:「還有許多賺錢的方法,只要肯做,那怕不能養活家人!?」然而,那一次看著她無奈的表情,我告訴自己,我當好好的聆聽每位姐姐心裡的微聲。 小玲(化名),四十出頭,濃妝艷抹,看上去比真實年紀還大。她從不接受我們所送的小禮物,也不與我們交談,每次探訪,總見她在化妝。我一直都在等候機會,能夠與她傾談。直到有一次,短宣隊到訪,在小小賓館教姐姐們做些小手飾,短宣隊員與姐姐們有說有笑,那一天氣氛相當愉快。坐在一旁的小玲,突然抬起頭來對我說:「你們真好,常常來送禮物。」我說:「是的,我們想你們開心。你喜歡這份禮物嗎?」第一次,看見她的微笑:「喜歡,謝謝。」那一天,我們沒再有對話,但關係卻好像破冰了。日後的探訪,我開始慢慢從她口中知道她的故事。 小玲在鄉村長大,家鄉生活的回憶是美好的,雖然貧窮,但卻能享受與家人在一起。小時候過年,穿上新衣服及去親友家吃糖果,約朋友玩,快樂簡單的生活,已令她感到滿足。到了十多歲,她跟家鄉許多年青人一樣,都希望能夠在城市找到工作,多賺一點,多看看外邊花花世界,希望有更美好的將來。事實上,這不是很多人的期望嗎?多少父母要孩子努力學習,也是希望能夠有更美好的生活和前途。當初她的期望,只是我們眾人之中普通的一個。不同的,只是她遇到了一個騙子,把她的夢都破滅。 抵達城市不久,她就誤墮入騙子的圈套,被騙到色情場所當性工作者。她提起當時的情況,沒有激動,沒有憤怒,但卻相當無奈:「那時被禁在房中,根本不到你自己決定任何事,若你不做,被人打。打得多,覺得反抗也無補於事,惟有照做。沒有辦法,只好繼續做下去。」直等到有一天,在別人的協助下,她從那個鬼地方救出來。或許大家都以為她能夠重新開始,但事情又豈是那麼如意。 離鄉別井一段長日子,回到家鄉,人和事都變了。父母年紀老邁,身體出現毛病。過去的經歷,她失去其他謀生的技能,要去學習新的謀生技能也不容易。不清白的過去,亦使她沒信心能遇見真愛,建立自己的家庭。既然自己已有段不光彩的過去,亦不期望結織到如意郎君,生兒育女,倒不如就回到賓館,至少能夠糊口,能夠養活家鄉雙親。這樣,她變得「自願地」,在自由的情況下,回到色情場所,賓館裡「工作」。 重新化起濃妝,笑著向每一個客人招手,擺出無限歡迎的樣子。你說,她是自願還是被迫?她是貪慕虛榮還是為了生存?她是不自愛還是放棄自己?很多人都會以為現今社會不會再有逼良為娼的事情,因著道德淪落,以致不少婦女甘心出賣自己身體,去換取金錢。然而,有誰聽到她內心微聲的無奈和控訴。 聽罷她的故事,我彷彿看見她努力把粉底厚厚的塗在面上,是為了遮蓋她過去、一段段不堪回想的往事。她還記得昔日追求夢想的少女,還感受到自己原本的單純嗎?我對她說:「未化妝的你,我相信好美!」她第二次笑了,只是很快又輕輕搖一搖頭,繼續化妝。 那次之後,我見過她兩次,之後就再沒有見過她,別人也不知道她的去向。我祈禱,有一天小玲能夠卸下濃妝,活出真我。重拾神創造她時的尊榮,知道她是神寶貝的女兒。 濃妝不能蓋過她的過去,但耶穌的寶血,卻能洗淨她的不潔和羞恥,叫她重新托起頭來,走她的人生路。

作者:何建宇博士 誠信是否過時? 社會風氣趨於現實,多以急功近利、不勞而獲的手法去賺快錢、爭上位,但求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營商的價值觀日漸貶值,職場的遊戲規則不斷改變。過去「黑漆金字招牌」的商號還能生存下去嗎?今天的職場營運還需要講誠信嗎? 誠信是誠實無欺,一諾千金,言行相符,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品格的核心。誠信是忠於自己的高尚勇氣,在利益面前心口如一,是一種無形而不可思議的力量。 聖經的誠信美德是指着裏和外的一致性,有諸内才會形諸外,表露在行事和為人、言語和方法、價值和實踐。誠信的英文是integrity,就是把很多小塊的美德整合成為整體。 「正直人的純正,必引導自己。」(箴言11:3)誠信人具備内心利益的取向,「他眼中藐視匪類,卻尊重那敬畏耶和華的人,他發了誓,雖然自己吃虧,也不更改。」(詩篇15:4)我們著眼在更高的價值,看重對己、對人更深入的影響,是歷久常新的誠信情操。 專業操守 某眼科醫生的診所常常其門如市,病人十居其九都是長者。原來他對每位長者都是這樣說:「你年紀大,你雙目隨時會失明,以後每三個月你要來做檢驗,或許可以保著你的視力。」長者緊張視覺,又有空閒時間見醫生,況且診金是由政府的醫療計劃支付,自己沒有理由不去作定期檢查。 遇上較複雜的病症,他會說:「雖然現今的醫學昌明,但現在還未有成熟的技術去治療你這眼疾。」他或會說:「這手術風險很高,目前你不至失明,或許等候一段時間才做手術吧!到時技術可能已成熟了,不是更上算嘛!」 有可能這醫生已失去進修的意欲,早已技不如人,在技術、經驗、設備等方面落後多時,於是本能性的取易不取難,一方面為自己製造市場,另一方面刻意逃避責任的挑戰。雖然他的專業操守存有爭議,但這畢竟沒有抵觸法律。沒有品格的工作就不再是專業,他只會自欺欺人,自毀事業和名聲。病人批評他缺乏醫德又如何呢? 品格主宰決定 現代人誠信的門檻低,早已被功利條件化了;凡事只追求亮麗的成績表,卻忽略在動機和途徑下功夫。當民眾一窩蜂去爭取私利,工作的誘因不再是為顧客服務、不會從病人的好處著想、絕不顧全大我;代之是貪婪的泛濫、人格的眨值、商譽的破產。 信徒要有膽量和勇氣,懷着使命去表明信仰的立場,相信這是靈性的選擇。光不是放在斗底下,可在暗處顯出光芒;潛移默化的以行動作示範,用結果作例證,這逆向思維乃是對職場發揮有價值的影響。 誠信是美德,帶來尊重和信任;信任帶來關係,彼此建立契約式的承擔。職場返璞歸真,你說誠信何價?

作者:  Eric Poon 我非常感恩能參與這次電話傳福音的培訓!一方面讓我學習如何向居家防疫的教會來賓作適切關懷及分享主愛,另一方面我喜出望外地與幾位教會的同路人彼此配搭作福音使者,親身見證到福音的大能發生在自己及其他人的身上! 其中一個見證就是我和隊員在幾次電話關顧中帶領一位世伯信耶穌!雖然他過往曾多年出席教會聚會,亦有兒女及弟兄姊妹幫助他認識耶穌,可是他信主的時候未到。直到最近出現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神奇妙地施展福音的大能在世伯身上!誰知他自五月份得到播放聖經的收音機後喜歡每天聽詩歌及「幸福人生」的福音講道呢?誰知神預備我們透過這電話傳福音佈道訓練而製造機會去了解世伯的屬靈需要呢?誰知神已軟化世伯的心而令他在六月十八日願意認罪悔改及決志信主呢?若非是神在疫情背後的美善安排及神在人心裡的奇妙作為,怎可成就這美好的祝福呢? 感謝神用以下兩段經文成為我傳福音的動力及使命,願神藉此成為彼此的勸勉及鼓勵!榮耀歸與神!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羅馬書 1:16) 「一切都是出於神;他藉着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哥林多後書 5:18)

作者:林向陽 兒女的最怕 曾在互聯網看過此調查:甚麼是兒女最害怕的事?答案:兒女最怕父母感情不佳,或鬧婚外情,或父母離異。孩子在破碎家庭長大,自信心低落、缺乏安全感、對婚姻失去信心;有的加入幫派,或染上不良嗜好,自暴自棄,能不令人握腕嘆息? 好父母具備甚麼條件?答案多不勝數,略述如下﹕ 好父母愛惜配偶,保護自己的婚姻與家庭 有人說得好﹕父(母)能給兒女最好的禮物就是愛他們的母(父)親。父母最重要的建樹,是建立一個溫暖的家庭,使夫妻能共享婚姻美果,兒女能快樂成長。故此,夫妻要珍惜對方,務要保護自己的婚姻,慎防第三者。現世代人慾橫流,人心詭詐,稍一大意,即陷入婚外情網羅,如陷流沙不能自拔,結果導致婚姻觸礁,家庭破碎,兒女心靈慘受不能言喻的傷害。 為此,與異性交往要謹慎,談話的內容、語氣要光明正大,可對日月。異性朋友必須是夫婦兩人的共同朋友。  好父母互相寬容饒恕 要婚姻愛火常燃,我們必需回到大愛的源頭——耶和華神面前。聖經記載:「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6、8)創造萬物的上帝愛我們至切,在我們軟弱,叛逆祂時依然深愛我們,差遣祂的獨生愛子耶穌降世為人,擔當我們的罪孽捨命十字架上,死後三天復活,叫凡認罪悔改,信靠祂的人罪得赦免,成為新造的人,得享永生。一個真正得救的基督徒,有主耶穌的大愛,能寬容饒恕,甚至能愛仇敵,為逼迫我們的人禱告,何況是我們的配偶?要常記得「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歌羅西書3:13)靠主恩典從心裡饒恕,才能真正去愛對方,才能讓婚姻愛火常燃。 好父母把人生最好的給兒女 人生最好、最重要的,並不是過眼雲煙的金錢、家產和享受,而是永生的確據。要有永生的確據,我們必須要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聖經約翰福音3:36:「信子(耶穌)的人有永生,不信子(耶穌)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故此,帶領兒女認識真道,接受耶穌的救恩,是父母最大的成就。 因為,成為神的兒女,福氣極大,不但罪得赦免,有永生的盼望,並有聖靈居住心中,作我們隨時的幫助。無論在任何景況,甚至面對死亡時,因聖靈的同在,我們永不孤單,依然有屬天的平安。我們的人生雖短暫,但充滿了盼望、喜樂與平安。我們豈不願意和兒女同蒙耶穌救贖的恩典嗎? 好父母按照聖經真理而施教 現今社會潮流是非不辨,高舉金錢至上;鼓吹個人自由,視試婚、一夜情、濫交、同居為平常。甚至連同性戀,跨性戀等等也被視為個人選擇。我們該用甚麽標準來定「是」與「非」呢? 要教導正確,父母必需以聖經的真理來教導兒女,讓他們能分辨真偽、明白對錯、能出污泥而不染,成為一個蒙神喜悅的人,有公義、有憐憫、能造福社會、恩及他人。作父母要常為兒女禱告,也要為自己禱告,求神賜下聰明智慧來養育神賜給我們的產業。也請記得,神才是孩子的主人,父母只是管家而已。故此,請別苛求兒女為你圓夢,也請別按你的喜惡來決定兒女的選科、職業及娶嫁的人選。否則,最終弄至親子關係破裂,十分可惜。  好父母以身作則教育兒女 諺語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好父(母)施教必需要以身作則。你要孩子有愛心,你必需是個有愛心和憐憫人的人,你要孩子用功唸書嗎?你必需也事事勤奮。你要孩子孝順嗎?你必需孝敬你和你配偶的父母。你要孩子誠實嗎?你必需是個童叟不欺的人……也請記得,父母相愛,有好榜樣,他們的勸導最有力。若父母勾心鬥角、吵鬧不停的,使孩子有家不想歸,請問他們的管教怎能有說服力? 好父母按年齡施教、獎罰有方 父母要按孩子年齡施教,要注重品格的栽培,如敬畏神、孝敬父母、尊敬長者,誠實、正直、有愛心、有憐憫等等,良好的品格和習慣要從小培養。兒女年紀漸長,父母在某些事上讓孩子作決定,培養他們負責任的習慣。 施教要公允,請別在怒氣填胸時施教,以免出手過重傷害了兒女而後悔莫及。 施教要言出必行才能收效。故此,請別誇大其詞,說些自己不能作的話,如「你再這樣,我就打死你」等等;施教時,父母要陣容一致,請只針對事,不針對人,也不要把塵封錯事一起拉出來清算。孩子稍長,不宜體罰,應勸告開導。若父母施教錯誤,請向孩子道歉,此舉會讓孩子尊重你,因為只有正直、勇敢的父母才會向兒女認錯。 給獎勵時,切勿食言,以免兒女學了你信口開河的惡習,更別以金錢作獎勵,這會養成兒女向「錢」看。請多在言語上肯定兒女的進步,即使成果只有一點點也該如此。 好父母一視同仁栽培兒女 有的父母因某兒女漂亮聰明、或學業好而偏愛;有的父母重男輕女,只栽培兒子,結果導致兒女心懷妒忌,憤憤不平。 最記得我的父母對我們的教養。他們注重兒女教育,更難得的是對兒女一視同仁,不重男輕女。當年父母經歷時代大變動,1962年一家輾轉到了香港,1968年移居加拿大,暫住一位至親的家,生活艱苦。那人與妻子不想我上學,天天吵著說女兒是虧本貨不該讀書。有一天,他們又向父親施壓,要我停學。父親是個讀書人,深明讀書的重要,在和睦相處下一直忍氣吞聲。那天父親忍無可忍,大聲說:「妙璟還年輕,一定要唸書!」結果對方只好不再哼聲,想不到父親這句話改變了我的一生,結果我是家裡第一個上大學的兒女,這是神極大的恩典,讓我有機會接受教育,以後可以用文字來事奉神,要不然我的人生可要改寫了。寫到這裡,想起當年的艱苦,寄人籬下,父親卻毫不妥協、勇敢維護我的情形,歷歷在目,能不淚眼模糊,向神獻上感恩嗎? 好父母有恩慈,循循善誘 好父母明理寬容,言語恩慈,善鼓勵,多說造就兒女的話。而言語苛刻、人格攻擊只能把兒女推向自暴自棄的深淵,故此,「笨蛋」、「白痴」等等貶低兒女的話請別說,也別把兒女與他人比較,那會弄巧反拙,很傷兒女的自尊心。 好父母把時間投資在兒女身上,聆聽兒女的心聲,作他們的好朋友,喜討論、講道理、有幽默感。與兒女談心時,請記得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在適當時機才加以輔導,教導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此外,別小看全家一同吃晚飯、談心、散步或週末郊遊等等共處的時光,那是連繫親子情的黏土。 不過,即使世間有更好的父母與家庭,也會因生命的終結而曲終人散。聖經歷代志上29:15:「我們在你(神)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的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惟有天父上帝,能永遠地、無時無刻地與我們同在,祂的慈愛永遠長存,祂的信實直到萬代。 親愛的讀者,你認識這位造物主上帝嗎?

作者:Chion 日語「仕掛け」(shikake)可解作特意手法或巧妙策略(以下簡稱為「巧略」),善用人的心理、文化及行為意識,不需要行動強制或反感言語,單單用誘導就把問題解決,日本學者研究的「仕掛学」更成為行政經濟學的新領域。處處都隱藏著行為誘導的巧略,如用線設定泊車位置、或以「謝謝保持廁所整潔」代替「請記得沖水」標語等。在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期間,世界通行的巧略,就是相隔兩米在地上貼上腳印標誌,不用說明而人人會意,自動自覺就分開而立。 被逼留在家中的日子,無限創意的腦袋發明了很多有趣、具日本獨特可愛風格的「仕掛け」,用正面美善的巧略去避免「感染三密」(密室、密集及密接觸) ,舒緩壓迫的氣氛。 銀行為了防止等候服務的客人過量接觸,又能坐著安心地等,職員就把掛著小告示牌的貓布偶放在長沙發中間。把日本人喜愛的「貓」娃娃放在指定的中間位置上,客人就自動地只坐在娃娃兩旁。一個無聲的娃娃替代令人不快的大交叉膠紙封沙發,把緊張不舒服的隔離氣氛化去。施行者成功地避免了過密接觸,執行者不只沒有反感還會會心微笑,是成功又可愛的巧略。 孩子們總愛抗拒命令,三催四請叫他洗手,還要求他仔細地洗一分鐘?!不可能!但一個藍色笑臉細菌,就把這不可能的任務在笑聲中完成。在孩子手心蓋上一個學習洗手的細菌印花,得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揉擦雙手最少30秒才能把印跡洗去。卡通小印章這好玩的巧略,讓孩子在消滅細菌遊戲中,歡樂地不知不覺把手洗得乾乾淨淨。聰明的發明! 大量樣子不完美的蔬果銷路斷絕,因餐館業及學校休業,農產品銷售陷入水深火熱的處境。有些菜農在包裝膠袋上簡單地畫上不同的人面表情,看到加了笑臉哭面的殘缺白蘿蔔,購買者就由嫌棄轉為覺得可愛,高速完售。日本人自古對擬人法都很受用,愛把身邊的東西人性化,如猫會說話、物品會笑等,加了眼睛樣子的包裝很容易吸引視線,抓準心理的巧略,銷售機率大增。 爸爸把燒魚、白飯與配菜放在鮮色餐墊上的一個大圓碟上,和式食材變身法式料理。將飯桌搬近窗前,再用鮮花裝飾點綴,溫柔的陽光映在咖啡、橙汁及小甜點上。在不能出門的日子,早已吃厭同樣的料理,Cafe風早餐讓睡眼惺忪的家人驚喜萬分。窩心的巧略,為枯燥的生活,添了愉快心情。 除了時事局勢,文化歷史也會影響巧略風格,如日式茶庵的建築。茶庵純粹用來品茶道,空間的設計簡約並選用天然材料,營造靜憩養神的氣氛。第一次體驗茶道,被要求把容易磨擦發聲的飾物、手袋等放於茶室外。穿著和服的茶道師優雅地引導我,穿過一道狹窄得只夠一人低頭而過的矮門,來到低天花並只有三、四片疊疊米寬的和室,這就是茶商千利休的深意茶室。智者千利休利用建築上獨特的矮門巧略,讓武士放下武器,在人權差異的朝代,傳遞人人平等的理念。千利休特意把入口造得細小,要進入茶室,不論是高大的武士、農民、孩童,甚至蓋世將軍,都得放下刀劍鋤頭,把象徵身分的手中物留在門外,都得彎低身子爬進去。放下世俗想法,進入不分階級的茶室空間,才能心靜地聞茶香品葉味。 「仕掛け」不只用在生活事,也能用於應付危機。聖經記載全是真實人物的歷史,清澈地呈現人類善惡並其心思意念,充滿智慧又明確了解人性的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八章中,用幾度的巧略去處理差點出命案的險境。 面對粗暴、惡意試探的群眾想要用石頭打死行淫婦人,主耶穌並不急於開口而在地上畫字,特意用沉黙去冷卻過份激昂的情緒。群眾不依,主耶穌才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主耶穌太了解人心,知道在急燥失理智的人前,不論如何審判婦人只會釀成更大的紛爭。主耶穌用反問帶出今次事件的重要關鍵 ——誰才有資格定人「罪」,祂沒有用指責的眼神瞪著眾人,而是再次在地上畫字,刻意地把思考的空間留給群眾。人,誰能不曾犯罪,年紀越大犯得越多,所以群眾從老到幼一個一個都走了。暴亂的結局,唯一有資格定人罪的主耶穌賜婦人悔改的機會,說:「 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主耶穌的教導總是切中要害,讓人不得不面對自己的真實心境。全知全能的主使智慧人聽見,增長學問;使聰明人得著智謀,這智謀也適用於應對現今複雜的世代。 人人的日常都在使用「仕掛け」,因每天大家都在努力達成數不盡的目標,對症下藥的巧略總能解決難題,如母親把菜式變化為吸引孩子樂於吃蔬菜、政府精心謀算爭奪國際優勢、經營者千招齊放讓顧客淘錢消費、花盡心思為抓住戀人的心等等。強制的手法總令人反感,能實行人人甘心樂意完成的巧略,是要用智慧去學習,大有學問。

作者:海倫 美國「國家禱告日」 美國「國家禱告日」是五月的第一個星期四,起源於在1952年的4月17日,參議員Frank Carlson以及Conrad Hilton等,以公法82-324,要求美國總統每年預留一個日期(不在星期日)為「國家禱告日」,並呼籲全民為美國向獨一真神耶穌禱告。在1988年,眾議院決議(House Resolution; HR4170)每年五月第一個星期四為「國家禱告日」。 今年因疫情緣故,總統川普將國家禱告日改為3月15日,呼籲全民禱告尋求上帝的拯救。他在白宮發佈聲明中說:「數百萬的美國人無法聚集在教會、猶太會堂、清真寺和其他禮拜堂中。但是在這時候,我們不能停止祈求上帝增加智慧、安慰和力量,我們必須切切為那些遭受傷害或失去親人的人們祈禱。我請求你們與我一起為所有受新冠病毒影響的人們祈禱,並祈禱上帝醫治之手放在我們國民身上。」(註一) 當日,在眾多的禱告廣播中,其中有YouTube的「富蘭克林國家禱告日服事」(National Day Of Prayer Service with Pastor Jentezen Franklin),這位早年以薩克斯風演奏家的身份進入音樂事奉宣教的富蘭克林牧師,他配合敬拜團,演奏薩克斯風來敬拜神,並以跪禱帶領成千上萬收看直播的觀眾向神認罪悔改,呼求主的赦免。因為疫情,偌大的教會大堂裡席空無人,只有台上帶領禱告的牧師和音樂敬拜的樂團。然而在YouTube和臉書的直播平台上,卻不斷湧進無數來自各國不同語言的網友留言,使人心靈備受激勵。(註二) 可怕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 新冠肺炎(COVID-19)殃及全球,疫情爆發至今(5月4日),超過186個國家受其蹂躪,全球確診人數353萬人,死亡人數高達24.8萬人(美國:確診119萬人,死亡68,678人;中國:確診84.4萬人,死亡4,643人;西班牙:確診22萬人,死亡2萬5千人;意大利:確診22萬人,死亡2萬9千人;英國:確診19萬人,死亡2萬8千人;蘇聯:14.5萬人,死亡超過1千多人;法國:確診13萬人,死亡2萬5千人……)(註三) 疫情重創美國及全球的經濟,比1983年金融海嘯更厲害。根據勞工部公佈,至5月份,美國失業率從半世紀最低點(病毒爆發前)升至12%(註四),全球各國家經濟紛紛出現危機,政府對大小企業和國民燃眉之急的救助只是杯水車薪,不能持久。於是在疫情漸漸趨向平穩之際,所有曾封國、封城的國家紛紛制定逐漸開放營業,以圖挽救經濟。但是,開放會否引致新冠病毒第二波的爆發?難免令人擔憂。我們需要神的保守和憐憫,把病毒挪開,將神的平安賜給我們。 可能你會問,向神禱告有用嗎?神會為我們成就這事嗎?請看: 我們所信靠的上帝,是宇宙唯一的真神。在祂沒有難事。神自己說:「我是耶和華,是凡有血氣者的神,豈有我難成的事麼?」(耶利米書32:27)是的,在神沒有難事,先知耶利米也讚嘆:「主耶和華阿,祢曾用大能和伸出來的膀臂創造天地,在祢沒有難成的事。」(耶利米書32:17) 耶穌說:「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馬可福音10:27)在神沒有難成的事。我們這些已經蒙主拯救的基督徒啊,請回顧以往,我們若數算神的恩典,就知道神的信實和大能是何等真確的。 但是,我們罪孽纏身,神會垂聽我們的禱告嗎?聖經宣告:「耶和華的膀臂,並非縮短不能拯救,耳朵並非發沉不能聽見。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神掩面不聽你們。」(以賽亞書59:1-2)我們若舉目四看,美國,甚至全球都是罪惡盈溢:我們追隨世界潮流,道德敗落,笑貧不笑娼,人心詭詐;我們不惜千方百計去賺取金錢財富,追求享樂,離棄了神。故此,我們要認罪悔改,歸回上帝,呼求祂的赦免和拯救,因為祂是我們唯一的依靠。我們若真心悔改,神是公義慈愛,滿有憐憫,而且是信實的,祂必定要赦免我們,接納我們,醫治這個世界。 願我們在神面前重新立志,盡心盡性盡力盡意地愛祂,讓祂在我們的生命中居首位,活出一個新造之人的樣式。這新造的人因常常親近主耶穌,遵行真道,靈命得以長進,活出耶穌的樣式。我們要以新生命為主作見證,才不負神憐憫拯救的大恩,我們要盡力廣傳福音,讓別人也得著耶穌的拯救。 (註一至註四:網絡搜索)

作者:塵木 經過多月的疫情蔓延至全球,世界各國無一倖免,按公佈全球死去幾十萬人,經濟嚴重重創,失業率激增。在疫情下,有些貧窮國家,國民守候多時只求一粥一飯、一點食物充饑,看見他們的眼神流露出無奈與無助。這苦境,使人心酸!人若定睛在地上,尤其這半年內,似乎只有苦多於樂! 其實,在地上的確沒有樂土。歷代以來,人在天災、戰亂、瘟疫及饑荒中,都不難體會人的軟弱及有限;只是,亦有很多人在逆境中遇到守望相助的人;並且遇見看顧人的神,藉著人無私的施予,散發出神造人的美善,嘗到天恩的滋潤。 疫情持續多月,經濟陷入低谷。很多人失業,香港陷入前所未有的危難。 但在疫情期間,我們看見民間有很多團體出來,幫助有需要的人,派發免費口罩,抗疫物資及糧食罐頭,成了巿民在困苦中一點安慰,體會人間有情。雖然我們是一間資源不多的小教會,竟然也能成為其中一員。而神不斷感動一些愛主肢體捐贈物資、奉獻錢給教會,甚至是指明是抗疫用途。我們就按著神的供應,期望能轉贈給有需要的人;從中接觸了百多個家庭有留下電話,讓我們可以繼續跟進;其中更有80多位樂意留下地址,以致我們可以登門探訪。這些家庭,大部份是新移民、住在劏房,居住環境欠佳,有些更陷入失業大軍中,要申請失業救濟及等待政府的支援。 在接觸的過程中,雖然看見人的苦境,卻更見神的奇妙、大能!有一個年輕太太,到來領取食物包時,提到丈夫已失業幾個月,帶領她誠心禱告後,隔天竟然有人主動來介紹工作給她丈夫;不是偶然一次,而是好幾個家庭都有同樣的經歷,使人體會到我們所信的神,是介入人生活中,深信神看見、聽見人的苦情,也讓人體會禱告的實在,及我們的神是看顧人的神! 在這段疫症期間,讓我深深體會人若只為自己的需要搶購及囤積物資,除了浪費時間、金錢外,更會失去平安及增加憂慮。在這與疫抗爭及經濟艱難的時刻,人若能體會「施比受更有福」的精神及信念,在苦境中不但可以經歷互助的可貴,甚至可以體會神是看顧人的神,這是何等寶貴的經歷!但願在疫情中,人人得享神的甘霖,使人看見人間不是自私冷酷的,而是無私的互相扶助,散發人心裡面神造人的美善,使人在疫境中嚐到從神而來的恩雨,得著安慰、喜樂及平安。正如詩人的體會:「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詩篇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