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報佳音視像電話佈道大行動報名表
[contact-form-7 id="7123" title="“生命之光”-聖誕報佳音視像電話佈道大行動報名表"]
圖、文:譚家麟牧師 溫柔地關懷自己能保守心靈健康(箴言4:23),但人往往選擇壓抑情感。 我們活在一個提倡成功第一的年代,在競爭激烈的文化中,人人都學會如何壓抑自己的傷痛、挫敗感、成長的傷痛和日常的壓力。我們都懼怕自己的軟弱被人發現,用盡各種方法去壓抑憂傷的情緒。不少人都樂於關懷家人和朋友,或是在工作上對不少情緒低落的人進行輔導或心理治療。他們都能夠喜怒不形於色,並善於用各種技巧去壓抑憂傷,但恐怕心靈已經枯乾而不自知(箴言7:22) 保守心靈的方法可以很簡單,建議大家自製一本「溫柔日誌」,在日常讀經中寫下帶著安慰的經文或事件。每週用一兩個晚上花十分鐘慢讀和默想其中一個記錄,讓神溫柔的關懷內心,抒解抑壓著的憂傷。
作者:孫波濤牧師 / 高偉川師母 孫波濤牧師: 癌症意味著什麼呢? 人生中很多問題都是一種艱難的挑戰。人類從來就沒有解決死亡的能力,對死亡只能逆來順受。最智慧的人類頭腦忙著給死亡賦予意義,忙著延長壽命,忙著研究導致疾病和衰老的微生物學、生理學和基因學機理,研發全新藥物和革命性療法來戰勝死亡,然而無法廢除死亡。 目前的疫情中人們都在期待疫苗的研製,但是至今在死亡面前,在疫情面前,在癌症面前,人都是無奈的。只有耶穌基督的復活宣佈:死亡已經死了,這是何等大的福音,是何等超越一切的信息,這也是我傳道十幾年所傳的信息,所信的信息。 我的太太偉川被確診患癌症,從不信、到接受、再到確定手術的那段日子,我都像是在夢中。我不斷在心中質疑:這是真實的嗎?癌症,世紀絕症,我還沒有心理預備的時候,它就如此真實的臨到我最愛的人身上!看見太太似乎無動於衷,依舊充滿活力的事奉,笑著和大家說話,發自內心的開心,甚至是嬉笑的狀態,我實在不能相信醫生的話,那是一種難以形容的一頭霧水的狀態。一方面是太太的外在活力,一方面是她尿血的真實狀況,一方面是醫生給我的手術的真實日期,我像是在真實的日子裡上演了一場精彩得有些誇張的戲劇。我是理工男出身,太太是學藝術的,她總是調侃我這個理工男有些木訥,接受任何信息都比她慢一步,講話也總是比她慢一拍,信主也是慢一步。我家的藝術女從來都是富於想像,總說我缺少想像力。如今,看著眼前的太太這個藝術女,我承認我實在是缺乏想像力的,她沒有任何需要我安慰的樣子,好像醫生的確診與她完全無關。但有時候,她看見有人對有需要的人冷漠的時候,那氣憤的樣子倒還像是一個藝術女的特質。 我認識太太的時候她就是典型的學藝術的人,情感豐富,有時候莫名其妙的多愁善感,樹葉的落地都會讓她很惆悵,有時候我的麻木沒有反應,會令她難以忍受。結婚後,我常常摸不著頭腦,不知道什麼情況就會讓她難過,我總在問她:「你又怎麼了?」很難讓她維持開心的狀態。但信主後她完全改變了,對耶穌的情感超越一切。直到手術的前一天她仍在堅持講道,有一次講道的題目就是《癌與愛》。一個藝術女的傳道人面對癌症,完全顛覆了我的理性。那時候剛好是她辭職作全時間奉獻傳道 20 周年,她認為這個癌症就是神愛的紀念禮物,因為可以用生命見證神的榮耀。 如今太太已經歷了三次手術,仍然活蹦亂跳的在服事。很多癌症病人跟她交流很得鼓勵,甚至從來沒有見過面的人,她也會用微信語音或文字談到半夜,疫情期間也未間斷。四月份本該去醫院做三個月一次的複查,她很堅決地說:給醫院電話取消吧,7 月再查。因為那段期間教會每天都有線上聚會。對於癌與愛,我如今也是有了深刻的生命體驗,神叫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高偉川師母: 今年是我傳道23周年,結婚31周年,日子如此之快,如飛而去。「從心動,至古稀」成了一個漸行漸遠的童話故事,越來越多的夫妻倒在三年之傷,耐不住七年之癢。將婚姻持續到 31年的夫妻,誰能否定這不是一個最深情的告白呢?據說結婚31年是羊皮婚,羊皮的特點就是有韌性,有溫度,有穿透性,羊代表了耶穌基督替罪的羔羊,我們的婚姻和兒子的出生成長都見證神的恩典。 歲月流逝,我居然從傳道人到師母,當年的記憶依然清晰。我曾說過我先生是剛硬的人,世上人都信耶穌了他也不會信的,沒想到如今他是牧師我是師母。我清楚地記得我跟神的禱告:如果袮可以讓波濤信主我們可以一起服事,當牛做馬我也願意。是神改變了我的心,讓我學習生命影響生命,不再用指責幫助一個人信主,指責只能把人與人的距離拉遠,感謝主將我們夫婦完全改變。 我曾三次流產,42 歲時再次懷孕。懷孕三個月時做孕檢,醫生告訴我血液指標顯示胎兒很可能是唐氏。我拒絕了做羊水檢查,如果是唐氏,只要神不拿走我就接受,因為我沒權利決定孩子的一切。兒子出生後正常,健康聰明,如今已經15歲,我們夫婦都已經接近六十歲了,神極大的恩典數算不盡。 尿血的那天晚上,教會禱告會後回到家已經半夜十二點。睡前去洗手間,突然一馬桶的血。我爸爸就是膀胱癌,所以我知道發生了什麼,之前有些不舒服的症狀一直沒時間去檢查。家裡人已經睡了,我心裡很平安,二十多年的服事一直在奔波勞碌,每天都像是打仗一樣的辛苦,42歲生孩子不是容易的,服事的路也不是容易的,一直想好好放鬆休息一下,如今也許使命完成了,該回天家休息了。一覺睡到天亮,沒有任何不舒服,很感恩。早晨告訴了我家牧師,我們去了急診。當看到化驗尿液的小瓶子是一瓶紅紅的血,他的臉色變了,我知道他嚇到了。我說:別緊張,昨晚上一馬桶都是紅的,我都不怕,你怕什麼?很輕鬆的話震醒他。 後來不斷的接到問候電話。我真實的感受是,神給了我一個傳道二十周年的紀念禮物!禱告中我曾問神,怎麼紀念二十周年。這是最好的紀念,用生命傳道,用生命見證福音。於是我的分享錄音就傳遍各個地方,我心中喜樂無法形容,這不是演戲,是真實的生活,福音就是勝過死亡的。害怕癌症嗎?如果我沒完成使命,神不可能接我回天家;如果神看我已經完成地上的使命,也是接我走的日子。面對人人都懼怕的癌症,我心中有平安和滿足,每一個愛的問候與擔心,都是神給我的見證祂的機會。我們常問神為什麼有苦難臨到我?我覺得其實應該問:苦難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如果說苦難是化妝的祝福,感謝神給我機會榮耀祂,生命中見證福音,讓人們不單聽福音,還要看福音,很多人親眼看見我面對癌症的真實狀態。 每三個月的複查對我都如同一個考試。記得第三次又被告知還要手術的時候,我心裡還是有些疑惑,因為神剛剛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教會服事,怎麼又要手術呢?但當醫生告訴我手術日期是 3 月 13 日週三下午三點,聽到這個日子我安心了,這是神定的日子。新的教會的弟兄姐妹沒有看見過我如何面對手術的樣子,手術後休息一周,我又出現在教會,大家看見我的時候說太奇妙了,以為我會很久不能來教會,結果只有一個主日沒見我,我又活了,實在是神的作為。大家都說,怎麼做一次手術就像做了一個美容手術呢? 福音就是如此奇妙的做在我身上,神將我們帶到水深之處,經歷詩篇22篇與回應22篇的23篇的美妙樂曲。
作者:秋霖 對很多人來說:「『不知道結果』比『壞的結果』要可怕得多!」 「不確定性」(Uncertainty)代表著不知道結果是好是壞,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何時才會有結果,或是現時的景況何時才會完結!要等到什麼時候方能改善?相信這些想法在疫情期間頗為普遍,特別是有家人朋友受到疫情影響的人,包括是染病、公司結業、失業、依靠政府救援等等。而這個大局上的不確定性,對個人有著明顯或暗藏的影響。因篇幅關係,今期先討論幾個概念,待下期討論如何應用。 每個人對不確定的容忍度(Ambiguity Tolerance)是有異的。有些人的容忍度比較高,他們會將不確定的情境看作是挑戰,並對此充满好奇心和興趣,他們是不確定性傾向(uncertainty-oriented)的人,例如:喜愛冒險、挑戰、創新的人、初出工作環境的年輕人、新畢業生、受命處理特別任務,甚至是賭徒…… 有些人則容忍度比較低,他們喜歡熟悉和可預測的情境,認為不確定的情境是一種威脅,他們就是確定性傾向(certainty-oriented)的人,例如:已經生活穩妥、家有老幼需要照顧、早已習慣恆常生活模式,而長者亦較多屬此類。 從逆境智商(Adversity Quotient AQ)來看,可以簡單化把人對逆境的反應分為:(1)樂觀類 (視逆境為短暫性,事情將很快過去;是局部的,而非全面的;外在的,而非全皆我錯),個人仍有空間去改變;而(2)悲觀類(視問題是長拖欠無解決;普遍地越來越差;歸咎於自己出錯)則看不到出路,彷彿走進一個下降的螺旋型黑洞。 在樂觀與悲觀之間,現實並不是兩極化的,而是在當中有不同的點。「盼望心理學」(Hope Psychology)學者Rick Synder 提出,「盼望」可以跨越困境,而盼望的能力可以見於「Way Power」——找出路的能力,以及「Will Power」——意志力、毅力。「Way power」高的人就是思考力強、有豐富的常識、機動性、敢於嘗試,並不怕失敗。例如:買不到口罩時,想到可以自己去做,上網找方法,不斷改良。「Will power」強的人,毋懼失敗、不輕言放棄、不衝動、有頑強信心去克服逆境,把信念付諸行動。 有位基督徒心理學家Worthington再加上另一元素:「Wait power」——等候的力量,認為人是有限的,人極盡努力亦未必如願以嘗,但深信世界是由神掌管,祂不會不看顧我們,神是盼望的來源。由此,人可以接受自己的有限、要休息,神在工作,祂不疲乏,祂有自己的時間表,人需要學習等候。這也是基督徒的信仰,應用在疫情下的處理,更見實在。 面對不確定何時會完結的疫情,看到第二波、第三波相繼出現時,既會擔心「早晚會輪到自己」,以及一連串的負面可能性:失業、患病、失眠、失落……我們更加需要學習樂觀看法:積極增強自己找出路的能力,以及培養更強的毅力,並配合信仰的力量,盼望在天父,活在當下。 下期將會討論應用的部分。 「你豈不曾知道嗎?你豈未曾聽見嗎?永在的上帝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祂不疲乏,也不困倦;祂的智慧無法測度。疲乏的,祂賜能力;軟弱的,祂加力量。就是年輕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以賽亞書40:28-31) 未完待續
作者:何建宇 消毒措施的先驅 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1846年在維也納醫院的產科部門工作。當時歐洲的醫學界解剖時從不戴手套,手術前也不洗手,更會在驗屍後直接為孕婦接生。醫院裡有超過18% 的產婦死亡,塞麥爾維斯猜測產婦受感染,故採取消毒措施,要求醫生為產婦檢查前用漂白水洗手。實施數月後,產婦死亡率驟降至0.19%。 他宣稱產科醫生自己的雙手和儀器受污染,從而把災難帶給了產婦。頑固守舊的醫生無法接受塞麥爾維斯的說法,他被醫學界視為「叛徒」,遭到上司與醫院的打壓。他的言論雖有說服力,然而行內不斷的攻擊,使他一生的事業鬱鬱不得志。 令人惋惜的是:塞麥爾維斯去世多年後他的主張才獲醫學界認同。巴斯德建立了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塞麥爾維斯的消毒措施終被證實了。李斯特的論文也確定了消毒的重要性,手術消毒逐被廣泛推行。 專業操守 傳統價值觀看重職業操守,整體來説,工作需要有紀律、有道德、合乎倫理標準的行為。律師對當事人、老師對學生、營商者對顧客、醫生對病人等,都需要負責任,建立可信賴的榜樣。 醫者父母心,救活病人是天職,這是終生守護不容妥協的使命。確信消毒的方案可大幅降低產婦的死亡率,有臨床數據作出客觀證明,爭取醫學界的認可本是順理成章的。堅持誠信,講真理,實話實說,捍衛病人的權益,以挽救生命為己任,理直氣壯,是可敬佩的。 曲高和寡 現實往往事與願違,有「老行尊」顧全面子和權威,有「老古董」不能接受新事物,有「競爭者」沒有容人之量,導致全方位狙擊塞麥爾維斯。同行冠上「叛徒」的稱號,上司和他劃清界線,同事和他割蓆,醫院不再和他續約。動機都是為要懲治他、抹黑他、排擠他,因着和他不同道便把他趕上窮途末路。 類似性質的矛盾同樣出現在今天的職場。若你堅持道德和倫理的操守,看重誠信的服務,也會被認為是曲高和寡,遂被排擠和孤立。他們的觀點並非客觀和理性,甚至是被慾望、自私或貪婪所驅使,到頭來公司蒙受無可補救的損失,而你卻成為了受害者。 在職場上與人和睦相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節外生枝,都是好的態度。當涉及原則性的抉擇,如道德、誠信、生命、安全等,便要堅持到底。若是畏縮而妥協,必換來高昂代價,真要三思! 聖經早已明言,我們在世上有苦難;試驗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全是塑造生命成長的過程。「神阿,求祢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詩篇139:23)如何面對不公平、不公義的處境?如何去接受委屈和失敗?都是職場聖徒一生的操練。
作者:鄧紹光博士 亂世之中,基督徒首要當作的是甚麼? 雖然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昔日身處的境況,不一定跟我們當下的情境完全一樣,但同為亂世,二者並無二致,都挑戰基督徒以及教會群體跟隨基督,被基督塑造,好能符合祂那擔當他者的行動的生命。在潘霍華來說,跟隨基督、被基督塑造,活出擔當他者的生命,無論得時不得時,都當如此。 潘霍华被关押在柏林泰格尔军事监狱期间(图右二) 重視默想聖經 基督臨在的通道 但是,我們在哪裡與耶穌基督相遇,體會到祂的同在,特別在這亂世的時刻?潘霍華的整個神學是基督論式的,他認為基督臨在我們的語言之中:教會群體的宣講;物質之中:教會群體的聖禮;社群之中:教會群體。但是,潘霍華一生之中的兩個轉捩點,卻跟他自己的讀經有關。1932年,潘霍華讀登山寶訓,結果成為基督徒,從言詞上的基督徒轉向真實的基督徒,神學討論的耶穌基督成了他個人生命所遇見並追隨的他者。1939年6月,潘霍華第二次前往美國,但旋即於7月返回德國。因為他在6月26日讀到當天的經文,其中提到保羅要求提摩太到他那裡去:「你要趕緊在冬天以前到我這裡來。」(提摩太後書4:21)就決定乘船歸去,返回德國,面對大戰前夕的家鄉。 教會的宣講,是宣講聖經所見證的耶穌基督。教會的聖禮,是指向聖經所見證的耶穌基督。教會群體,是上帝所使用的施事者(agent),好宣講及指向聖經所見證的耶穌基督,而讓其自身可以跟耶穌基督相遇。宣講及聖禮,均與聖經有關,因為聖經是見證耶穌基督的話語,乃成文的上帝話語。於是,聖經作為成文的上帝話語,就成了耶穌基督臨在的必要通道。潘霍華很重視默想聖經,他主持芬根瓦的神學院,規定學生參與早會以及默想聖經。因此,他在神學地反思神學院的群體生活而寫成的《團契生活》(Life Together),就在論獨處時講述默想聖經的事情。面對國家教會究竟是真是假的局面,在大學受訓作牧者的竟然生命空洞,不懂禱告,不懂閱讀默想聖經,那麼德國的教會還有甚麼將來?因此,潘霍華致力要建立一個以祈禱與聖經為中心的神學生群體,他非常重視神學生直接與上帝的話語相遇,而這是默想聖經所要做的。 去除想望欲求 學習禱告的真義 在《團契生活》之中,他講的默想是古教會和宗教改革運動時期的用法,包括了讀經、禱告、代禱。我們在這裡關注的是在默想中的讀經,與耶穌基督相遇,體會祂的同在,但也跟禱告有關。 我們必須禱告,從禱告開始,因為這個時候的讀經,不是釋經,不是預備講章,不是作任何形式的聖經研究。當然,在默想中讀經之先,要弄清楚經文的內容,但進入這過程之中,就當只是等候上帝對我們說話,這是上帝所應許的。 但是,我們往往為自己眼前的困難、心裡的煩憂纏繞、壓制。於是,就要從禱告開始,祈求上帝藉著祂的道,差遣聖靈來到我們當中,向我們啟示祂的聖道,使我們得著光照。這是祈禱積極的作用;此外,還有消極的作用。 祈禱,是祈求上帝消除自己把聖經置於自己跟前,要求上帝透過它來回答我們眼前碰到的困難與煩憂。我們很容易要求聖經所說的話,必須是按照我們的需要來滿足自己,只有這樣,聖經的信息才可以站立得穩。潘霍華指出,過去的日子就曾經要求聖經的信息在「理性」或「文化」或「民族與文化傳統」面前,證明它是站立得穩的,也就是按這些需要而滿足我們。這就是我們經常掛在口邊的說話:「上帝跟我們的相干性。」不同時代自有不同的要求,但背後的精神都是一樣。今天我們面對「只有更黑暗,沒有最黑暗」的亂世之中,同樣會帶著我們自己的要求,來閱讀聖經,指望上帝按著我們的要求來跟我們說話,讓我們體會到祂的同在。但是,潘霍華卻反過來,要求我們的當下是對聖經的信息是相干的,而不是要求聖經的信息對我們的當下是相干的。 謙卑安靜等候 成為日常的踐行 因此,我們只得在禱告中謙卑下來,在等候中讓上帝工作,一點一滴地剝落眼前的、心中的種種想望和慾求,然後才會在靜默中與耶穌基督相遇,體會祂的同在。 這種同在是批判式的同在,而不是按照我們的心意而同在,這種批判式的同在,首先批判的是我們跟耶穌基督的關係,不能倒客為主;其次批判的是我們的想望和慾求,並不一定是有益的。在亂世之中,我們想遇上一個怎樣的耶穌基督?在亂世之中,我們想耶穌基督怎樣與我們同在? 在亂世之中,各種聲音紛呈、擾亂我們的心神,催促我們有所行動。只是,潘霍華身處昔日國家、教會的亂局之中,卻不急於有所回應,他教導神學生要靜默,中止自己內在與外在的言說,好等候上帝話語的臨到;要祈禱,去除自己種種想望和慾求,好讓耶穌基督在我們讀經默想時,以祂自己的方式與我們同在。這裡沒有捷徑,讀經、祈禱本來就不是魔法活動,而是長期的、日常的操練和踐行,無論得時不得時,都當如此。潘霍華就在他自己不同的處境之中,遇上了教導登山寶訓的耶穌基督,也遇上了呼召他跟隨作門徒的耶穌基督,並遇上了那位擔當我們一切罪債又求天父赦免我們的耶穌基督……這一切的遇上,都離不開他長久、日常的讀經默想。潘霍華的踐行,是我們要學習的嗎? 註:作者為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本文原刊於 CGST Magazine,2019 年 12 月 20 日,承蒙作者允許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王文賢 每年到了六、七月,部份香港家長及學生面對派位、放榜的挑戰。家長為子女升學派位費盡腦汁,為子女爭取面試機會,爭取子女派到一所理想學校的機會,為的是孩子能有更好的將來。筆者小女兒今年也面對升中派位,我和丈夫雖不是要求女兒要入名校,只盼能讓她入讀一間適合、有發展學生、培養出良好的品格的學校。但我們也明白,要入到心儀的學校,是需要按著現時的遊戲規則,就是按著學業及課外活動成績來決定。然而,在香港有群孩子,無論他在學業或課外活動有出色的表現,卻未能爭取升學或比賽的機會,因為他們連爭取機會的資格也沒有。 三年前,筆者認識「香港尋求庇護者及難民協會」創辦人伍鳳嫦博士(Dr. Isabella Ng),她向我分享一位16歲年輕人所面對的困難。這年輕人的父母是尋求政治庇護者,雖然孩子是在香港出世,但因著父母的身份,他的出世證明書上寫著「未確認」,表示他是一個無國籍的人。他來見Isabella,是請求她幫忙取得一本護照:「我在學校的足球隊表現很出色,被選入校隊,現在校隊可以去外地參加比賽。你可以幫我申請一本護照嗎?」Isabella望著他充滿期望的眼神,很難過地表示自己無能為力。 那天下午坐在茶餐廳,聽著Isabella提起這件事,深深感到她的難過,她說:「我真的不明白,這班孩子在香港出生成長,他們有很多的天份,為什麼政府不視他們為寶貴的資源,給他們機會,幫助他們發展,將來必有很多的貢獻。」年輕人告訴Isabella:「我很失望,很氣餒,但我不會放棄。」他有的,是踢足球的天份,是不放棄的精神;欠缺的,是一個被認同的身份,一本合法的護照,和一個機會。 人要離開自己家鄉,去到他國尋求政治庇護,成為難民,絕對不是為了生活質素能錦上添花,而是迫於無奈。我聽過當中不少人在自己國家都是專業人士,有學識有技能,正因如此,他們才有錢,有條件地聯絡上蛇頭,用各樣方法途徑離開家鄉;失去的,同樣是一個被認同的身份,一本能去安全國家的合法護照,和一個機會。 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又豈是我們所能知曉,又有誰能聽聽他們的微聲? 青年使命團(Youth With A Mission , YWAM)同工Rebecca分享一個單親難民家庭的故事。 這家庭中有一位7歲的小女孩思思(化名),平常週一至週五,也到YWAM在元朗所設的中心補習班做功課。那天Rebecca與一姊妹去家訪,事前已知思思和她媽媽是住在環境較惡劣的劏房。但當她們腳踏進那棟沒有電梯的唐樓,眼前所看見的是更難過和擔心。從第一層開始,每層都有性工作者的工作場所(在香港稱作「一樓一鳳」),周圍牆上貼滿的是色情圖畫和標語。思思和她媽媽每天就是在這個環境中出入,Rebecca心裡不是味兒。試問作為父母,你願意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嗎?若你作為丈夫,又願意你的太太在這樣的環境中出入嗎? 好不容易走完這六層樓梯,到了思思家—一處只能容納一張雙人上下格床、加上一個廁所的家。思思無論做功課、吃飯和睡覺,整個活動空間就只能在小小的床上,客人來探訪,也只好站著。 與思思媽媽閒聊間,媽媽突然提起一年前發生的事。由於香港法例的緣故,難民在香港工作是犯法的,他們就只能靠一些非牟利機構提供租金資助和食物券維生。那一年思思媽媽因著經濟困境,到了一間餐廳做黑市洗碗工作,她身旁的同鄉因著嫉妒,竟然舉報了她。結果,思思媽媽被判了入獄6個月,而思思就被安排暫住兒童之家。說到這裡,媽媽哭了,正在床上玩的思思也流下淚來。她不明白媽媽那時候為何突然離她而去,害怕自己變成了孤兒,而媽媽為此而充滿內疚和自責。 過去傷痛經歷無法改寫,面對未來,助人者也彷似無能為力。就在那時候,聖靈大大降臨在她們當中,耶穌提醒:「我能夠醫治,我能夠修補。」因著聖靈的帶領,Rebecca她們邀請思思和媽媽拖著手一起禱告,祈禱當中,思思看見了一幅圖畫,她看見一個好像爸爸的人張開雙臂,擁她入懷中,有很多很多的心心像花一樣散落在她身上。Rebecca她們便用這幅神所賜下的圖畫來祝福思思和媽媽。祈禱之後,媽媽擁思思入懷中,說:「我過去的自責內疚好像沒有了,耶穌拿走了。」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麼?是困苦麼?是逼迫麼?是飢餓麼?是赤身露體麼?是危險麼?是刀劍麼?……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馬書8:35, 39) 無論是未能確認的身份、無國籍、無機會,都不能叫他們與神的愛隔絕,因為我們都是神所看為寶貴的兒女。三年前,我與丈夫帶兩名女兒一同參與Isabella機構舉辦的燒烤活動,出發前,兩女兒分別對我說:「媽咪,我怕不懂得與他們相處,我英文不好,怎溝通?她們要玩什麼?」我只對她們說:「你們只是去玩,不要你們做什麼。你帶你喜歡玩的遊戲去邀請她們一起玩,或是她們玩什麼,你也玩什麼就可以。你燒烤,問她們燒什麼,一齊食,一齊分享就好了。」 玩了一整天,回家途中,她們說:「媽咪,什麼時候可以再去與他們玩?好好玩,他們與我們完全沒有分別啊。」的確,惟有認識他們,跟他們做朋友,你會發現我們的需要都是一樣。「給我一個機會!」除了是難民心裡發出的呼聲,也是我們應該發出的一個禱告:「求主給我一個機會,讓我們好好的去認識這班無國籍的『香港人』。」
作者:洪順強牧師 新冠病毒(COVID-19)所造成的瘟疫肆虐全世界,被感染人數在2020年8月初已經超過一 千八百萬,死亡人數也超過68萬,全球受感染人的指數曲線仍然是往上升的,死亡人數預計會持續增加。論到死亡,絕大部份的人都懼怕,基督信仰卻能幫助人不怕去面對,原因何在?請看以下分享。 (一) 人怕死亡的原因 死亡使人失去一切 當人想到要面對死亡時,不少人會想到將要失去一切,包括我們的財產、地位、權勢、一切所擁有的,甚至失去自己所愛的人、或者愛自己的人,更可怕的是失去生命,以後因此就不能享受這一切,因此總希望長生不老。聖經提到有一個青年官,他有很多產業的,也擁有一個在人看來很好的品德,但他對生命沒有把握,後來他知道可以向耶穌請教,聖經記載有一天耶穌出來行路的時候,那人跑去耶穌那裡,並且跪在他面前問他說:「良善的夫子,我當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馬可福音10:17)可見這一位年青有為的官,他雖然有權勢、學問、甚至很多財產,但他要求得永生之道,其中可能是怕沒有命去享用這一切。其實有一個人名叫約伯,他已經在聖經約伯記1:21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造物主),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保羅—主耶穌的使徒,他也說:「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提摩太前書 6:7)原來一切都是造物主給人的,不是真正屬於人的,人所擁有的是神交托人去管理,要人在有限的年日中好好去運用及管理,到時候神要取去人的性命時,這一切都不再是屬於那人的。因此只要人明白這點就可以看得開,在人擁有時要感恩;在人沒有時仰望信靠神,並且要知足。 人不知道死後何往 人怕死另一個原因是不知道死後何往,那種心靈的迷網與失落,就好像一個人在荒郊迷了路,當越去找出路越找不到時,那種恐懼感正是臨離世前人會感受的,有些人甚至發惡夢說有鬼來捉他們走。當然,有些人可能想不到死後何往,於是對自己說死了一了百了吧!又或者說活好今生、不用理死後如何。有以上想法的人可能之一是逃避,這些人知道人有靈魂的,只是怕去面對。另一些人或者是無知,他們不知道、不在乎人有沒有靈魂,只要今生、不理永恆。這些人是近視、看不見,甚至忽略了人的靈魂是永存的。聖經說這些人是可憐的。很多人曾經表面說不怕、不用理會,但當他們明白真理,他們將來要面對死後的受審判,人因為有罪過就要永遠受刑罰時,不少人因此會考慮信仰耶穌基督所帶來的出路與盼望。 人怕死後靈魂去地獄 人第三個怕死的原因是怕去地獄。一般人都相信應該是有地獄的,而且絕大部份的宗教都談論到有地獄的事。人常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如果未報、時候未到」,又或者提醒人說:「要小心,將來是有審判、有報應的。」因此人希望行善積德將來可以上天堂,但是人卻知道自己的不完全,大罪可能沒有犯,但也犯了不少的小罪,恐怕從小到老加起來是很多很多的。我們絕少聽人說他有資格能上天堂,只會說「或許可以上天堂」、「大概應該可以上天堂」,人是不敢說自己是百份之百無過犯、是完全的。結論是人沒有上天堂確據的,因為知道天堂是無瑕無疵的境界,聖人都有錯,何況一般人呢?只有等候審判。 (二) 耶穌基督得勝死亡、為人預備天家 如今我們有一個好消息,就是人可以有上天堂的路與把握。原因是創造天地的神,祂知道人靠自己是不能上天堂去的。故此,祂親自降卑成人,就是歷史中出現過的耶穌。祂來就是要解決人因為有罪不能上天堂的問題。聖經告訴我們,耶穌來是為人作代罪羔羊,祂擔當世人的罪,祂甘願被釘死在十字架,承擔人一切罪的最大刑罰,就是以死代死、以被咒詛代替被咒詛,這就是神偉大的愛。聖經說:「唯有基督(耶穌)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神對我們的愛就在此顯明了。」(羅馬書5:8) 耶穌不單是為人捨命,更重要的是祂死後三天復活,歷史告訴我們耶穌復活了。(請參看昔日真理報 www.globaltm.org 2011年4月及2019年4月份「問得好」解答。)耶穌的復活帶來了得勝死亡的好消息,聖經說:「孩子們既然同有血肉之體,祂(耶穌)自己也照樣成為血肉之體,為要藉著死,消滅那掌握死權的魔鬼,並且要釋放那些因為怕死而終身作奴僕的人。」(希伯來書2:14-15)又說:「按聖潔的靈說,因為從死人中復活,顯明祂(耶穌)是大有能力的 神的兒子(即祂是神)。」(羅馬書1:4)耶穌復活後曾向很多人顯現過,如今有聖經記載,並且人因為相信接受主耶穌為救主,可以經歷主賜給人的新生命,就是祂所賜的豐盛生命,並且可以得著永生的確據,將來信靠祂的人是擔保可以上天堂去的。因此,信靠耶穌的基督徒可以對大家說:我們是不怕面對死亡的,因為主耶穌救了我們,使我們將來不被定罪,並且成為 神的兒女,死後可以上天堂、就是我們常說回天家。 親愛的朋友,歷史中有無數的基督徒可以見證臨死前不怕死亡的分享,因為主耶穌已經赦免了我們一切的罪過,只要我們認罪悔改、接受及認耶穌為主、跟隨祂,我們內心就有平安與回天家的確據,你願意也得到這寶貴的救恩嗎?快來真心信耶穌,擔保你以後也不用怕面對新冠病毒帶來的死亡威脅!
作者:李耀全牧師 友善即是Pay it Forward 我回想起幾年前我真的很喜歡的一部電影《讓愛傳出去》(Pay it Forward)(2000年),這是一部美國戲劇電影,大致是基於Catherine Ryan Hyde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發生在拉斯維加斯,講述一個14歲的小伙子Trevor McKinney發起一項名為「Pay it forward」行動。Trevor 的七年級通認科老師給全班一個功課是要設計和實踐一個計劃,該計劃將使世界變得更美好。Trevor的計劃是建立一個善行網絡,受惠者得到的是要對另外三個人提供恩惠,而不是償還給施與者。當我第一次看這電影時,我深深地被感動,因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仁慈是向別人施與而不要求回報的。聽起來像是一個非常偉大美好的概念,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嗎?確實,在我們為遏制這種冠狀病毒的傳播而保持警惕的同時,我們首先需要彼此友善。但是顯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艱難。我們經常試圖用我們人的力量和意志來表達友善,卻發現我們所有人經常都無法做到。 善良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自從近20年來正向心理學(Seligman)的興起以來,人們對人格特質和美德的興趣和研究已經發生了變化,重點是培育和挖掘人的內在特質,處理心理健康問題。以正向心理學中的人性為主題,我們擁有愛、善良和社交智慧的美德。善良是一種美德,包括慷慨、培育、關愛、同情心、無私和「和藹可親」。許多研究者研究善良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例如, Rowland和Curry(2018)發現,在施行了七天的善良行為後,幸福感增加了,善良行為的舉動與體驗到幸福水平之間存在正面關係。因此,亨利醫生正確地提倡「善良」,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我們的心理健康。 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 我想到一個聖經故事說明基督徒的善良,是耶穌本人所說的好撒瑪利亞人。(路加福音10:25-37)故事說有一個人,在旅途中被強盜剝去他的衣服及毆打,把他打得半死並撇下他一個人就走了。一個祭師和一個利未人經過,都避開了那個人,就從旁邊走了。及後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被猶太人所鄙視的)走過來,幫助這個可憐的旅客。回答律法師的問題時:「誰是我的鄰舍呢?」結論顯然是對傷者表示善良的人,即撒瑪利亞人。 善良就是作那個好鄰居,好撒瑪利亞人,他願意在其他人不會做的時候去幫助一個陌生人。
作者:王文賢 新娘子向著新郎說:「多謝你接納過去的我,以致今日你可以擁有更好的我。」在婚禮中,新娘子道謝的對象,又何止是她的新郎,少不得的還有愛她的神,她的牧師,教會的弟兄姊妹,她的上司兼屬靈母親。新娘子忍不住眼淚,向在場的來賓說:「是他們每一個,用愛把我從爛泥中拉出來,我試過很多次逃走、避開、不理他們。連我自己都想放棄自己的時候,但他們沒有放棄我,一次又一次拉我回到神裡面,以致今日有一個煥然一新的我。」 大約五年前,新娘子阿恩(化名)經她教會牧者推薦下,參加了一間機構所舉行的服侍流浪兒童訓練班課程,而我是她當時的組長。雖然她未肯定自己服侍的對象,但她卻正尋求可以如何回應神的呼召。後來,她一步一步更明確知道神帶領她服侍紅燈區的姐姐,而更在她服侍的機構中認識她的丈夫。為了要讓婚姻更加幸福,她很認真的去預備,不單只是婚禮,還有就是婚前輔導。經她上司介紹下,我就為他們進行婚前輔導,過程中立體地認識她。知道,若不是靠著聖靈的能力,她根本沒有可能走到今天,能夠踏上紅地氈,與丈夫挽手進入人生另一階段。 中國傳統重男輕女,阿恩有一位姊姊,母親懷有阿恩時,希望懷的是一名男嬰,能為夫家繼後香燈。出世後,知道是女,自然也感到失望。母親甚至曾對她說:「你本不應該在這個世上。」對阿恩來說,她的出生,似乎不那麼受歡迎。慶幸的是,她父親卻是寵愛她。小時候美好的回憶,很多都與父親有關。她清楚記得爸爸錫她、抱她、騎膊馬的片段。可惜,這些溫馨的場面,隨著父親在她四年級離世而終止。父親的離世,帶給她們一家沉重的打擊,母親在醫院崩潰,她小小年紀幫父親遺體抹身,送別父親一幕,仍然記得清清楚楚。事隔廿多年,阿恩甚至還記得父親的體溫、錫額頭的場景。提到與父親離別這個片段,說起來心還是痛。 心理學家說,人類天生的需要是要感到親切感、有歸屬感、被愛、被需要和被照顧。而阿恩的父親,正正讓阿恩和她家人因著他所付出的愛,感到滿足。 愛錫她的父親離開,固然給她沉重的打擊,更不幸的是,她之後被鄰居性侵犯。性侵,令她感到被侮辱,心裡充滿憤怒。有誰可以明白她?有誰可以保護她?有誰可以為她出頭?後來她所結織的男朋友,都不是她要找的人。他們一次又一次背叛、離棄她,引誘她一起吸毒、落入色情場所。她試過想自殺,很想放棄自己。究竟有誰可以把她從困局中拯救出來呢?有誰聽到她微小的吶喊? 「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使徒行傳16:31)神的應許是真的。姊姊是家中首先信主的,之後也把她帶到教會。阿恩說:「這次是姊姊給我最大的禮物。」 當然「上教會」是不會像變法術一樣,轉眼就把人的生命扭轉。然而,她的牧者不離不棄,幫她戒毒,幫她回到正常的生活作息,在人看來,她一次又一次叫人失望,但這位牧者沒有叫她失望,在她心裡彷彿相信,因著神,她會回復她被創造時的尊貴和美麗。 阿恩告訴我,她很多次要離開教會,有一次她又想離開時,牧師語氣很堅定地對她說:「若你再不回來,我找八個人抬你回來。」就是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她的心。從此,她沒有再說要離開教會。或許,自父親離世後,她很久沒有如斯真實地感到被愛、被接納、被照顧,很久沒有遇見過一個不放棄她的人。然而,神卻差派牧者、教會的弟兄姊妹,把她帶回這個家,使她有了歡迎她回家的家人等著她。 當談起此事,阿恩和我不約而同地,想到聖經裡的一個「治好癱子」的故事,記載在馬可福音2:1-6:「過了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迦百農。人聽說他在屋裏,於是許多人聚集,甚至連門前都沒有空地;耶穌就對他們講道。有人帶著一個癱子來見耶穌,是由四個人抬來的;因為人多,無法抬到耶穌跟前,就把他所在那房子的屋頂拆了,既拆通了,就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去。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孩子,你的罪赦了。』」 那個癱子得醫治,並不是因為他的信心,而是因為耶穌見到那抬癱子來見祂的人的信心,所以就醫治那癱子。而當下的阿恩,對耶穌的認識不多,也不是因為對耶穌有信心。而是她身邊的牧者、家人和弟兄姊妹的信心,以致今天阿恩能夠來到神面前,把自己和家庭都獻上。今天,她不單是別人的妻子,更是主的僕人,在紅燈區向一班姐姐傳揚神的愛和救恩。就好像昔日耶穌向西門說:「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姊妹)弟兄。」(路加福音22: 32) 婚禮過後,不是像童話故事的結尾:「王子和公主從此快快樂樂地生活。」阿恩和丈夫深知道還有很多需要成長,彼此學習的地方,維繫婚姻是需要用心去經營的。 在神裡面,學習揮別過去、珍惜現在、擁抱未來。但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生命中,在婚姻中,「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枉然警醒。」(詩篇 127:1) 縱然沒有華麗的過去,但因著耶穌掛在木頭上的拯救,讓阿恩和丈夫能帶著盼望,走進婚姻。 約翰福音13:10:「耶穌對他說:『凡洗過澡的人不需要再洗,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 阿恩和丈夫在婚禮中要求有彼此洗腳的環節,是希望喻表當大家為對方洗腳,是表明當進入婚姻的時候,不把過去的不潔帶進婚姻,以及承諾彼此委身,互相服侍! (後記:感謝阿恩同意筆者把她的事寫出來,她的心願是盼望更多姐姐同樣經歷神的恩典,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