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202012 月 (Page 2)

12 月 2020

作者:安宇洪牧師、安陳濬然師母 安宇洪牧師和師母一家曾在八月中旬意外確診新冠病毒。幸好病情不算嚴重,蒙主恩典,在家中隔離休養兩星期左右便完全康復。患病與康復的過程和細節已在網上分享交代 ( www.youtube.com/watch?v=FfH4Y01ELKM ),報章也作詳細報導,請參閱星島 9 月 29 日的文章。以下是患病背後的心路歷程,願能勉勵身邊的同路人。 安宇洪牧師: 疫情中的迷惘 自三月以來,所有負責牧養教會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場考驗信心的持久戰。雖然實體崇拜暫時停下來,但要弄一個網上崇拜絕不容易。當中所牽涉的技術問題不在話下,每主日我獨自在家中面對鏡頭進行直播錄影,猶如對著空氣說話(有試過錄影的人必能意會箇中感受)。雖有不少弟兄姊妹會在直播時的留言箱打招呼說:「主內平安」、「阿們」等,但仍然彌補不了那份與教會弟兄姊妹的距離感。說實話,在這段漫長的疫情期間,我有數刻實在感到有點無奈和迷惘。教會除了勉強維持著每週的網上崇拜、利用視像會議查經和舉行祈禱會、或多點寫卡打電話作關心牧養,其他外展事工實在有很多限制、寸步難移。這場疫情逼使我們反思「何謂教會?」。我經常問主,我們在這狀態底下,如何繼續活出主的使命,在社區內傳福音、服侍有需要的人和見證主呢? 患後的祝福 想不到,我們一家不久之後就以第一身經歷此看似很可怕、肆虐全球的病毒。主的恩典夠我們用,康復以後,我們立刻決定必須將整個患病過程詳細分享,數算主恩。我們的網上見證分享,原本只想著供認識我們的朋友和他們的親友觀看,但出乎意料之外,得到很大的迴響,在網上開始瘋傳 (gone viral)。也令到本地傳媒留意,繼而接觸我們接受報紙和電視台的訪問。有不少人告訴我們,聽過來人的分享感受原來能減低大家對疫情的恐懼,亦有一位女記者說我們的分享令她感受到信心和愛的力量。 感謝讚美主!上帝的旨意和計劃是人所不能測透的,但當我們在各種經歷中學習順服主旨,風雨過後,便能知道主的美意。其實世界各地經歷此病的人不少,但願意分享自己經歷的人卻不多。每天傳媒都只是報導一些大家已經開始感到麻木的數字。但人所關心的不是數字,而是想知道萬一確診之後會是怎樣一回事。感謝主給我們一個更大的平臺,使用我們的生命來見證祂,服侍我們的社區。早前有弟兄打電話問候我時跟我說,他相信我們經歷此病,上帝必有一些特別的意思在其中。當時我仍未明白,現在明白了。 疫境中前行 就讓我們身處疫境/逆境時,仍然深信主有祂的美意,因為天怎樣高過地,主的道路也怎樣高過我們的道路,主的意念也怎樣高過我們的意念 (以賽亞書55:9),幫助我們用信心繼續向前行。我們真的要切切為教會禱告,因為上帝真的實實在在地在此時此刻、在我們中間作祂的工,正在成就祂的旨意和計劃。亦求主給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有一顆願意順服被主使用的心,無論得時不得時、順境或逆境、疾病或康健,也不要灰心喪志,因為看似咒詛的背後,可能有上帝更大的旨意和祝福為我們而預備。 安陳濬然師母: 2020 年 8 月中旬,我們一家先後確診新冠肺炎,箇中經歷難忘。現在回首, 身體雖然打了一場硬杖,心靈卻意外地得到全然休息和更新。 失去常態 自三月份疫情日趨嚴竣,生活不自覺的濃罩著一份看不見前路的無力感:面對著每次外出承受的壓力;思想著教會及弟兄姊妹們在疫情下的需要、女兒們在家中遙距學習的安排……慣常生活受到影響,一下子彷彿失去了生活節奏。沒有了每週五天的上學時間,也停止了每週上教會的習慣。一週七天都是待在家裡,作息變得十分含糊。這不禁讓我思想到,有規律的作息就如神創作萬物般:一切都有秩有序、各按其時、各從其類。 相比之下,因疫情緣故,那份每天都過得無甚特別,日日如是的感覺,久而久之讓人覺得很吃不消。 除了失去了已往的生活節奏把我弄得無所適從外,另一更深的體會是在患病的那三星期,「被迫」將一切煞停,全然將焦點放在自己身體上,專心休養,讓我親歷「安息」的重要。這令我想起創世記2章3節:「然後,神祝福第七日,並定為聖日。 因為在這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 重新得力 在這都市人習慣忙碌、高舉效率的世代,休息變得奢侈,有時更被視為躲懶。過往,我也有無數次因工作時間太長而出現倦怠綜合徵(Burnout syndrome),感到有做不完的工作但卻無力完成。在稍稍停下來喘一口氣時心中卻出現怪責自己不趕快完成工作的聲音。當經歷過那份全然放手、不問工作、尊重自己的身心靈需要的日子後,重回工作崗位時,顯然有一份重新得力的感覺。現在我明顯的過得比前起勁;在疲倦是懂得和願意真正的停下來休閒、充電;也懂得敏感自己心靈的需要,例如會分配時間彈琴唱歌解壓,或跟家人齊嚐些美味食物:這都是以往我視為奢侈的舉動。 情緒困擾 記得在患病期間,有數天我因憂心家人健康和家事而無法入睡。病情亦因缺乏休息而變得反覆。當時除了身體再次出現發燒及頭痛症狀外,我發覺自己的思想也不自控的變得負面,感覺就像跌進了一個充滿負面思想的深淵,怎麽也爬不出來。心知要休息但腦袋卻不停的轉著各種擔心。有一刻甚至在想會否餘生也活在這焦慮的境況中呢?直至家庭醫生建議用藥物幫助入睡和做些舒壓的呼吸練習,身體才慢慢放鬆過來。大概兩天後,隨著身體得到足夠休息,之前不斷在腦中盤旋的各種焦慮也慢慢減去。這幾天行過死蔭幽谷的經歷讓我親嚐受情緒困擾時的無力感,也教曉我身體跟情緒是緊緊連接著的。 總結 總括而言,我感恩在透過病患讓我有抽離既往的生活模式,重新思想作為信徒,何為活出一個全人 (身、心、靈) 的樣式。也提醒我「自我關愛」 (self-care)及有規律的作息是何等重要。願各讀者在這段艱難的時候依然能靠主耶穌基督的恩典過每一天。

作者:李耀全牧師 如何「保持安全」? 「保持安全」是指我們盡最大努力去避免染病,盡量遠離與無處不在的活躍冠狀病毒接觸並受到感染的風險。我們現在都知道,必須經常洗手,勿觸摸臉部 (包括眼睛,鼻子和嘴巴),時常用消毒劑清潔不同的表面,與他人緊密接觸時要戴上口罩,保持身體距離 1 至 2 米,避免人群及其他類似的預防措施皆有助於減低感染的風險。此外,通過健康的飲食和鍛鍊身體以保持健康,有助於我們增強免疫力(減少脆弱性)。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減少與人的接觸次數 (避免大型聚集)也有助於我們和他人免於受病毒感染。若有病癥便需留在家中。 「保持安全」乃 「另類常識」 可是,「保持安全」不只是在我們面臨威脅時須保持警覺和警惕,而是在生活上養成習慣,且準備面對任何攻擊侵襲(例如冠狀病毒),讓預防行為自然地成為我們的第二天性。邦妮·亨利醫生於 2009 年撰寫了一本書,並於 2020 年再版,名為《肥皂和水與常識 Soap and Water & Common Sense》,書中記錄了她一生對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興趣,並為我們提供了在充滿細菌的世界中保持健康的指南。亨利醫生提到:「我經常稱其為『另類常識』 (uncommon sense)。」她認為像經常洗手一般的「常識」(屬於傳統智慧)經常奏效,我們應該時常這樣做。預防遠勝於治療。也許最好的是養成「保持安全」習慣,而不是僅在發生危險時才「保持安全」。 「保持安全」就是過充實、健康及整全的生活 當西方醫藥尚未找到治愈方法,疫苗尚未開發時,民間偏方和另類療法突然變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相信這些藥物會帶來奇蹟性治愈或預防能力的大有人在。我們也期待著可確保健康的有效藥物能及早面世。 我們是共同生活在一個社群中的心理社會個體,任何病發都可能始於一個人或一小撮的人。因此,必須通過公共衛生來共同維護個人健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教會作為信仰群體是如此重要,以致我們需要共同實行「保持安全」(藉彼此隔離以保持維繫),並藉相互鼓勵,以學習和體現如何保持「友善」和「鎮靜」。教會應該成為喚醒靈性之處,並成為我們可以一起從神的力量源頭中汲取力量的地方。

作者:Chion 在宅少出門的生活狀態,讓VR(Virtual Reality) 虛擬實境的數碼空間人口急速暴增。電腦製造一個立體的實境或虛構模擬空間,使用者戴上特製的VR頭盔(headset) 或眼鏡,身體各部再戴上感應配件,當使用者以視覺及感宫進入這空間,就能體會親歷其境的臨場感,這就VR技術比平面視頻更受觀迎的原因之一。 第一次接觸VR 是幾年前在日本藝術節上,載上了VR頭盔及右手拿控制棒,眼前出現了單色的數碼空間,低頭看到假右手拿著毛筆,我揮動著真右手,空間中也按手的動作而出了線條畫,質素還很粗糙。約一年後,在一個什麼也沒有的房間中參加虛擬基地大戰的遊戲,和友人們穿上全身VR套裝,一進入摸擬空間,胸口背心及手臂立時傳來被亂槍擊中的強烈震動,危機感立時讓我認真地拿著機械槍與隊友配合,與敵方進行了十五分鐘的激戰。心跳暴走,脫下套裝才發現自己出了一身汗,太真實的現場感。 科技進步神速,把沒有溫度的冰冷世界,讓人類在其中實際地感到熱和激動,除了遊戲娛樂,VR數碼空間也有著其他溫暖人心的功效。 1)婆婆的VR旅行 年紀大了再加上生病,年老患者們沒有了「生存」的動力,很多都感絕望並放棄辛苦的康復治療,心裡憂愁真的大大損害心靈健康。年輕的健太是康復法研究員,他想到用VR技術改變這不想努力的想法,讓年老患者們變得生氣勃勃。   載上VR眼鏡,盛開的花田呈現在公公婆婆的眼前,親歷其景讓他們身體自然地動起來,左看右望轉頭欣賞。連一直不願意站立的美代子婆婆,因想更接近花田竟然站了起來。視覺的觸感刺激患者產生積極目標—要到實地賞花,帶來要努力進行康復的動力。   VR旅行模式不是一個人能完成,健太就邀請精力旺盛的長者們協助收集VR影片,以同齡的角度來拍攝他們世代熟悉的環境。義工壯牧伯伯說平日多留在家,現在很高興能用新科技幫助自己人。他的活力感染了同輩的老人們,健康病弱互交流下,讓VR成為有溫度有果效的護理好幫手。 健太的故事於日本NHK中英影片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zt/ondemand/video/2042090/ 2)「不登校兒」上學去 能到學校學習因世態變遷成了不是必然的事情:受到同學們傷害的悠真拒絕回校,成為「不登校」(曠課)的孩子,這類因性格或外在環境影響下成為「不登校兒」在增加中;在學年齡的偶像或運動選手們經常因活動而缺度上課;海外公幹的父母想讓孩子們在異國接受日本教學等等。位於沖繩的N高等學校(網上高中)解決了以上種種的困局,讓孩子們不受地點限制而繼續進行日本式的教育課程,學校也有實體活動讓學生們互動交流,不少畢業生成績優秀合格於東京大學及世界名牌大學。 疫情中,N高校更立刻免費開放視頻課程給予全國學校,只是很多學校及學生未有足夠的電腦系統接收而未能使用。10月,名建築師隈研吾氏更為N高校設計了新VR校舍,科技把分散在各地的個體學生,連結在數碼校舍的空間裡。悠真戴上VR頭盔,登錄VR校舍,選定戴眼鏡男孩作他的虛擬角色在虛擬課室真實地上課學習,因為悠真習慣了電子遊戲中的虛擬角色,沒有了真人面對面的壓力,他能平靜地與虛擬老師同學們即時真實地互動,在冰冷的數碼世界實在地感到久違陌生人的溫度,「不登校」的孩子安心地開始了新的社交探索。 N高等學校 https://nnn.ed.jp/news/blog/archives/11427.html 3)動物園會議 在宅工作令很多習慣與同事互動的人群感到寂寞,上司們更感到難以控制下屬們的工作質量,很多需要快速集體探討的議題進度緩慢。VR企業空間就因應而變得大熱,實體公司把所有工作人員登錄在VR虛擬公司中。早上,芽依在家戴上VR頭盔,以企鵝的虛擬角色一登入虛擬辦公室,二十多個虛擬同事在呈現眼前,おはよう!早安的打招呼大響,有人伴著工作的感覺回歸,芽依立時心情大好。 宣傳部今日要討論go to travel這議題,企鵝進入虛擬會議室,一眼就看到老虎、狸貓及部長的大熊指手畫腳在談天,新入社的山羊開門進入,愉快的動物園會議準時開始。 4)窩心的虛擬購物 宅男Y的職業是VR記者,以虛擬記者結衣出席虛擬活動及展銷會,主要拍攝現場花絮及訪問出席的虛擬角色,在數碼電視台直播。記者結衣近日在虛擬美術館介紹展出的每件作品,並訪問了藝術家們;上星期她出席了動漫虛擬攝影會,參加者一邊拍攝一邊激動地告訴結衣很高興能與偶像近接觸。VR記者也會在虛擬展銷會上推介各真實的商品,如漫畫書、時尚、交通工具或房屋住宅等,商品種類在急劇增加中。伊勢丹百貨也在2020初出店於為期12日的世界最大規模虛擬市場展 Virtural Market 4 。 沒有專業訓練的宅男Y在找工作上一直碰壁,直到開始工作於他熟悉的數碼空間中,如魚得水。有耐性及好脾氣的宅男Y,以專業知識幫助了很多顧客適應及享受這新形態的異空間。有位VR初學者嬸嬸,很感謝結衣記者細心地指導她,在虛擬商店中,完成人生第一次的虛擬購物。冷冰冰的數碼世界,存著日式窩心招待。   虛擬實境是冷的,但人心是熱的。人如能像以弗所書4:32所說,人人以恩慈仁愛相待,對弱者及不幸者存憐憫的心 ,以愛的出發點善用變化萬千的VR科技,不只使用於娛樂商業上,並用在社區關懷或醫療服務上,讓科技的溫度成為改善生活的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