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202010 月 (Page 2)

10 月 2020

作者:洪順強牧師  新冠病毒(COVID-19)所造成的瘟疫肆虐全世界,被感染人數在2020年8月初已經超過一 千八百萬,死亡人數也超過68萬,全球受感染人的指數曲線仍然是往上升的,死亡人數預計會持續增加。論到死亡,絕大部份的人都懼怕,基督信仰卻能幫助人不怕去面對,原因何在?請看以下分享。 (一) 人怕死亡的原因 死亡使人失去一切 當人想到要面對死亡時,不少人會想到將要失去一切,包括我們的財產、地位、權勢、一切所擁有的,甚至失去自己所愛的人、或者愛自己的人,更可怕的是失去生命,以後因此就不能享受這一切,因此總希望長生不老。聖經提到有一個青年官,他有很多產業的,也擁有一個在人看來很好的品德,但他對生命沒有把握,後來他知道可以向耶穌請教,聖經記載有一天耶穌出來行路的時候,那人跑去耶穌那裡,並且跪在他面前問他說:「良善的夫子,我當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馬可福音10:17)可見這一位年青有為的官,他雖然有權勢、學問、甚至很多財產,但他要求得永生之道,其中可能是怕沒有命去享用這一切。其實有一個人名叫約伯,他已經在聖經約伯記1:21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造物主),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保羅—主耶穌的使徒,他也說:「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提摩太前書 6:7)原來一切都是造物主給人的,不是真正屬於人的,人所擁有的是神交托人去管理,要人在有限的年日中好好去運用及管理,到時候神要取去人的性命時,這一切都不再是屬於那人的。因此只要人明白這點就可以看得開,在人擁有時要感恩;在人沒有時仰望信靠神,並且要知足。 人不知道死後何往 人怕死另一個原因是不知道死後何往,那種心靈的迷網與失落,就好像一個人在荒郊迷了路,當越去找出路越找不到時,那種恐懼感正是臨離世前人會感受的,有些人甚至發惡夢說有鬼來捉他們走。當然,有些人可能想不到死後何往,於是對自己說死了一了百了吧!又或者說活好今生、不用理死後如何。有以上想法的人可能之一是逃避,這些人知道人有靈魂的,只是怕去面對。另一些人或者是無知,他們不知道、不在乎人有沒有靈魂,只要今生、不理永恆。這些人是近視、看不見,甚至忽略了人的靈魂是永存的。聖經說這些人是可憐的。很多人曾經表面說不怕、不用理會,但當他們明白真理,他們將來要面對死後的受審判,人因為有罪過就要永遠受刑罰時,不少人因此會考慮信仰耶穌基督所帶來的出路與盼望。 人怕死後靈魂去地獄 人第三個怕死的原因是怕去地獄。一般人都相信應該是有地獄的,而且絕大部份的宗教都談論到有地獄的事。人常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如果未報、時候未到」,又或者提醒人說:「要小心,將來是有審判、有報應的。」因此人希望行善積德將來可以上天堂,但是人卻知道自己的不完全,大罪可能沒有犯,但也犯了不少的小罪,恐怕從小到老加起來是很多很多的。我們絕少聽人說他有資格能上天堂,只會說「或許可以上天堂」、「大概應該可以上天堂」,人是不敢說自己是百份之百無過犯、是完全的。結論是人沒有上天堂確據的,因為知道天堂是無瑕無疵的境界,聖人都有錯,何況一般人呢?只有等候審判。 (二) 耶穌基督得勝死亡、為人預備天家 如今我們有一個好消息,就是人可以有上天堂的路與把握。原因是創造天地的神,祂知道人靠自己是不能上天堂去的。故此,祂親自降卑成人,就是歷史中出現過的耶穌。祂來就是要解決人因為有罪不能上天堂的問題。聖經告訴我們,耶穌來是為人作代罪羔羊,祂擔當世人的罪,祂甘願被釘死在十字架,承擔人一切罪的最大刑罰,就是以死代死、以被咒詛代替被咒詛,這就是神偉大的愛。聖經說:「唯有基督(耶穌)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神對我們的愛就在此顯明了。」(羅馬書5:8) 耶穌不單是為人捨命,更重要的是祂死後三天復活,歷史告訴我們耶穌復活了。(請參看昔日真理報 www.globaltm.org 2011年4月及2019年4月份「問得好」解答。)耶穌的復活帶來了得勝死亡的好消息,聖經說:「孩子們既然同有血肉之體,祂(耶穌)自己也照樣成為血肉之體,為要藉著死,消滅那掌握死權的魔鬼,並且要釋放那些因為怕死而終身作奴僕的人。」(希伯來書2:14-15)又說:「按聖潔的靈說,因為從死人中復活,顯明祂(耶穌)是大有能力的 神的兒子(即祂是神)。」(羅馬書1:4)耶穌復活後曾向很多人顯現過,如今有聖經記載,並且人因為相信接受主耶穌為救主,可以經歷主賜給人的新生命,就是祂所賜的豐盛生命,並且可以得著永生的確據,將來信靠祂的人是擔保可以上天堂去的。因此,信靠耶穌的基督徒可以對大家說:我們是不怕面對死亡的,因為主耶穌救了我們,使我們將來不被定罪,並且成為 神的兒女,死後可以上天堂、就是我們常說回天家。 親愛的朋友,歷史中有無數的基督徒可以見證臨死前不怕死亡的分享,因為主耶穌已經赦免了我們一切的罪過,只要我們認罪悔改、接受及認耶穌為主、跟隨祂,我們內心就有平安與回天家的確據,你願意也得到這寶貴的救恩嗎?快來真心信耶穌,擔保你以後也不用怕面對新冠病毒帶來的死亡威脅!

作者:李耀全牧師  友善即是Pay it Forward 我回想起幾年前我真的很喜歡的一部電影《讓愛傳出去》(Pay it Forward)(2000年),這是一部美國戲劇電影,大致是基於Catherine Ryan Hyde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發生在拉斯維加斯,講述一個14歲的小伙子Trevor McKinney發起一項名為「Pay it forward」行動。Trevor 的七年級通認科老師給全班一個功課是要設計和實踐一個計劃,該計劃將使世界變得更美好。Trevor的計劃是建立一個善行網絡,受惠者得到的是要對另外三個人提供恩惠,而不是償還給施與者。當我第一次看這電影時,我深深地被感動,因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仁慈是向別人施與而不要求回報的。聽起來像是一個非常偉大美好的概念,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嗎?確實,在我們為遏制這種冠狀病毒的傳播而保持警惕的同時,我們首先需要彼此友善。但是顯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艱難。我們經常試圖用我們人的力量和意志來表達友善,卻發現我們所有人經常都無法做到。 善良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自從近20年來正向心理學(Seligman)的興起以來,人們對人格特質和美德的興趣和研究已經發生了變化,重點是培育和挖掘人的內在特質,處理心理健康問題。以正向心理學中的人性為主題,我們擁有愛、善良和社交智慧的美德。善良是一種美德,包括慷慨、培育、關愛、同情心、無私和「和藹可親」。許多研究者研究善良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例如, Rowland和Curry(2018)發現,在施行了七天的善良行為後,幸福感增加了,善良行為的舉動與體驗到幸福水平之間存在正面關係。因此,亨利醫生正確地提倡「善良」,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我們的心理健康。 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 我想到一個聖經故事說明基督徒的善良,是耶穌本人所說的好撒瑪利亞人。(路加福音10:25-37)故事說有一個人,在旅途中被強盜剝去他的衣服及毆打,把他打得半死並撇下他一個人就走了。一個祭師和一個利未人經過,都避開了那個人,就從旁邊走了。及後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被猶太人所鄙視的)走過來,幫助這個可憐的旅客。回答律法師的問題時:「誰是我的鄰舍呢?」結論顯然是對傷者表示善良的人,即撒瑪利亞人。 善良就是作那個好鄰居,好撒瑪利亞人,他願意在其他人不會做的時候去幫助一個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