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20206 月 (Page 2)

6 月 2020

作者:洪順強牧師 有些未信主的朋友聽到基督徒說人有罪時,立時覺得很反感,他們認為自己是個好人,沒有殺人放火,沒有姦淫擄掠,又沒有坐過牢,為甚麼基督徒總是要指出人有罪?請看以下的解答。 是聖經指出人有罪 首先,我們要澄清的,不是因為基督徒沒有罪,不是他們高高在上指出人有罪,其實是聖經指出人有罪。聖經羅馬書3:23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又說:「世上沒有不犯罪的人。」(列王記上8:46)又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3:10-12)創世記8:21甚至指出:「人從小時心裡懷著惡念。」故此,聖經告訴我們,不論是男女老幼,人人都有罪,基督徒也被包括在內。但有人會問:「小孩子也有罪嗎?難道剛出生的嬰兒也有罪嗎?聖經是否有錯呢?到底甚麼是罪?」原來人的罪分兩種:一種是罪性,另一種是罪行。 人有罪性 罪性是指人會犯罪的性情,這個罪性是人在母腹中已經存在。大衛在聖經中說:「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詩篇51:5)罪性來自於人類的始祖,起初上帝創造亞當夏娃時,祂並沒有給人創造罪性,那時候亞當夏娃是完全的,然而他們後來經不起試探,他們聽了魔鬼(墮落了的天使)的話,不聽上帝的話,吃了上帝吩咐他們不可吃的禁果,於是被定為有罪,他們虧缺了上帝給他們完全的生命,這就是人類有罪的開始。始祖是代表人類的,故此他們把懂得犯罪的性情(罪性)傳給下一代。羅馬書5:12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故此人人都有懂得去犯罪這個罪性,而罪帶來的結果就是死亡,聖經羅馬書6:23說:「罪的工價乃是死。」而人要面對死亡正說明人有罪性。 人有罪行 罪性帶來的是罪行,意思指犯罪的行為。罪行的標準會因不同地方的法律而異,但一般違法的行為如偷盜、傷害人、搶劫、殺人放火、姦淫擄掠都是公認的罪行。然而,聖經指出罪行的標準是包括法律上和良心上的,意即人就算所做的事沒有違背地上的法律,但卻違背了人的良心,這也算為有罪。上帝賜給人律法(或法律),也賜給人良心,這良心,聖經是指是非之心,人的思念互相較量產生了良心,於是人知道是與非、對與錯、善與惡、醜與美、好與壞、殘與全,故此當人做了違背了良心的事,例如貪心、自私、驕傲、妒忌、恨人、說謊、不尊重父母等,即使人不受地上的法律定罪,卻會受到社會及良心的責備。人做了違背良心的事就產生罪咎感(感到不對、虧欠、難過、不安等),自知是不好的,這罪咎感正說明人有罪行。人從甚麼時候有罪呢?親愛的朋友,你和我都會承認,人從小已經懂得犯那些使人良心不安的罪行,聖經說人從小時心裡懷著惡念是對的。 人的罪行涉及不同的層面 聖經指出人的罪行是多方面的,有明知善而不去行的。雅各書4:17說:「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亦有隱而未現的過錯、任意妄為的罪,有大的有小的。大衛是一位很清楚認識自己有罪的人,他求上帝幫助他去得勝罪惡過犯說:「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為的罪,不容這罪轄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詩篇19:12-13) 我們不單在行動上犯罪,也會在言語上犯罪。雅各書3:2說:「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上帝將來審判人時,連閒話也要審,主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馬太福音12:36-37) 而主耶穌更指出人心思意念的罪行。聖經說:「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污穢人。」(馬可福音7:21-23)又說:「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他犯姦淫了。」(馬太福音5:28) 甚至連動怒也難免受審判,主耶穌說:「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馬太福音5:22) 人是無能為力駕馭罪行 很多人以為自己的罪行不多,都說自己是好人,其實人很多時候是跟別人比較,覺得自己比那些罪多的人好。另一方面是因為人善忘。試想想自己一生中犯了多少次貪心的罪,一生中犯了多少次妒忌的罪、多少次的驕傲、講了多少不該講的話、動了多少次不該動的怒等等。 聖經說得對,人「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上帝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他們雖知道上帝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羅馬書1:29-32) 保羅昔日未認識主耶穌之前,他認為自己就律法上的義是無可指摘的,但當他被上帝的靈感動光照後,他說:「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親愛的朋友,俗語說:「人一日犯三小罪」,這樣我們的罪行真的是很多的。 上帝卻為罪人預備了救恩 人有了罪行就要面對死後的審判,有罪的人是不到天堂去的。然而人的罪行雖多,上帝仍然愛罪人,甚至為罪人洗清罪污。上帝在以賽亞書1:18說:「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又說:「我塗抹了你的過犯,像厚雲消散;我塗抹了你的罪惡,如薄雲滅沒。你當歸向我,因我救贖了你。」(以賽亞書44:22) 上帝曾親自道成肉身到世上來,就是主耶穌基督,祂成為代罪羔羊,為人完成了救恩。只要我們願意到主面前來認罪悔改、接受救主、跟隨基督,人就可以得蒙罪的赦免,得一個可以得勝罪行與死亡的新生命。你願意接受救主耶穌基督,成為上帝的兒女嗎?

作者:潘惠 2003年始,SARS疫情開始在亞洲蔓延。無名病毒肆虐地侵襲着人類,吞噬着人的生命。剎那間,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甚至多倫多等地,人人自危。隔離,買口罩,尋找偏方…… SARS成了「死亡」的代名詞,每個人都盡力隔絕或躲避SARS。 然而,一位年輕的女子卻逆潮流而行之。她在危難之時,請纓上陣,因搶救SARS病人而殉職。5月22日,香港殯儀館,悠揚的歌聲、熟悉的微笑、初夏燦爛的陽光,連同數以萬計市民的祝福,充滿了「香港女兒」謝婉雯的安息禮拜。一位接受電視台採訪的香港市民,臉戴口罩,眼泛淚光,說:「她是那麼英勇救人,而我們除了懂得戴口罩外,還做過什麼呢?」這一個反問,發人深思:同樣是每天24小時的生命,人的表現為什麼竟會如此判若雲泥? 讓我們沿着謝婉雯生命的足跡,尋找其中的奧秘吧! 謝婉雯於1968年3月31日出生在香港一個普通的家庭。她自幼便勤奮上進,1985年中學會考時,她獲八個A的優異成績,成為當年的女狀元之一;後來進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學習,1992年畢業,先後在聯合醫院、屯門醫院實習,工作。 1995年5月5日,婉雯在香港決志信主。此後,她參加查經班、教會小組、各種特會及退修會,認真學習神的話語,她的信仰因此紮下了根基,自己的生命也被建造起來。她的朋友秀儀回憶說:「婉雯說她每天早上必定會抽時間禱告,無論時間長短,對她心靈也有很大幫助。她還鼓勵我在忙碌中要安排讀經計劃,隨後又將她僅有的一本全年讀經計劃的小冊子給我。」 婉雯於2000年12月2日受洗,在「浸禮申請書」上,她這樣表達自己的受浸心志:「見證主耶穌基督,與主耶穌同死同活。」這是她與愛她的主所立的神聖之約,她那雖短暫卻美麗的生命表明,她持守了這約,直到終了。 有了耶穌基督生命的婉雯,更加給人親切可愛的感覺。她人如其名,溫婉文靜,性格沉靜溫柔。她一生雖短暫,但卻經歷了「三次洪水」,是耶穌基督的十字架的能力托住了她,使她在風浪湧起時處變不驚,沉穩自如,甘心捨己。正如九龍城浸信會張慕皚牧師所說:「我相信基督在十字架上犧牲救人的榜樣,激勵了她願意捨己,背十字架,跟隨耶穌的表現。她那份願意為別人犧牲的精神,就是從耶穌犧牲的愛而來。」 1994年,婉雯與陳偉興相遇。陳偉興是博愛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高級醫生,兩人曾在屯門醫院急症室共事。由於志同道合,兩人很快相戀,真摯不移。兩人同在教會聚會,對婚姻及家庭都極其認真。本來他們擬於1998年底結婚,然而10月時,陳偉興便患了血癌,婚事只好延期。 婉雯驚聞男友患上血癌,非常悲痛。她不離不棄,時刻陪伴男友,仍然決定與陳醫生結婚。她為陳偉興迫切祈禱,常至深宵。後來,偉興移植了弟弟偉中的骨髓,神奇地康復了。婉雯便與偉興於2001年舉行了婚禮,立下終生彼此相愛的彩虹之約。 婚禮上,詩班的獻詩是《彩虹下的約定》。這是偉興刻意選擇的詩歌,象徵著妻子是他心中的「雨後彩虹」: 我空虛的心靈,終於不再流淚 期待雨後繽紛的彩虹, 訴說你我的約定。 我不安的腳步,終於可以停歇。 主你已為我擺設了生命的盛宴。 與你有約是永恆的約, 彩虹為證千古不變, 我要高歌為生命喜悅, 萬物歌頌你的慈愛, 大地訴說你的恩典。   「彩虹之約」是神在創世記中與人所立的約。古時,世界在神面前敗壞,地上滿了強暴,神用洪水審判世界之後,對義人挪亞說:「我與你們和你們的後裔立約……我與你們立約,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滅絕,也不再有洪水毀壞地了。……我與你們並你們這裡的各樣活物所立的永約是有記號的。我把虹放在雲彩中,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我便記念我與你們和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約……這就是我與地上一切有血肉之物立約的記號了。」(創世記9:12-17) 對婉雯和偉興來說,「彩虹之約」意味着,在他們的生命中,既使有洪水般的災難來臨,他們都會持守這個約定,因為他們堅信洪水之後,必有繽紛的彩虹。他們將共同度過洪水的日子,經歷神的信實,體驗神的奇妙,與神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偉興為人樂觀,心中常被基督的愛火焚燒着。婚後數月,謝婉雯在醫院安排下到英國進修半年,夫婦分隔異地。2001年7至8月,她在英國收到丈夫舊病複發的消息,立即回港,小夫妻真正相處的日子不到一年,丈夫於2002年6月20日病逝。 丈夫的安息禮拜上,「彩虹下的約定」的樂曲再次回蕩在聚會廳里,傾訴着婉雯對偉興的追念。她給丈夫的輓聯寫道:「愛不止息彩虹下的約定永不變,主懷安息等待他日在雲中相逢。」不僅表達了她對愛情的忠貞,對誓約的恪守,也充滿了對未來的期盼。這是基於對耶穌基督的信心的期盼。她說:「人生在世很短暫,應該展望天上的永恆。」 偉興走了,婉雯仍然堅強地活着,繼續事奉,繼續為主作見證。她將大部分時間奉獻給醫護工作。虔誠的婉雯說:「上帝將我留在世上,有祂的心意,要我為祂做點事。」她的朋友劉姊妹說,婉雯要做的事,就是犧牲自己醫治他人。 2003年3月,她毅然自願由內科病房轉到非典型肺炎病房工作。其實她原本完全可以避過病毒感染,逃過死亡的厄運。當屯門醫院表示需要一批醫護人員照顧非典型肺炎病人,婉雯因自己丈夫去世,又沒有子女,了無牽掛,心想與其讓其它有家室的同事冒險,不如自己走到最前線救治病危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當時,屯門醫院接收了三名非典型肺炎病人,但院內只有兩名胸肺專科醫生,由於其中一位醫生另有工作在身,謝婉雯便自動請纓,踏上抗炎之戰的最前線。 「她覺得這是自然不過的事,義不容辭。」屯門醫院上司歐陽東偉這樣說。 三月底謝婉雯在搶救一名非典型肺炎病人、為病人插喉管時,可能是病人的血液和分泌物濺到了她身上,她受到感染,並在四月三日入院。 雖然卧病在床,但她一心只想着病人。她深信,卧病的日子很快會過去。歐陽東偉形容,謝醫生入院後一直很有信心康復,一般病人面對突如其來的疫症都會驚惶失措,但她卻冷靜又勇敢,對同事說:「沒有事的,就當是休息兩星期,看看書,看看電視,時間很快過去。」 婉雯醫生甚至與主診醫生一同看自己的肺部X光片,以她的專業知識,她當然知道自己病情不輕,但她並沒有流露出絲毫驚慌的神色。有人問及婉雯:你怕SARS嗎?她說:「不怕,交託給主便不會驚慌!」 她的同事、內科醫生黃偉倫說,她在一般「沙士」病房留醫時,氣喘情況已相當嚴重。她身邊的旁人看見她十分痛苦,但她自己卻從沒有埋怨,還樂觀地說:「要快點出院,返病房幫手!」 可惜,謝醫生的願望並沒有實現。她其後病情急轉直下,到四月十五日更要進入深切治療部。 曾經趕赴屯門醫院搶救她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沈祖堯直言,兩周前她的病情已十分惡劣,一直要插喉,他與眾醫生會診時,差不多已用盡所有方法,可惜全部無效。 「我們為她抽驗血液,血中「沙士」病毒已很少,相信她病情嚴重是因為免疫系統受損太嚴重,以致身體出現其它細菌和病毒感染時,不能完全將之消滅。」 屯門醫院護士黃佩儀表示,婉雯在深切治療部情況危機之時,有同事在她身邊鼓勵她加油,昏迷中的謝婉雯竟流下淚來。該同事以為自己看錯了,便先後問她兩個問題,一是聽到自己說話便點頭示意,另一是想聽詩歌的話請點頭。她兩次都微微點頭,該同事被她對信仰和生命的信心深深打動,無法忘記她那永不放棄的精神。 婉雯醫生至終持守着自己與神所立的約:信靠耶穌,與主同死同活。她從沒埋怨為什麼是自己患病,直至彌留期間。2003年5月13日凌晨4時,愛她的主耶穌接她回了天家。那是一個更為美好的地方。那裡有繽紛的彩虹,在那裡,她與親愛的丈夫偉興如約相會在彩虹下…… 香港市民從此失去一個終身無私奉獻的好醫生。香港教會及婉雯醫生就讀的中文大學分別舉行追悼儀式。悼念會上,婉雯的朋友和同事,上台分享其生前捨己為人的片段時,在場人士不時感動落淚。悼念會上,詩歌「愛是不保留」的旋律震撼着大家的心,當唱到「看!血在流反映愛沒有保留,持續不死的愛萬世不休」時,多人淚如雨下。 她的朋友懷念她說:「認識婉雯是神對我的恩典,她的出現,不但令我在信仰上得着良伴,更使我在心靈低潮時,得着支持、安慰、鼓勵。她的經歷,她安慰的話,使我有力量面對母親患癌的不幸及逝世的打擊。多年來互相扶持,同經憂患,這份友誼,我很珍惜,也很懷念。」 她的牧師說:「她也帶給我們另一種人生觀:不是擁有多少,而是付出多少。她對父母家人的傾倒,對婚姻愛侶的付出,對病人同事的呵護,給我們看見她的價值觀和家庭觀是多麼純潔真摯……謝婉雯醫生從沒有怨言,在公在私,順流逆流,她永遠都是別人的朋友。她身邊的人感到凡有她出席的地方就有祥和,就有寧靜,就有希望。謝醫生還啟發我們一個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正因為她熱愛生命——自己的生命和每一個人的生命,所以她才會從醫生變成病人,但同事朋友都說她處變不驚,她說:『人生在世很短暫,應該展望天上的永恆。她信生命仍有續集,雨後必有彩虹,今生有盡,永生無窮!』」 陳偉中,婉雯的丈夫的弟弟說:「嫂嫂生命中曾立過兩個約——受浸的約(與主同死活)和婚姻的約(與夫共生死)。她三歷洪水——丈夫病發、離世、自己染病。然而在天上,在新天新地,在基督的救恩和神的永約中,已不會再有眼淚、死亡、悲哀、疼痛;今世的滔滔洪水已過,她留給地上朋友的遺產,是捨己的愛,對主的忠誠,並對神的信心。 安息禮拜中,婉雯爸爸寫的悼詞是: 「各位懷念謝醫生 就會痛心 痛心就會落淚 落淚亦是下雨 下雨過後 定會畫出彩虹 彩虹過後會到明天 全因主耶穌的愛」 在婉雯的葬禮中,香港眾教會二十多位牧師特別組成牧者詩班,為婉雯獻唱一曲感人《奇異恩典》: 「將來在天安居萬年, 恩光如日普照, 好像最初蒙恩景況, 讚美永不減少。」 是的,婉雯的軀體雖然長眠香港浩園,但她的靈魂已安息主懷,她將在恩光如日普照的天國安居萬年。 謝婉雯的英文名叫Joanna,意謂「上帝仁慈的禮物」。在她出殯之日,就有市民說:「她是上帝為沉鬱的香港派來的天使。」這評語,竟來得恰如其分。 天使的職責,除了守護凡人外,也傳達上帝的話語。那麼婉雯的犧牲,對香港人——及所有的人——又帶來了什麼啟發和信息呢? 這個信息就是,正如牧師在婉雯的安葬禮中的禱告詞: 「因着信心,我們知道,耶穌和婉雯仍然活着! 這個信息就是:因祂(耶穌)活着,我們能面對明天,因祂活着,我們不再懼怕。我深知道,祂掌管明天,生命充滿了希望,只因祂活着!」 親愛的讀者,如果你今天還沒有這樣的信心,你還不知道明天如何,你還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茫然失措,願你作一個決定,向那位賜給婉雯生命的主——也是能賜給你生命的主耶穌——祈禱: 「親愛的主耶穌,生命雖然有苦難,但在祢裡面有平安。我今天來到祢的面前,感謝祢為我捨命!求祢赦免我的罪,賜給我一個新生命,使我可因信而得救。賜我信心和愛心,引導我前行,讓我能像謝婉雯醫生一樣,成為他人的祝福。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資料來源: 1.謝婉雯紀念網站:www.joannatse.com 2.香港《東方日報》、《星島日報》、《明報》等媒體有關報導。 3.《謝婉雯醫生紀念冊》,香港基督教敬拜會編印,2003 年。 本文摘自《生命與信仰》總第4期

你生平所遇見最大的風暴是怎樣的呢?在超過一個世紀前在美國中部曾發生一場達五年之久的天災。 1873年6月12日,在明尼蘇達州的西南部有一場可怕的風暴席捲農場,其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這風暴就是大群的蝗蟲! 這些洛磯山的蝗蟲一般只會停留一兩年,但是這些蝗蟲竟然由1873年停留到1877年。想像一下這些蝗蟲在明尼蘇達州橫掃40郡,並且破壞500,000畝田的穀物,這是多麼可怕的事,食物短缺,農民損失慘重。 更令人頭痛的是這些蝗蟲在秋天蠶食所有農作物後,會挖掘地洞,然後在2至10厘米深的洞裡產卵。冬天地底的卵再冬眠,到春天孵化出來。在四、五十天之後,牠們的乳翼長成了,新的一年又再吞噬農作物! 當地的農民想盡辦法制止這些災禍,他們用盡方法,例如用魚網、煙霧、掘地坑等等。甚至用馬拉動推土機,塗上柏油和糖漿的鐵皮,然後用火燒這些貼在鐵皮上的蝗蟲,但卻是依然徒勞無功,最終要搬家避災! 在窮途末路之際,明尼蘇達州長終於在1877年4月26日宣告這一日為全州禱告日,所有的學校、店舖、機構、工廠都關閉一天,市民紛紛走進教堂禱告,「草蜢教會」就是為當日禱告而建造的,這教會至今還在(位於:22912 Chapel Hill Rd, Cold Spring, MN 56320),見證著當日明尼蘇達州長帶領全民謙卑禱告,尋求神拯救,他們的禱告蒙神垂允。翌日,奇妙地出現一股寒流南下,在4月底的天氣罕有出現超級暴風雪,翻起嚴寒的大風雪和冰雹,並持續多天,地面堆積堅厚的冰雪,凍死無數在地深下的蝗蟲卵及幼蟲,也使蝗蟲大軍速離明尼蘇達州。此後,再沒有蝗蟲出現破壞農作物。 今天新冠肺炎病毒席捲全球,令許多人確診及死亡,面對這場災難,讓我們誠心謙卑懇求上帝,就是創造天地至高的主宰。上帝憐憫垂聽所求,赦免我們罪孽,施恩拯救我們脫離一切災禍。因祂曾說:「我若使天閉塞不下雨,或使蝗蟲吃這地的出產,或使瘟疫流行在我民中,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我睜眼看,側耳聽在此處所獻的禱告。」(歷代志下 7:13-15) (參考文獻: Cartwright, R. L.. “Grasshopper Plagues, 1873–1877.” MNopedia, Minnesota Historical Society. http://www.mnopedia.org/event/grasshopper-plagues-1873-1877 (accessed April 21, 2020))

作者:洪順強牧師 「我不想信耶穌,因為信耶穌有很多的束縛,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人沒有自由,有甚麼好?我不想有束縛。」這樣的想法有甚麼不對? 好與不好的束縛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問:人到底有束縛好或者是沒有束縛好?負責任的人很快便懂得回答說;要看那個束縛是好的或是不好的。對,好的束縛不但是對人好,而且是對社會好、對國家好、對世界好,甚至對不願受束縛的人來說也是好的。舉一個生活的例子來說明,現今越來越多地方的政府不允許人在室內公眾場所吸煙,請問政府所給人的這束縛是好的或是不好的?相信小孩子也懂得回答:那當然是好的束縛。過去人不知道吸煙的禍害,如今眾所皆知吸煙帶給人莫大的影響,【維基百科】指出「在各種可預防致死原因之中,吸煙佔最大部份。吸煙大為增加肺癌的機會,而肺癌是死亡率最高最難治療的癌症,80至90%的肺癌是由吸煙引起,30%由癌症引致的死亡是出於吸煙。其他肺病像肺氣腫亦與吸煙有關。吸煙增加心臟病的機會。懷孕時吸煙增加流產及嬰兒體重不足的可能。更不合理的是連非吸煙的人,他們吸入二手煙後,也會引致各種健康問題,故此,很多國家每年因為人們吸煙引至疾病而付上沉重的醫療代價。但可惜的是,【維基百科】指出每年全球煙草業仍生產大約5.5萬億枝香煙,吸煙人數超過11億,還有那麼多的人仍受著吸煙的束縛。 沒有束縛人便亂來 以上的一個例子說明了好的束縛是好的,今天很多人到餐廳用餐不再被迫吸二手煙,在室內公眾場所,人被束縛不准吸煙,空氣也清新起來,多麼好!其實人是需要有好的束縛的,否則人便會亂來。個人需要有好的束縛,家庭的和諧需要有好的束縛,人與人相處需要有好的束縛,社會國家繁榮安定需要有好的束縛。今日家庭、世界產生了很多問題,妄用暴力、放縱情慾、吸毒濫藥、酗酒賭博、貪污腐敗等,都是因為人沒有束縛自己所引致。 人沒有能力去得勝不好的束縛 人需要有好的束縛,也知道要束縛自己,但現實告訴我們人很多時候卻沒有能力去得勝那些不好的束縛。吸煙的人明知道吸煙不好,但沒有能力去戒除它;賭博的人明知賭博不好,但沒有能力不去賭;發脾氣的人也知道發脾氣不好,但沒有能力去束縛自己;說謊的人知道謊話不好,但控制不了、不能不講,如此類推。聖經中的保羅曾經歷過這樣的掙扎,他說:「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若我所做的,是我所不願意的,我就承認律法是善的。既是這樣,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做的。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若我去做所不願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做的。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羅馬書7:15-21)保羅指出問題的所在,他承認律法(一種束縛)是良善的(好的),但他卻去行惡,原因是人裡頭的罪性,人原來被罪惡過犯捆綁行不出要行的善來。 人失去了自由 人以為不受束縛、任意妄為就是自由,卻不知人反被那些不好的罪過所捆綁,人不能不抽煙、不能不賭博、不能不放縱、不能不發脾氣、不能不打罵人、不能不說謊等。人以為若信耶穌便沒有自由,卻沒有想到就算不信耶穌,也不應該隨意去做那些不該做的事。人反而是失去了自由、不能不做不好的事、不能不犯罪。保羅坦白的承認說:「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我是喜歡上帝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馬書7:22-24) 信耶穌反得了自由 人既被罪惡過犯所捆綁,便需要解脫,保羅問誰能救我們脫離在人心中那犯罪的律呢?他跟著說:「感謝上帝,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裏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羅馬書7:25、8:2)加拉太書5: 1又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原來自從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不聽上帝的話犯罪之後,罪便進入世人,人便成了罪的奴僕,正如主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約翰福音8:34)過去罪一直以來在人心中作王,控制並管轄著人,使人不能不犯罪(無論是小罪或大罪),但耶穌第一次降臨到世上來,成為代罪的羔羊,滿足了律法的要求,就是「罪的工價乃是死」。耶穌為我們的罪死了,成為永遠的贖罪祭,贖回了我們的生命。祂並且從死裡復活,得勝了罪惡與死亡,使我們靠著祂可以不再作罪的奴僕,意即可以不再被罪惡過犯所束縛,得了真自由,可以靠著主耶穌能不犯罪,這不是一個大喜的信息嗎! 真理叫人得以自由 昔日主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31-32)今日很多基督徒可以做見證,與你分享他們過去怎樣被各樣罪過所捆綁,無論是情慾的捆綁、黃賭毒的捆綁、脾氣暴躁的捆綁、爭權鬥利的捆綁、各種壞習慣的捆綁等,但因著信耶穌得著祂所賜的新生命,靠著主耶穌得以自由,勝過那些昔日捆綁他們的罪過。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主耶穌願意赦免我們的罪過,解開我們多年被罪所捆綁的束縛,祂要把一個豐盛自由的生命賜給我們!親愛的朋支,你願意接受祂成為你個人的救主嗎?

作者:Lisa Zhang 這次電話佈道實習,讓我第一次嘗試到透過電話接觸一些從未認識的商店員工。我實在非常膽小及害怕,但因為與組員一同打電話,所以就不再膽怯了。我們在課程中學習到透過電話聯線與組員們一同作電話佈道,這真是個非常好的方法。 今次我們小組共打了七個電話。由於食肆忙著外賣生意,故未有機會在電話中多作交談;有些雖然能打通但沒人接聽;有些商戶電話沒有設置語音留言,所以沒有辦法通過留言說祝福的話。總體而言雖然看似不算成功,但這是第一次的電話佈道嘗試,我們仍會堅持,為下星期的電話佈道實習多多預備及禱告,求主給我們把握每一次佈道機會,給我們有敏銳的聽力和一顆關顧別人的愛心。 是的,第一步雖然是最難,但我們已踏出了;下一步繼續靠主與我們一同出發繼續前行!

作者:吳君才牧師 「我要向你的聖殿下拜,為你的慈愛和誠實稱讚你的名。因你使你的話顯為大,過於你所應許的。我呼求的日子,你就應允我、鼓勵我,使我心裡有能力。」(詩篇138:2-3) 回顧以往的日子,環觀世界的局勢,2019年可說是多事之秋的年份:天災、人禍、戰亂、暴力、仇恨、槍殺、不法不義及苦難的事發生於世界各地。世上真是無樂土,人性也確詭詐、軟弱。曾看過一文章,談及七大人性弱點威脅地球環境的,計有:絕望、誘惑、貪婪、自大、疏忽、嫉妒、憎恨等。這七種人類的劣根性,引發人世間發生種種問題。 然而,因著我們有一位神,祂是至高至大、獨一的真神,更是慈愛信實,不斷施恩與眷顧世人;在苦難不安中,仍可經歷祂的憐憫與恩典!父神仍是值得我們下拜與稱頌的! 父神仍是一位怎樣的神: (一)神是慈愛和誠實——第2節現代中文譯本作「因為你信實,有不變的愛,你顯示了你自己和你的命令超越一切。」我們所信的神,是有慈愛、誠實守信的。祂是垂聽人祈禱及超越環境與一切的神!祂以不變、超越世間一切的愛,去拯救、幫助、引導人。任何人求告神,祂必回應,以祂的大能、慈愛、信實,帶領及施恩。父神今天仍在作工,施行奇妙的恩典與能力,使我們心裡有能力,去面對當前及未來人生種種考驗與挑戰。 有位弟兄在家中屋頂安裝了「風向標」,上頭寫有「God is Love」(神是愛)。有人問:「神是愛」的風向標,被風吹得轉來轉去,是否意味神的愛很飄忽不定?弟兄回應說:「神的愛」這三個字在風向標上轉來轉去,正好表達不論風吹向那方,神的愛就在那方,神永遠是愛!是的,神的愛是永遠不離、不變的。 (二)神應允及鼓勵人——第3節現代中文譯本作:「我求告的時候,你回答我,你用你的力量鼓勵我。」父神必成全關乎我們的事,祂的應許必定兌現,甚至親手引導、保守扶持與成就一切!多少時候,許多人覺得自己無用,一事無成、樣樣不如人、遭遇比人差,甚或無人理會,無人幫助!心中的苦澀、愁煩真是不足為外人道。但是,若再細嚼此經文,定能更體會:父神仍必垂憐看顧,祂不離棄祂的兒女,祂回答、應允人、鼓勵人! 有位老姊妹,見證於多年前丈夫去世,留下七個年幼孩子,手頭沒有多少分文,但她藉著向神呼求、仰賴主,得著恩典、力量,將七個孩子撫養成人;他們分別成為專業人士,且熱心服事耶穌基督,以報答神的愛和恩典。 讓我們更多倚靠這位慈愛和誠實不變的神,深信祂今天和未來,仍是那位應允及鼓勵你我的生命主宰! 文章轉載自《君言才思—心靈日誌》2019 年 12 月 27 日內容。 (作者:香港建道神學院教牧學博士。曾於香港、美國紐約、及芝加哥牧會前後共三十年。現居芝加哥為自由傳道)

作者:柴鄭玉雲師母 人生就是故事,故事寫照人生。故事可以讓人想像、寄情和歸屬。童話引人探索美善奇幻的世界,神話引人探索神秘多變的世界。 童話:映照純潔與希望 童話給孩童提供一個可信可親的世界。周圍的東西都有生命,有感覺,可以傾聽、說話和嬉戲。童話大師安徒生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衣》、《醜小鴨》等作品。看似稚嫩的童話,卻充滿豐富的人生哲理。優秀的童話故事和魔幻電影離不開奇趣、奇幻、奇情的題材,以及正面的道德觀,例如:真情與捨己、誠實與勇敢、夢想與希望、離惡與就善、正義戰勝邪惡等元素。童話的世界不只是孩童需要的,也是成人需要的。世界縱有荊途險阻,仍需信守純潔和希望。 2. 神話:尋找安身與立命 起初人把自然力量和英雄人物神格化,奉為神明來膜拜。民間的偶像崇拜不外乎求福避禍、天從人願、贖罪除疚和行善積德等。自古人類的宗教共感,離不開善惡報應和來生歸宿。人類從神話和宗教尋找安身立命的支點。自理性主義抬頭,人們不再以「神的意志」去理解世界,只憑理性去解釋和掌控世界,並把神從生活驅逐,單以「人本」作為現實的中心。可是,理性主義沒法應對災禍和苦罪的張狂。當後現代主義興起,更揚言世界沒有絶對的真理,於是相對主義、個人主義和虛無主義橫行。新紀元思想也蔓延全球,宣揚「魅力」的「神話」,標榜潛能無限化和萬有神聖化。以為人只要發揮潛能,就能自我提升,甚至成為神。自我中心的尋神記只會上演「人造神」,「人成為神」的神話。 3. 尋神:堅忍直到天國之城 離棄了真實的中心,普世價值分崩離析,言人人殊。可是,人類終極困惑從未止息過,奈何「世界或我從那裡來?」「我是誰?」「我將往那裡去?」這是有關生死、意義和歸宿的召喚和吶喊。然而,歷來就有人順應內心的渴求去追尋永恆的主宰,獨一的真神。經典的「尋神記」早已出現於約翰.本仁的著作《天路歷程》中。1766年約翰.本仁(John Bunyan)為了堅持信仰下監。他在獄中寫成了《天路歷程》。這書曾經是全球最暢銷書第二位,僅次於聖經。這是一本寓言文學。主人翁「基督徒」為了到「天國之城」,途中經歷不少的考驗。他逃離「將亡城」,爬出「灰心沼」,途經「名利場」,攀上「困難山」,跨出「安逸原」,途經「憂鬱潭」,走過「虛榮村」,闖出「懷疑堡」,渡過「死亡河」,終於到達「天國之城」,進入永生之境。 童話和神話映照人類永恆的內心世界,為心靈帶來慰藉和勇氣。惟有上帝的啟示和基督的救贖洪恩領人得著永生。 「因著信,我們就明白宇宙是因著 神的話造成的。……但是現在他們所嚮往的,是一個更美的、在天上的家鄉。所以,神不以他們稱他為 神而覺得羞恥;因為他已經為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伯來書11:3上、16新譯本聖經) (作者:海外神學院神學學士、中國宣道神學院教牧輔導碩士。曾任基督福音堂及中華宣道 會曉麗堂傳道人)

親愛的短宣之友和校友們主內平安: 這場疫症奪去了十多萬的靈魂,我們豈能視而不見呢! 自3月疫情在多倫多開始進入嚴峻期間,短宣中心沒有停止傳福音的工作,我們除了在民區派發真理報外,我們還站在街角宣講福音信息,希望路過的稀疏行人,並坐駕內的人聽到福音;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把搶救靈魂的逼切,向居家令的信徒們發出呼聲。從4月30日Zoom classroom 電話佈道訓練開始, 它緊扣著約40位的基督徒,以電話向社區商戶、教會未信來賓和未信親友們傳福音,他們傳福音的見證如雲彩般激勵著每個參加的信徒,他們以文字來分享這份感動和見證福音的大能,電話佈道是可以領人歸主的,主的愛能打動人心,大家可以在短宣中心網頁閱覽。https://v2.torontostm.com電話佈道見證分享。 故此,我們仍要繼續使用主給我們這網上平台,不但作傳福音的工作,更要著力培訓傳福音的勇士們,把握現在,搶救靈魂。深信沒有任何時候比現今更重要了, 人心靈被恐懼和不安所充滿了! 我們要把神愛世人的心腸與人分享。 由八月至十二月短宣中心課程以ZOOM Classroom視像教學和短宣中心課室同步上課,  信徒們可以二選其一,  課程如下: https://v2.torontostm.com/2020/06/02/2020fallcoursereg/ 八月份電話佈道福音行動延續(國/粵語分開上課) 短宣中心在八月份4個週四(8月6, 14, 21, 28日)仍繼續電話佈道和跟進行動, 邀請同學們繼續在暑假期間佈道和跟進, 除此, 也有答問和佈道分享時段。      八月十五-二十九日4個週末短宣課程- 如何領家人歸主 (國/粵語分開上課) 領家人歸主對許多信徒來說是十分重要而郤是最困難的事情, 與家人關係情況直接影響我們傳福音的果效。短宣中心希望藉此課程訓練不但讓信徒與家人們建立的良好關係, 並且了解家人未能信主的原因和障礙, 讓福音的信息能以正確方法應用出來。  3.九月三日-十二月八日- 佈道應對學 (二、四國/粵語分開上課) 福音真理是基督徒堅守的信仰基礎, 是宣講純正福音的重心。佈道應對學的目是:  不但要信徒們堅守福音真理要義, 並解決在佈道應對上所面對的困難和困擾。  我們以不同的方法測試和課堂上的練習, 期望學生能操練一套個人佈道應對的技巧和方法, 讓信徒們更有信心地與不同對象分享福音, 成為佈道人有佈道熱 ! 九月十二-十一月二十八日11個週末短宣課程- 電話佈道訓練 在訓練期間, 我們鼓勵參加學員召集該教會的信徒擕手以電話作佈道跟進, 這些對象全是該教會接觸過的未信親友, 又或曾出席過該教會聚會的鄰舍, 甚至是我們周邊社區的朋友們。 現在是我們禱告、鼓勵和召集的時候了, 如若你有感動參與, 請你與教會牧者聯絡和分享你的感動、異象和負擔, 並以該教會中一群有心志的信徒作領袖, 同心撒種,

作者:范學德 導讀:蒙佩森牧師說:「走的話未必能活,誰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上溫疫;但不走的話就會死,哪怕沒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們願意試一試,因為善良需要傳遞下去,後人們要記住善良。」 自從武漢封城後,看到兩三篇文章寫到了在英國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村裡人為了防止瘟疫蔓延,自願隔離,甘心捨命。 我不知道幾個村民的名字,但也許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基督徒,或者,清教徒。他們的牧師叫蒙佩森。 在他們做出決定的那天,蒙佩森牧師在講話中引用了約翰福音15:13:「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 這是耶穌當年在走上十字架之前說的話。 這個故事發生在英國,那是360年前的事,那一年是1666年。 英國那個村子叫伊亞姆(Eyam,中文又譯為:伊姆,亞姆),坐落在英國中部德比郡的山谷內,位於曼徹斯特東南側大約35英里。居民大都是開採鉛礦的礦工,開採出來的鉛供應英國南北的需求。因此,英格蘭政府就把連接南北的交通補給點設在了伊亞姆村,它成了英國南北商人的必經之路,不過,英文裡沒有「九省通衢」這個詞。 據歷史學家估計,村子裡當時的居民在350到800人之間,多少年來他們一直平靜地生活在那裡,過著普普通通的日子,直到那一天,1665年之夏,一切都被改變了。瘟疫——黑死病傳播到了伊亞姆。 村裡有個裁縫叫亞歷山大•哈德菲爾德(Alexander Hadfield),他收到了倫敦商人寄給他的一包布料樣品,萬萬沒有料到,包裹裡面有跳蚤,跳蚤帶著瘟疫的病毒。 大災難開始了! 不到一周,哈德菲爾德的助手喬治•維克斯(GeorgeVickers)就染病身亡,成為村中的第一個鼠疫受害者。 讀這些故事時,我已經被打動了,但沒有想寫的衝動,直到今天早上,我讀BBC的中文新聞,突然發現了一篇文章,題目叫——「伊姆村:隔離黑死病的寧靜村莊」,是埃莉諾•羅斯(Eleanor Ross)在2015年12月1日寫的。讀後深深感動。 接著順藤摸瓜,上谷歌查閱了多篇文章,發現了另外一個關鍵的文章,它也是出自於英國廣播公司新聞(BBC News),發表於2016年11月5日,題目叫「Eyam plague: The village of the damned」(伊亞姆瘟疫:該死的村莊。) 還有網上的好幾個視頻,最著名的就是這個——「Eyam plague - the story」,整整十分鐘。它們提供了好些新的資料。於是我要寫了。 小愛德華•庫珀(Edward Cooper Jr.)成為鼠疫的第二位受害者,他於1665年9月22日去世。瘟疫席卷了整個社區。從1665年9月至12月12日之間,有42名村民死亡,到1666 年春天,許多村民要逃了。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兩年前,1664年4月開始擔任這一教區的牧師威廉•蒙佩森(William Mompesson)站出來了。那一天是1666年6月24日(一說5月),村子裡舉行了一次公開會議,蒙佩森牧師告訴他的教區居民,伊亞姆村莊必須封閉,禁止任何人進來,也禁止任何人出去。 這意味著讓被瘟疫感染的人在這裡坐以待斃!可以想像,要說服村民,蒙佩森牧師將面臨著多麼大的困難。並且,可能是由於某些宗教觀點不同的原因,村民們不喜歡也不信任蒙佩森牧師,這些村民中的大多數人一直是克倫威爾及其清教徒政府的支持者。 為了說服村民,蒙佩森牧師請他的前任托馬斯•斯坦利牧師(Thomas Stanley)來幫忙。斯坦利牧師是清教徒政府的支持者,深受村民的歡迎,自兩年前被撤職後,據歷史學家,伊亞姆博物館主席肯•湯普森說:「斯坦利一直被流放到村子邊緣。」 湯普森說:「但是,他們同意會面,他們制定的計劃非常了不起。」據蒙佩森牧師妻子——凱瑟琳•蒙佩森(Catherine Mompesson)的日記,當蒙佩森牧師說服村民的時候,斯坦利牧師就站在他身邊。這個畫面深深感動了我。這就是牧者。 凱瑟琳還寫到,在會議期間,人們對蒙佩森牧師的計劃的明智性產生了許多疑慮。但是,在斯坦利牧師的幫助下,剩餘的村民勉強同意了該計劃。 斯坦利曾說過:「隔離(Cordon sanitaire,直譯為設立警戒線)是處理鼠疫的最有效方法。」 蒙佩森牧師說:「走的話未必能活,誰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上瘟疫;但不走的話就會死,哪怕沒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們願意試一試,因為善良需要傳遞下去,後人們要記住善良。」這段話被刻在伊亞姆村中央空地的紀念碑上。 上帝本為善! 蒙佩森牧師說:「如果你們同意留下來,自願地選擇死亡,我將竭盡一切所能幫助你們減輕痛苦,並與你們生死與共,絕不分離。」 他告訴兄弟姐妹們:「我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願看到附近的社區荒涼。」 這就是對耶穌所說的兩個最大誡命的註釋:愛上帝,愛鄰如己。 我想,正是這樣的愛打動了人心。伊亞姆的基督徒也願意像他們的牧師一樣,跟隨主耶穌基督的腳步,為朋友捨命。這朋友就是他們的鄰居,那些生活在附近村莊的村民。 這次會議還作出了另外兩個重要決定:第一、每一家的死者,由自己掩埋;第二、在瘟疫期間,禮拜天的主日崇拜從教堂內轉移到教堂外面,露天崇拜。 就這樣,會後,在距離村莊大約半里的地方,村民們用石頭壘起了一圈圍牆。他們並在上帝面前立誓,寧死也絕不跨過這道牆。 就這樣,260多(一說267)位上帝的兒女死在了牆內,他們只留下了一塊塊墓碑。 (在石匠去世後,村民們只好自己刻墓碑) 三百多年過去了,那堵牆的遺跡還在,那些墓碑還在,它們雖然無言無語,但日日夜夜每一塊石頭都在訴說著信仰、盼望和愛,訴說著由耶穌之愛而產生的偉大勇氣。 對,作家布魯克斯從中看到了最珍貴的「勇氣」——「人類最需要的是勇氣,勇敢起來,終將迎來新生。」 她依據伊亞姆村民的故事寫了一部小說:《奇跡之年》,翻譯成中文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在 2006年出版發行。 伊亞姆的南邊有一口蒙佩森井(Mompesson's Well)。村民們在那段圍牆的岩石塊上鑿出一些孔,把用醋泡過的硬幣放在孔裡。他們相信醋可以給硬幣消毒。周圍村莊的人會把錢取走,然後留下一捆捆肉、糧食和小飾物作為回贈。我沒有看到一個資料說有人偷錢,或者,囤積食物,或者,哄抬物價。 1666年8月,天氣炎熱,瘟疫達到頂峰,有時,村裡一天內會死去五六人。蒙佩森牧師在信件中如此描述:「空氣中流動著『悲傷與死亡』的氣味。」 幾篇文章中都記載了一個故事: 就在8月,就在短短的八天裡,伊麗莎白•漢考克(Elizabeth Hancock)先後失去了丈夫和6名孩子。一次又一次,就像其他的村民一樣,把繩子綁在死去親人的腳上,拖著他們走出家門,走出村莊,把親人埋葬在家庭農場附近。 那就是視頻中一再展現的那塊教堂之外的墓地吧,有七塊墓碑,一塊塊地立在那裡,經過幾百年的風雨後,碑文上我看到最清楚的文字就是一個個的:「1666!」「1666!」 漢考克是這場瘟疫中的唯一倖存者。有誰能想像她的感受!主啊,她可曾從祢那裡得到少許的安慰。 也是在這最恐怖的8月,1666年8月22日,蒙佩森牧師和妻子凱瑟琳在附近的山丘上散步。那時,因著幫助村民,凱瑟琳已經感染上了鼠疫,那天,她對丈夫說:「我聞到了空氣中的甜味。」當時,那是鼠疫患者在死前聞到的味道。 第二天早晨,27歲的凱瑟琳永遠離別了人間。她的墓地至今還留在伊亞姆。看著這些文字,我一再想,在這樣艱難的日子裡,蒙佩森牧師如何安慰那些垂危者,那些死者的家人? 也許他會說:「親愛的弟兄姐妹,天堂裡沒有瘟疫。」也許他會說:「為了其他地區不再沉陷,我們甘願成為一個孤島,與他們隔絕。」也許他會說:「就是痛苦與死亡,也不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離。」我不知道。 不過,蒙佩森牧師在信件中流露了自己的心聲。現任教區的牧師邁克•吉爾伯特(Mike Gilbert)說:「讀蒙佩森的信時,他一定以為自己快死了。他在信中寫道:『我是一個快要死的人。』」他又寫道:「我要將要在痛苦不堪中死去,任何人對此都無能為力。」 吉爾伯特說:「儘管蒙佩森很害怕,但他還是堅持那樣做。絕對有天堂的希望促使他們能夠繼續走下去。」 那村民們會說什麼呢?也許墓志銘道出了他們的心聲——為了避免傳染給5歲的女兒,礦工荷若夫婦把自己關在地窖內,在他們的墓碑上刻著:「親愛的孩子,你見証了父母以及村民的偉大。」 醫生寫給回娘家的妻子的臨終之言:「原諒我不能給你更多的愛,因為他們需要我。」牧師威廉寫的是:「希望你們把善良傳遞下去……」 瑪格麗特•布萊克威爾(Margaret Blackwell)是倖免於瘟疫的少數村民之一,她的直系後裔普蘭太太說:「儘管面對如此可怕的絕境。但是每個家庭都對上帝有強烈的信仰,他們不懼怕死亡。」 秋天到了,從9到10月,伊亞姆的疫情才逐漸趨緩。1666年11月1日,20多歲的農場工人亞伯拉罕•莫爾滕(Abraham Morten)成為最後一個死於黑死病中的遇難者。 瘟疫突然沒有了。 就這樣,260多位伊亞姆人的自我犧牲,阻擋住了鼠疫蔓延到英國全國,使成千上萬的英國北方人免於黑死病的滅頂之災。(文字資料綜合多篇網絡文章,照片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