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201711 月 (Page 3)

11 月 2017

作者:王澤鳳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神聖的愛)。」(彼得後書1:6a)

保羅在對哥林多教會論及祭偶像之物與基督徒的自由時也說過:「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唯有愛心能造就人。」(林前8:1b) 保羅這樣說,絕不是否定「知識」的重要性,而是說世上無論什麼知識,不管是傳統的倫理知識,還是聖經、神學的知識,若是被誤用來論斷,後果必定會傷人、絆倒人。

作者:戴承麗牧師

我自幼喪父,母親為了逃避父母強逼她再婚,就把六個孩子分別寄養在親戚家及衛理福兒院(衛理公會辦的孤兒院),之後便遠赴他鄉工作。起初我被寄養在一個親戚家中,後來也轉入衛理福兒院,在那裡渡過10年的時光。直到16歲那年,我才回到母親身邊,與家人團聚。但是,一家7口至今都不曾在同一個屋簷下同住過(當時一歲的妹妹也因無處可托而送給別人作女兒)。

作者:蘇緋雲博士

科學與聖經,與人生有何關係呢?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會問:「到底我活在世上有什麼意義或目的?」
我們不願意被騙,也不願意迷信。我們希望能夠找到真理,叫我們人生有方向。如果世上有真理,我們希望跟從真理。當然,可能有些人也會決定不跟從真理,但對我來說,我是願意尋求真理而跟從真理的。

作者:秋霖

在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當遇上時,情緒自然會受影響。有時內心的容忍度好像到達極點,快要爆炸;有時甚至自己也不會再自制﹐就讓心中不快的情緒發洩出來,寧願事後再收拾殘局。當然,這樣的情緒反應也會影響家人或朋友,而自己事後也會內疚自責,進一步影響自己的心情。今期,與大家再討論處理不如意事的方法:靜默的順服。

作者:童若萱

聖經說,基督徒的身體是神的殿。(參閱林前3:16)那麼如何照顧好這個神的殿?

舊約聖經記載,以色列民對聖殿的看守:聖殿有內外之分,內殿是極端聖潔的,外殿則是以色列民敬拜神的場所。內殿只有利未人的大祭司一年一度進入,代表民眾向神獻祭,認罪求赦免。他自己在進殿之前,必須先向神認罪悔改,他的腳踝一端捆有一繩索,預防萬一他的罪未認清,被全然聖潔的神擊打而死亡之時,人們可用此繩把他拖出來。

今日信徒應怎樣照顧這神的殿—我們的身體?可以用我們的內心來代表舊日聖殿的內殿,身體則為外殿。

作者: 洪順強

耶和華見証人(Jehovah’s Witnesses)簡稱「耶証」或「守望台」,他們其中兩個嚴重的錯誤是我們必須認識的,免得他們到處傳揚錯誤的道理;使人錯誤地認識聖經所介紹的”耶穌”。

問1. “耶証” 根據歌羅西書1:15指出耶穌是耶和華的 “首生”,即表示耶穌是首先被造的、是耶和華的大兒子,對嗎?

答:「首生」英譯是”first-born”,希腊文是protokos(不是protoktis’is),聖經從來沒有指出耶穌是首先被造的(英文是first-created,「首」原文是proto、「造」是ktis’is)。

作者: CHION

這個年代孩子是非常寶貴,他們是天父送來的大禮物。筆者親手做了一本嬰兒日誌給準媽媽,寫上這句聖經「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篇 127章3節)由1973年後日本的出生率就沒有停止地下降,2016年出生的嬰兒已少於一百萬人,東京都是全國出生率最低的。

畫家白野夫自述 ˙ 陳衛珍採訪、記錄

導讀:有人說,藝術家群體是最難相信上帝的,但回顧歷史,誕生了許多基督徒藝術家,他們用手中的畫筆,敬虔地描繪出人與上帝的故事。

本文所介紹的這位中國畫家,曾經試圖在佛教中尋找安身立命的根基,但最終,生命的轉折也帶來藝術生命的重生。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心靈世界……